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间距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7770601
- 上传时间:2022-12-09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18.89KB
住宅建筑间距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住宅建筑间距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住宅建筑间距规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面宽不大于40米(含40米)住宅主要采光面与另一栋住宅山墙之间的距离:
旧城改造区
不小于12米,新建区不小于15米;
(三)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面宽大于40米的住宅主要采光面与另一栋住宅山墙之间的距离:
旧城改造区不小于15米,新建区不小于18米。
第二十一条(主采光面既不平行,也不垂直布置时的间距)相邻住宅建筑,主采光面既不平行,也不垂直布置时的间距:
(一)夹角小于或等于60度时,最窄处按第十九条确定;
(二)夹角大于60度时,最窄处按第二十条确定。
第二十二条(角与角相对布置时的间距)相邻住宅建筑,角与角相对布置时的间距:
(一)两幢建筑均为8层及8层以下,或计算高度均小于或等于24米时:
(二)其中的一幢或两幢建筑为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时:
旧城改造区不小于12米,新建区不小于15米。
第二十三条(山墙之间的距离)相邻两栋住宅建筑山墙之间的距离:
旧城改造区不小于6米,新建区不小于8米。
第二十四条(连接规定)两栋住宅建筑山墙均无窗户时,可以连接修建,但连接后长度必须符合消防规定。
新建住宅不能与已建的带槽口的住宅对接,但可以错接。
两栋建筑连接以后的面宽,按整栋计算。
第二十五条(标高不一致时的间距)相邻住宅底层标高不一致时(相邻住宅中其中一栋屋顶标高在另一幢底层标高以下的除外),两者之间的距
离,按第十九条至第二十三条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底层与堡坎之间的间距)临岩住宅采光面与高度大于1米的堡坎相对时,最底层窗台与堡坎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堡坎高度的0.4倍,且不得小于3米。
第二十七条(不规则平面间距的计算)当建筑平面为不规则图形时,以各立面宽度与其延长线形成的剖面宽度之和为计算面宽,按第十九条至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分别确定其间距要求。
第二十八条(采光面)一幢建筑的主要采光面与另一幢建筑主要采光面的不开窗部分相对时,或两幢建筑主要采光面的不开窗部分相对时,均视为主要采光面与主要采光面相对。
第二十九条(阳台)阳台不得占用建筑间距。
第三十条(退台间距的计算)当建筑作退台时,按第十九条至第二十九条的规定,视其不同高度分别确定间距。
第三十一条(其他建筑的间距)其他各类建筑的间距,应遵守以下规定:
(一)新建、扩建的学校教学楼、托幼建筑、医院病房相互之间的距离,以及与相邻建筑、堡坎之间的间距,除应符合相应的设计规范,还应在第十九条至三十条规定的基础上增加3米;
(二)新建、扩建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仓储建筑与公寓式办公楼、住宅建筑相互之间的间距,除应符合相应的设计规范外,还应符合第十九条至三十条的规定;
(三)新建、扩建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仓储建筑相互之间的间距,
应符合功能要求和相应的设计规范。
第三十二条(外墙面与拆迁范围线或用地边界线的距离)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的外墙面与拆迁范围线或用地边界线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第十九条、第二十一条至第三十一条规定间距的0.5倍;
边界外有永久性建(构)筑物时,还应符合第十九条至第三十一条全间距的规定。
第三十三条(临街建筑)旧城改造中临街建筑退让规划红线,平均退让距离大于8米并大于规划道路全路幅的1/3,造成与后排已有永久性建筑物之间的间距不足时,其间距可适当缩小。
缩小距离不得大于退让距离得1/2,且缩小后的间距不得小于第十九条至第三十一条规定间距的0.5倍。
先建后排建筑的,应按规定间距留出临街建筑的位置。
篇二:
建筑间距控制规范
建筑间距控制
建筑间距应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和视觉卫生等要求,并结合建设用地的实际情况确定。
居住建筑间距控制居住区的总体布局应结合城市主导风向,考虑住宅夏季防热和组织自然通风、导风入室的要求。
居住建筑间距应保证受遮挡的住宅获得日照要求的居住空间,其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不应低于3小时:
旧区的新建住宅建筑日照标准可以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1小时的标准。
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室获得日照。
宿舍半数以上的居室,应能获得同住宅空间相等的日照标准。
一居室以上的公寓按住宅标准控制。
新建高层住宅建筑,在满足本规定的最小建筑间距要求的前提下,还应运用合法有效的日照分析软件对新建住宅及邻近住宅建筑进行日照分析;
新建高层非住宅建筑若对邻近住宅的日照有可能产生影响,亦应做日照分析。
高层建筑与相邻中小学、幼儿园、敬老院等建筑的间距控制亦应做日照分析。
中高层建筑间距的控制参照高层建筑间距控制的相关规定。
居住建筑间距除满足以上要求外,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平行布置的多层和低层住宅建筑间距:
(1)朝向为南北向的[指正南北向和南偏东(西)45度以内(含45度),下同],其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0倍。
(2)朝向为东西向的[指正东西向和东(西)偏南45度以内(不含45度),下同],其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9倍。
垂直布置的多层和低层住宅建筑间距:
南北向的间距,不应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8倍;
东西向的间距,不应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7倍。
当垂直布置的住宅建筑的侧面宽度大于12米时,应按平行布置的间距规定控制。
多层、低层住宅建筑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的间距:
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30度时,其最窄处间距应按平行布置的住宅间距控制;
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30度、小于或等于60度时,其最窄处间距不应小于南侧(或较高)建筑高度的0.9倍。
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60度时,其最窄处间距应按垂直布置的住宅间距控制。
在符合上述规定的前提下,平行布置的低层住宅与其北侧多层建筑的最小间距为9米。
多层和低层住宅的侧面间距,必须按消防间距或通道要求控制;
但住宅侧面有居室窗户的,应按垂直布置的住宅建筑间距控制。
在一类居住用地新建、改建低层独立式住宅,其间距不得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4倍。
高层住宅与高层住宅平行布置时的建筑间距:
南北向的,不应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5倍,且最小间距不应小于24米;
东西向的,不应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3倍,且最小间距不应小于21米。
高层住宅与多层或低层住宅平行布置时的建筑间距:
高层住宅位于多、低层住宅南侧,其间距不应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5倍,且最小间距不应小于24米;
高层住宅位于多层或低层住宅北侧或东(西)侧,其最小间距不应小于18米。
高层住宅与高层、多层或低层住宅垂直布置时,其间距按以下要求控制:
高层与高层之间,当侧面宽度小于16米时间距不应小于18米,当侧面宽度大于或等于16米时,按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控制;
高层与多层或低层之间,当高层的侧面宽度小于16米时间距不应小于15米(高层在南侧时间距不应小于18米),当高层的侧面宽度大于或等于16米时,按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控制;
高层住宅侧面有居室窗户的,其最小间距不应小于21米。
高层住宅的侧面与高、多、低层住宅的侧面间距不小于13米,但住宅侧面有居室窗户的,应按垂直布置的住宅建筑间距控制。
(住宅建筑间距规范) 在旧区零星拆建用地范围内,新建建筑间距可视实际情况适当减少,但不应低于以上要求的0.8倍,并不得小于最小间距要求,且不得降低现有建筑的日照标准。
采用建筑间距系数计算住宅建筑间距时,相关建筑室外地坪高差应按相应间距系数折算为水平距离予以增减。
住宅底层为商店或其它非居住用房时,其间距的计算不应扣除底层的高度。
但同一裙房之上的几幢建筑,计算间距时建筑高度可从裙房屋顶以上算起。
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南侧或东西侧的,其间距按10.2控制。
非居住建筑(医院病房楼、修(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托儿所和大中小学教学楼除外)位于居住建筑北侧的,其间距按10.4控制。
非居住建筑的侧面与居住建筑的侧面间距,按10.2控制。
非居住建筑间距控制工业、仓储、交通运输类及其它有特殊要求的非居住建筑间距应依据国家相关规范执行,民用非居住建筑适用本章以下条款。
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托儿所生活用房和大学、中学、小学教学楼等与相邻建筑的间距应符合表10.4.2的规定。
医院、托幼和学校与相邻建筑的间距建筑性质日照间距最小间距托儿所、幼儿园其生活用房应满足底层满窗冬至日不应小于3小时的日照标准;
活动场地应有不应小于1/2的活动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之外。
托儿所和幼儿园宜布置在居住区内;
其生活用房与其它建筑之间的间距不应小于18米。
学校教学楼南向的普通教室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应小于2小时。
教室长边与周边相邻建筑间距不应少于25米。
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半数以上的病房、住宿楼应满足冬至日不应小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
病房、住宿楼与周边相邻建筑间距不应小于24米。
除10.4.1与10.4.2两条所列以外的其他非居住建筑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高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的间距:
南北向的,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4倍,且其最小值为21米;
东西向的,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3倍,且其最小值为18米。
高层非居住建筑与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为13米。
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为10米。
低层非居住建筑与多、低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但最小值为6米。
以其他形式布置的非居住建筑的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
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超高层非居住建筑应在不小于本条款规定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安全及城市设计等要求,合理确定建筑间距。
……………………………….
篇三:
《住宅建筑日照标准》_计算间距大寒日、冬至日的区别
《住宅建筑日照标准》_计算间距大寒日、冬至日的区别
1.改变过去全国各地一律以冬至日为日照标准日,而采用冬至日与大寒日两级标准日。
过去,我国有关文件曾规定“冬至日住宅底层日照不少于一小时”。
从表1反映的实施情况看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大、中、小城市均未达到这个标准。
大多数城市的住宅,冬至日前后首层有一个月至两个月无日照,东北地区大多数城市的住宅,冬至日日照遮挡到三层、四层。
这些城市若适当提高日照标准,仍不可能达到首层住宅冬至日有日照的要求,更达不到冬至日日照标准,因而,无法以冬至日为标准日,而只能采用第二档次即大寒日为标准日。
据此,本规范采用冬至日和大寒日两级标准。
国际上许多国家也都按其国情采用不同的日照标准日:
原苏联北纬58°
以北的北部地区以清明(4月5日)为日照标准日(清明日照3小时),北纬48°
~58°
的中部地区以春分、秋分日(3月21日、9月23日)为标准日,北纬48°
以南的南部地区采用雨水日(2月19日)
为标准日(参照前苏联建筑规范СНИПⅡ一6075);
原西德的标准日相当于雨水日;
欧美、伦敦采用的标准日为3月1日(低于雨水日,高于春、秋分日)等,所以,采用冬至日与大寒日两级标准日,既从国情出发,也符合国际惯例。
2.随着日照标准日的改变,有效日照时间带也由冬至日的9时至15时一档,相应增加大寒日8时至16时的一档。
有效日照时间带系根据日照强度与日照环境效果所确定。
实际观察表明,在同样的环境下大寒日上午8时的阳光强度和环境效果与冬至日上午9时相接近。
故此,凡以大寒日为日照标准日,有效日照时间带均采用8时至16时;
以冬至日为标准日,有效日照时间带均为9时至15时。
有效日照时间带在国际上也不统一,一般均与日照标准日相对应,如原苏联南部地区以雨水日为日照标准日,有效日照时间带为7时至17时;
的北海道则采用9时至15时,其他地区8时至16时。
综上所述,本规定按建筑气候分区和城市规模大小将日照标准分为三个档次,即第Ⅰ、Ⅱ、Ⅲ、Ⅶ气候区的大城市不低于大寒日日照2h,第Ⅰ、Ⅱ、Ⅲ、Ⅶ气候区的中小城市和第Ⅳ气候区的大城市不低于大寒日日照3h,第Ⅳ气候区的中小城市和第Ⅴ、Ⅵ气候区的各级城市不低于冬至日日照h。
据此规定,比较各地现行日照间距,(表1)第Ⅱ、Ⅲ气候区的大中城市大多由现行的接近大寒日日照lh提高到大寒日日照2h,难度不大;
第Ⅳ气候区大城市的日照标准有的保持现行水平,有的略有提高,难度也不大。
中小城市的日照标准提高的幅度与大城市提高的幅度有的相当,有的略高一些;
第Ⅴ、Ⅵ、Ⅶ气候区的现行日照间距已达到或接近本标准。
提高幅度较多的是第Ⅰ气候区中北纬45°
以北的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其中大城市难度较大一些,但据调查反映,现行日照标准过低,居民反应较大,本规范仅作适当提高是完全必要的,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
3.老年人的机能、生活规律及其健康需求决定了其活动范围的局限性和对环境的特殊要求,因此,为老年人服务的各项设施要有更高的日照标准,在执行本规定时不附带任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住宅 建筑 间距 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