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7721235
- 上传时间:2022-12-08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45.23KB
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它们与其他蚊子种群之间,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生殖隔离。
除了野生物种和家养物种,有的地方如今又出现了新型城市物种,这使人们重新审视城市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问题。
科学家将城市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进行对比后,发现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比乡村更多。
相较于乡村,城市为物种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
动植物可以依附于各种各样的角落、边沿、墙缝,生活在荒地、墓地和潮湿的水沟里,或者栖居于精心维护、富有情调的花园中。
它们可以全年获取水资源及食物,而在野外,水资源和食物的获得具有季节性。
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
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且这一潜能还将不断得到激发。
(取材于吴苏妹编译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研究发现,每个物种每一次成功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会有多个物种在当地消失;
而一个物种若过于迅速地适应了城市生活,也意味着有众多个体要做出牺牲。
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进化往往要付出代价。
多伦多、波士顿等城市里的白车轴草,为提高抗寒性而含弃了释放氣化物的能力。
释放氧化物可抵御来自食草动物的威胁,但抗寒性会降低。
而在市中心,城市高温使得积雪极易消融,没有了积雪的覆盖,植物就难以抵御夜间冰冻。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包括徒步旅行在内的人类活动,正在促使世界各地的哺乳动物在夜间变得更加活跃,呈现出夜行性增强的趋势。
夜行性増强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包括习性的改变、繁殖能力的降低等。
关于组约市各公国白足鼠的研究发现,相比乡村白足鼠,城市白足鼠体内涉及脂肪酸消化的基因出现过度表达。
此种进化选择极有可能与在城市中能够轻易吃到人类丢弃的油纸、吃剩的比萨饼和芝士汉堡有关。
自1940年以来,意大利城市地区家蝠的颅骨体积在不断増大,这或许是受路灯影响。
路灯会吸引并聚集大量的大型昆虫,随着世代更替,咬合力强的蝙蝠越发具有优势。
城市中的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生物进化是一个难以操控、可预见性低的课题。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助理教投马克・约翰逊强调说:
“我们观察到,一些物种在全世界大部分城市中都呈现出趋同进化。
在部分城市,物种未能顺利适应,个中缘由目前还不得而知”。
(取材于赵照熙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一项是
A.生物种类以非正常速度消失。
B.大量动植物濒临灭绝。
C.物种分布发生大范围变化。
D.动植物和人类共同生活。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利于缓解生物多样性危机。
B.第一段通过列举数据来凸显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严重程度。
C.生态学者关注的焦点是生物多样性危机给人类带来哪些损失。
D.这则材料反映了对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担忧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3.材料二说,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相比,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更多。
下列对其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栖居地。
B.城市中的生物得到了精心保护。
C.城市中有持续性的水源和食物。
D.城市的冬季温度一般比乡村高。
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析了城市环境特点,认为应该减缓城市化的步伐。
B.材料二的引文表达了科学家对城市中生物进化速度的忧虑。
C.两则材料中关于城市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的看法是一致的。
D.两则材料中关于热岛效应是否有利于生物生存的看法相似。
5.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白车轴草为抵御积雪的覆盖而舍弃了释放钢化物的能力,这与城市高温有关。
B.哺乳动物因夜行性增强而改变了习性,繁殖能力降低,这与人类的活动有关
C.城市自足鼠可能因为吃了比萨饼等食物,涉及消化的某种基因出现过度表达。
D.路灯吸引并聚集了大量的大型昆虫,家蝠或因捕食它们而颅骨体积不断増大。
6.就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上面三则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说说这些观点对你认识这一关系有何启发。
【答案】1.D2.B3.B4.C5.A
6.观点:
①材料一认为城市化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是使生物多样性面临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②材料二认为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③材料三认为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进化往往要付出代价,生物进化是一个难以操控、可预见性低的课题。
启发:
①三则材料关于“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的观点各有不同,启发我们要多方面(辩证)看待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②在城市化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秉持人类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的理念,保护地球家园。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本题相对容易。
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注意是关于“生物多样性危机”。
在原文第一段最后几句,A项、B项、C项都是原文的概括。
由第二段最后一句可知D项不属于“生物多样性危机”,而是“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原因之一。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
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
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
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
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
A项“有利于缓解生物多样性危机”错,原文“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渡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环”可知不是“缓解”,恰恰是加剧了生物多样性危机。
C项由原文“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可知张冠李戴。
D项“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于文无据,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B。
【3题详解】
B项于文无据,属于无中生有。
原文“城市中的生物得到了精心保护”说法曲解文意,材料二第三段中“动植物可以依附于各种各样的角落、边沿、墙缝,生活在荒地、墓地和潮湿的水沟里,或者栖居于精心维护、富有情调的花园中”,是城市中动植物栖居于精心维护的花园中,不是城市中生物的得到了精心保护。
其它各项在第四段的最后三句话中都能找到,其中A项是原文的概括,C项、D项是原文的同义转述。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C项由材料一“城市化水平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材料二“城市作为人类的产物……”可知说法正确。
A项“认为应该减少城市化的步伐”错,于文无据,无中生有。
B项原文“着实令人惊叹”、“感到不可思议”可知不是“忧虑”是“惊叹”。
D项材料一“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多样性也是一大干扰因素”,材料二“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可知观点不同。
故选C。
【5题详解】
A项原文“为提高抗寒性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没有了积雪的覆盖,植物就难以抵御夜间冰冻”可知“为抵御积雪的覆盖”错,是为了抵御积雪融化后的夜间冰冻。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整合能力。
一样遵循阅读题答案在原文中的原则。
考生需审好题,带着问题筛选答案,本题答案应该在全部材料中找。
明确每则材料的侧重点(其实结合前面的题目也能大致了解每则材料的侧重点),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
注意观点性的句子,材料中有直接照搬,如果材料中没有明确观点性的句子,考生根据材料内容概括即可。
本题第二文要求谈启示,考查探究能力,考生的观点需要依托材料,言之成理即可。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阳父【1】曰:
“周将亡矣!
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
若国亡,不过十年。
十年,数之纪也。
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是岁也,三川,岐山崩。
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
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
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
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
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
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都以糜百物;
畦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
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
且曰:
“源塞,国必亡。
”则又吾所不识也。
且所谓者天事手?
抑人事乎?
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
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
而曰是川之为尤!
又曰:
“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愈甚手哉!
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注释:
【1】伯阳父:
周朝大夫。
【2】澒洞轇轕:
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概于圣概:
大略
②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由:
沿着
③特天地之物也特:
只是
④是恶乎与我谋恶乎:
于何、怎么会
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
使……熟烂
⑥抑人事乎抑:
还是
⑦吾既陈于前矣既:
既然
⑧不有他术乎术:
途径、原因
A.①⑦B.②⑧C.③⑥D.④⑤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文深闳杰异
《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
B.其说多诬淫
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
C.彼固有所逼引
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
D.又况天地之无倪
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
文采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
B.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
C.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
D.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认之者不塞则惑
②吾无取乎尔也
11.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
【答案】7.A8.B9.C
10.①认同伯阳父说法的人不是孤陋寡闻的就是糊涂的②我对于《国语》的上述说法无所采纳
11.文章第三段首先批驳川震亡国说,指出自然界自动自休,与人世间的祸患没有关系;
接着批驳源塞造成财用匮乏从而导致国亡说,指出财用匮乏自有其原因,不能归因于川震;
最后批驳“天之所弃,不过其纪”说,指出此论之荒谬更甚于前者。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
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
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
本题考查课内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夯实基本功。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8个虚词,同样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还要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
最重要的是加强课内外阅读,培养在语境中推断的能力。
①“概”,概括。
⑦“既”,已经。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理解的基础是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
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
B项“诬”应为“欺骗”的意思而不是“诬陷”,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
C项“说明自然界自动自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曲解原文。
原文是说可以改变,而且后文也说“其孰能知之?
”(它们的变化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呢?
)。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
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
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①中“认”,辩认;
“塞”,闭塞;
“惑”,惑乱。
②中“取”,赞同,同意;
“尔”,此、这个。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解答此题考生需要明确伯阳叔的观点,划分韩愈批驳的那段话的层次,明确是针对伯阳叔哪些观点的。
同时注意论据以及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文中“且曰”、“又曰”这样的提示性词语也有助于考生划分层次,定位信息。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
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
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译文:
(一)
左丘明的《国语》,它里面的文章深刻宏阔接触特异。
本来就是世人所沉溺爱好欲罢不能的。
并且它的观点很多都是欺骗人、惑乱人的,不能很好的概括完美。
。
我害怕当世求学的人沉溺于它的文采却模糊了是非。
这就不能够从中庸之道来进入尧、舜的学说、主张。
依照这些理由,我写了《非国语》这本书。
(《国语》记载)周幽王二年,西周的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了大地震。
大夫伯阳父说:
“周朝快要亡了!
天地间的阴阳二气,不能错乱了位置。
如果错乱了,那是被人搅乱的。
阳气隐伏在下面不能冒出来,被阴气压迫得不能上升,于是就会发生地震。
现今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地震,就是阳气失去了它原来的位置而被阴气镇住了。
阳气不在自己的位置,跑到了阴气的位置上,水源就必然会被堵塞。
水源堵塞了,国家一定要灭亡。
如果国家灭亡,不会超过十年。
因为十是数的终极。
天既然要抛弃这个国家,是不会让它超过这个终极的。
”正是这一年,泾水、渭水、洛水枯竭,岐山也崩塌了,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了。
周平王不得不把都城从长安迁到洛阳。
柳宗元非议说:
高山和大河,不过是天地间的自然物体;
阴气和阳气,不过是天地间的元气。
它们自己运行,自己休止,自己屹立,自己流动,这哪里是与人商量过的呢?
它们自己冲击,自己枯竭,自己崩塌,自己缺损,这哪里是人安排的呢?
自然界的事物本来是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的,而像伯阳父那样认识它的人,不是无知就是糊涂。
用锅煮饭,汤水翻滚蒸气升腾必然会煮烂各种食物;
引水灌田,水势奔腾波浪激荡必然会破坏田里的土石。
这些老妇老农所做的事,尚且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何况天地之大无边无际,阴阳变化无穷无尽。
阴阳二气,充满于茫茫无际的天地之间,有时聚集,有时分散,有时互相吸引,有时互相排斥,好像车轮滚动,好像纺机运转,它们的变化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呢?
伯阳父说:
“水源堵塞了,国家必然灭亡。
”“人们缺乏财物,国家还不灭亡吗?
”这又是我们不能理解的了。
这里所说的究竟是天造成的呢?
还是人造成的呢?
如果说是天造成的,那么我在前面已经讲过了。
如果说是人造成的,那么由于缺乏财物而导致亡国的,难道没有其他原因吗?
何以硬要说是那几条河的过失,还说“天既要抛弃一个国家,不会超过十年”,这就越发荒谬了!
我不同意他的这些看法。
1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
贫与残,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1】处:
处在、居处。
【2】造次:
仓促之间。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
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
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
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答案】①“其道”指仁或仁道。
全段表达了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离开仁的思想。
②根据第一种解读,句意为:
不是通过仁道脱离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
根据第二种解读,句意为:
因行仁道而陷入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
【详解】①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观点的把握。
对于词语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语境。
对于观点的把握要在理解选段的基础上,结合对孔子及其思想的了解来把握。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
事实上并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
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这一章值得我们仔细推敲。
②本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
对于古文的理解,学者们见仁见智。
题干提出了两种解读,考生首先要明确这两种理解各是从什么角度解释的,而且要明白解读的实质、核心应该是一样的。
学生据此写出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了,注意每种理解要符合观点。
【点睛】译文:
④孔子说:
"
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
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
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
【2】无盐:
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
【3】从教:
任凭。
【4】含章:
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
【5】九方皋:
春秋时相马名手。
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14.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15.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
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案】13.C14.A
15.认识:
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
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
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妹气质。
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另外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辞和表现手法,知道常用的表现手法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准确判断。
C“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
诗人并没有描绘这两种花,而是提及两花,作为对比,认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照应梅花风韵“清姝”。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 高考 语文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