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707926
- 上传时间:2022-12-08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39.36KB
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
《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早期社会化B.语言社会化C.性别社会化D.道德社会化
13、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A)、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A.社会地位B.社会认知C.社会情感D.社会意识
14、作为老师,既需要权威者得角色,又需要是学生朋友的角色,这两种角色有时难以协调,这是(D)。
A.角色内冲突B.角色失调C.角色不清D.角色间冲突
15、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D)
A.主我B.客我C.镜我D.社会自我
16、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B)
A.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B.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C.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D.从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生理自我
17、自尊是个体对其(A)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A.社会角色B.自我C.成功失败D.价值
18、人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网络成为(A)
A.图式B.核心知识C.框架D.内隐认知
19、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成为(B)
A.印象管理B.印象形成C.个体印象D.个体信息
20、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D)
A.刻板印象B.光环效应C.首因效应D.近因效应
2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表明,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C)对印象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A.信息内容B.信息数量C.信息顺序D.信息真实性
22、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是(C)
A.特制印象B.印象形成C.光环效应D.近因效应
23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D)
A.印象形成B.第一印象C.总体印象D.刻板印象
24、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这是(D)
A.简约模式B.平均模式C.加权模式D.加法模式
25、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现实生活中,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B)
A.印象定位B.角色期待C.基本规范D.评价标准
26、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被称为(A)
A.归因B.探索C.图式D.评价
27、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这样的单方面的因素引起,而兼有两者的影响,这种归因叫做(C)
A.成败归因B.稳定归因C.综合归因D.不可控归因
28、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一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是稳定的,如内因中人的(A)是易变性因素。
A.情绪B.人格C.智力D.能力
29、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Rotter)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A)有不同的解释。
A.控制点B.内外因C.稳定性D.可控性
30、海德(1958)认为,人人们归因时,首先使用(A)原则。
A.不变性B.易变性C.协变性D.特异性
31、协变原则认为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D)协变。
A.共同性B.一致性C.特异性D.规律性
32、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往往带有明显的(D)倾向。
A.自我暴露B.自我防卫C.自我抬高D.自我价值保护
33、一般来说,动机强度与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B)
A.U型曲线B.倒U型曲线C.线性关系D.指数曲线
34、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称为(A)
A.亲合动机B.成就动机C.利他动机D.优势动机
35、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和倾向(A)
A.越强B.越弱C.越稳定D.越难预测
36、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的成就动机之间是(A)的关系。
A.正相关B.负相关C.零相关D.很复杂
37、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的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并产生新的需要的过程称为(C)
A.归因过程B.定势过程C.动机过程D.转换过程
38、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称为(B)
A.亲合动机B.权利动机C.亲社会动机D.侵犯动机
39、挫折—侵犯理论认为,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之间是(A)的关系。
40、利他行为中有一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其意思是(B)
A.他人在场有利于促进助人行为B.他人在场対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
C.他人在场,会激励助人者D.他人在场,使助人者体会到社会赞许,增进助人行为
41、他人在场,会影响助人行为。
一般情况下,在场人数越多,助人行为(A)
A.越少B.越难预测C.越多D.越迅速增加
42、一般地说,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是协调一致的。
在他们不协调时,(A)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趋向于行为倾向。
A.情感成分B.行为清香成分C.认知成分D.动机成分
43、个体倾向于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这是态度的(A)功能。
A.工具性B.自我防御C.认知D.价值表现
44、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是态度的(D)维度。
A.强度B.外显度C.方向D.深度
45、对畏惧与态度转变关系的研究表明,(B)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
A.低程度的畏惧B.中等程度的畏惧C.高程度的畏惧D.最高程度的畏惧
46、沟通信息的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D)的关系。
A.线性B.U型曲线C.随机D.倒U型曲线
47、海德提出,人们在态度转变时,往往遵循(A)
A.费力最小原则B.符合需要原则C.社会交换原则D.道德原则
48、社会交换论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
A.诱因的强度B.回避动机C.达到平衡状态D.趋向动机
49、一般来说,最能准确地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身体语言形式是()
A.目光B.面部表情C.姿势D.空间距离
50、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属于()距离
A.公众B.社交C.个人D.亲密
51、信息的传递速度较快,群体成员的满意度较高,这种沟通网络是()
A.圆周式B.轮式C.全通道式D.Y式
52、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是()
A.自我暴露程度B.好恶评价C.情感卷入程度D.亲密行为
53、基本的人际需要不包括()
A.包容需要B.支配需要C.感情需要D.认知需要
54、根据安德森的研究,影响人际吸引的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
A.智慧B.真诚C.热情D.幽默
55、良好人际关系原则不包括()
A.交换性原则B.平等性原则C.强化原则D.相互性原则
56、舒茨用三维理论解释群体的形成与群体的解体,提出了()
A.六种人际关系原则B.群体整合原则C.包容原则和情感原则D.群体分解的控制原则
57、舒茨的三维理论用于解释群体的形成时,认为群体形成经过()
A.控制—情感—包容B.包容—控制—情感C.情感—控制—包容D.情感—包容—控制58、人们在心理和行动方面的交流、交往、被称为()
A.人机互动B.人际交往C.人际喜欢D.人际吸引
59、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A.费斯廷格B.多伊奇C.舒茨D.李维奇
60、熟悉能增加喜欢的程度,但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
A.指数关系B.线性关系C.U型曲线D.倒U型曲线
61、在他人作用下,引起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变化现象,称为()
A.印象管理B.社会影响C.人际吸引D.互动
62、群体规模影响从众行为,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一般在()时,影响最大。
A.1人—3人B.3人—4人C.4人——6人D.10人以上
63个体进行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叫()。
A.社会促进B.利他C.社会懈怠D.从众
64、塔尔德在“模仿律”中指出,“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这被称为()。
A.结果律B.几何级数律C.下降律D.先内后外律
65、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行为,这种现象叫()。
A.优势反应B.模仿C.社会感染D.暗示
66、婚姻的主要动机不包括()。
A.经济B.繁衍C.爱情D.学习
67、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属于()
A.主干家庭B.核心家庭C.联合家庭D.其他家庭
二、多选题:
68、孕育社会心理学的母体学科包括(ACD)
A.社会学B.生物学C.文化人类学D.心理学
69、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催生”作用的重要学术思潮包括(ABCD)
A.德国的民族心理学B.法国群众心理学C.英国的本能心理学D.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
70、社会心理学领域使用实证研究方法的两位先驱是(AD)
A.特里普里特B.墨菲C.奥尔波特D.莫德
71、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有(ABC)
A.价值中立原则B.系统性原则C.伦理原则D.重复原则
72、属于精神分析轮的概念包括(ABC)
A.生本能与死本能B.本我、自我与超我C.潜意识、前意识与意识D.联想、强化与模仿
73、问卷构成的成分包括(ABCD)
A.指导语B.问题及其备选答案C.人口学记录D.结束语
74、在社会学习论看,学习的机制主要有(ABD)
A.联想B.强化C.暗示D.模仿
75、霍曼斯(1961)社会交换论的基本观点体现在几个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命题上,这些命题包括(AC)
A.成功命题B.剥夺—满足命题C.价值命题D.侵犯—赞同命题
76、关于社会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ACD)
A.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B.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个方面
C.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
D.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77、教师的角色属于(BD)
A.成就角色B.规定性角色C.表现型角色D.不自觉角色
78、角色扮演过程包含(ACD)等阶段
A.角色期待B.角色冲突C.角色领悟D.角色实践
79、自我的结构包括(ABCD)
A.物质自我B.心里自我C.社会自我D.理想自我
80、社会知觉包括(ABC)
A.行为原因B.人际知觉C.自我知觉D.环境知觉
81、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BD)作用
A.选择B.引导C.组合D.解释
82、信息顺序影响印象形成的现象包括(BC)
A.刻板印象B.首因效应C.近因效应D.光环效应
83、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个体归因时遵循的主要原则包括(ABD)
A.不变性原则B.折扣原则C.情感一致性原则D.协变原则
84、在行为的内因与外阴中均有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稳定性原因包括(ABD)
A.人格特征B.能力C.天气D.工作性质
85、根据凯莉的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了解的信息包括(BCD)
A.规律性信息B.特异性信息C.共同性信息D.一致性信息
86、社会动机的功能包括(ABCD)
A.激活功能B.指向功能C.维持功能D.调节功能
87、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包括(AB)
A.家庭教养方式B.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
C.正确的价值观D.社会化是否顺利进行
88、侵犯的构成要素包括(ABD)
A.伤害行为B.侵犯动机C.敌意D.社会评价
89、态度的功能主要包括()
A.工具性功能B.自我防御功能C.加之表现功能D.认知功能
90.、根据凯尔曼的观点,态度形成包括()等阶段
A.内化B.评价C.服从D.认同
91、态度转变理论包括()
A.平衡理论B.任职失调论C.社会交换论D.精神分析论
92、认知失调论认为,认知失调可能的原因包括()
A.逻辑的矛盾B.文化价值的冲突C.观念的矛盾D.新旧经验相悖
93、按信息流动方向,沟通可分为()
A.平行沟通B.非正式沟通C.上行沟通D.下行沟通
94、一般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要经过的阶段包括()
A.定向阶段B.情感探索阶段C.情感交流阶段D.稳定交往阶段
95、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应遵循的原则包括()
A.自我价值保护原则B.包容性原则C.相互性原则D、平等性原则
96、人际互动主要的形式包括()
A.竞争B.利益冲突C.合作D.感情相容.
97、社会促进的效应包括()
A.结伴效应B.观众效应C.情感效应D.光环效应
98、社会交换论者将爱情发展划分为()等阶段
A.取样与评估B.互惠C.承诺D.制度化
99、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包括()
A.需求不满B.价值观念不一致C.夫妻的性差异D.远离的“自我”
100、一个典型的家庭生命周期包括()
A.形成B.扩展C.稳定D.空巢
答案:
一、单选
1.B2.C3.D4.A5.A6.A7.D8.A9.D10.D
11.D12.B13.A14.D15.C16.A17.A18.A19.B20.D
21.C22.C23.D24.D25.B26.A27.C28.A29.A30.A
31.D32.D33.B34.A35.A36.A37.C38.B39.A40.B
41.A42.A43.A44.D45.B46.D47.A48.A49.A50.C
51.C52.A53.D54.B55.C56.B57.B58.A59.B60.D
61.B62.B63.A64.D65.C66.D67.B
二、多选
68.ACD69.ABCD70.AD71.ABC72.ABC73.ABCD
74.ABD75.ABCD76.ABCD77.ABC78.ACD79.ABCD
80.ABC81.BD82.BC83.ABD84.ABD85.BCD
86.ABCD87.AB88.ABD89.ABCD90.ACD91.ABC
92.ABCD93.ACD94.ABCD95.ACD96.AC97.AB
98.ABCD99.ABCD100.ABCD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化: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
从社会视角看,社会会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
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社会角色:
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3、第一印象:
亦称初次印象,素不相识的两个个体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4、首因效应: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作用。
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称为首因效应。
5、归因:
即归结行为的原因。
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6、人际关系:
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
7、利他:
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
8、侵犯:
侵犯行为的简称。
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
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
9、从众:
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俗称:
“随大流”,即个体的意见与行为与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
10、家庭生命周期:
这一概念反映了一个家庭从形成到解体的过程。
二、填空(每小题2分,共10分)
1、社会心理学经历了以下三个阶()、()、()。
2、态度由以下三个成分组成:
()、()、()。
3、社会知觉包括四个方面:
()、()、()、()。
4、社会影响通过六种手段发生作用:
()、()、()、()、()、()。
5、人际沟通有以下四类:
()、()、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
A、需要B、动机C、兴趣D、理想
2、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
A、气质B、性格C、兴趣D、能力
3、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
A、荣格B、华生C、斯金纳D、班杜拉
4、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是()
A、荣格B、谢尔顿C、威特金D、霍兰德
5、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
A、艾森克B、卡特尔C、哈撒韦D、霍兰德
6、以下能够测定12种人格特质的问卷是()
A,艾森克人格问卷B、Y-G人格测试C、主题统觉测验D,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
7、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
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
8、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
A、不可遏制型B、活泼型C、安静型D、抑郁型
9、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
A、认知能力B、操作能力C、社交能力D、模仿能力
10、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龄?
()
A、l个月B、2个月C、3个月D、4个月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以下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是()
A、需要B、气质C、动机D、能力E、兴趣
2、以下属于个性心理特征范畴的是()
A、需要B、气质C、性格D、能力E、兴趣
3、信念是()
A、被意识到个性倾向性B、洞察事物的出发点C、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准则D、具有自觉性和立性E、有认识、情感、意志构成的融合体
4、一般能力是指()
A,观察力B、记忆力C、思维力D、想象力E、注意力
5、气质类型包括()
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E、神经质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有()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归属和爱的需要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
7、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荣格B、华生C、斯金钠D、班杜拉E、埃里克森
8、以下属于投射测验的是()
A、艾森克人格问卷B、罗夏墨迹测验C、主题统觉测验D、16人格因素问卷E、儿童统觉测验
9、信度包括()
A、再测信度B、等值信度C、分半信度D、内容信度E、效标关联信度
10、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活泼型的特点是()
A、强B、弱C、平衡D、不平衡E、灵活
参考答案:
二、填空。
1、社会心理学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启蒙期、形成期、确定期。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
对他人表情的知觉、对他人人格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对行为原因的知觉。
强制、奖赏、威望、法权、参照、信息。
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
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三/1、(C)2、(B)3、(D)4、(A)5、(B)6、(B)7、(D)8、(C)9、(C)10、(B)
四、1、(A、C,D)2、(B,C,D)3、(A,B,C,D,E)4、(A,B,C,D,E)5、(A,B,C,D)
6、(A,B,C,D,E)7、(B,C,D)8、(B,C,E)9、(A,B,C)10、(A,C,E)
五、问答题
1、社会心理学对研究对象及范围是如何界定的?
答:
可分为三个层面:
微观的个体层,中观的群体层,宏观的社会层面。
在个体层面,如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动机、社会学习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心理学 自学考试 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