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考试热点汇总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705875
- 上传时间:2022-12-08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6.64KB
申论考试热点汇总Word下载.docx
《申论考试热点汇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论考试热点汇总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思想认识来说,对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不够、在经济发展中见物不见人是一个重要原因。
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资本利润侵蚀劳动报酬,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都与此直接相关。
因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1)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提高人的收入水平,使人们有能力发展自己、提高自己。
收入分配结构的改善以及随之而来的消费市场的扩大,将为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因此,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形成居民、企业、政府收入协调增长机制,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越来越大,居民、企业和财政收入都实现了快速增长,但长期以来财政收入、企业利润的增长速度远快于劳动报酬的增长速度。
扩大消费需求,实现经济社会良性发展,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在继续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使发展的成果更多地直接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形成企业收益和劳动报酬合理分配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应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节约资源、技术进步、改进管理而不是压低劳动报酬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规范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等行为,避免为了发展经济而付出过大的资源环境成本,甚至忽视人力资源培育和劳动者权益保护。
应进一步改革税收制度,引导地方政府从关注GDP增长转向关注民生和扩大消费;
引导和鼓励企业把市场竞争力建立在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而不是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基础上;
推动形成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谈判机制,同时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形成有助于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机制,拓展居民收入来源。
目前,我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较低,分布也不平衡。
由于财产性收入是以收入存量的累积为基础的,因而高收入群体的财产性收入也较高。
所以,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重点是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财产性收入。
应大力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让更多农民获得集体土地的增值收益;
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鼓励金融创新,为居民获得更多财富创造更多的金融工具;
避免物价尤其是资产价格的大起大落,防止中低收入者因为房地产、股市等价格的剧烈波动而遭受重大损失。
形成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的收入再分配机制,弥补初次分配形成的过大差距。
收入再分配是由政府主导的,政府可以通过用好财税金融杠杆和国有资源,弥补初次分配中形成的过大差距。
应改革和调整税制结构,形成有利于企业提高劳动报酬的税收激励机制;
深化个人所得税改革,完善征管制度,使其真正成为调节过高收入、缓解收入差距的杠杆;
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更好地支持落后地区和困难群体。
同时,采取利润分红等方式,把一些国有企业凭借占用大量国有资源和市场垄断地位所获得的超额利润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补充到民生领域,使居民更好地分享国有资源的收益。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的基本生活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要打造社会安全网,保障人的基本生活和发展需要。
解除人们失业、上学、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也有利于人们减少预防性储蓄,增加即期消费。
所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的基本生活,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社会保障改革和制度建设任务还远未完成。
应根据“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通过加快立新法、修旧法,形成健全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做到社会保障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同时,依据社会保障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相应制度,包括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鼓励个体工商业者和中小企业就业人员参保,完善企业职工社会保障制度;
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完善事业单位职工社会保障制度;
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加快进城农民社保制度建设;
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社保制度。
加大财政投入与转移支付力度,拓展社保筹资渠道。
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资金缺口巨大,财政支付仍是社保资金的主要来源。
各级政府应调整支出结构,并通过改革控制行政管理费用的过快增长,把节省的支出转移到社会保障领域。
也可以通过划拨部分国有资产、国有股转持、发行福利彩票以及考虑开征社会保障税等措施,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统筹城乡发展,改变社会保障建设重城市、轻农村的局面。
农村人口多,经济相对落后,社保资金来源不稳定,尤需加大财政支付的力度。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优先发展覆盖面广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卫生保障和基本养老保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标准。
同时,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府是主导。
在现代社会,普惠的基本公共服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贯彻公平正义理念是改善收入分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保障。
因此,政府除了制定实施法规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并以财税和金融杠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要加快自身转型、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和维护以合理的收入分配为基础的社会公平正义。
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在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情况下,政府应相应和相对减弱经济建设职能,强化为市场主体和居民服务的职能。
一方面,转变政府运作理念,强化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职能;
改革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改变简单以GDP论英雄的做法,把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方面。
另一方面,适当减少政府层级,加快大部门制改革,提高政府服务的水平和效率。
强化政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能。
把公平与效率有机统一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需要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各司其职、互为补充。
政府的价值取向应重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消除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同时维护市场领域的公平竞争。
应进一步深化改革,使各种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更好地体现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的理念,进而发挥市场机制的最大效率。
特别要引导和约束国有企业以及非公有制企业改善收入分配,缩小高管与一般职工收入的过大差距,改变利润侵蚀工资的不良现象,从而减少矛盾、调动职工积极性,在提高企业效率的同时维护社会公平。
专题二:
环境保护
存在问题: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存在问题如下:
一、环境破坏在有些地方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近些年来,环境保护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地方对环境保护监管不力,有的地方不执行环境标准,违法违规批准严重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
有的地方对应该关闭的污染企业下不了决心,动不了手,甚至视而不见,放任自流;
还有的地方环境执法受到阻碍,使一些园区和企业环境监管处于失控状态。
二、环境技术开发创新能力不强。
企业缺少原创性的开发,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集成。
三、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薄弱。
我国大部分农村缺乏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废水、废气、固废(含危废)没有相应的处理设施或管理措施,污染环境的诸多因素仍然存在。
原因:
一、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
主要是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一些地方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
只顾当前,不计长远,考虑局部利益多,考虑全局和整体利益少。
二、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的环境技术开发创新体系建设进展迟缓,科研、设计力量薄弱,尚未形成拥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著名品牌、市场占有率高、能够提供较多就业机会的优势环保骨干企业队伍。
三、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尚未健全,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管理措施、机制和手段不足。
对策:
一、加强对环境执法的监督。
形成群众、政府主管部门、企业内部以及新闻媒体等多渠道的、多层次的监管机制,使监督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二、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投入力度。
创建多元化的产业投资环境。
加大各级政府对环保产业的投资力度,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完善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多元化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
三、促进环境科技创新,提升环保技术水平。
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
四、做好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建立“三废”处理设施,进一步完善管理措施。
五、做好环境宣传教育及培训工作,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环保活动和监督工作。
专题三:
文化产业
一、事件背景
2010年7月23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了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产业发展是目前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2011年北京公务员申论考试的热点之一。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已形成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行业门类。
虽然,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脱离市场,缺乏活力;
文化产业政策不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专门人才缺乏;
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产业结构调整乏力,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
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现象严重,难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文化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足,竞争能力不强,等等。
二、提出措施
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对实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加快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创新。
在文化企业规范法人治理结构、转变经营机制的同时,文化事业单位要积极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运行机制,彻底打破分配上的“大锅饭”。
第二,用高新技术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提高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手段的科技含量。
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培植开发新兴文化产业。
第三,加快文化中介机构的改革和发展。
完善文化经纪人制度,强化行业自律机制,规范文化经营行为,使文化中介机构成为独立的市场活动主体和联结文化生产、文化服务、文化消费的中间环节,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
第四,抓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作。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拓宽人才选拔途径,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大力培养和引进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等文化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
第五,探索刺激文化消费、扩大文化需求的新途径。
一方面,要加快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构筑各类文化产业联合体;
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惠及全民的文化权益保障机制,对于低收入者和困难地区,可以考虑以发放文化消费券的方式,提高其支付能力,扩大文化消费。
文化创意产业内涵及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
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但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人的灵感和想像力,借助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升。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它主要具备以下特征:
首先,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特征。
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
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呈现出高知识性、智能化的特征。
如电影、电视等产品的创作是通过与光电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媒等相结合而完成的。
其次,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
文化创意产品价值中,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的产品和服务。
第三,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融合性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它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为发展新兴产业及其关联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
文化创意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可以辐射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借鉴世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根据我国的行业划分标准,可以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分为四大类,即:
文化艺术,包括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音乐创作等;
创意设计,包括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等;
传媒产业,包括出版、电影及录像带、电视与广播等;
软件及计算机服务。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前瞻
当人们初级的、物质层面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
目前,我国主要中心城市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人均GDP均超过5000美元。
从国外发展经验看,城市人均GDP达到这一水平后,国民经济开始进入到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结构快速升级、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的新阶段。
社会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相当一部分居民的消费重心开始向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转移,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市场需求。
我国城市结构升级功能提升对文化创意产业提出迫切需求。
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功能提升的任务非常艰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已刻不容缓。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对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城市各种服务功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而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也开始得到重视并有很大发展。
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崛起,势头强劲,逐渐成为这些城市和地区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上海:
着力打造特色创意产业基地。
上海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早的地区,同时也具备了相当的发展基础。
上海的影视业、出版业、时尚设计、广告业等行业曾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2004年10月,上海市首家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正式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揭牌成立。
2005年上海政府工作报告及《上海2004-2010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发展创意产业。
据统计,上海市已有18个创意产业基地,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各类设计创意企业入驻,集聚了1万多名创意人才。
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已经占到上海全市GDP的7.5%。
北京:
重点培育六大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科技和创新实力突出,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优势。
《2004-2008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重点培育六个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北京市“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使之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据初步测算,2005年产值达960多亿元,占北京市GDP的14%以上。
其中,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产业实现营业收入约780亿元,总量规模占全国的1/3。
北京现有2万多家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等领域的文化创意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仅工业设计一项的年产值就高达110亿元左右,并创造了1000亿元以上的关联效益。
深圳:
积极构建“创意设计之都”。
在国际、国内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深圳市2004年推出了《深圳市实施文化立市战略规划纲要》,并提出建设“创意设计之都”的目标,重点发展创意设计相关产业,包括动漫产业、建筑设计、装饰设计、印刷、服装设计等产业。
深圳市还规划建设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具备研发、投资、孵化、制作、培训、交易等功能。
深圳设计业发展迅速,近几年更是保持了40%以上的高速增长,拥有一支2万多人的设计队伍,2003年设计业总产值就已达到85.06亿元。
深圳的平面设计全国领先,被称作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发源地,平面设计人才达2万人。
工业设计占居全国49%以上的市场份额,在汽车造型、IT产品、家用电器、医疗设备、仪器仪表、轻型机械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此外,南京、青岛、大连、成都、杭州等其他城市,也纷纷依托各自人才、区位及资源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或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虽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有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支持;
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特色定位不强,与城市资源特点联系不够密切;
缺乏高层次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等等。
针对这些可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对策一:
加强文化传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与规模效应。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当今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
作为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其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集群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
如美国闻名于世的曼哈顿“苏荷(SOHO)艺术聚集地”、好莱坞影视娱乐业及群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范例。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刚刚起步,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聚集区建设初具规模,但特色还不明显。
未来发展需要加强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培育,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打造较为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
对策二:
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打造优势品牌。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由于受经济、科技等条件的制约,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好相对较弱。
加之我国文化创产业发展中,来自国外的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投资占有重要地位,对我国本土文化创意产业构成了威胁。
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我国要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发展,避免出现由跨国公司引领、控制甚至垄断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局面。
对策三:
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还相对缺乏,创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够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今后应调整人才教育结构,加强对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营销人才的培养;
积极举办各种大型创意设计展览,打造设计师们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激发创意人才创造原创文化产品的激情和动力。
对策四:
重视政策法规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作用。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虽然是以市场为基础作用的,但政府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政策法规的制定,为文化创意产业营造一个适宜发展的外部环境,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专题四:
经济结构调整
【政府声音】
******总理2010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中国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在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正以前瞻的目光面向未来。
中国经济转型,不仅将为国内发展奠定基础,对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具有深远意义。
******在报告中指出,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夯实长远发展基础。
我们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加快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经济转型的必然性】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
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金融领域风险没有完全消除,各国刺激政策退出抉择艰难,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可能加剧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加上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比如,经济增长中投资所占比重过大、一些地方“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产业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等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调整结构,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社会经济的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经济转型的现实困难】
从国内看,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
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市场信心增强,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继续显现,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
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
就业压力总体上持续增加和结构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申论 考试 热点 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