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问答题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696748
- 上传时间:2022-12-08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51.76KB
生物化学问答题Word文档格式.docx
《生物化学问答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问答题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何谓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写出大多数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DNA序列的结构特点。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识别DNA的特异性序列,并在识别点或其周围切割双链DNA的一类内切酶。
酶识别DNA位点的核苷酸序列呈回文结构。
5.讨论复制保真性的机制
①.遵守严格的碱基配对规律;
②.聚合酶在复制延长时对碱基的选择功能;
DNA-polⅢ依据碱基表现的亲和力,实现正确的碱基选择。
③.复制出错时DNA-polI的及时校读功能。
6.胞浆中的NADH如何参加氧化磷酸化过程?
试述其具体机制。
线粒体内生成的NADPH可直接参加氧化磷酸化过程,但在胞浆中生成的NADPH不能自由透过线粒体内膜,故线粒体外NADPH所带的氢必须通过某种转运机制才能进入线粒体,然后再经呼吸链进行氧化磷酸化过程。
这种转运机制主要有α-磷酸甘油穿梭和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两种机制。
(1)α-磷酸甘油穿梭:
这种穿梭途径主要存在于脑和骨骼肌中,胞浆中的NADH在磷酸甘油脱氢酶催化下,使磷酸二羟丙酮还原成α-磷酸甘油,后者通过线粒体外膜,再经位于线粒体内膜近胞浆侧的磷酸甘油脱氢酶催化下氧化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和FADH2,磷酸二羟丙酮可穿出线粒体外膜至胞浆,参与下一轮穿梭,而FADH2则进入琥珀酸氧化呼吸链,生成2分子ATP
(2)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这种穿梭途径主要存在于肝和心肌中,胞浆中的NADH在苹果酸脱氢酶催化下,使草酰乙酸还原为苹果酸,后者通过线粒体外膜上的α-酮戊二酸转运蛋白进入线粒体,又在线粒体内苹果酸脱氢酶的作用下重新生成草酰乙酸和NADH。
NADH进入NADH氧化呼吸链,生成3分子ATP。
可见,在不同组织,通过不同穿梭机制,胞浆中的NADH进入线粒体的过程不一样,参与氧化呼吸链的途径不一样,生成的ATP数目不一样。
7.试述复制和转录的异同点。
相同点:
复制和转录都以DNA为模板,都需依赖DNA的聚合酶,聚合过程都是在核苷酸之间生成磷酸二酯键,合成的核酸链都从5’向3’方向延长,都需遵从碱基配对规律。
复制和转录最根本的不同是:
通过复制使子代保留杂代全部遗传信息,而转录只需按生存需要部分信息表达。
因此可以从模板和产物的不同来理解这一重大区别。
聚合酶分别是DNApol和RNApol,底物分别是dNTP和NTP,还有碱基配对的差别,都可从二者产物结构性质不同上理解。
8.人体生成ATP的方法有哪几种?
请详述具体生成过程。
ATP是生物体能量的储存和利用中心,其生成或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底物水平磷酸化,另一种是氧化磷酸化。
具体过程如下:
(1)底物水平磷酸化:
利用代谢分子中的能量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在物质分解利用过程中,有三个典型的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糖酵解过程中,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1,3二磷酸甘油酸生成3磷酸甘油酸以及丙酮酸羧激酶催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生成烯醇式丙酮酸这两步反应均伴有ADP磷酸化生成ATP,三羧酸循环中琥珀酰CoA合成酶催化琥珀酰CoA生成琥珀酸,同时催化Pi和GDP生成GTP,而GTP又可在酶促作用下能量转移生成ATP;
(2)氧化磷酸化:
即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
如物质脱下的2H经NADH氧化呼吸链可偶联生成3个ATP;
经琥珀酸氧化呼吸链则偶联生成2个ATP。
这是机体内ATP生成的主要方式。
9.何谓基因克隆?
简述基因克隆的基本过程。
在体外将各种来源的遗传物质——同源的或异源的、原核的或真核的、天然的或人工的DNA与载体DNA结合成一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DNA分子——复制子,继而通过转化或转染宿主细胞、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转化子细胞,再进行扩增、提取获得大量同一DNA分子,即基因克隆。
以质粒为载体进行DNA克隆的过程(为例)。
基本过程:
包括:
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载体的选择与构建,目的基因与载体的拼接,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筛选并无性繁殖含重组分子的受体细胞。
10.原核生物复制中的引发体是如何形成的?
复制的起始需要解生成引发体和合成引物。
原核生物在复制起始点DNA上结合DnaADnaB、DnaC蛋白。
含有解螺旋酶、DnaC蛋白、引物酶和DNA复制起始区域的复合结构称为引发体。
在引发体上DnaG催化NTP聚合生成引物。
11.简述谷氨酸在体内转变成尿素、CO2与水的主要代谢过程
谷氨酸在L-谷氨酸脱氢酶的作用下生成α酮戊二酸、NADH+H+和NH3;
α酮戊二酸经三羧酸循环产生草酰乙酸、CO2、FADH2、NADH+H+;
草酰乙酸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作用下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和CO2;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在丙酮酸激酶的作用下生成丙酮酸,在丙酮酸脱氢酶的作用下生成乙酰辅酶A;
乙酰辅酶A经三羧酸循环生成2CO2、1FADH2、3NADH+H+和ATP;
经氧化呼吸链生成ATP和H2O
NH3+CO2+ATP生成氨基甲酰磷酸,经鸟氨酸循环生成尿素
12.已知人类细胞基因组的大小约30亿bp,试计算一个二倍体细胞中DNA的总长度,这么长的DNA分子是如何装配到直径只有几微米的细胞核内的?
约2米(10bp的长度为3.4nm,二倍体)。
在真核细胞内,DNA以非常致密的形式存在于细胞核内,在细胞生活周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以染色质的形式出现,在细胞分裂期形成染色体。
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是DNA的超级结构形式。
染色体的基本单位是核小体。
核小体由DNA和组蛋白共同构成。
组蛋白分子构成核小体的核心,DNA双螺旋分子缠绕在这一核心上构成了核小体的核心颗粒。
核小体的核心颗粒之间再由DNA(约60bp)和组蛋白H1构成的连接区连接起来形成串珠样结构。
在此基础上,核小体又可进一步旋转折叠,经过形成30nm纤维状结构、300nm襻状结构、最后形成棒状的染色体。
13.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复合物的生成有何异同?
原核生物mRNA先与小亚基结合,通过mRNA起始密码上游S-D序列与小亚基16S-rRNA3'端短序列互补。
S-D序列后小核苷酸序列,被核蛋白体rps-1结合。
核蛋白体小亚基和mRNA、起始氨基酰-tRNA、大亚基依次结合,形成翻译起始复合物。
真核生物起始与原核生物相似但更复杂,真核生物mRNA没有S-D序列,帽子结合蛋白复合物结合mRNA5'帽子和3'polyA尾,消耗ATP从mRNA5'端起扫描,最终使mRNA在小亚基正确定位。
核蛋白体小亚基和起始氨基酰-tRNA、mRNA、大亚基依次结合,形成翻译起始复合物。
14.试讨论各类核苷酸抗代谢物的作用原理。
5-氟尿嘧啶、6-巯基嘌呤、氨基蝶呤和氨甲蝶呤、氮杂丝氨酸等核苷酸抗代谢物均可作为临床抗肿瘤药物,其各自的机理如下表所示:
抗肿瘤药物
5-氟尿嘧啶
6-巯基嘌呤
氨基蝶呤和
氨甲蝶呤
氨杂丝氨酸
核苷酸代谢中类似物
胸腺嘧啶
次黄嘌呤
叶酸
谷氨酰胺
作用机理
抑制胸腺嘧核苷酸合成酶;
影响RNA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抑制IMP转变为AMP和GMP的反应;
抑制IMP和GMP的补救合成和从头合成
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干扰嘌呤、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15.为什么说真核生物基因是断裂基因?
请讨论hnRNA的剪接过程。
基因是指为生物大分子编码的核酸片段。
在真核生物中,编码序列只占少数,可称为外显子。
非编码序列可称为内含子,它是阻断基因线性表达的DNA片段。
这种在同一基因外显子被内含子分隔的现象就是断裂基因。
此外,基因与基因之间还有间隔序列,也是基因断裂性的表现。
mRNA剪接实际上是切除内含子,把外显子互相连接起来,剪接体由snRNP与hnRNA结合组成。
snRNA的U1U2结合一个内含子的两端,使内含子弯曲及两个相邻外显子互相靠近。
U2U6形成催化中心,发生转酯反应。
由含鸟苷的辅酶亲电子攻击使第一外显子切出,再由第一外显子3’-OH亲电子攻击内含子与第二外显子的磷酸二酯键,使内含子去除而两外显子相接。
16.何谓目的基因?
写出其主要来源或途径。
目的基因:
应用重组DNA技术有时是为分离、获得某一感兴趣的基因或DNA序列,或是为获得感兴趣基因的表达产物——蛋白质。
这些感兴趣的基因或DNA序列就是目的基因,又称目的DNA。
目的DNA有两种类型,即cDNA和基因组DNA.
来源:
cDNA是指经反转录合成的、与RNA互补的单链DNA。
以单链cDNA为模板、经聚合反应可合成双链cDNA.基因组DNA是指代表一个细胞或生物体整套遗传信息的所有DNA序列;
进行DNA克隆时,所构建的嵌合DNA分子由载体DNA与某一来源的cDNA或基因组DNA连接而成。
17.试述原核生物的转录终止。
RNA-pol在DNA模板上停顿下来不再前进,转录产物RNA链从转录复合物上脱落下来,就是转录终止。
依据是否需要蛋白质因子的参与,原核生物转录终止分为依赖ρ因子与非依赖ρ因子两大类。
依赖ρ因子的转录终止中,ρ因子与转录产物结合,ρ因子和RNA-pol都发生构象改变,从而使RNA聚合酶停顿,解螺旋酶活性使DNA/RNA杂化双链拆离,利于产物从转录复合物中释放。
非依赖ρ因子的转录终止中,DNA模板上靠近终止处有些特殊碱基序列,转录出RNA后,产物形成特殊的结构来终止转录。
18.物质在体内氧化和体外氧化有哪些异同点?
请加以说明。
物质在生物体内氧化的过程被称为生物氧化,主要指糖、脂肪、蛋白质等通过氧化作用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CO2和H2O这一过程。
与物质的体外氧化相比主要有以下异同点:
(1)两种氧化方式都遵循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有加氧、脱氢、失电子过程;
(2)两种氧化方式所消耗的氧量、总产物(CO2,H2O)和释放的能量均相同。
不同点:
(1)反应的环境与条件不同,生物氧化是在生物细胞内进行的,恒温,PH接近中性,可有水参与,而体外氧化则需高温和干燥的环境;
(2)反应的方式不同,生物氧化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逐步进行,O2接受电子后与H+生成水,CO2由脱羧基产生;
而体外氧化无需酶催化,反应剧烈,H和C直接与O2化合成H2O及CO2;
(3)释放能量过程不同,生物氧化能量逐步释放,能量部分以化学能方式储存,部分以热能释放,而体外氧化全部以热和光的形式骤然释放。
19.为什么说逆转录现象的发现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是RNA病毒以其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意义有:
1.补充完善了中心法则
2.逆转录病毒中有致癌病毒,其研究关系到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某些疾病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
3.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重大工具酶,应用于cDNA制备,RT-PCR制备上。
20.简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式的要点及其与DNA生物学功能的关系。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
(1)DNA是以反向平行的双链结构,脱氧核糖基和磷酸基骨架位于双链的外侧,碱基位于内侧,两条链的碱基之间以氢键相接触。
腺嘌呤始终与胸腺嘧啶配对存在,形成两个氢键(A=T),鸟嘌呤始终与胞嘧啶配对存在,形成三个氢键(G≡C)。
碱基平面与线性分子结构的长轴相垂直。
一条链的走向是5′→3′,另一条链的走向就一定是3′→5′;
(2)DNA是一右手螺旋结构。
螺旋每旋转一周包含了10对碱基,每个碱基的旋转角度为36°
。
螺距为3.4nm,每个碱基平面之间的距离为0.34nm。
DNA双螺旋分子存在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
(3)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维系横向靠两条链间互补碱基的氢键维系,纵向则靠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堆积力维持。
21.说明高氨血症导致昏迷的生化基础。
高氨血症时,脑中的反应为氨+α-酮戊二酸生成谷氨酸,氨+谷氨酸生成谷氨酰胺,脑内α-酮戊二酸减少导致了三羧酸循环减慢,从而使ATP生成减少,脑组织供能缺乏表现为昏迷。
22.有哪些方法可获得目的基因?
限制性内切酶;
cDNA合成法;
基因人工合成法;
PCR法以特异性引物扩增目的基因。
23.简述乳酸循环形成的原因及其生理意义。
乳酸循环的形成是由于肝脏和肌肉组织中酶的特性所致。
肝内糖异生很活跃,又有葡萄糖—6—磷酸酶可水解6—磷酸葡萄糖,释放出葡萄糖。
肌肉组织中除糖异生的活性很低外,又没有葡萄糖—6—
磷酸酶;
肌肉组织内生成的乳酸既不能异生成糖,更不能释放出葡萄糖。
乳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在于避免损失乳酸(能源物质)以及防止因乳酸堆积引起酸中毒。
24.原核生物mRNA在小亚基上的定位涉及哪些机制?
原核生物mRNA在小亚基上的定位涉及两种机制。
其一,原核生物mRNA起始密码上游S-D序列与小亚基16S-rRNA3'端短序列互补;
其二,S-D序列后小核苷酸序列,被核蛋白体rps-1结合。
通过上述RNA-RNA、RNA-蛋白质相互作用使mRNA的起始AUG在核蛋白体小亚基上精确定位,形成翻译起始复合物。
25.比较脑、肝、骨骼肌在糖、脂代谢和能量代谢上的主要特点。
脑:
是机体耗能的主要器官,一般主要以葡萄糖供能,耗用葡萄糖由血糖供应,不能直接分解脂肪酸,糖供给不足时,可以酮体作为能源物质。
肝:
是机体糖脂代谢的主要器官,对维持血糖恒定起到重要作用。
合成储存糖原可达肝重的10%;
糖异生;
具有葡萄糖-6-磷酸酶,可使储存的糖原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入血,维持血糖恒定。
合成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的主要器官,合成的脂类主要以VLDL运输到其他组织储存;
肝合成HDL具有胆固醇逆向转运及抗LDL氧化的作用,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具有高活性的脂酸β-氧化酶类,可大量合成酮体供肝外组织利用。
肝是机体耗能的主要器官之一。
肌肉:
通常以氧化脂肪酸为主,剧烈运动时,以糖无氧酵解补充能量,能合成糖原,但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因此肌糖原基本不能分解成葡萄糖以补充血糖。
26.叙述呼吸链的组成与排列,这样排列的依据是什么?
机体氧化呼吸链有两条,分别为NADH氧化呼吸链与琥珀酸氧化呼吸链,其组成与排列顺序于下图:
NADH→复合体I↘
CoQ→复合体Ⅲ→Cytc→复合体Ⅳ
琥珀酸→复合体Ⅱ↗
这两条呼吸链的排列顺序是由一系列的实验及其结果确定的:
①根据呼吸链各组分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
②在体外将呼吸链拆开和重组,鉴定四种复合体的组成与排列;
③利用呼吸链特异的抑制剂阻断某一组分的电子传递,在阻断部位以前的组分处于还原状态,后面则处于氧化状态;
④根据吸收光谱的改变进行检测;
以离体线粒体无氧时处于还原状态作为对照,缓慢给氧,观察各组分被氧化的顺序。
当然,有些组分的具体位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27.遗传密码有哪些主要特性?
方向性,连续性,简并性,通用性,摆动性
28.给动物以丙氨酸,它在体内可转变为哪些物质?
写出可转变的代谢途径名称。
丙酮酸转氨基丙酮酸
(2)丙酮酸无氧酵解乳酸
(3)丙酮酸糖异生葡萄糖
(4)丙酮酸酵解逆行磷酸二羟丙酮甘油
(5)丙酮酸氧化脱羧乙酰CoA呼吸链CO2+H2O
(6)丙酮酸氧化脱羧乙酰CoA脂肪酸合成脂肪酸
(7)丙酮酸氧化脱羧乙酰CoA酮体合成酮体
(8)丙酮酸氧化脱羧乙酰CoA胆固醇合成胆固醇
(9)丙酮酸羧化草酰乙酸
29.解释基因载体,说出哪些DNA可作为基因的载体。
又称克隆载体,是在基因工程中为“携带”感兴趣的外源DNA、实现外源DNA的无性繁殖或表达有意义的蛋白质所采用的一些DNA分子,具有自我复制和表达功能。
其中,为使插入的外源DNA序列可转录、进而翻译成多肽链而特意设计的克隆载体又称表达载体。
基因载体有质粒DNA、噬菌体DNA和病毒DNA,它们经适当改造后仍具有自我复制能力,或兼有表达外源基因的能力.
30.举例说明竞争性抑制作用在临床上的应用。
以磺胺类药物为例。
1)对磺胺类药物敏感的细菌在生长繁殖时,不能直接利用环境中的叶酸,而是在菌体内二氢叶酸合成酶的催化下,以对氨基苯甲酸、二氢蝶呤和谷氨酸为底物合成二氢叶酸。
二氢叶酸是核苷酸合成过程中饿辅酶之一四氢叶酸的前体(2'
)。
2)磺胺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相似,是二氢叶酸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抑制二氢叶酸的合成。
细菌则因核苷酸乃至核酸的合成受阻而影响其生长繁殖。
人类能直接利用食物中的叶酸,体内的核酸合成不受磺胺类药物的干扰(4'
3)根据竞争性抑制的特点,服用磺胺类药物时必须保持血液中药物的高浓度,以发挥其有效的竞争性抑菌作用(2'
许多属于抗代谢物的抗癌药物,如氨甲蝶呤、5-氟尿嘧啶、6-巯基嘌呤等,几乎都是酶的竞争性抑制剂,它们分别抑制四氢叶酸、脱氧胸苷酸及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以抑制肿瘤的生长(2'
31.一种DNA分子含40%的腺嘌呤核苷酸,另一种DNA分子含30%的胞嘧啶核苷酸,请问那一种DNA的Tm值高?
为什么?
第一种DNA的Tm值高于第二种(1'
因为第一种DNA含有较高的(60%鸟嘌呤和胞嘧啶配对(1'
),因而碱基互补所形成的氢键多于第二种DNA(1'
32.解释质粒,为什么质粒可作为基因的载体。
质粒,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外的小型环状双链DNA分子。
质粒分子本身是含有复制功能的遗传结构,能在宿主细胞独立地进行复制,并在细胞分裂时恒定的传给子代细胞。
质粒带有某些遗传信息,所以赋予宿主细胞一些遗传性状。
因为质粒DNA有自我复制功能及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等特征,故可作为DNA操作的载体。
质粒的复制及表达功能、选择标志基因。
33.讨论鸟氨酸循环、丙氨酸-葡萄糖循环、甲硫氨酸循环的基本过程与生理意义。
鸟氨酸循环:
经鸟氨酸、瓜氨酸及精氨酸等步骤合成尿素后,又重新回到鸟氨酸的一种循环过程。
不断地将体内有毒性的氨转变成尿素,达到解除氨毒的作用。
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将肌肉蛋白分解的氨经丙酮酸转氨基生成丙氨酸后随血液转运到肝,丙氨酸经肝脱氨基生成丙酮酸和氨,丙酮酸经肝糖异生形成葡萄糖,而氨经肝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葡萄糖经血液回到肌肉经肌肉经酵解过程再生成丙酮酸。
将肌肉中代谢产生的氨通过丙酮酸形式转运到肝而合成尿素。
甲硫氨酸:
甲硫氨酸经SAM、同型半胱氨酸等中间代谢,进而重新生成甲硫氨酸的循环过程。
为体内甲基化反应提供活性甲基的供体(SAM)
34.简述真核生物mRNA的结构特点。
成熟的真核生物mRNA的结构特点是:
(1)大多数真核mRNA在5′-端以m7GpppN为分子的起始结构。
这种结构称为帽子结构。
帽子结构在mRNA作为模板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具有促进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加速翻译起始速度的作用,同时可以增强mRNA的稳定性;
(2)在真核mRNA的3′末端,大多数有一段长短不一的多聚腺苷酸结构,通常称为多聚A尾。
一般有数十个至一百几十个腺苷酸连接而成。
因为在基因内没有找到它相应的序列,因此认为它是在RNA生成后才加上去的。
随着mRNA存在的时间延续,这段多聚A尾巴慢慢变短。
因此,目前认为这种3′-末端结构可能与mRNA从细胞核向细胞质的转位及mRNA的稳定性有关。
35.概述体内氨基酸的来源和主要代谢去路
体内氨基酸主要来源:
食物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组织蛋白质的分解;
经转氨基反应合成非必需氨基酸。
主要的去路有:
合成组织蛋白质;
脱氨基作用产生的氨合成尿素;
α-酮酸转变成糖和/或酮体,并氧化产能;
脱羧基作用生成胺类;
转变为嘌呤、嘧啶等其他含氮化合物。
36.简述多肽链生物合成的延长过程。
.肽链延长在核蛋白体上连续性循环。
(1)进位:
氨基酰-tRNA进入核蛋白体A位;
(2)成肽:
转肽酶催化成肽;
(3)转位:
由EF-G转位酶催化,新生肽酰-tRNA-mRNA位移入P位,A位空留,卸载tRNA移入E位并脱离。
37.简述E.coli和真核表达体系各自的优、缺点。
原核表达体系如E.coli是当前采用最多的原核表达载体系,
其优点是培养方法简单、迅速、经济而适合大规模生产工艺;
不足之处是只能表达克隆的cDNA,
不宜表达真核基因组DNA(即含有内含子的DNA);
表达的真核蛋白质不能形成适当的折叠或进行糖基化修饰;
表达的蛋白质常常形成不溶性的包涵体,欲使其具有活性尚需进行复杂的复兴复性处理;
很难在E.coli表达体系表达大量的可溶性蛋白,与原核表达体系比较,真核表达体系如酵母、昆虫及哺乳类动物细胞表达体系,尤其是哺乳类动物细胞表达体系,不仅可表达克隆的cDAN,而且还可以表达真核基因组DNA;
哺乳类细胞表达的蛋白质通常总是被适当修饰,因此表达产物直接就有功能。
操作技术难、费时、不经济是哺乳类动物细胞表达体系的缺点。
38.你认为转录和复制哪一种保真性更高?
请说明理由。
复制有更高的保真性;
复制:
碱基配对。
DNA-polⅠ即时校读修复。
DNA-polⅢ碱基选择功能。
转录:
碱基配对,但RNA-pol无核酸外切酶活性,无碱基选择功能。
39.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写出一段长8bp,含有四种碱基成分的DNA序列(任意排列)。
5′pApCpTpGpCpTpGpC-OH3′5′ACTGCTGC3′
1.简述酶的“诱导契合假说”。
酶在发挥其催化作用之前,必须先与底物密切结合,在酶与底物相互接近时,其结构相互诱导、相互变形和相互适应,这一过程称为酶底物结合的诱导契合假说。
酶的构象改变有利于与底物结合;
底物也在酶的诱导下发生变形,处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化学 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