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ppt
- 文档编号:1772281
- 上传时间:2022-10-24
- 格式:PPT
- 页数:110
- 大小:1.36MB
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ppt
《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ppt(1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1、局部取穴、局部取穴2、远道取穴、远道取穴3、随症取穴、随症取穴4、选取经验穴、选取经验穴选穴处方的基本原则选穴处方的基本原则3远端远端取穴取穴局部局部取穴取穴随证随证取穴取穴选穴处方的基本原则选穴处方的基本原则4头面躯体痛证:
头痛、漏肩风、腰痛漏肩风、腰痛内科病证妇产科外科儿科耳鼻喉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常见病的针灸治疗5头痛系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手足三阳经和足厥阴肝经均上头面,督脉直接与脑府相联系,因此,各种外感及内伤因素导致头部经络功能失常、气血失调、脉络不通或脑窍失养等,均可导致头痛。
头痛常见于西医的高血压、颅内肿瘤、神经机能性头痛、感染性发热性疾病等。
头身躯体痛证头痛6头痛按病因分类:
可分为外感与内伤两个方面。
外感头痛: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外感头痛主要是风邪所致,每多兼寒、夹湿、兼热,上犯清窍,经络阻遏,而致头痛;内伤头痛:
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阳妄动、上扰清窍;肾阴不足,脑海空虚,清窍失养;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气血不足,脑失所养;恣食肥甘,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滞脑络;外伤跌仆,气血瘀滞,脑络被阻。
头身躯体痛证头痛7头痛的辨证归经:
前额痛为阳明头痛;侧头痛为少阳头痛;后枕痛为太阳头痛;巅顶痛为厥阴头痛;头身躯体痛证头痛8外感头痛的表现:
头痛连及项背,发病较急,痛无休止,外感表现明显。
风寒头痛:
兼见恶风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风热头痛:
头痛而胀,发热,口渴欲饮,小便黄,苔黄,脉浮数;风湿头痛:
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苔白腻,脉濡;头身躯体痛证头痛9内伤头痛的表现:
头痛发病较缓,多伴头晕,痛势绵绵,时止时休,遇劳或情志刺激而发作、加重。
肝阳上亢:
兼见头胀痛,目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肾虚头痛:
头痛兼头晕耳鸣,要膝酸软,神疲乏力,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无力;血虚头痛:
头部空痛兼头晕,神疲无力,面色不华,劳则加重,舌淡,脉细弱;痰浊头痛:
头痛昏蒙,脘腹痞满,呕吐痰涎,苔白腻,脉滑;瘀血头痛:
头痛迁延日久,或头部有外伤史,痛处固定不移,痛如椎刺,舌暗,脉细涩;头身躯体痛证头痛10外感头痛主穴:
列缺、百会、太阳、风池配穴:
阳明头痛:
加印堂、攒竹、合谷、内庭;少阳头痛:
加率谷、外关、足临泣;太阳头痛:
加天柱、后溪、申脉;厥阴头痛:
加四神聪、太冲、内关;风寒头痛:
加风门风热头痛:
加曲池、大椎风湿头痛:
加阴陵泉操作:
毫针泻法,风门拔罐或艾灸;大椎点刺出血;头身躯体痛证头痛11内伤头痛实证主穴:
百会头维风池配穴:
按头痛部位配穴同上肝阳上亢:
加太冲、太溪、侠溪痰浊头痛:
加太阳、丰隆穴、阴陵泉瘀血头痛:
加阿是穴、血海、膈俞、内关操作:
毫针泻法虚证:
主穴:
百会风池足三里配穴:
血虚头痛:
加三阴交、肝俞、脾俞肾虚头痛:
加太溪、肾俞、悬钟头身躯体痛证头痛12按语:
针灸治疗头痛有较好的疗效,对于多次治疗无效或呈逐渐加重者,要查明原因,尤其要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头身躯体痛证头痛13漏肩风:
是以肩部长期固定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的疾病。
由于风寒是本病的重要诱因,故常称为“漏肩风”,因本病多发于50岁左右的成人,故俗称“五十肩”,因患肩局部常畏寒怕冷,尤其后期常出现肩关节的粘连,肩部现固结状,活动明显受限,故又称“肩凝症”、“冻结肩”等。
头身躯体痛证漏肩风漏肩风14病因:
体虚:
年老气血不足,筋骨失养,皆可使肩部脉络气血不利;肩部感受风寒,阻痹气血,使经气不利所致;劳损:
劳作过度、外伤,损及筋脉,气滞血瘀;头身躯体痛证漏肩风漏肩风15主要表现:
肩周疼痛、酸重,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或加重,患者肩前、后及外侧均有压痛,主动和被动外、后伸、上举等功能明显受限,后期可出现肌肉萎缩。
头身躯体痛证漏肩风漏肩风16手三阳经均经过肩关节:
手太阳:
“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其病“肩似拔”,当肩后部压痛明显时,为手太阳经证;手阳明经“上肩胛,出之前廉”,其病“肩前痛”,当肩前部压痛明显时,为阳明经证;手少阳三焦经“上肩”,其病“肩、肘、臂。
外皆痛。
”头身躯体痛证漏肩风漏肩风17外邪内侵:
兼有明显的感受风寒史,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气滞血瘀:
肩部有外伤或劳作过度史,疼痛拒按,舌暗或有瘀斑,脉涩;气血虚弱:
肩部酸痛,劳累加重,或伴见头晕目眩,四肢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头身躯体痛证漏肩风漏肩风18治疗:
主穴:
肩肩肩贞肩前阿是穴配穴:
手太阳经证者,加后溪;手阳明经证者,加合谷;手少阳经证者,加外关;外邪内侵:
加合谷,风池;气滞血瘀者,加内关,膈俞;气血虚弱者,加足三里,气海;头身躯体痛证漏肩风漏肩风19腰痛又称“腰脊痛”,是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头身躯体痛证腰痛腰痛20病因:
感受风寒,或坐卧湿地,风寒水湿之邪浸渍经络,经络之气阻滞;或长期从事较重的体力劳动,或腰部闪挫撞击伤未全恢复,经筋、络脉受损,瘀血阻络;腰部经络气血阻滞,不通侧痛;素体禀赋不足,或年老精血亏虚,或房劳过度,损伐肾气,“腰为肾之府”,腰部脉络失于温煦、濡养,可产生腰痛。
头身躯体痛证腰痛腰痛21临床表现:
经脉辨证:
疼痛在腰脊中部,为督脉病证;疼痛部位在腰脊两侧,为足太阳经证。
寒湿腰痛,兼见腰部受寒史,值天气变化或阴雨风冷时加重,腰部冷痛重着、酸麻,或拘挛不可俯仰,或痛连臀腿者;瘀血腰痛:
腰部有劳伤或陈伤史,劳累、晨起、久坐加重,腰部两侧肌肉触之有僵硬感,痛处固定不移者;肾虚腰痛:
腰眼隐隐作痛,起病缓慢,或酸多痛少,乏力易倦,脉细者;头身躯体痛证腰痛腰痛22主穴:
阿是穴大肠俞委中配穴:
寒湿腰痛,加腰阳关;瘀血腰痛,加膈俞;肾虚腰痛者,加肾俞、命门、志室;操作,主穴采用泻法,寒湿证加艾灸,瘀血证加刺络拔罐,肾虚证配穴用补法,肾虚加灸法。
平时可以用两手掌根部揉擦腰部,早晚一次,可减轻或防止腰痛。
头身躯体痛证腰痛腰痛23内科病证24中风:
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朴仅以口、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
内科病证中风中风25病因病机:
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风妄动;五志过极,肝阳上亢,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上冲;饮食不节,恣食厚味,痰浊内生;气机失调,气滞而血运不畅,或气虚推动无力,日久血瘀等病邪,上扰清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时则发为中风。
内科病证中风中风26辨证中经络主症:
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角斜,肝阳暴亢:
兼见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风痰阻络:
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痰热腑实:
口粘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气虚血瘀:
肢体软弱,偏身麻木,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暗,苔白腻,脉细涩。
阴虚风动:
肢体麻木,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苔少,脉细数。
内科病证中风中风27中脏腑:
主症:
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者昏迷,半身不遂闭证:
兼见神昏,牙关紧闭,口禁不开,肢体强痉;脱证:
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口开,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腹凉,脉散或微。
内科病证中风中风28治疗:
中经络:
主穴:
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配穴:
肝阳暴亢:
加太冲、太溪痰热腑实:
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
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
加太溪、风池;内科病证中风中风操作:
内关用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佳,刺三阴交时,治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45度角,使针尖刺到三阴交穴,用提插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2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用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余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29中脏腑:
主穴:
内关水沟配穴:
闭证加十二时穴、太冲、合谷,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
操作:
内关、水沟操作同前;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关元、气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直至四肢转温为止。
内科病证中风中风30眩晕眩晕:
是自觉头晕眼花、视物旋转动摇的一种症状,有经常性与发作性的不同。
眩晕见于西医学的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贫血、神经衰弱、耳源性眩晕、晕动病等疾病。
内科病证眩晕眩晕31病因病机:
忧郁恼怒:
情志不舒,气郁化火,风阳升动,或急躁恼怒,肝阳暴亢,而致清窍被扰;恣食厚味:
恣食肥甘厚味,滞脾而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上蒙清窍;劳伤过度:
过度劳伤,肾精亏耗,脑髓不充。
主症:
头晕目眩,泛泛欲吐,甚则昏眩欲仆肝阳上亢:
兼见急躁易怒,口苦,耳鸣,舌红,苔黄,脉弦;痰湿中阻:
头重如裹,胸闷恶心,神疲困倦,舌胖苔白腻,脉濡滑;肾精亏损:
耳鸣,腰膝酸软,遗精,舌淡,脉沉细。
气血两虚:
神疲乏力,面色白,舌淡,脉细。
内科病证眩晕眩晕32基本治疗:
实证主穴:
风池百会内关太冲配穴:
肝阳上亢,加行间、侠溪、太溪;痰湿中阻,加头维、丰隆、中脘、阴陵泉;虚证主穴:
风池、百会、肝俞、肾俞、足三里配穴:
气血两虚:
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亏虚:
太溪、悬钟、三阴交;操作:
风池用平补平泻,肝俞、肾俞、足三里等穴用补法内科病证眩晕眩晕33不寐:
通常称为“失眠”、“不得卧”等,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不深,严重者彻夜不眠为特征的病证。
本病可见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
内科病证不寐34病因病机:
情志不遂,肝阳扰动;思虑劳倦,内伤心脾,生血之源不足;惊恐、房劳伤肾,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炽,心肾不交;体质虚弱,心胆气虚;饮食不节,宿食停滞,胃不和则卧不安。
内科病证不寐35辨证:
主症:
经常不易入睡,或寐而易醒,甚则彻夜不眠。
肝阳上扰:
兼情志波动,急躁易怒,头晕头痛,胸胁胀满,舌红,脉弦;心脾亏虚:
心悸健忘,面色无华,易汗出,纳差倦怠,舌淡,脉细弱;心肾不交: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脉细数;心胆气虚:
心悸多梦,善惊恐,多疑善虑,舌淡,脉弦细;脾胃不和:
脘闷噫气,嗳腐吞酸,心烦口苦,苔厚腻,脉滑数。
内科病证不寐36基本治疗:
主穴:
照海、申脉、神门、印堂、四神聪、安眠配穴:
肝火扰心:
加行间、侠溪;痰热内扰:
加丰隆、内庭、曲池;心脾两虚:
加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肾不交:
加太溪、水泉、心俞、脾俞;心胆气虚:
丘虚、心俞、内关;脾胃不和:
太白、公孙、内关、足三里;操作:
神门、印堂、四神聪,用平补平泻法;对于较重的不寐者,四神聪可留针过夜;照海用补法,申脉用泻法;内科病证不寐37心悸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本病证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并存,凡各种原因引起心脏博动频率、节律发生异常,均可导致心悸。
内科病证心悸38病因病机:
平素体质不强、心气怯弱,或久病心血不足,或忧思过度,劳伤心脾,使心神不能自主,发为心悸;或肾阴亏虚,水火不济,虚火妄动,上扰心神而致病;或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上犯于心,心阳被遏,心脉痹阻,而发本病。
内科病证心悸39辨证:
主症:
自觉心跳心慌,时作时息,并有善于惊易恐,坐卧不安,甚则不能自主;心胆虚怯:
兼见气短神疲,惊悸不安,舌淡苔薄,脉细数;心脾两虚:
头晕目眩,纳差乏力,失眠多梦,舌淡,脉细弱;阴虚火旺:
心烦少寐,头晕目眩,耳鸣腰酸,遗精盗汗,舌红,脉细数;水气凌心:
胸闷气短,形寒肢冷,下肢浮肿,舌淡,脉沉细;心脉瘀阻:
心痛时作,气短乏力,胸闷,略痰,舌暗,脉沉细或结代。
内科病证心悸40基本治疗:
主穴:
内关、郄门、神门、厥阴俞、巨阙配穴:
心胆虚怯:
加胆俞;心脾两虚:
加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
加肾俞、太溪;水气凌心:
加膻中、气海;心脉瘀阻:
加膻中、膈俞;内科病证心悸41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咳”指有声无痰,“嗽”指有痰无声,临床一般声痰并见,故并称咳嗽。
咳嗽多见于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等。
内科病证咳嗽42病因病机外感咳嗽:
外感风寒、风热之邪,从口鼻皮毛而入,肺合皮毛,开窍于鼻,肺卫受邪,肺气壅塞不宣,清肃功能失常,影响肺气出入,而致咳嗽。
内伤咳嗽:
多因脏腑功能失调,如肺阴亏损,失于清润,或脾虚失运,聚湿生痰,上渍于肺,肺气不宣;或肝气郁结,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常见疾病 针灸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