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大中修设计说明.doc
- 文档编号:177717
- 上传时间:2022-10-05
- 格式:DOC
- 页数:4
- 大小:5.93MB
公路大中修设计说明.doc
《公路大中修设计说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大中修设计说明.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湾街道梅林湾西直路改建工程L-01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
4
1.工程概况
新湾街道梅林湾西直路改建工程,位于萧山区新湾街道梅林湾,属村道。
梅林湾西直路改建工程实施范围,总长约2.37km,设计桩号为K0+000至K2+371.6。
本次改建包括路面罩面,路面拓宽(现状道路为沥青路面,路面宽度平均约4.5m,需拓宽1m,确保路面宽度为5.5m)及对起点、终点做接坡处理,桩号K1+500~K1+840纵断调整,新建沥青砼路面。
为便于排出民宅内水,全线设15道(暂定,以实际施工为准)横向排水管,排水管左侧设置单蓖式雨水井,右侧出口排入河流中。
在起终点交叉口处,根据转弯半径加铺转角。
受新湾街道委托,本公司对该村道进行道路改建工程设计。
2.设计依据及规范
2.1设计依据
⑴项目范围(1:
1000)电子版地形图;
⑵浙江省公路管理局《浙江省公路路面大中修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指南》(2008.11)。
2.2设计规范
⑴《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GH10-2009;
⑵《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2-2001;
⑶《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H30-2004;
⑷《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⑸《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
⑹《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
⑺《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E20-2011;
3.路面状况调查
3.1调查目的
对老路路面破损情况、技术等级、路基路面宽度、路幅布置、安全设施情况、路基路面排水、防护设施情况等进行调查。
获取现有路况的准确信息,为设计方案的制定提供技术依据。
3.2路面宽度
原村道路面宽度前后相差不大基本一致,沥青路面宽度平均约4.5m。
3.3路面病害调查
现有路面经过多年使用后,已出现病害,最主要的病害为松散剥落,有些路段多种病害同时存在(如图1~2),已严重影响了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图1松散剥落
3.4调查总结
本项目路段路面优劣强度为次级,根据《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GH10-2009规定,应采取加铺沥青层以改善路面的平整度,及行驶的舒适性。
原土路肩,采取路肩硬化加固,使路面拓宽至5.5m;现状道路右侧侧石,经现场勘察,加铺沥青层后抬高现有侧石,缘石可以再利用,部分路段新建和修补。
4.设计要点
4.1平面设计
本工程为大中修工程,地形图为早期测量地形图,平面线形根据原路线走向,设计平面线非道路中心线,仅为示意。
4.2纵断面设计
起点段K0+000~K0+200、终点段K1+960~K2+371.6做接坡处理,K1+500~K1+840段肖坡处理,纵断稍作调整,前后接顺现有路面标高。
其余路段纵断面与原路纵断保持一致。
4.3横断面设计
大中修后路面采用双向坡,坡度为1.5%,将路面水排向道路雨水篦中。
由于现状道路路宽不等,道路标准段路宽为5.5m,摊铺宽度根据现状道路路宽而定。
4.4路面结构设计
1)、补强罩面结构层为:
3cm(AC-13C)细粒式沥青混凝土+5cm(AC-20C)中粒式沥青混凝土+1cm石油沥青粘层(1kg/m2)。
2)、拓宽路面结构及新建路面结构:
3cm(AC-13C)细粒式沥青混凝土+粘层+5cm(AC-20C)中粒式沥青混凝土+石油沥青下封层(1kg/m2)+20cm4%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原土路肩部分,为保证与原路标高一致,挖除原土路肩20cm厚土。
3)、新旧路基衔接,挖除原路面30cm宽、20cm深,在路基底部设置宽80cm的钢塑土工格栅,再统一摊铺基层及面层结构。
4)、道路侧平石
现状道路右侧侧石,经现场勘察,加铺沥青层后需抬高现有侧石,缘石可以再利用,部分路段修补。
尺寸如下:
侧石尺寸为:
12×32×100cmC30砼侧石(与原道路侧石一致)。
4.5排水设计
全线加设15道(暂定,以实际施工为准)D300混凝土横向排水管,排水管一侧设置单蓖式雨水井,另一侧则排入河中;将雨水篦井设置在道路左侧。
根据现场调查,现状道路局部路段有井,利用并保护好原有排水设施。
本项目加铺沥青面层后,原井加高井圈至路面标高。
4.6挡土墙设计
根据现场调查,道路终点段两侧新建重力式挡土墙。
道路左侧K2+290~K2+360在围墙外设置新建M10浆砌块石挡土墙;道路右侧K2+280~K2+350拆除部分现有挡土墙,重建M10浆砌块石挡土墙。
详见《路基挡土墙设计图》。
5.病害处治设计
5.1病害产生原因分析
该道路经过多年的运营已经出现了较多病害,经调查整理,本次设计路段病害主要以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松散剥落为主。
病害产生的主要类型及产生原因归纳如下:
在车辆的作用下沥青面层呈松散状态,以致从路面剥落形成凹坑。
产生松散剥落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沥青与矿料之间的粘附性较差,在水或冰冻的作用下,沥青从矿料表面剥离所致。
也可能是使用中混合料加热温度过高,致使沥青老化失去粘性。
5.2病害处理方法
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处理遵循圆洞方补、小洞大补的原则,根据病害产生原因和结合结构层加铺方案,本项目病害处理按以下方案进行:
(1)路面病害处理
松散剥落病害处:
刨去最上一层沥青混凝土,将路槽清理冲洗干净后,先喷洒一层沥青黏层,在铺筑(AC-20C)中粒式沥青混凝土至原路面处后再加铺补强层。
(2)路面病害处理注意事项
a、设计图提供的病害种类并不可能完全对应于现场实际的复杂病害状况,因此实际施工中不必局限于设计提供的病害处理名称。
6.重要材料及技术要求
6.1沥青砼的各项主要技术指标与要求
为提高和确保路面专项整治工程质量,沥青砼路面层所采用石料应到省交通厅公布的石料供应单位中选择采购或到石材相对稳定且规模较大的石料生产单位采购,同时所采用的沥青、石料等原材料还应符合以下技术要求:
沥青采用AH—70的B级道路石油沥青,其技术要求应符合《公路沥青路
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表4.2.1-2的规定(见下表)。
表6.1-1沥青技术要求表
试验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针入度(25℃、100g、5s)
0.1㎜
60-80
T0604
软化点(环球法)≮
℃
44
T0604
15℃延度≮
㎝
100
T0605
蜡含量(蒸馏法)≯
%
3.0
T0615
闪点≮
℃
260
T0611
溶解度≮
%
99.5
T0607
密度(15℃)
g/cm3
实测记录
T0603
质量变化≯
%
±0.8
T0610或T0609
残留针入度比≮
%
58
T0604
残留延度(10℃)≮
㎝
4
T0605
6.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各项技术指标及要求
为达到较好的嵌固作用,集料应具有较好的破碎面,为减少水泥稳定基层的收缩性和提高抗冲刷能力,要求集料含泥量为5%。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7.5㎜,其级配范围见下表。
6.2-1基层混合料集料级配表
层位
通过质量百分率(%)
37.5
31.5
19.0
9.5
4.75
2.36
0.6
0.075
塑限
塑指
基层
100
67~90
45~68
29~50
18~28
8~22
0~7
<25
<8
水泥:
应采用低标号普通硅酸盐水泥,初凝时间3h以上且终凝时间较长(宜在6h以上)。
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应使用。
碎石:
碎石强度可用岩石的抗压强度和压碎值指标表示。
岩石的抗压强度应比所配制的混凝土强度至少高20%。
岩石强度首先应由生产单位提供,工程中可采用压碎值指标进行质量控制。
碎石的压碎值不得大于35%,碎石最大粒径不大于37.5mm,碎石颗粒组成应符合规范要求。
水:
凡人或牲畜的饮用水均可用于水泥稳定层的施工。
遇有可疑水源时,应适时进行试验鉴定。
7.施工注意事项
1、破损路面挖除时,形状应呈矩形,周边应整齐、顺直,底面平整,松散状物质应全部清除,以利新老结构层各接触面的紧密结合。
2、沥青砼加铺前,应清除路表散粒、浮土、杂物等,使工作面上干燥、整洁。
3、基层施工前应确保下层表面湿润,水泥稳定层碾压结束后应立即洒水养护,并在整个养生期间保持稳定层潮湿状态,并进行有效的交通管制。
4、基层开挖后,若发现路基强度不满足要求的,应对路基土进行换填处理。
5、在起终点由于加铺转角,费用已包括在本项目内。
6、工程未尽事宜,严格按各项施工技术规范执行。
8.施工组织计划
施工期间需对老路进行病害处理,然后加铺路面结构层。
在工程开工前应做好以下工作:
1、施工前业主单位应组织安监,与施工等单位共同商讨安全保障措施,同时应对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进行会审;
2、施工前与相关村联系、沟通,提高当地人员的安全意识,避免发生安全事故与交通事故;
3、施工路段两头设置总体施工告示牌、施工警示牌、限速标志、导向标志、禁止通行标志。
4、确保施工过程中的施工人员及过往行人、车辆的安全,并组织专门人员负责安全设施的管理以及夜间交通安全的管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路 大中修 设计 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