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718743
- 上传时间:2022-12-08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2.25KB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这个主意真好。
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好!
好就快写吧.
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
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
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
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
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
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
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
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
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
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
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
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
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
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
写作来源于生活;
写作描写生活;
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
一句话:
文无定法。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赞赏鼓励的魅力
运输小学:
张春丽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
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强化阅读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在教学中逐步地实施师生之间互动评价,通过丰富的课堂阅读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地关注自我,认识自我。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例:
我在上《生命生命》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
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第二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生1:
我认为“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茁壮成长”这句话最令我感动!
为什么呢?
我从“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可
以感受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和顽强拼搏,所以我很感动!
生2:
你说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见,香瓜子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屈不挠、茁壮成长,的确令我们感动。
生3:
你们都说得有理,但我要给你们补充一点,“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
”这句话也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和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
哪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呢?
(一学生朗读)
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
你们俩读得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
老师,他们读得语气很美,我仿佛看到了香瓜子在恶劣的环境下屈壮成长的画面,我想和他们比一比。
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读出不同语气了。
同学们不但读得好,而且评得也很到位,你们都很了不起!
还有没有句子令你们感动呢?
生4:
“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这句话也写得好。
你的眼力不错,我也认为这句话写得好。
可好在哪里呢?
我认为“即使”这词用得好。
为什么呀?
说给大家听听。
我说不清楚,可我就是觉得“即使”用得好。
说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即使”用得好,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大家想一想,“即使”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
生:
即便、虽然、纵使、就算、哪怕``````
你们的小脑子好灵活呀,词语那么丰富!
自己用心读一读,体会一下。
你们还觉得写得好的有哪些词呢?
“仅仅”这个词也用得好!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分析与反思]
新课程强调: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教学要发扬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导多向信息交流。
在《生命生命》这一教学片段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展开了交互式的评价方法。
教师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富有激励的话语,如“你读得真棒、你评得很到位、你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你的脑子好灵活,词语真丰富!
”之类的话语,受到老师真诚的赞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空间更加广阔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之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人。
赞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
面对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应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
学生互评在这一片段中运用的非常频繁,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这种互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
如在朗读时,学生能对同伴的朗读作一番点评:
“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
你读得语气很美,我要和你比一比。
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
”在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朗读,学会了竞争,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在整个教学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并且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导语促生成
李明娜
案例:
教师布置一道思考题给学生: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试想想,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
”学生的答案有“吹”“到”“来”“染”“过”……教师让学生把这些字放到诗中读一读,和原文作比较,然后问他们哪个字用得好。
有学生比较完后说自己的字比原文用得好。
教师说:
“你也变成个诗人了,不过还是‘绿’字用得好。
”这样的评价是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的。
其实,教师在评价时可以加入这样的导语:
“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这值得赞赏。
请把你选择的字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想一想,再读原文,告诉大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让学生去读,去比较,去感悟,去发现“绿”字的美妙,也体会自己选择的字的不同凡响,而不必一定非得要学生接受“绿”字就是唯一的好答案。
笔者当时就在听课,问了坐在自己身边的学生为什么觉得自己的字用得好。
他说:
“‘染’字让我想到春天就像一个画家,她把小草染成绿油油的,而让花儿开得五彩缤纷。
‘绿’字让我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绿草,充满春的生机。
我觉得自己用的字所描绘的世界很美。
”你看,这学生说得多好,不值得肯定吗?
分析:
在本案例中,教师没有将隐含教育价值的生成内容转换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说教师重知识目标的达成,轻过程体验与经验的积累,轻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培养,课堂中的生成与预设没有有机的融合,教师即时评价的语言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就不能达到及时回应、有效回应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疑问促生成
包梅艳
【案例1】教学《小英雄雨来》,课堂气氛活跃。
在谈到雨来的英勇顽强时,学生情绪都很激动。
这时,教师小结一下,引入下文:
听到还乡河传来枪声,乡亲们都以为雨来被鬼子打死了,伤心地往河沿边跑。
雨来真的死了吗?
(有学生举手,教师以为他要回答问题,让他站起来。
)
老师,我有一个地方不明白。
(学生的说话让老师意外,但老师还是不假思索示意他说出来。
老师,我在想,日本鬼子为什么不在屋子里就把雨来枪毙,而非把他拉到河沿上去呢?
你问得多有意思!
给老师的感觉就好像眼前有一道光在闪过。
同学们,老师现在请你们就这个问题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鬼子在多此一举,不过幸亏他们这样,要不然雨来就逃不掉了。
我觉得这是鬼子的阴谋,他们是想告诉村子里的人们,如果不跟他们合作,就是雨来这样的下场。
这叫杀一儆百。
这叫杀鸡儆猴。
还有一种可能,我认为鬼子是想引出李大叔。
说说你的理由。
鬼子根本就不想杀雨来,而只是想乘机引出李大叔。
把李大叔抓住,才是鬼子的真正目的。
如果李大叔知道雨来被抓之后要被枪毙,一定会奋不顾身跑出来救他。
电视里的共产党员都是这样做的。
我觉得这是作者故意安排的。
如果鬼子不把雨来拉到河沿上去枪毙,就不会有后来雨来死里逃生的事了,这样一来,文章开头写“雨来的游泳技术高”这一部分内容就是多余的了。
……
有些教学资源确实来自学生的无心插柳,对于案例中的问题“日本鬼子为什么不在屋子里就把雨来枪毙,而非把他拉到河沿上去呢”,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可能未曾考虑过,一些教学参考书也不见得提到过。
当学生答非所问时,教师惯有的反应是批评指责,或纠正错误,或立即制止。
在案例4中,教师发现学生有疑问,这个“疑问”又含有鬼子的目的和作者的目的,大有文章可作,因此才顺其“疑问”拓展开去。
学生根据文本由此及彼进行推理,层层递进,对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目的做了一个透彻的分析。
这样的生成过程,应是学生学习的高一层境界。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错误促生成
李媛媛
【案例】在“谈天说地”课上,话题围绕《西游记》展开,从“孙悟空大闹天宫”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得津津有味。
后来,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谈谈对他(她)的看法。
学生说到孙悟空,说到唐僧,说到猪八戒,也有的说到了白骨精。
我觉得,孙悟空不是个好徒弟,唐僧一批评他,他就生气,要用金箍棒打唐僧,后来还撇下唐僧不管,回花果山了。
可后来孙悟空回到唐僧身边了吗?
孙悟空后来不但回到唐僧身边,最终还帮助唐僧取得了真经。
要是没有孙悟空,唐僧不能成功的。
有句话说得好啊,不怕有错,就怕不改过。
老师,我看白骨精也有值得赞赏的地方,她为了吃到唐僧,肯动脑筋,有恒心有毅力。
(此言一出,有好多学生竟然都纷纷认同。
老师想请问你,白骨精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
坏事。
白骨精坚持不懈地去做坏事,我们应该佩服她吗?
不应该。
【分析】“课堂教学活动首先应该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叶澜)教学,最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百分之百地学会了什么,而是学生是否以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参与课堂。
课堂教学应成为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智慧碰撞的对话过程。
在多元解读的语文课上,学生的多元反应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当学生的表达与一些固有观念发生矛盾的时候,教师就不应做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是毫无价值趋向的中立者,或是不分青红皂白一棒子打杀的独裁者。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对“贺知章是不良少年”的问题,对“白骨精也值得赞赏”的问题,教师有必要进行说服引导,让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
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做到的。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反复朗读的意义
张春雨
“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细细品读、认真思考,我也深有同感。
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栖息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谊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
语文教学要让情感流淌,让课堂充溢浓浓的人文情怀。
下面是一位老师的教学几个片段,听后,我感受颇深。
片段一: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并学了第一段,知道山水之美,眼见为实,现在请大家深入学习了解漓江水特点,作者怎样写出漓江水的特点的?
漓江的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看屏幕,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哪个特点,读给同桌听。
我喜欢“漓江的水真绿啊!
”
为什么喜欢?
这句用比喻手法,写出绿的特点。
你知道水绿得如何,并说说“翡翠、无暇”的意思,并指出水的特点。
想想,应怎样读呢?
应读得活泼、跳跃。
喜欢读这一句的同学把这一句读一读。
(生读)
喜欢水清的同学,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并读一读。
漓江的水清得可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到底有多清呢?
我们可以把一枚硬币放入水中,透过江水可以看见江底硬币上的字。
那如何朗读呢?
喜欢的同学读一读。
读
请同学们评一评,他们读得如何?
(师指导,该句应读得平整,然后,全班读一遍)
老师也喜欢这一段,现在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
(师生接读)
这种句子有什么特点?
后面半句强调前半句。
这是排比,作者本写水,为何要提到大海、西湖?
对比、比较
这有什么作用?
(出示幻灯:
波澜壮阔的大海、西湖的图片)
[评析]:
老师在指导此段的阅读理解时,做得最好的是,读的辅导非常到位,读得细致,特别是读漓江水,做到读与理解相结合,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状态,让学生及时反馈评价,并且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描述的意境,课外资料的补充对指导学生形象理解山水百态有很好作用,这能更好让学生在朗读时读出感情;
教师富有激情的范读、领读很有感染力,对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美中不足的是,学生朗读缺乏个性,写漓江水特点三个分句都是写漓江的美,对每一分句的前后半句之间的关系应加以点拨,使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就是把这些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成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一串句子,加强语势,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这样的句子就叫排比句。
建议:
女生读第一分句;
男生读第二分句;
男女生齐读第三分句,逐渐加强语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片段二:
自由读第三段,交流朗读方法
大家自由读这一部分,要读出作者怎样写出山的特点。
(先指名读)
读这一段,指出你喜欢哪些语句?
小组交流这一段与前面的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有感情地朗读。
(个别读、评读、诵读、挑战读)
(引读、配乐读。
)交流一下对以上这一段话感受最深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
这一段写得很好,如写山“各不相连、形态各异……”说明山很多,形态多种多样。
“像骆驼,像巨象……奇峰罗列”说明山是千姿百态,琳琅满目,使人目不暇接。
这也是说山很多,形态各异。
你们还能想象出山像什么呢?
像宝塔;
像大佛;
像巨轮……
(出示课件:
flash诗配画一首)大家读这首诗,想想从这首诗中可以知道什么?
诗一首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山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如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如水芙蓉
……
(汇报)写了山有的各种各样形态。
(出示桂林山水图片)同学们边看图边想像桂林山水这美,并说说与文中所述之美有何异同?
这一片段的教学,老师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在读中体验,学习中以文本为载体指导修辞手法,提高习作能力,同时通过对比前后两段写法,先总结出学法,再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自我想象,自我感悟,形成自己的见解,养成主动探索的精神。
通过创设情境、图片展示,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便使学生极欲表现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从而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个性得以张扬,使学生享受到生活化的语文,给他们带来快乐。
同时,本片段也重视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或模仿文中的句式、或自由表达,都为学生语言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实现了积累、理解、转化、应用的语言实践过程,为学生今后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片段三:
略读第四段
师引读:
第三段从整体上写桂林山水之美。
山水一体,交相辉映,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受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播放多媒体(视频flash桂林山水音画)让学生说说与文中所述之美有何异同?
再想想,山水相映有何之美?
(学生默读课文)
这么美的山,这么美的水,令多少文人心驰神往。
怪不得伟大的诗人贺敬之看到这奇妙的景色,由衷发出感慨,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能读出什么来?
你还知道什么?
山水相映真是太美啦!
最后这句古诗是什么含义?
(回答略)
这句诗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与第一段的内容相呼应。
这堂课,我们一起荡舟漓江,欣赏了桂林的山水。
让我们齐读课文,再次回味桂林的美景。
本段的教学,老师能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抓信景物描写方法,同时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既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感受语言的美。
然后体会作者的情感,再次领略桂林山水的奇丽,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领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课堂氛围,只有学生乐学,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综述:
《桂林山水》是一篇经典的写景佳作,本堂课老师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来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
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
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
首先潘老师用图片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图片,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
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
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
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从这节课可以欣慰地看到,潘老师个人素质很高,文学修养高,讲解富有文采、激情。
本课教学意图清楚,引导学生品味,能激发学生对桂林山之美的喜爱的情感;
其教学手段、方法选择恰当;
教学思路清晰,不愧是一节成功的达标课。
这节课的教学也提示我们,“老课文”应如何“新教”?
如何真的让学生学有所悟,情感有所熏陶?
刘小坤老师以专家的眼光高屋建瓴,精辟独到的分析见解启发我们:
老课新教,如何处理呢?
一是对教材的发掘,把握整体,执教者应体悟文本,应有激情。
同时注意学段不同的教学要求,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不可只顾埋头走路,也不能只仰头望天空,既要仰头望天空,又要脚踏实地!
”;
二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一般不要从形式入手,而应该从内容中渗透。
教师的语言表达形式不可直露。
如写作方法渗透应在文本中体现,不可直接教之;
三是,应让学生在体会的基础上悟其写作方法,如,潘老师补充把硬币丢进漓江,可以看见硬币上的文字,这就能更好帮助学生体会漓江水之清的特点。
同时,在学生有所体会后可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这样就能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是把握教材要到位,不要面面俱到。
阅读理解如何落实到位,教学内容、方法要讲究细节。
如抓住拔地而起、形态万千等关键词,抓住几个重点词句表达出了桂林山水很美意境,应侧重品味,应提议把这些词句背诵下来。
总之,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等结合起来,重点词句的理解、品味应做实、做到位。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情景式教学案例与分析
刘卫东
我们永远在一起——《地震中的父与子》情景式教学案例与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景,通过对情境的体验,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深度。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生动的故事,其中蕴涵着丰厚的人文资源。
语文教学的任务显然不仅仅在于单纯地教会学生识字,认词,读文,分段或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更重要的是应该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故事背后所传承的人文精神。
然而,由于小学生还缺乏抽象思维能力,教学中若仅仅是通过课文分析或是以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式来将课本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告诉给学生的话,学生得到的只是空洞的说教,苍白无力,即使在思想上能接受,在行动中也是无所适从的。
因此,为了真正让语文教学传承人文之道,针对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结合现实,开展情景式教学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情境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多环节、多手段来创设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
教学情意场"
使学生"
触景生情"
领会文章所表达的人文精神,认同文章所传递的思想感情,从而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以下就以这次5·
12大地震中的许多鲜活的实例来讲述《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阐释情景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教材梗概:
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多万人在不到几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经变成一片废墟。
但是万分悲痛的他想到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正是凭借这一坚定信念,这位父亲孤身一人,不顾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教学 案例 分析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