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二单元简笔与繁笔教案 新人教版.docx
- 文档编号:17781408
- 上传时间:2023-04-24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44.27KB
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二单元简笔与繁笔教案 新人教版.docx
《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二单元简笔与繁笔教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二单元简笔与繁笔教案 新人教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单元简笔与繁笔教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单元简笔与繁笔教案新人教版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意。
2.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能说明简笔与繁笔的关系。
3.理解语言只有“来自生活,发诸真情”,才能做到繁简得当的道理。
教学建议
关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意的教学建议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要求能够理解“简笔”“繁笔”的含义,认识作者所提出的观点,并能够在具体的写作实际中进行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几个相关的讨论题目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意。
题目的设置不必过于繁琐,学生能够用原文的话回答即可。
举例如下:
1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2什么叫简笔?
作者的看法是什么?
3什么叫繁笔?
作者的看法是什么?
4怎样才能将文章写的繁简适当?
关于把握作者观点的教学建议
本文的观点对学生在今后的语文学习和应用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教师要注意:
不要简单的让学生归纳作者的观点,还要引导学生领悟只有热爱生活,发诸真情才有可能写出好文章的道理。
可先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师生共同品味文章中举例的部分,并让学生据此谈一谈对“简与繁”的认识。
关于对文章结构及事实论据点拨的教学建议
通过对文章结构及事实论据的点拨研讨,引导学生掌握剖析议论文的结构、理清作者思路的阅读分析方法,领略文章的辩证论述技巧。
可分以下几步进行。
第一,导入性点拨
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它是文学评论的一种,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文章的标题是什么类型的短语?
它属于什么类型的议论文题目?
它表明文章的内容是什么?
提示:
联合短语论题型简笔与繁笔的关系。
第二,研究性点拨
(1)什么是简笔?
什么是繁笔?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的?
请列出结构提纲。
第三,鉴赏性点拨
(1)“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一句,如何以简胜繁?
提示:
本句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
“坠”指沉重东西往下落、掉,此处极言太阳落山之快,这是武松的心理错觉,表现他的怯意,但返回不可能,故“武松打虎”势成必然。
(2)“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一段如何以繁胜简?
提示:
借“啰嗦”将那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
第四,反馈性点拨
本文是一篇针对性强、运用辩证观点分析说理的议论文,请谈谈你的理解。
(选自《语文名篇教学设计》鲁可俊)
《简笔与繁笔》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意。
2.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能说明简笔与繁笔的关系。
3.理解语言只有“来自生活,发诸真情”,才能做到繁简得当的道理。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教学过程[自读指导]
一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尽量用原文词语归纳全文要点。
(1)对于写作,以前的文章家的观点是_________
(2)作者对写作的看法是___________
(3)文章繁简的标准是____________
(4)当今创作存在着的问题是____________
(5)解决现今创作上存在的问题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6)作者的主张是______________
明确:
(1)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病忌
(2)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章的多寡论(3)句有可削,字不得减(4)有一种长的趋向,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5)提炼生活,洗练语言(6)简练为文。
此部分意在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二局部探究
1找学生诵读文章的二三四段,品味作者所举例子的繁简之妙。
用笔繁简得当,便能够使文章简练有神,这几段中所举的例子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者所引的文字,并让学生就此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也可以举一些学生平日作文中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2让学生讨论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提炼”。
在此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学习课文后所附的刘勰的文章,以加深对“提炼”的理解。
三拓展训练
让学生课外摘抄一些简繁运用得当的文字,并作简要评述。
周先慎简介
周先慎(1935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有《聊斋志异评赏大成》(合著)、《走进〈聊斋志异〉的艺术世界》,论文有《论〈聊斋志异〉清官作品的思想基础》、《〈聊斋志异〉继承与总结》、《奇异世界的现实人生》等。
金圣叹简介
金圣叹(1608~1661)明末清初文学家。
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
入清后,因对吴县知县搜刮民财、盗卖库粮不满,与诸生聚合孔庙行哭以示抗议,乘机向巡抚朱国治控告,反遭冤杀。
相传行刑前其儿来视,其貌若无事而心中痛苦,顺口吟一联:
莲(谐“怜”)子心中甚苦,梨(谐“离”)儿腹内太酸。
其文名可见一斑。
其少有才名,喜批书。
曾以《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与《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并对后两种进行批改。
所批改的《水浒》成书于崇祯末期,改书把七十一回以后关于受招安、打方腊等内容删去,增入卢俊义梦见梁山头领全被捕杀的情节以结束全书。
在批语中颇有独到见解。
又能诗,有《沉吟楼诗选》。
刘勰简介
刘勰(约公元465~532),南朝梁文学理论家批评家。
是年笃志好学,精通佛教经论,深为梁太子萧统(《文选》的编定者)所重。
早在南齐末年,写成《文心雕龙》五十篇,发展了前人进步的文学理论批评,抨击当时创作界片面追求形式的风气,体系较为完整,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巨著。
关于文艺随笔
文艺随笔(文艺短评)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其特点是:
1.一事一议,篇幅短小。
2.既发议论,又写感受,行文自由,语言警辟,议论形象化。
文心雕龙简介
我国古代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
南朝梁代著名文学批评家刘勰(约465——约532或约470——约539)撰。
写成在齐末,全书分上、下编,各25编,篇又各系以赞。
全书内容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含上编前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辩骚》,是作者自称的“文之枢纽”,即本书之总论;第二部分包含上编中属于有韵之文的(从《明诗》到《谐讔》)10篇,属于无韵之笔的(从《史传》到《书记》)10篇,是作者的文体论;第三部分包含下编从《神思》到《程器》24篇,是创作论和文学批评方法论;第四部分就是最后一篇《序志》,为全书的总序。
在我国文学批评的历史上,它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文学中的许多重要问题,特别着重抨击了当时片面追求形式的文风,主张文学应文质并重,而质尤为主要;并认为文学的演变发展,都与时代政治有关。
书中全面地总结了前代的文学现象,把文学理论批评推向新的阶段,成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杰出的著作。
习题精选
速读测试
1.本文的题目是___,作者是___,出处是___。
2.本文是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__________。
3.作者对文章繁简的基本看法是______________。
4.什么叫简笔?
作者的看法是什么?
5.什么叫繁笔?
作者的看法是什么?
6.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
__________。
有时使繁:
__________。
简笔与____________繁笔,__________。
7.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是从味觉、视觉、听觉三个方面写的,这“味觉、视觉、听觉”的感觉者,是。
(①鲁智深③镇关西③作者)
8.文章要写得繁简适度,就需要提炼,但最根本的还是要___________。
如____________。
9.本文是针对什么情况而发的?
10.刘勰,字____________。
他的主要著作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简笔与繁笔),周先慎,《人民日报》1981年2月18日
2.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3.文章繁简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
言简意赅,是凝炼、厚重;言简意少,是平淡。
单薄。
繁,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
描摹物态,求其突形尽相:
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
有时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
4.简笔就是写得简约,用语简洁扼要,富有言外之意。
即作者所说的“言简意赅”。
5.繁笔就是写的繁复,极为充分,极为详尽。
用作者的话说,就是“穷形尽相”、“细致入微”,“以达其妙处”。
6.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
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
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7.②
8.来自生活,发诸真情。
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9.①“从来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的一般观点。
②“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势。
”
10.彦和,文心雕龙。
本文思路的整理
本文思路的起点是
(1),并进行阐述;接着举
(2)进行论证;在此基础上,引用古人论述,提出(3)和(4);认识明确后,指出(5)和(6),最后针对性地提出(7)的主张。
思路终点落在解决问题的写作意图上。
明确:
(1)在人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⑵简笔繁笔的范例;⑶文章繁简的标准;⑷途径;⑸当今创作上存在的问题;⑹原因;⑺简练为本。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单元胡同文化教案新人教版
《胡同文化》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由北京的胡同写到北京人的生活意识,表现的是一种居住文化,学生如何品味北京胡同所蕴含的文化韵味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
其次,学生在《内蒙访古》和《琐忆》学习的过程中,已接触了如何概括内容要点,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要独立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最后,本文语言自然,京味十足,既朴实又典雅值得揣摩。
教学建议
关于本文的写作特色
语言既朴实又典雅,而且京味十足。
如:
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短句,用词干净利索,带着京腔,鲜明地表现北京人忍耐的性格。
再如“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用四字短语,借西风、衰草这种生命即将逝去之物渲染出胡同衰败、没落,极力勾起人们的感伤之情。
典雅十足。
关于如何品味胡同文化内涵的建议
为了帮助学生品味北京胡同所蕴含的文化韵味,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露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在课堂氛围的设置上要考虑三个环节。
一是导入,可以从胡同引入,也可以从汪曾祺引入,还可以从建筑引入。
如请学生猜一个谜语:
“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
”(谜底:
建筑)。
二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之时,注意围绕居住文化这个内容。
三是结束语,以居住文化为核心总结。
关于概括要点与课文朗读的建议
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师可让学生独立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本课中心意思的表现比较含蓄,内容要点不易概括,但各段落的意思比较清楚,可利用段落的关键语句或语句的共有含义,先概括段落的要点,然后梳理段落间的关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概括全文要点。
从标题看,“胡同”是表象,“文化”是内涵,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发现“胡同”的特征,进而认识到它对“胡同居民”的影响。
最后,还要品咂作者对有着“胡同”色彩的心态的审视和批判,完成本文要点概括的思维步骤,并用尽可能精当的语言加以表述。
本文语言自然、京味十足,既朴实又典雅。
以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可以采用教师范读,个别学生朗读,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
关于概括要点与课文朗读的建议
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师可让学生独立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本课中心意思的表现比较含蓄,内容要点不易概括,但各段落的意思比较清楚,可利用段落的关键语句或语句的共有含义,先概括段落的要点,然后梳理段落间的关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概括全文要点。
从标题看,“胡同”是表象,“文化”是内涵,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发现“胡同”的特征,进而认识到它对“胡同居民”的影响。
最后,还要品咂作者对有着“胡同”色彩的心态的审视和批判,完成本文要点概括的思维步骤,并用尽可能精当的语言加以表述。
本文语言自然、京味十足,既朴实又典雅。
以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可以采用教师范读,个别学生朗读,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
关于本课的学法引导
对于文化散文,最适宜的阅读方式是在审美方法论指导下所进行的比较深层次的审美性阅读。
这类阅读,宜分三个层次进行。
一是把握文章基本表象、艺术形式,对文章的表层形象获得一个初步印象的观赏性阅读;是通过比较细致深入的赏析,通过自己的形象思维活动,展开联想和想像,再现文章艺术形象,以期达到对文章内在美的分析与把握的欣赏性阅读;三是旨在通过对文章所揭示的全部的、整体的、深层次的审美价值判断与评价,学会发掘更丰富、更深刻的文化内涵,以期达到充分理性上的认识与感性上的领悟的鉴赏性阅读。
阅读时,引导学生抓住第1段中总领全文的句子,理解全文思路,再仔细阅读全文分别概括北京胡同建筑的特点、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并理解其中的内在联系,从而读懂整篇文章。
最后以“北京人易于满足”一段为例,分析作者明白晓畅的叙述中含有的淡淡讽刺。
重点分析文章结尾3节,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伤感、无奈、坚决告别。
教学设计示例
《胡同文化》
教学目的
1.用朗读的方式学习本课的语言
2.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3.品味北京胡同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对胡同文化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品味北京胡同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对胡同文化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问题:
1.你对汪曾祺有什么了解?
2.你了解北京的胡同吗?
3.你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化的含义吗?
自读课文并讨论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
第一段:
北京城四方四正。
第二段写胡同的原意,胡同取名的来源有很多种。
第三段写胡同的宽窄。
第四段写“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第五段写胡同与四合院是一体。
2.学生朗读课文6-9段,教师配乐范读10-12段,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
第六段:
北京人大都安土重迁。
第七段:
北京人愿住“独门独院”,平时过往不多。
第八段:
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第九段:
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第十段到十二段:
举例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3.请概括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
亲切、欣赏、不满、批评、怀旧、怅然低徊。
4.品味语言:
1.让学生自己读第8段、第11段对话部分找同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第12段读“ 这二位同声说”后面的部分、第13段。
读的过程中体味句中蕴含的感情。
2.仿照“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形式表达一种感情。
语言特点总结:
汪曾祺的语言文白夹杂,有时极雅,有时极俚,时能出人意表。
他重视从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他的语言有文人气,但又和现代语言融合无间,是一种纯熟,寓绚烂于平极的语言。
延伸讨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北京的胡同日渐被高楼大厦取代,更多的在高楼中长大的人认同“高楼文化”“社区文化”,你怎样看待这样的变化?
作业布置
以居住环境与人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
扩展资料
闲话胡同
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
当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胡同的废墟上拔地而起的时候,人们在担心:
胡同是否会消逝?
大概正因为如此,有人又拣起了一个似乎陈旧的话题:
胡同是怎么成为街巷的名字的?
这个词是怎么造出来的?
因为提出了新观点,所以今天再把旧话重说说。
一、“胡同”最初不是汉语
胡同一词最初见诸元杂曲。
关汉卿《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之语。
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梅香:
“你家住哪里?
”梅香说:
“我家住砖塔儿胡同。
”砖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至今未变。
元人熊梦祥所著《析津志》中说得明白:
“胡通二字本方言。
”何处方言呢,元大都的。
明人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进一步说:
胡同本元人语。
既是元人语,那就不能是汉语。
元代将人划分为四等:
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所谓汉人,指北方的汉人、女真人、契丹人、高丽人。
这四种人并非同一民族,也不使用同一语言。
那么“元人语”也肯定不是“南人语”,至于色目人,包括的民族更多。
故此“元人语”只能是蒙古语。
二、胡同与井关系密切
有的学者认为,胡同是从“忽洞格”———井转变过来的。
笔者赞同这个观点。
因为从大都的实际看,胡同与井的关系更密切一些。
先从胡同的形成看。
元大都是从一片荒野上建设起来的。
它的中轴线是傍水而划的,大都的皇宫也是傍“海”而建的。
那么其它的街、坊和居住小区,在设计和规划的时候,不能不考虑到井的位置。
或者先挖井后造屋,或者预先留出井的位置再规划院落的布局。
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因井而成巷”。
直到明清,每条胡同都有井,这是毋庸置疑的。
再从胡同的名字上看。
北京胡同名字的成因,不外乎这么几个:
以寺庙命名的,以衙署、官府机构命名的,以工地工场命名的,以府第、人名命名的,以市场命名的等等。
但是,为数最多的,是以井命名的,光“井儿胡同”就曾经有过十个;加上大井、小井、东西南北前后井、干井、湿井、甜水井、苦水井……不下四五十个。
这说明,胡同与井是密切相关的。
三、奇怪的名字原于音译
北京有些胡同的名字令人奇怪,因为用汉语无法解释。
但是,如果把这些胡同的名字成蒙古语,就好解释了。
试举几例:
屎壳郎胡同,这名字多难听、多丑陋!
当初此地的居民为什么要起这么个名字?
其实这个名字译成蒙古语是“甜水井”!
朝内有个“墨河胡同”,蒙古语的意思是“有味儿的井”,大概是被污染过吧。
此外,如鼓哨胡同(或写做箍筲胡同),苦水井;菊儿胡同或局儿胡同,双井;碾儿胡同或辇儿胡同,细井;巴儿胡同,小井;马良胡同或蚂螂胡同,专供牲畜饮水的井……
北京还有不少“帽胡同”。
“帽胡同”蒙古语是坏井、破井的意思,前面加上一姓氏,表明这个坏井是属于某家私有的。
这不是牵强附会,白帽胡同旁边,曾有个“白回回胡同”,说明这里曾是白姓穆斯林的住宅。
而“猪毛胡同”附近曾有个“朱家胡同”,说明这里确实住过朱姓人家。
杨茅胡同附近就是杨梅竹斜街。
年代久远,有些发音被念走了样,这也不足为怪:
汉语地名念走了样的难道就少么?
不过有些蒙古语的地名难以考证了是真的。
胡同是井的音译,这一点应该没有什么疑问了。
但有几点还必须强调一下,胡同和井,在元大都时代都有了“市”的意思,沙络市也可以叫沙络胡同,是珊瑚市的意思。
在古代汉语里本来就有“市井”一词,“因井而成市”嘛。
同在元大都时代,胡同和井也有了“大街”的意思,《析津志》钟楼:
“楼有八隅四井之号,盖东西南北街道最为宽广”。
意思很清楚,“井”等于大街。
扩展资料
北京的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住宅形式,为什么称作"四合院",这是因为整个建筑东、西、南、北四面都有房子,围合在一起。
北京的四合院有大、中、小三种不同规格。
小四合院布局较为简单,一般是北房(又叫正房)3间,大多都用隔断分成一明两暗或两明一暗。
东西厢房各2间,南房(又叫倒座房)3间,其中最东面的一间开作门洞。
大门多是起脊门楼,院内都有青砖墁的甬道与各室相通。
老北京人一家两、三辈人多住这样的小四合院,其中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南房一般用作客厅或书房。
如西四北三条胡同19号院。
中四合院一般都有三进院落,正房多是5间或7间,并配有耳房。
正房建筑高大,都有廊子。
东、西厢房各3间或5间,厢房往南有山墙把庭院分开,自成一个院落,山墙中央开有垂花月亮门。
垂花门是内外的分界线。
民间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指的就是这道垂花门。
前院又叫外院,外院东西各有一、两间厢房,要比里院的厢房小一些,它多用作厨房或仆人的居室。
邻街是5至7间倒座南房,最东面一间开作大门,接着是门房,再是客厅或书房,最西面的一间是车房。
如西四北三条胡同11号院。
大四合院建筑雄伟,房屋高大,院落重叠,前廊后厦,抄手游廊,垂花门,影壁,隔断都十分讲究,院内有院,院外有园,院园相通,为大型住宅建筑,非一般人所能居住。
如府学胡同36号院。
四合院的建筑布局明显受到古代风水说的影响,大门都不开在中轴线上,而开在八卦的"巽"位或"乾"位。
所以路北住宅的大门开在住宅的东南角上,路南住宅的大门开在住宅的西北角上。
大门内外设有影壁。
北京的四合院院子比例大小适中,冬天太阳可照进室内,正房冬暖而夏凉,庭院是户外活动的场所。
正房或正厅无论在尺度上、用料上、装修的精致程度上都大于、优于其它房屋。
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符合中国古代家庭生活中要区分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
北京的四合院讲格局,讲款式,讲气派,重传统,整个院落布局严整、敞亮,使人有雅静舒适之感,而老北京人一家长幼有序各居其室,作息各得其便。
扩展资料
闲话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崐一个"口"字形。
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
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
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
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
卧砖到顶,起脊瓦房。
可居一家三辈,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
院内铺砖墁甬道,连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
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门钹一对,两则贴有对联。
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廊以避风雨。
另以院墙隔为前院(外院)、后院(内院),院墙以月亮门相崐通。
前院进深浅显,以一二间房屋以作门房,后院为居住房,建筑讲究,层内方砖崐墁地,青石作阶。
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
院落极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书房院、围房院、马号、一进、二进、三进……等等。
院内均有抄手游廊连接各处,占地面积极大。
如果可供建筑的地面狭小,或者经济能力无法承受的话,四合院又可改盖为三合院,不建南房。
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四合则是府邸、官衙用房。
北京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建筑,房架子檩、柱、梁(柁)、槛、椽以及门窗、隔崐扇等等均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砌墙。
梁柱门窗及檐口椽头都要油漆彩画,虽然没有宫廷苑囿那样金碧辉煌,但也是色彩缤纷。
墙习惯用磨砖、碎砖垒墙,所谓"北京城有三宝……烂砖头垒墙墙不倒"。
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装滴水,或者不铺瓦,全用青灰抹顶,称"灰棚"。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占一间房的面积,其零配件相当复杂,仅营造名称就有门楼、门洞、大门(门扇)、门框、腰枋、塞余板、走马板、门枕、连槛、门槛、门簪、大边、抹头、穿带、门心板、门钹、插关、兽面、门钉、门联等等,四合院的大门崐就由这些零部件组成。
大门一般是油黑大门,可加红油黑字的对联。
进了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二单元简笔与繁笔教案 新人教版 语文 上学 第二 单元 简笔 教案 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