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作文议论文专题训练论点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709419
- 上传时间:2022-12-08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8.41KB
高一作文议论文专题训练论点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一作文议论文专题训练论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作文议论文专题训练论点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们本来懒得学习,经考试一压,都乖乖地学去了。
数年后看看自己在学习中得到的东西,说不定还会感激考试呢!
我爸说,“文革”时就是因为没有考试,许多真正优秀的学子不能上大学深造呢。
……
这篇作文的论点针对性就很强。
在一片哗然的否定声中,发出一种“别样”的声音,启发大家换个角度思考,不是很有现实意义吗?
论点在正确的前提下,还应努力求新。
观点再好,说来说去,尽人皆知,再说还有什么意义?
这里我们所说的“新”,可以有两层含义:
一层是人类意义上的,即以前从来没有人这么说过。
另一层是自己生活圈子意义上的,大家尚未意识到,有人首先提出来,这观点也应当说是有新意的,《我也说说考试》就可以说是在这种意义上的“新”。
我们在学写议论文的时候,篇篇出新是很难做到的,但是生活中,“新意”又是议论文写作的价值所在,我们应该把这条标准记在心里,在今后的写作中努力追求。
三、论点表述的文字必须是简明的。
论点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社会现象作出的判断。
这一思维的形态,用文字来表达,就必定是一个判断句。
而且常常是陈述性判断语句,直接表明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
例如,看到同学们课间开玩笑,玩笑开到对骂,吵架,甚至动手动脚打了起来。
对于这种生活现象,作者就提出了论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开玩笑要有度。
”这个论点,就是通过判断句的形式提出来的。
作为论点的判断句,应该简短明白,高度概括。
例如有位同学在《谈勤俭节约》中提出论点的时候,写了这么一段话:
“在战争的年代,条件艰苦,需要勤俭节约;
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情况起了变化,我们的生活条件有了改善,我们还要不要勤俭节约呢?
同样需要勤俭节约。
”这个论点,写得比较罗嗦,如果改为“新时期也要勤俭节约”,就显得简明了。
四、拟好论点式的标题,最好有点文学色彩。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传递显要信息的重要部分。
由于它位居文章结构之首,所以文章题目的优劣也会直接影响阅卷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
议论文拟题的基本要求是:
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醒目、舒畅。
具体而言,可鲜明,可形象,可简洁,可别致,可整齐,不一而足。
总之,以能激发阅卷者阅读兴趣或使之有耳目一新之感为最佳。
议论文的题目要求符合文体特征,要求鲜明,使人见其题而知其旨。
观点鲜明的文章最受阅卷者的欢迎,因为它具有清澈感和透明感,能够传达出文章内容之大概,便于阅卷者准确而快速地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如《诚信不可抛》、《科技与人文齐飞》、《移植的记忆,创新的杀手》、《坚强——我不朽的信念》《灵魂在高处》《因细腻而伟大》《信念是生命的脊梁》等文题,均是鲜明、夺人眼目的好题目。
在鲜明的基础上追求形象、生动和富有个性,则是议论文拟题的更高要求。
这类文题能抓住阅卷者的视线,使之观其题便欲睹其文,效果奇佳。
如文章中心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拟题为《学会在别人的唾沫中游泳》,别致中显出几分幽默,令人产生一睹为快之感。
例文:
向人生的高空飞翔
有一块石头在深山里寂寞地躺了很久,它有一个梦想:
有一天能够像鸟儿一样飞上天空。
当它把自己的理想告诉同伴时,立刻招来同伴们的嘲笑:
“瞧瞧,什么叫心比天高,这就是啊!
”“真是异想天开!
”……这块石头不去理会同伴们的闲言碎语,仍然怀抱理想等待时机。
有一天一个叫庄子的人路过这里,它知道这个人有非凡的智慧,就把自己的理想对庄子说了,庄子说:
“我可以帮你实现理想,但你必须先长成一座大山,这可是要吃不少苦的。
”石头说:
“我不怕吃苦。
”于是石头拼命地吸取天地灵气、自然精华,承接雨露惠泽,拼命生长,不知经过了多少年,受了多少风雨的洗礼,它终于长成了一座大山。
于是,庄子招来大鹏以翅膀击山,一时间天摇地动,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后,山炸开了,无数石头飞向天空,在飞的一刹那,石头会心地笑了,它终于体会到飞翔的快乐。
但是不久它就从空中摔下来,仍变成当初的模样,落在原来的地方。
庄子问它:
“你后悔吗?
”“不,我不后悔,我长成过一座山,而且我飞翔过!
”石头说。
其实人的一生就像石头一样,最初的开始和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的,但同生为石,有的石头胸怀飞翔的梦,同生为人,有人却有凌云之志。
为什么我们不能像那块石头一样拥有飞翔之志?
一个人的目标定得高,他就必须付出更多的辛劳和汗水,即使经过全力打拼不能实现目标,至少也比目标定得低的人走得远、实现得多。
林肯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得出这样的结论:
自然界里的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最终能取得的成就不会超过他的信念。
我们的先辈在经历或目睹了太多的翱翔或匍匐之后,意味深长地告诉我们这样的人生哲理!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
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取法乎下,一无所得。
志存高远吧!
壮志凌云吧!
让我们拥有一个值得一生为之拼搏的高远志向吧!
不在蓬蒿间低低飞舞,敢上青天的鲲鹏比翼,摈弃燕雀屋檐下的廉价欢悦,勇敢地飞上高空接受风雨雷电的洗礼。
为理想拼搏,向人生的高空展翅飞翔。
(《做人与处世》王新 文)
五、论点要深刻
在议论文写作中,文章论点既要正确、鲜明,又要深刻。
所谓深刻,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能从社会生活和材料中发现人所未见或不曾注意到的东西,而不是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说一些空泛的不痛不痒的话。
要使论点深刻,就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工夫:
1.境界要高。
就是说,我们在确立论点的时候要力求立意高远。
比如:
见到《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这个题目,有人立论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镇上,所以要互相帮助,互相爱护”,论点就显得俗而浅;
有人则立论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对于在战火中受苦受难的非洲人民,应该给予同情、帮助和支援”,论点就显得深刻。
2.口子要小。
作文如作战,不能战线过长,全面出击,而要集中兵力,从“点”上突破。
口子小,目标准,浓墨重彩,走笔成文,就可避免面面俱到、泛泛而谈之弊病,收到以小见大、立意深刻之效果。
文学巨匠茅盾在生命弥留之际正式向党中央提出请求,希望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有个同学写纪念文章时,就抓住这一侧面,展开透彻的议论。
他把茅盾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给党中央的信看做他一生创作的继续,十分精当地把它称做“最后的‘作品’”,深情地赞扬了茅盾执着地追求真理的高洁志向。
由于口子小,议得透,见解就颇为深刻。
3.开掘要深。
孟子有言:
“譬如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隔行不隔理,作文也须深加开掘,方可确立深刻的论点。
读了达·
芬奇画蛋的故事,许多人在提出“要苦练基本功”的论点之后往往也就止步不前了。
而作家秦牧则不同,他的《画蛋·
练功》一文,在阐述了打好基础、苦练基本功的基础上,又进而提出了“画蛋、练功这样的事情,应该包含在艺术工作者整整一生中”的中心论点。
由于他没有浅尝辄止,而是在深入开掘上狠下工夫,所以他所提出的论点也就更显得格外深刻了。
4.角度要新。
独辟蹊径,慧眼独具,从人们意想不到的角度提出的论点,往往不仅是新颖的,也是深刻的。
有个同学以《墙》为题写议论文,就没有走将墙作为封闭的象征的套路,而是从一个常人所不易想到的全新角度,提出了这样的论点:
一切有形的墙都应保护,一切无形的墙都该推倒。
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墙,高墙、矮墙、山墙、院墙,还有北国的大围墙——万里长城,这些墙都应保护。
但是,横在某些人心中的无形的墙,就该推倒。
”这样的立论,是何等新鲜,又是何等深刻!
六、论点提出的方式
论点提出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通过解释题目来揭示论点。
有位同学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这样揭示论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宋代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言。
这句话的意思,现在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吃苦在别人前头,享乐在别人后头。
作为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应该具有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有的通过对举出的两种相反的观点比较,揭示论点。
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就是这样来揭示论点的: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
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
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梁启超曰:
恶,是何言!
是何言!
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
有的通过引用与论点密切相关的名言,放在文章开头,进而揭示论点。
如顾颉刚《怀疑与学问》,文章开头用程颐的“学者先要会疑”,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需疑”的话来揭示做学问需要有怀疑精神这个中心论点。
有的用形象贴切的比喻来揭示文章的论点。
如《学问是苦根长出的甜果》就是这样提出论点的:
每当我们看到累累的硕果,心里就会无比喜悦,但人们要记住一句谚语:
“春不种,夏不长,秋不收,冬不尝。
”这就是说,累累硕果是靠辛勤劳动得来的。
求学问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掌握丰富的知识。
人清如水
我的一位师长别号“清水闲人”。
对这个别号,有些人会望文生义,联想到无所事事,随波逐流,不求进取,却哪里知道,人生于世,无为有为之间,还触及个人操守和追求的大境界。
孔子说: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饴。
”如水者,本来就是君子风范。
老子说:
上善若水。
水滋润万物而对万物又无所求,自甘居于最下面,因此而接近于道的境界。
人生也应像水一样,无论置身何处都保持平和的心态,心里像深渊一样波澜不惊,用爱心和人相处,言谈诚信,做事有为,而且善于掌握时机。
你看,水流到的地方,不管地面原本怎样凹凸不平,水满了,都保持着它的平面。
水所过处,必有痕迹,像人的诚信有节。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灌溉良田,涓滴有情,随风潜入,润物无声。
时令有寒有暑。
严冬,水化为冰雪,凛然、皎洁,像人的坚贞气节。
春雷一声惊蛰,大江大河哗啦啦开冻,山川平原间积雪消融,融水汩汩流淌,汇入一江春水,又去润泽万物。
相时而动,正像儒家所谓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不求有功,而功业已成。
因为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
世上有趋炎附势的人,炎者,如火之热也,正当红也。
这些人和水的品格相比,一个清冷恬静,一个心急火燎,静躁不同,势同水火而不相容。
古人没有镜子,用一种叫做“鉴”的容器盛满水,从里面映出自己的像来,这就是“镜鉴”一词的来由。
水既然可以为鉴,我们不妨拿它来照一照自己。
灵魂在高处
哲学家说,灵魂和肉体,就像锋利和刀刃一样须臾不可分离。
诗人却说,灵魂在高处。
一个理性,一个感性;
一个抽象,一个形象。
虽没有高下之分,诗人也不以探索真理为己任,然而,“灵魂在高处”揭示的真理却赤裸得令人心灵颤抖。
你可能身处逆境,地位卑下,生活于坎坷困顿之中,一辈子都默默无闻,没有出头之日,甚至像《复活》中的玛丝洛娃那样遭逢巨大的不幸,身陷囹圄,但只要你葆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只要你有灵魂在高处,你就是一个真正的人。
相反,像胡长清,成克杰之流,其人虽身居高位,享受着锦衣玉食,荣华富贵,出有宝马香车,入有华屋美人,甚至接受着顶礼膜拜,但心灵却极为卑劣、低下,阴暗,这样的人,其灵魂只能在猪圈里。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保持心灵的高度,远比保持身份的高度要艰难。
为人一世,提升灵魂的高度,远比提升身份的高度更重要。
因为,生命的尊严和价值,是以灵魂的高度来衡量的。
人们常用高贵来形容心灵,然而,高贵只是定性分析,高处才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
它简单,让我们很容易就掂出斤量;
它形象,让我们一下子就看见了天堂和地狱;
它直观,让纯洁的灵魂仰之弥高,让丑恶的灵魂无地自容。
高一语文作文议论文专题训练:
论点
(2)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议论文专题训练:
主要内容:
(1)如何做到开门见山提论点
(2)给材料作文如何提炼论点
七.如何做到开门见山提论点
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没有一定的限制,根据论述的需要放在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都行。
中学生学写议论文,可开宗明义,把论点放在开头,这有益于避免或减少偏离中心的现象。
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的写法,也比较容易掌握,“一事一议”的文章通常用的就是这种思路。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论点,可根据题目的情况来决定。
有的题目本身就是论点,比如《开卷有益》、《有志者事竟成》、《人多力量大》。
写文章时只需把题目的意思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也有的题目只规定了论点的范围,比如《说谦虚》、《谈自信》《听课的奥秘》、《怎样对待困难》,写这类题目的文章就需要作者自己确立观点了。
还有一种题目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组成,如《时间与生命》、《理想与实干》、《自信与骄傲》这类文题要求写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关系”是论点。
再有就是给材料议论文了,这种题目必须先读懂材料、分析材料、正确提炼观点,然后才能进行议论。
中心论点在一篇文章中的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开门见山,开头便提出论点,如《谈骨气》;
二是论点在文章中间出现,如《友邦惊诧论》;
三是在文章的结尾归纳论点,如《什么是知识》。
初学写作议论文,最好是用“开门见山”的方法,在文章开头就明明白白地提出论点。
不少议论文往往因“事”生“议”。
在表现形式上,文章开头总是援引事例,而后展开议论。
象《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反对自由主义》等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在中学生的作文中是比较少见的。
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旗帜鲜明,立论醒目。
下面三段文字就具有这样的特色:
(1)学习要打好基础。
“根深才能叶茂”,就是说的打基础的重要性。
司马迁如果不在年轻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能写出流传千古的《史记》吗?
达·
芬奇小时候如果不在“画蛋”上狠下功夫,后来能成为绘画的一代宗师吗?
爱因斯坦幼年时缺少聪明才智,但他发扬了“人一知之,我十知之,人十知之,我百知之”的精神苦练基本功,终于攀登上科学的高峰。
古往今来,无数有成就的学者、专家,都用自己的经历,雄辩地作了证明!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味着什么?
那就是牺牲。
这种牺牲,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普天下的人民,因而崇高而伟大!
这种牺牲,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国家的公利,因而可与日月争辉!
牺牲的是名利、地位乃至生命,但赢得的却是国家的兴旺、人民的敬仰。
(3)不适当的、不适时宜的褒贬,都足以损害一个人,尤其是过早的赞誉。
一次歌唱大奖赛落下帷幕,往往就能看到报刊上把获奖的年轻选手称为“唱歌明星”、“著名歌唱家”;
戴上这样的桂冠的参赛者,有的甚至还是在中学里念书的学生!
我很纳闷,这样的宣扬、对青年的思想进步和艺术成长会带来什么好处呢?
上述三段文字的论点就出现在段首。
我们说,议论文的开端起笔,要为全文辅展文路。
清人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云:
“通篇之纲领在首一段,首段得势,则通篇皆佳。
”把自己的真知灼见提炼成论点,高屋建瓴般地在文首亮出,开宗明义,起领全文,就能造成一种气势;
也利于畅通文思,围绕论点展开议论;
这时促成“通篇皆佳”的作用,确实是不可小视的。
那么,如何做到开门见山提论点呢?
首先,必须根据题意要求和对议论事物的感受,有自己精辟的卓见,并形成判断,已提炼出了文章的论点。
也就是说,下笔前已经成竹在胸,心中有底。
如第一段文字,作者对论述的中心已经十分明确,并且从司马迁、达·
芬奇、爱因斯坦的材料中提炼出了“学习要打好基础”的中心论点;
如第二段文字,作者已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中悟得了“那就是牺牲”的启示;
如第三段文字,作者目睹报刊上给年轻选手戴上了许多不恰当的“桂冠”的现象,深切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不适当的、不适时宜的褒贬,都足以损害一个人,尤其是过早的赞誉”。
正因为“胸有成竹”,对议论对象已经形成了明确的见解。
并且确认见解符合题意或提供的材料的含义,有议论的价值,才使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有了可靠的保证。
如果面对论题或议论对象,还没有引出感想或提炼、概括不出论点,要做到“开门见山”又怎么可能呢?
其次,开头第一句话不用叙述语言,而用议论语言。
即是用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意思的判断句,一下子打开“议论”的口子。
要改变自己的行文习惯。
有些同学写惯了记叙文,在议论文中也往往出现大段记叙文字,尤其不善于文章起笔就申述论点,摆出议论的架势;
有些同学下笔前胸无成竹,不管写什么议论文,总是以记事开头,甚至大段记叙完毕之后,才托腮凝神思考应提出什么论点;
上述行文习惯对写好议论文妨碍极大,如不改变是无法做到开门见山、立论鲜明的。
自然,用事例开头的“一事一议”的写法,“事”在前,“议”在后,也是议论义的一种布局,但这类布局较为常见,掌握起来相对容易一些,而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对我们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上面提到的一、三两段起笔文字,如果作者事先在头脑里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判断,或者沿袭自己习惯的行文方式,就往往会变成这样的开端:
(1)我国大史学家司马迁,年轻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终于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史记》;
意大利名画家达·
芬奇,小时候在“画蛋”上狠下功夫,终于成为绘画的一代宗师;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幼年时缺少聪明才智,但他发扬了“人一知之,我十知之,人十知之,我百知之”的精神苦练基本功,终于攀登上科学的高峰……
(2)每次歌唱大奖赛落下帷幕,往往就能看到报刊上把获奖的年轻选手称为“唱歌明星”、“著名歌唱家”,戴上这样的桂冠的参赛者,有的甚至还是中学里念书的学生!
我很纳闷,这样的宣扬,对青年的思想进步和艺术成长有什么好处呢?
一篇议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要有对中心论点起证明、补充和发挥作用的分论点。
分论点是由中心论点统率并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我们所说的“开门见山提出论点”,除了首段起笔外,还要求在展开论证后,将每一个分论点分别放在自然段的开头提出。
例如证明中心论点有三个分论点,那么,这三个分论点就按其逻辑顺序依次在三个自然段的开头提出来,这样就使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分论点的位置十分鲜明,也就为整篇文章立论的醒目增光添色了。
下面举一篇短论作例:
闻过不跳
闻过不跳。
这对实施舆论监督,关系极大。
在我们这个封建意识还比较浓厚的国家,领导也好,群众也好,其民主意识的培养,彼此都需要一个过程。
要求每个领导者“闻过则喜”,“闻善言则拜”,标准太高,不现实,不如暂提“闻过不跳”为好。
莫谓标准低,做到也不易。
闻过即跳的事,今天并不少见。
老虎的屁股,即使你摸得再轻,它也会跳起来的。
跳,说明什么?
不外乎,批评丧失了他的“尊严”,或者批评不尽合乎事实,或者批评正好点到他的“穴道”。
无论哪种情况,跳,都不是好对策。
它既不能装饰尊严,提高威信,也不能用来澄清事实,更不能用来掩盖错误,只会暴露自己心胸偏狭,办法不多。
不跳非塞耳,从善促反思。
提倡闻过不跳,绝非闻过之后,两耳塞豆,不理不睬;
或者消极按捺,“硬着头皮顶”;
甚至伺机报复“秋后算账”;
后一种不跳,曾造成过极为恶劣的影响,历史已经惩罚了这类“不跳”的“算账派”。
闻过不跳,则是希望“不跳”之后,促进反思,从善如流,从批评中吸取动力和活力,进而把党和人民交给自己负责的那部分工作搞得好些。
这篇短论的中心论点是首段首句:
“闻过不跳”。
这是根据实施舆论监督的实际情况,从“闻过则喜”这一成语中引申出来的富有新意的见解,开门见山提出来,十分鲜明醒目。
接下去提出了两个分论点:
一是“莫谓标准低,做到也不易”;
二是“不跳非塞耳,从善促反思”。
依次在每一自然段开头提出,不仅证明、补充和发挥了中心论点,使议论得以展开并达到一定的深度,而且分论点的位置突出,在所属的自然段中也是“开门见山”,无疑起了使文章立论更加发人深省的作用。
结合具体材料发表议论,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炼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同样能做到“开门见山”。
请看下面一篇文章:
这样的会风好
会风是党风的一种表现,搞四化建设,必须提倡好的会风。
九月二十二日上午,鲁迅诞生一百周年纪念委员会举行全体委员会议。
八时半,纪念委员会秘书长陈荒煤同志就来到会场。
不到九时,纪念委员会主任委员邓颖超同志也提前到会。
她和部分委员亲切地谈了一会儿话,然后就座,宣布会议开始。
她说这次会议有两个议程,一是由秘书长作报告,二是请委员们讨论。
她自己首先对纪念活动提出了具体意见,也对委员们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一位委员作了简短发言。
过了一会儿,邓颖超同志问:
“还有意见没有?
”会上没有人再要求发言。
她就宣布:
“没有意见就散会,开短会!
”这时是上午九时四十五分。
会虽短,却解决了问题。
这个会议的会风好,很有一些值得提倡的地方。
第一是会议主持人准时到会。
开会,应该有雷厉风行的作风,规定什么时候开会,就什么时候到会。
所有与会者、包括主持会议的领导人都不能例外。
八点开会九点来,寅时开会卯时到,这种松松垮垮、懒懒散散的恶习应该纠正。
不顾与会者等候多时,主持人自己姗姗来迟的作风也要克服。
领导带好头,不仅是有群众观点的表现,而且有利于同与会者一起,形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好作风。
第二是报告人作有准备的发言。
无论开什么会,都要讲求成效,讲求质量。
会前必须作好充分准备。
会前不做准备,会上信口开河,漫无边际地谈山海经,使与会者不得要领,就很难研究和解决问题。
我们应当提倡:
领导者要做有准备的报告(应该自己动手,而不劳秘书代办)。
第三是说短话,开短会。
上述会议时间很短,总共不到一小时,话多则长,话少则短,不拖拉,不耗时间。
我们很需要这种作风。
现在大家任务很重,事情很多,要通过开各种会议,讨论问题,研究问题。
但不能把过多的时间,用在会议上。
会议,因其内容不同,有的需要长,有的需要短,但无论如何,都应该尽可能求短些,更短些。
鲁迅讲话、写文章,就主张尽可能短。
我们应当学习鲁迅,也应当提倡:
宁可把长会缩成短会,决不将短会拉成长会!
提倡好的会风,纠正不良的会风,应该是整顿党风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
(原载《人民日报》葛琼文)
和《闻过不跳》不同,这篇文章有一个开会的具体材料,作者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上升到理性认识,提炼出“会风是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作文 议论文 专题 训练 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