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考论证有效性分析考试试题资料答案附后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733071
- 上传时间:2022-12-09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8.27KB
联考论证有效性分析考试试题资料答案附后Word格式.docx
《联考论证有效性分析考试试题资料答案附后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联考论证有效性分析考试试题资料答案附后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世界是平的”是指,信息网络技术打破了信息沟通的诸多障碍,缩短了个人之间,企业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距离。
上文把“世界是平的”不当地解读为世界正变得无障碍,无差别,甚至无疆界,这既歪曲了原义,也不符合事实。
第三,全球化在目前的含义是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
疆界是个政治概念。
“全球化抹去了各国的疆界”是对全球化概念的误解。
第四,真理朝前一步就是谬误。
现代网络技术使得穷国和富国一样可以获得许多最新信息,但这不能夸大为在获得特别是利用信息方面,穷国和富国拥有相同的权利能力。
什么样的信息能进入网络,进入网络的信息要发挥何种影响力,这恰恰是由富国、强国决定和操纵的。
第五,信息的畅通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确实是穷国获得发展的机遇和条件,另一方面,正如《世界是平的》一书所指出的,它也能使穷的更穷,富的更富。
因此,没有理由认为日趋平面的全球化世界会自然缩小各国的贫富差距。
第六,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乃至政治发展的重要条件。
但这一条件,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否则无法解释,在同样平的世界上,为什么当今有的国家腾飞,有的停滞不前,还有的甚至长期面临危机;
即使在腾飞中的国家内,例如中国,如何应对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正成为最急切的社会问题。
MBA联考2009年10月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
民主集中制是一种决策机制。
在这种机制中,民主和集中是缺一不可的两个基本点。
民主不外乎就是体现多数人的意志。
问题在于什么是集中。
对此有两种解读,一种认为“集中”就是正确的意见;
另一种认为“集中”就是集中多数人的意见。
第一种解读看似有理,实际上是一种误解。
大家都知道,五四运动有两面旗帜,一面是科学,一面是民主。
人们也许没有想到,这两面旗帜体现的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原则。
科学强调真理原则,谁对听谁的;
民主强调多数原则,谁占多数听谁的。
所谓“集中正确的意见”,就是强调真理原则。
这样解读“集中”就会把民主集中制置于自相矛盾的境地。
让我们想象一种情景:
多数人的意见是错误的,少数人的意见正确。
如果将“集中”解读为“集中正确的意见”,则不按多数人的意见办就不“民主”,按多数人的意见办就不“集中”。
毛泽东有一句: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把集中解释为集中正确意见,就为少数人说了算提供了依据。
如果这样,民主岂不形同虚设
什么是正确的,要靠实践检验,而判断一项决策是否正确,只能在决策实施之后的实践中检验,不可能在决策过程中完成。
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如何“集中正确意见”来做决策既然在决策中集中正确的意见是不可能的,民主集中制的“集中”当然就应该是集中多数人的意见。
题干的论证中存在的若干逻辑错误或漏洞,要求考生在分析中之处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错误或漏洞,以下要点供参考:
1.上述论证断定:
民主不外乎就是体现多数人的意志;
同时又得出结论:
“集中”就是集中多数人的意见。
由此可得:
集中不外乎就是民主。
这和“民主和集中是缺一不可的两个基点”矛盾。
2.真理原则确实不同于多数原则,在某些情况下二者可能冲突,但这不等同于二者相互矛盾,根本对立。
一般地说,多数人的意见总是正确的,这是这两条原则协调的一面。
3.决策过程中某种意见的正确性,与决策结果的正确性,是两个不同概念。
上述论证混淆了这两个概念。
一个决策所集中的意见,或者是正确的,或者是不正确的,二者必居其一。
上述论证断定,“在决策中集中正确意见是不可能的”,这会得出明显荒谬的结论:
任何决策所集中的意见一定是不正确的。
4.由“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推不出“把集中解释为集中正确意见,就会使民主形同虚设,最后还是少数人说了算”。
5.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观点,否定其中一个,可以肯定另一个。
但上述关于何为集中的两种观点并不互相矛盾,因此,不能由“第一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就直接得出结论“第二种观点是正确的”。
MBA联考2009年1月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
1000是100的十倍,但是当分母大到百亿的时候,作为分子的这两个数的差别就失去意义。
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人所掌握的知识,都只是沧海一粟。
这使得在培养与选拔人才时,知识尺度已变得毫无意义。
现在网络技术可以使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查询到你所需要的任何知识信息,有的大学毕业生因此感叹何必要为学习各种知识数年寒窗,这不无道理。
传授知识不应当继续成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功能。
学习知识需要记忆。
记忆能力,是浅层次的大脑功能。
人们在思维方面的差异,不在于能记住什么,而在于能提出什么。
素质教育的真正目标,是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知识与此种能力之间没有实质性的联系,否则就难以解释,具备与爱因斯坦相同知识背景的人多的是,为什么唯独他发现了相对论。
硕士、博士这些知识头衔的实际价值一再受到有识之士的质疑,道理就在这里。
“知识就是力量”这一曾经激励了几代人的口号,正在成为空洞的历史回声,这其实是时代的进步。
题干的论证中存在的若干逻辑错误或漏洞,考生在分析中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错误或漏洞,或肯定有关论点,只要言之有理,都给分。
1.“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人所掌握的知识,都只是沧海一粟”,这一断定的逻辑结论应当是:
任何人包括学问家都应当认识到自己知识的有限,因而应当更加谦虚与好学;
而没有理由是:
在培养与选拔人才时知识的差异变得毫无意义。
2.“现代网络技术可以使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查询到你所需要的任何知识信息”,推不出“传授知识不应当继续成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功能”。
网络是一种新的知识载体,传授知识不等于提供知识信息载体,否则大学只要有图书馆和网络就够了。
3.“具备与爱因斯坦相同知识背景的人有的是,但唯独他发现了相对论”,只能得出结论:
爱因斯坦所具有的知识背景不会自然地导致他发现相对论,而不能得出一般结论“知识与能力之间没有实质性的联系”。
不能忽视爱因斯坦的知识背景也是他发现相对论的必要条件。
4.知识需要记忆,不等于知识只需要记忆。
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与训练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
知识不等于能力,不意味着知识与能力没有关系。
5.能力平庸的硕士、博士是存在的,但同样不乏有创造性成果的硕士、博士。
6.“知识就是力量”肯定的是知识的社会价值与历史作用。
上述论证充其量只是试图说明,对于受教育者或一般的认识个体而言,知识相对来说并不重要,而并不涉及对人类社会发展来说知识的作用与价值。
因此,上文最后对“知识就是力量”的否定,是离题的结论。
作为写作题的类型之一,论证有效性分析还要求语言精练流畅,论证或反驳有力,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MBA联考2008年10月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
有人提出,应当把“孝”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标准,理由是,一个没有孝心、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怎么能忠诚地为国家和社会尽职尽责呢我不赞同这种观点。
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我们的思想意识怎么能停留在封建时代呢选拔官员要考察其“德、勤、能、绩”,我赞同应当把“德”作为首要标准。
然而,对一个官员来说最重要的是公德而不是私德。
“孝”只是一种私德而已。
选拔和评价官员,偏重私德而忽视公德,显然是舍本逐末。
什么是公德一言以蔽之,就是忠诚职守,在封建社会是忠于君主,现在则是忠于国家。
自古道“忠孝难以两全”。
岳飞抗击金兵,常年征战沙场,未能在母亲膝下尽孝,却成了千古传颂的英雄。
反观《二十四孝》里的那些孝子,有哪个成就了名垂青史的功业孔繁森撇下老母,远离家乡,公而忘私,殉职边疆,显然未尽孝道,但你能指责他是个不合格的官员吗俗话说“人无完人”,如果在选拔官员中拘泥于小节而不注意大局,就会把许多胸怀鸿鹄之志的精英拒之门外,而让那些守望燕雀小巢的庸才占据领导岗位。
1.主张“应当把‘孝’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标准”,不意味着“思想意识停留在封建时代”,“孝”不是封建时代独有的行为规范,“主张‘孝’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也不能作为“思想意识停留在封建时代”的判据。
2.主张“应当把‘孝’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标准”,不意味着“偏重私德而忽视公德”。
把私德作为选拔官员的“一个”标准,并不排斥把公德作为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标准。
3.“忠诚职守,在封建社会是忠于君主,现在则是忠于国家”,概念使用不准确。
“职守”同“君主”和“国家”不是同一性质的概念。
4.《二十四孝》里孝子的孝行是众人皆知的,反问“有哪个成就了名垂青史的功业”,是将把“孝”作为选拔干部的必要条件歪曲为充分条件,再加以“批驳”。
5.“孝”不仅指“孝行”,也指“孝心”。
岳飞因征战沙场、孔繁森因工作远离家乡未能在母亲膝下尽孝,不等于没有“孝心”,也不等于“不孝”。
质问“你能指孔繁森是个不合格的官员吗”,隐含的前提是认定岳飞和孔繁森是“不孝”的,偷换了概念。
6.将“孝”作为选拔标准,就会把许多怀鸿鹄之志的精英拒之于门外,而让守望燕雀小巢的庸才占据领导岗位,这种论证背后隐含一个假设,即“怀鸿鹄之志的精英”,往往不孝或者不屑于孝;
而守望燕雀小巢的庸才有孝心、尽孝道,将“孝”与胸怀大志的精英相对立;
将没有远大抱负的庸才与“孝”之间建立起必然联系。
这是没有根据的。
MBA联考2008年1月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
甲:
有人以中医不为西方人普遍接受为由,否定中医的科学性,我不赞同。
西方人普遍不能接受中医是因为他们不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乙:
西医是以科学研究为根据的,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普适的自然规律。
因此,科学没有国界,科学的发展不受民族或文化因素的影响。
把中医的科学地位归咎于西方科学界不认可中国文化,是荒唐的。
“科学是没有国界”是一个广为流传的谬误。
如果科学真的没有国界,为什么外国制药公司会诉讼中国企业侵犯其知识产权呢
从科学角度讲,现代医学以生物学为基础,而生物学建立在物理、化学等学科基础之上。
中医不以这些学科为基础,因此它与科学不兼容,只能说是伪科学。
中医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治好了很多人,怎么能说它是伪科学呢人们为什么崇尚科学,是因为科学对人类有用。
既然中医对人类有用,凭什么说它不是科学西医自然有长于中医的地方,中医也有长于西医之处。
中医体现了对人体完整系统的把握,整体观念、系统思维,就是西医所欠缺的。
我去医院看西医,人家用现代科技手段从头到脚给我检查一遍,怎么没有整体观念、系统思维呢中医在中国居于主导地位的时候,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岁左右,现代中国人平均寿命约七十岁左右,完全拜现代医学之赐。
题干中甲乙双方的论证都有若干逻辑错误或漏洞。
甲的漏洞主要有:
1.“如果科学真的无国界,为什么外国制药公司会诉讼中国企业侵犯其知识产权”,这句话混淆了“科学”与“知识产权”这两个不同概念。
把“科学无国界”,偷换成“知识产权无国界”。
2.“科学对人类有用”没错,但“既然中医对人类有用,凭什么说它不是科学”这句话把“有用”不当地等同于“科学”;
从科学皆有用,不能推出有用皆科学。
乙的漏洞主要有:
3.从“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普适的自然规律”,推不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不受民族或文化因素的影响。
”
4.从“中医的发展不以生物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为基础”,得不出它与现代科学不兼容的结论。
5.即便中医与现代科学不兼容,也不能推出它是伪科学。
“伪科学”不是“科学”的补集。
比如,京剧艺术不是科学,但也不能说它是“伪科学”。
6.“西医用现代科技手段从头到脚检查一遍”,是在操作上覆盖了身体的每个部分,并不意味着整体观念、系统思维。
7.现代中国人均寿命提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归因于一种因素,并不恰当。
MBA联考2007年10月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字典里,“终身制”和“铁饭碗”作为指称弊端的概念,是贬义词。
其实,这里存在误解。
在现代企业理论中有一个“期界问题(horizonproblem)”,是指由于雇用关系很短导致职工的种种短视行为,以及此类行为对企业造成的危害。
当雇员面对短期的雇用关系,首先他不会为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投资,因为他在甲企业中培育的专业技能对他在乙企业中的发展可能毫无意义;
其次,作为一个匆匆过客,他不会关注企业的竞争力,因为这和他的长期收入没有多大关系;
最后,只要有机会,他会为了个人短期收入最大化而损害企业利益,例如过度的使用机器设备等等。
为了解决“期界问题”,日本和德国的企业对那些专业技能要求很高的岗位上的员工,一般都实行终身雇佣制;
而终身雇佣制也为日本和德国企业建立与保持国际竞争力提供了保障。
这证明了“终身制”和“铁饭碗”不见得不好,也说明,中国企业的劳动关系应该向着建立长期雇用关系的方向发展。
在现代社会,企业劳动者个人都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而变化的环境必然导致机会主义行为。
在各行各业,控制机会主义行为的唯一途径,就是在企业内部培养员工对公司的忠诚感。
而培养忠诚感,需要建立员工和企业之间的长期雇用关系,要给员工提供“铁饭碗”,是员工形成长远预期。
因此,在企业管理的字典里,“终身制”和“铁饭碗”应该是褒义词。
不少国家包括美国不是有终身教授吗既然允许有捧着“铁饭碗”的教授,为什么不允许有捧着“铁饭碗”的工人呢
1.论证中“终身制”、“铁饭碗”、“终身雇佣制”、“长期雇佣关系”这四个概念各有其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含义,上述论证中忽视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差异。
2.论证中证明“铁饭碗”合理的主要依据是“期界问题”所表述的短期雇佣关系会导致种种职工短视行为。
但是,“铁饭碗”和“短期雇佣关系”这两种情况虽然不能同时存在,但否定“铁饭碗”,并不意味着一定导致“短期雇佣关系”。
3.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终身制”和“铁饭碗”作为指称传统体制弊端的概念,有其特定的内涵。
日本和德国企业的终身雇佣制一般适用于那些专业技能要求很高的岗位,与中国改革开放前国有单位普遍实行的“终身制”和“铁饭碗”是不同的,不能证明“终身制”和“铁饭碗”的合理性。
4.日本和德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这里强调“终身雇佣制”为日本和德国企业的竞争力提供了保障,理由不充分。
5.即便日本和德国企业的终身雇佣制为日本和德国企业的竞争力提供了保障,也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明“中国企业的劳动关系应该向着建立长期雇佣关系的方向发展。
6.在“环境变化”、“社会主义行为”、“培养忠诚感”、“铁饭碗”这一系列事件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环境变化”不一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
“培养忠诚感”并非“控制机会主义行为”的唯一途径;
“培养忠诚感”有很多手段可供选择,给员工提供“铁饭碗”并非是必须的;
长期雇佣关系不等同于“铁饭碗”。
7.教授的工作性质与工人的工作性质有非常大的区别,将“终身教授”与“铁饭碗”工人简单类比是不恰当的。
MBA联考2007年1月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
每年的诺贝尔奖,特别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布后,都会在中国引起很大反响。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是当之无愧的真正的经济学家。
他们的研究成果都经过了实践的检验,为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每当看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被西方人包揽,很多国人在羡慕之余,更期盼中国人有朝一日能够得到这一奖项。
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状却是,中国的经济学还远远没有走到经济科学的门口,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
真正的经济学家需要坚持理性的精神。
马克思·
韦伯说:
现代化的核心精神就是理性化,没有理性主义就不可能有现代化。
中国的经济学要向现代科学方向发展,必须把理性主义作为基本的框架。
而中国经济学界太热闹了,什么人都可以说自己是个经济学家,什么问题他们都敢谈。
有的经济学家今天评股市,明天讲汇率,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有的经济学家热衷于担任一些大型公司的董事,或在电视上频频上镜,怎么可能做严肃的经济学研究
经济学和物理学、数学一样,所讨论的都是非常专业化的问题。
只有远离现实的诱惑,潜心于书斋,认真钻研学问,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学家离这个境界太远了。
在中国的经济学家中,你能找到为不同产业代言的人,西方从事经济学研究最优秀的人不是这样的,这样的人在西方只能受投资银行的雇用,从事产业经济学的研究。
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首先要把经济学当做一门科学来对待,必须保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严肃性,必须保持与“官场”和“商场”的距离,否则,不可能在经济学领域做出独立的研究成果。
说“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听起来刻薄,但只要去看一看国际上经济学界哪些最重要的学术刊物,有多少文章是来自中国国内的经济学家,就会知道这还是比较客观和宽容的一种评价。
1.“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概念界定模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真正的经济学家,不等于没有得诺贝尔奖的都不是真正的经济学家;
真正的经济学家要坚持理性的精神,要认真钻研学问,要把经济学当做一门科学来对待,要保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严肃性,这些界定都不能得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的结论。
2.经济学家确实要坚持理性精神,但“经济学界太热闹”并不等于“不理性”,二者也没有因果关系。
作者在这里偷换了概念。
3.“经济学家热衷于担任一些大型公司的董事,或在电视上频频上镜”与他们“不可能做出严肃的经济学研究”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与逻辑推断关系。
4.保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严肃性是重要的,但是否“必须保持与‘官场’和‘商场’的距离”,要看“官场”与“商场”的明确定义。
如果“官场”代表政府政策制定场所、“商场”代表企业的实践场所,真正的经济学家不但不能保持距离,而且还要参与其中,以便发展和验证理论。
在没有明确定义概念的情况下进行推论,只能造成混淆。
5.前文中提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获奖是因为“他们的研究成果都经过了实践的检验,为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这里隐含命题是:
经济学是“致用之学”,“真正的经济学家”的研究不能脱离实际。
“远离现实诱惑,潜心于书斋”,不是真正经济学家的为学之道。
6.“产业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并不意味着不能保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严肃性,也不意味着必然是产业代言人。
7.把“在国际上经济学界最重要的学术刊物发表多少文章”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的评价标准,与前文中提到的“坚持理性的精神,认真钻研学问,把经济学当做一门科学来对待,保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严肃性”以及“研究成果都经过了实践的检验,为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等都没有必然的联系。
即使把“发表多少文章”作为评价“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的标准,也没有证据断定“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
况且,由于语言原因,将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多少文章作为评判中国经济学家水平的标准,其公平性也是值得质疑的。
8.即使文中对一些中国经济学家的批评都是客观的,也不能以偏概全,轻率概括出关于中国经济学界的一般性结论。
MBA联考2006年10月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
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曝光的企业丑闻数量却比发展中国家多得多,这充分说明经济的发展不一定带来道德的进步。
企业作为社会财富最重要的创造者之一,也应该为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做出积极的贡献。
如果因为丑闻迭出而导致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企业这种组织的存在对于整个社会的意义。
当公司的高管们坐着商务飞机在全球遨游时,股东们根本无从知晓管理层是否在滥用自己的权力。
媒体上频频出现的企业丑闻也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怀疑是否该给大公司高管们支付那么高的报酬。
企业高管拿高薪是因为他们的决策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当公司业绩下滑甚至亏损时,他们却不必支付罚金。
正是这种无效的激励机制使得公司高管们朝着错误的方向越滑越远。
因此,只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杜绝企业丑闻的发生。
【逻辑问题分析】
1.美国比发展中国家曝光的企业丑闻更多,并不必然意味着其实际企业丑闻的数量比发展中国家更多,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不同的媒体曝光度或自由度造成,也可能与其他文化背景相关,因此,也就无法由此推断出“经济的发达并不一定带来道德水准的提升”这一结论。
2.媒体上丑闻迭出,并不必然导致社会道德风气败坏。
即使如此,也不能否定企业组织存在对于整个社会的意义,毕竟任何组织的存在对于社会的影响都是复杂多元的。
3.“公司的高管们坐着商务飞机在全球邀游”与“管理层是否在滥用自己的权力”缺乏因果关系。
论述中将这两个事件以某种方式联结,暗示其因果关系,这是牵强附会。
4.媒体上出现的丑闻公司并不一定是大公司,即使是大公司,也可能只占大公司总体很小的一部分。
况且,出现丑闻的原因可能非常复杂多样,因此,将丑闻与支付给大公司高管的报酬联系到一起,在推理上并不成立。
5.企业业绩下滑甚至亏损的原因可能很复杂,外部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消费习惯的转变、公司治理结构的缺失等,都可能导致业绩下滑或亏损,公司高管错误决策只是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
题干中的推断存在归因谬误。
6.即使公司高管的错误决策造成业绩下滑,也不一定必须支付罚金,否则公司高管就成了企业风险的实际承担者,这就将职业经理人的角色与股东的角色混为一谈了。
因此,不能推断出这是一种“无效的激励机制”的结论。
7.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激励机制与企业丑闻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因此,“只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杜绝企业丑闻的发生”的结论不能成立。
在实践中,再有效的措施恐怕也只能减少企业丑闻的发生,“杜绝企业丑闻的发生”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MBA联考2006年1月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
在全球9家航空公司的140份订单得到确认后,世界最大的民用飞机制造商之一——空中客车公司2005年10月6日宣布,将在全球正式启动其全新的A35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联考 论证 有效性 分析 考试 试题 资料 答案 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