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期末测试题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750704
- 上传时间:2022-12-09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9.65KB
经济地理学期末测试题文档格式.docx
《经济地理学期末测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期末测试题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④贫富差异问题:
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可以研究贫富差异的区域格局以及引起这些差异的地理条件,并借助一定理论提出缩小这些差异的措施。
(三)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①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②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
③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
④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⑤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3、综合分析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自然环境是影响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影响活动有制约作用。
优美的环境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
另一方面,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有不同的区位选择。
基于对生存环境的考虑,现代社会制定了各种形式的规范来限制一些经济活动区位的选择。
在现实条件下,为了逃避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满足经济利润的需求,一些传统污染型企业出现了从高标准地区向低标准地区集中的趋势。
(二)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①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存续。
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
在经济活动区位选择过程中,市场规模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所考察区位的影响力范围直接影响着当地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市场地域范围大的城市具有较全面的商业活动;
反之,商业活动则较为单一。
②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特性一般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等。
市场意识的差异往往来于不同地区人们的传统意识的差异;
具有经商传统的地区,有利于裴峪创业者和企业家阶层;
消费者市场意识强的地区,容易形成挑剔性需求,也有利于激励相关新产品的出现。
市场需求的特点往往取决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偏好。
不同区域不同的消费习惯和其它的不同因素,带来区域间需求结构的不同。
市场竞争对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产生激励。
高效、优质的政府服务往往构成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重要砝码。
(三)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构成产业环境的要素很多,包括产业集聚、基础设施业集聚,特别是供货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①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②“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③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④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四)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政策环境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发展某种行业的条件和约束,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从而成为吸引经济活动集聚的因素之一。
政策一般反映政府对地域发展的基本导向。
政府通过规划和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及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经济政策的实施,引导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
在这些拥有特殊政策环境的区域对企业具有明显的吸引力,容易成为企业集聚的核心区域。
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非常关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协调。
因此,政府也会制定一些相应政策,控制经济发展速度或者限制经济活动类型。
从经验来看,政策环境无疑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引导因素,因而成为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重要因素之一。
4、简述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并评价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一)农业经济地理学上的意义
1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
2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
3在距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因为由之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总体上受益最大。
(二)经济学上的意义
1杜能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且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
2关于合理性生产布局的设定,对韦伯以及克里斯泰勒等后来的区位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和启发;
3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的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其原理不仅可用来说明农业土地的利用方式,对于解释其他土地的利用问题同样有效,可以说是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基础。
5、简述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并评价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
(一)三个基本假设:
(1)已知原料供基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
各地力成本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二)三个阶段的区位因素:
第一阶段:
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般区位因子,即假定不存在运费以外的成本区域差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
即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运费指向论。
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第二阶段:
将劳动费用作为考察对象,考察劳动费用对由运费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考察运费与劳动费合计为最小时的区位。
即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劳动费指向论。
劳动费指向论,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第三阶段:
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为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集聚指向论。
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6、阐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克里斯塔勒认为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
(1)基本前提
第一,均质平原:
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匀分布的平原。
人口均匀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
中心地在区域内的任何地方都可布局。
第二,交通条件相同:
且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
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第三,就近消费:
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
第四,商品价格与质量相同,交通费由消费者承担:
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
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交通费与距离成正比。
第四,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所有居民)的配置形式。
第五,中心地职能在同一中心地集聚。
(2)中心地系统的构造
一种产品市场的空间均衡:
①单一企业形成的圆形市场区;
②多个企业形成多个圆形市场区;
③多个企业的多个圆形市场区竞争达到均衡形。
成正六边形的市场区结构。
多种产品市场的空间均衡
(3)各级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系列,即:
1,3,9,27,81,…。
从中看出,是按3的倍数在变化,因此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3的中心地系统。
(4)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
①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2,6,18,54,…。
②从区域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
低级中心地数量是其上一级中心地数量的3倍。
(5)市场原则中心地系统的特点
①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
②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
③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二)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1)特点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
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
(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
1,4,16,64,256,…。
因此,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4的中心地系统。
(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
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中心地间数量关系为:
1,3,12,48,192,…。
(三)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1)特点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
原因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
(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各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
1,7,49,343,…。
它是以7的倍数增加,形成以K=7的中心地系统。
(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中心地间的数量关系为:
1,6,42,294,2058,…。
(四)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1)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中心地的商品供给。
(2)交通原则适用于如19世纪交通大发展时期,以及新开拓的殖民地国家、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呈线状分布区域。
在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的区域,交通原则比市场原则的作用大。
(3)行政原则比较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绝对主基础的社会生活。
7、试述企业空间增长过程及阶段特征。
(一)企业空间增长过程的一般分析
(1)企业区位与企业扩张在众多的中小企业中,能够迅速扩张的企业,原始区位起着一定作用。
优越的区位条件,为这里的企业增长提供了优势。
企业在这些区位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便向外扩展。
最终可能导致公司的重心离开原来的始发地。
(2)企业由近及远的扩张原因早期,小企业获取信息有限,新建工厂与原工厂联系密切,新建工厂时,常在较近距离内。
随着企业增大,信息获取量增加,技术发展带来生产联系变化,管理发展带来组织结构变化,引起企业向远距离扩展。
此外,市场的逐渐向外扩张也是引起企业由近及远扩张的原因。
内部增长的空间扩张特点:
内部增长带来的空间扩张常具规划特征,就近布局的特点很明显。
外部增长的空间扩张特点:
由于被获取的工厂(公司)原已存在,规划便比较困难。
一般认为,在所兼并企业的选择中,多数也要进行比较研究。
不少研究强调这种对所吞并(合并)企业的区位也具有从其中心区位向外不断扩张的特点。
(二)企业空间增长阶段企业的空间增长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Ⅰ:
企业形式十分简单,生产单一产品,具有一个工厂。
组织功能单一,仅管理一个工厂的生产。
没有战略、管理和日常运作的决策等级划分。
阶段Ⅱ: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和地理分布范围的扩展,引起组织的劳动分工。
一些承担特殊功能的专业化部门建立起来,这些功能的专门化以及不同区位上工厂的建立,需要更大程度的中央控制。
由此,分离出公司总部。
其功能是进行公司总体政策规划,并协调其它组织单元的活动。
该阶段的企业空间格局特点是不同功能部分在空间上的分工。
阶段Ⅲ:
随着企业的增大,企业生产活动走向多样化。
这时组织结构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形成多分部结构。
每一个分部负责一种产品生产,存在于特定的市场、技术和政策环境条件之中。
与此相适应,公司组织结构上产生了三个等级:
高层管理、战略决策,控制、协调和管理决策以及企业日常运作管理。
在地理分布上,由于各分部自成生产和销售系统,这种类型的组织结构变得更加扩散。
8、试述跨国公司投资及其国别选择的原因(注重相关理论的阐述)
(一)跨国投资的原因
(1)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
弗农将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将这三个阶段与企业区位选择联系起来,用来解释国际投资的
空间变化。
第一,新产品阶段特点:
①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
②良好的信息交流空间,沟通生产者与消费者。
③较高的消费水平,新产品往往技术含量高,宣传费用高,刚进入市场时价格较高。
这些特点要,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市场区范围的扩大,在其它发达国家开始有一部分新产品的生产,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国际市场。
第二,成熟产品阶段特点:
①产品的技术水平基本稳定,实现标准化生产②企业重视降低生产成本,当产品的成本(出厂价格+运费)高于在当地直接投资生产的平均成本时,企业选择在他国直接投资。
③由于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这种国际投资也以发达国家为主。
第三,标准化产品阶段特点:
①产品已经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
②生产企业的区位选择在成本最低的区域。
③产品的价格有所下降,市场区延伸到发展中国家,生产企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
此阶段的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生产企业建厂投资(地价、建筑材料等)、关税等。
生活消费品和奢侈品的关税差距很大,寻找廉价的生产要素和巨大的市场,生产活动和产品市场进入发展中国家。
(二)邓宁的折衷理论
邓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投资国的区位优势结合起来,提出折衷理论来解释跨国投资的原因。
(1)企业所有权优势,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可以保证其拥有市场的所有权,如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品牌优势等。
公司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制定相应的策略,以降低经营风险。
当企业只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可以考虑将其转让给其他企业获取收益,如技术转让、授权生产、品牌转让、加盟连锁等形式。
(2)交易内部化优势,直接投资可以实现产品交易的内部化,节约部分成本。
如果跨国公司把各种所有权优势出售或租借给外国企业,就要产生外部化交易,增加成本和风险。
当企业具有所有权和内部化优势时,可以通过出口产品获得利润,扩大国际市场需求,增加企业的生产能力。
(3)区位优势,拥有前两种优势的企业,要考虑不同国家生产条件的差异,如土地价格、自然资源状况、劳动力费用等因素,要充分利用其他国家的优势,选择适当的企业区位。
当企业具有以上三种优势时,才会直接投资,其他国家具有较好的区位,则生产企业设置在当地以供应市场需求。
(二)关于跨国投资国别选择的原因:
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主要是受利益驱动。
具体地,成本、市场和要素投入在决定其跨国投资国别选
择上起重要作用。
因此,跨国投资国别选择包括成本取向、利润取向、市场取向、要素取向和公司战略取向。
(1)根据区位论成本学派的观点,生产成本最低和利生产成本最低或预期利润较高的国别,易于成为跨国公司的投资地。
(2)根据区位论市场学派的观点,市场区是企业是否大市场的区位,成为企业追求的最佳区位。
当一国具有较大的潜在市场,而公司在国内生产出口这一国家受交通运输成本影响,或者更为重要的是受国家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影响时,公司便会自然地选择在这一国家直接投资。
(3)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中,把生产原料分为遍在原料响。
由于资源的区位差异,以及不同工业(企业)又有不同的要素需求,为了充分利用他国的资源优势,公司必然会在响应国家跨国投资。
(4)从公司地理角度,公司本身是一个生产组织系统公司会在战略重点区位投资建立相应生产或经营机构。
这些战略重点区位,并不一定是符合以上区位选择原则。
9、基于产业功能分类,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模式。
产业功能分类是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将其分成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三大类。
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代表了区域内各产业之间的典型组合方式。
在以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所构建的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中。
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的组织核心,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依据与主导产业的经济技术联系,彼此连接,形成联系紧密有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或制约的产业系统。
(1)在区域产业结构中,主导产业是组织核心,因此下列特征的产业才能作为主导产业。
①高比较优势系数;
②高产业关联度;
③高需求收入弹性;
④高生产率上升率;
⑤高产业创新能力。
(2)关联产业的配套就是根据主导产业来合理规划、关联产业之间形成紧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发展关系。
进行关联产业配套,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①以主导产业为核心,依据前向联系、后向联系和侧向联系,以及区域的具体情况,选择和发展为主导产业配套的各个关联产业,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②根据所确定的主导产业发展规模,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和科学的规划、计划、管理等手段,引导关联产业以适度的规模发展。
③根据主导产业的空间布局状况,合理布局关联产业。
保证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在空间上的通过合理布局而获得良好的集聚经济效益,同时,又避免因过度集中、布局无序而造成的集聚不经济,防止因布局不合理而致使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之间陷入相互限制的局面。
④在一个区域内,并不是一定要发展所有与主导产业发展有关的关联产业,而是要发展有条件或基础的关联产业。
因此,对本区域没有条件发展的关联产业,应该寻求区际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配套问题。
(3)基础性产业是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联产业发展的需要,合理引导和组织基础性产业发展,尽量为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发展基础性产业还要为其它产业、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而且,基础性产业种类多、构成复杂,所以,基础性产业的发展要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合理发展。
(4)在产业功能分类中,还包括支柱产业和潜导产业①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支柱产业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贡献,是其它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因此,对它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护。
同时,要积极采用新的技术改造支柱产业,使它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防止它过早的出现衰退而限制了区域经济增长。
②潜导产业是指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这类产业有可能不远的将来发展为新的主导产业。
潜导产业代表了区域产业未来的发展希望。
在构建区域产业结构时,必须考虑如何根据世界技术进步的大趋势和全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向,以及本区域的具体经济发展状况与条件,选择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作为潜导产业。
并且,在技术引进、资金供给、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扶植,创造条件促使其逐步发育、壮大。
10、熟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以及相关概念
增长极的概念: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
间上的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增长极的特点:
①在产业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发展的组织核心;
②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的空间关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重心;
③在物质形态上,
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
④此外,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相应地,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
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与扩散效应而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组织作用。
①支配效应:
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性,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
的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
②乘数效应:
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出示范、组织和带动
作用,从而加强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
在这个过程中,受循环积累因果机制的影响,增长极对周围地
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会不断地得到强化和放大,影响范围和程度随之增大。
③极化与扩散效应:
极化效应
是指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加快增长极的发展。
《经济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答案整理考研共享,仅供参考!
【胡来整理】
-28-
扩散效应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活动输出,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区域
全局的发展过程中,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可能从中获得的发展机会归根到底取决于“极化效应”“扩散效
应”在该地区综合作用的大小,二者的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
如果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
应为负值,结果有利于增长极的发展。
反之,如果极化效应小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正值,结果对
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
总之,区域中的各种产业将以增长极为核心建立区域产业结构。
而不同规模等级的增长极相互连接,
就共同构成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体系和空间结构的主体框架。
所以增长极的形成、发展、衰落和消失,
都将引起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重大的影响。
11、区域经济差异概念
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认为,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对落后地区将产生
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经济梯度:
是指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差异。
区际经济联系:
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
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地理 学期末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