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题研究《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749341
- 上传时间:2022-12-09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0.75KB
小学课题研究《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小学课题研究《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课题研究《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施策略是有效实施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关键环节。
因此,我们提出了
“《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的可行性
(一)实验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从
2006
年起,临沂市品德与社会已经在问题探究课堂教学领域进
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构建了问题探究式课堂
教学策略,这些经验与成果为探究式课外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与运
用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材料。
(二)课题组全体成员有着扎实的专业水平和科研水平
课题组全体成员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满腔的工作热情,以及良
好的师德风尚,愿意为课题组付出自己的努力。
更重要的是他们都
多年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担任过多项重大课题的研究,具有丰富的
教学研究经验。
这都为此项实验的成功提供了最基本的人力资源。
(三)该课题有良好的研究环境和完整的组织机构提供保证
实验基地已经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六年,广大基层教师的教学
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已
经被普遍接受。
有市教科研中心的专家及各级教科研部门的领导直
接指导研究工作,为实验的推进提供理论和技术上强有力的指导和
帮助。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为课题实验的必要经费开支
奠定了坚定的物质基础。
这些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实验研究的理论探讨
(一)课题的界定
《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是指在该学科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
以外,以师生为双主体开发和进行的实践活动,活动的主题和目标
的确定是基于相应阶段内的课堂教学的,但具体的实施过程是在学
生的自身生活中完成的,通过此类活动的开展,以期实现学生自身
的主动发展和道德认知的主动建构。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指向于探索
和形成教师在指导实施此类活动,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参与社会,
了解社会,做社会人”时的方法和策略。
(二)理论依据
1.皮亚杰建构主义认识理论
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知识
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
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
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2.布鲁纳发现教学理论
在布鲁纳看来,学习者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亲自去发
现、探索所学的知识与规律,使自己变成发现者。
他认为:
“教学
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发现的过程。
”在教学方法上,他提
倡使用“发现法”,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基
本结构和原则。
布鲁纳认为,发现不只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
物,确切地说,它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3.合作教育理论
以格鲁吉亚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阿莫纳什维利等人为代表的“合
作教育学”学派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教育的社会人道主义和个性民主
化。
强调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决定
学习。
合作是建立在师生互相信任的基础上的,教师在愉快的环境
中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获得成功体验中欢快地学习。
4.研究性学习理论
华东师大的霍益萍教授认为,在研究学习中由于要研究的问题多
来自学生生活着的现实世界,课程实施大量地依赖教材、教师、校
园以外的资源,学生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
形式各异,因此它必然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
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
这种开放性学习,改变
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给学生更多的
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
生。
5.学习迁移说
学习迁移说是一条古老的心理学定律,即平常所说的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将课内学到的基本方法与基本认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使
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在有效的课外实践活动中获得
发展。
6.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认为人的差别是七种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
“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
“自我认识智能”)的不同组合,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
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有益的学习方式。
四、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与突破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作为小学阶段(3-6
年级)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
德教育、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和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
修课程,担负着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
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作用。
如
何在学科教学中开创出将教学融入学生生活的课外实践活动策略,
使学生在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的发展,特别是有利于他们的
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就目前来看,国内外的研究还不够广泛、不
够深入,成功的例子也不多。
就目前国内的教学实践来看,也还存
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课外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偏颇,忽视情意、道德判断选择
能力的培养,强制性地从主观愿望肯定或否定某些价值来规定学生
的思想行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2.忽视课外实践活动中方法的指导,仅仅提供给学生一种单一的
操作框架,而不是启发学生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方法,要求记住而不是增强认知和创造力;
3.学习资源有限、学习方式单一、缺乏生动的活动情境,学生学
习没有兴趣和积极性。
不利于个别学习,因材施教。
所有这些都将成为我们在研究中力图解决和完善的着力点。
五、实验研究的理论假设及预期成果
(一)理论假设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将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策略的实施,力求在理
论和实践上达到以下实验效果:
1.激发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自主意识
引导教师以教材的设计思路为出发点,贯彻新教材的基本理念,
创设学生喜爱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参与欲,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探
索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活动模式。
2.激励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提高生活能力
强调教师作为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注重活动
情境的创设,鼓励学生去观察、记录、体验、感悟、整理、探究,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活动中我们将尝试营造最佳的学习
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增加学习内容的实效性、层次性、可
操作性与可再生性,从而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提高学生参与
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交往,培养合作精神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实验教师要注重与学校、少先队组织
的实践活动结合,充分利用课外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
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合作精神,
从而充分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的开放性。
(二)本课题通过实验探讨,将取得以下预期成果。
1.
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2.
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成果集。
六、研究目标
1.探索出操作性较强的“学生参与社会,了解社会,做社会人”
的课外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2.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学生。
在实践和研究中,引导学生运用、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灵活地
运用多样化方式方法搜集信息、整理利用资料,能创造性地提出问
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实
践中提升,培养良好的探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七、研究内容
针对《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生活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
在研究中我们将紧紧围绕“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的课程
核心,在教学中探索出有效的“学生参与社会,了解社会,做社会
人”的课外实践活动策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在研究
中如何指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指导实践,运用实践,让孩子健康、
有爱心、有创意地生活是我们在课题研究中的重点,也是我们研究
的难点。
八、实验方法
(一)前测
选取实验班级。
在四方区第二实验小学四年级进行实验。
对师生
的活动资源开发意识和能力以及运用情况进行必要的规范的测试、
测评后,根据随机抽样原理,确定等额学生,组成实验班和对照班:
其中四年级
1、2、3
班为实验班级,其他班级为对照班级。
(二)确定实验教师
选取业务水平、教龄、学历相当的教师担任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实
验教师。
(三)以四年级
班为实验班,以这些班级的师生为研究
主体,采用理论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总结
法。
(四)相关变量的控制。
工
控制无关变量,较科学地测定因变量。
对自变量的控制主要表现
在教育思想、管理内容、管理方法、管理主体、管理原则等方面。
1.主要无关变量控制
(1)加强对实验教师的控制。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师业务水平相
当,专业培训学习、师德素养的考察等内容控制同时进行。
(2)加强对实验对象的控制。
前测后,尽量保证学生的基本素质
相当。
(3)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严格控制。
自然教育环境相似,严格
禁止教师互通实验信息。
2.因变量
(1)科学制定评定体系
(2)科学认定学生素质
3.自变量
(1)提供各种便利条件,激发实验教师、学生的开发课外活动资
源的内动力,促进教师、学生开发课外活动资源的意识和能力的形
成。
(2)实验成员转变观念,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活动资源开
发和运用行为,提高活动实效。
(3)处理好领导与实验教师、实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创设开放
的课外实践活动环境。
(五)后测。
评价本课题研究目标的达成情况。
九、研究步骤
本课题的实验周期为三年,具体划分为:
第一阶段:
(年
1
月—3
月)筹备阶段。
定课题,定成员,制定实
施方案。
第二阶段:
4
月—年
月)初步实验。
定实验班级,进行初
步实验。
结合实验情况,总结经验,找出不足,进行进一步论证,
并有机调整方案。
第三阶段:
2
月)全面实施阶段。
严格过程管理,
积累材料,及时进行总结。
第四阶段:
2—3
月)总结阶段。
总结评价,验证假说,构建
成果体系,邀请专家鉴定
十、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一)领导组
组长:
成员:
(二)实验组
组长、实验设计
中心组成员:
十一、课题实验的保证措施
(一)有专业引领
本课题作为市教科研中心承担的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的子课题
,有各级主管部门规范、有序的指导,有良好的管理保证和学术支
持。
(二)有严格的实验管理制度
课题组在筹备阶段就已制定了严格科学的实验管理条理,建立了
实验管理、监督、检查、反馈体系,形成了一系列的操作规程。
(三)有学校的经费支持
学校一贯重视教科研开展,主动为课题实验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外出学习、购置实验资料等费用全部报销,学校提供了优先发展的
机会。
(四)有学校的人事选择权支持
经过选择,优秀的实验教师进入了实验行列,学校并保证实验教
师不随便调动,在实验期内保持稳定。
十二、实验研究的成果形式
实验力争形成丰富的成果群,其内容包括:
(一)实验教师关于课题理论探讨的论文若干。
(二)实验教师的典型经验介绍若干。
(三)实验开展图片集。
(四)个别实验教师的实验感悟专著。
(五)实验报告。
(六)实验工作报告
《〈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策略的研究》课题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品德与社会 小学 课题 研究 品德 社会 课外 实践 活动 策略 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