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评论资料.docx
- 文档编号:17687749
- 上传时间:2023-04-24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2.25KB
广播电视评论资料.docx
《广播电视评论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播电视评论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播电视评论资料
广播电视评论的定义:
广播电视媒体就新闻事件或者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发议论、作解释、提批评、谈意见的一种观点性广播电视文体
播电视评论:
两种理解
1对于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特点、优劣或者对于广播电视本身功能角色价值的评论语言、评论意见和评论文章(关于广播电视节目的评论——媒介批评)
2由广播电视媒体制作和发布的、存在于广播电视平台之上的,以提供意见、分析、讨论为主要内容的评论类节目
(使用广播电视节目来进行评论——评论类节目)
广播电视评论学的研究对象
1.本体论:
广播电视评论的定义、特点、地位、作用等。
2.创作主体论:
评论主体是谁?
个人还是团体?
真实的还是抽象的?
3.对象论:
哪些领域适用于广播电视评论
4.创作论:
选题、立意、结构、论证、语言
5.文体论:
哪几种主要存在形态
6.媒体论:
广播评论、电视评论、报刊评论、网络评论的异同
6.接受主体与传播环境论:
受众心理、社会思潮与舆情、媒介环境变化
7.历史论:
广播电视评论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历史演变轨迹。
广播评论主体地位的确立
早期对于报刊评论的依附关系
80年代的独立与成熟
今日特征:
直播式热线评论占主流
广播电视评论的定位和任务
寻找合适的生存空间
寻找合适的心理占位
寻找合适的内容成分
寻找合适的外在形象
寻找合适的资源和优势
广播电视评论的特征
1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结合
2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的结合
3一般性评论与深入解读相结合
4广播电视自身特点的渗透和落实
广电评论的第一要义:
平等交流
1.平等:
没有训斥,也没有献媚;不拿腔拿调,也不卑躬屈膝
2.平静:
犀利的洞察力、流畅的节奏、稳定的情绪控制
3.平视:
尊重观众,也尊重你的受访对象、记录对象甚至是揭露和批评对象
4.平实:
感情真实、内容厚实、细节详实、手法朴实
广播电视评论的一般特征:
1强烈的新闻性:
信息含量和思想含量
2论述的时效性:
评论相对报道来说有滞后性,但这种滞后性不能太久
3.评说的特指性:
这场评论是基于什么而作的,针对的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4.文体的政论性:
(1)着重于阐述看法
(2)以说理为主要手段(3)从思想、文化、政治、社会学或伦理道德的角度分析问题
5论证的逻辑性:
寻找内在线索和理路
广播电视评论与报刊评论的联系与区别
早期的直接依附关系
共通性:
新闻性、时效性、政论性、逻辑性、批判性等价值尺度、文体风格和精神气质
差异性:
评论体裁、媒介属性、媒体特征、节目要求
报刊新闻评论的类型
社论
评论员文章
特约评论员文章
短评
编者按
专栏评论
广播电视评论的几种模式
深度采访式:
有事实有意见
说新闻式:
用个体评述带动新闻播出
沙龙式:
专业性群体讨论
家常式:
随意性群体讨论
能指和所指
能指:
表意符号;所指:
表意符号所隐藏的涵义
能指和所指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取决于受众的解码能力和解码思维
广电媒介的能指和所指:
声音、图像、语言
创新性:
血拼、秒杀、萌、高冷、躺枪、逼格;弱爆了,叼炸天,路转粉,怪我咯,心好累
恒定性: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
质我之爱兮,迫我别离;明汝之诡词兮,泫而泪泣
受众差异(与报刊评论相比)
1数量大
2文化层次差异大
3整体阅读能力低于报刊
4心理卷入程度低,往往处于半接受状态
受众差异(与其他广播电视节目比)
1数量相对小
2文化层次和整体阅读理解能力相对高
3心理卷入程度也是电视媒介里较高的
4趣味性相对较低
广播评论的基本特点
1短小精悍
2深入浅出
3稀释抽象内容
4讲究说理艺术
电视评论基本特点
1声画同步
2声画结合
3声画互补
广电媒介特点与评论符号系统
任何媒介都需要特定的符号系统来承载
任何符号系统都具有自身的特性
符号特性决定传播效果及传播活动的适用范围
广播的传播方式(四个环节)
1采集、编辑、加工、制作(内容的生成)
2广播信号的发射和传输(内容的输送)
3听众通过设备终端收听节目(内容的接受)
4听众的反应和回馈(内容效果的释放和反响)
广播的传播优势
1迅速及时
2覆盖面广
3受众广泛
4伴随收听
\5声情并茂
广播的传播劣势
1转瞬即逝
2选择性弱
3不易贮存
电视传播手段
(1)电视图像:
记录于电视屏幕框架中的动态影像
(2)电视声音:
语言、音乐、音响
3)电视文字:
直接以文字形式呈现在画面上
电视传播优势
1.形象、直观、直接,强烈的现场感
2.内容及表现手段的丰富性
3.“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性质
电视传播的负面效应
1.可视性的增加意味着可想性的减少
2.活动画面自身的局限(视觉叙事自身的局限):
面对抽象性、理论性事物,面对内心世界的无力感
3.社会化负面功能“自律瓦解与他律畸形”
广播电视评论节目形态
理想的结构,是评论节目进入黄金时段并成为衡量广播电视制作机构声誉和品牌价值的重要标志
人文意义、媒介意义、社会意义的多维满足
今天的媒介进入一个资源垄断的时代
报道与评论同步进行
1来自现代传媒技术条件的保证
2采访与调查的观点展示
3话语与表达的多向互动
4内容与形式的个性呈现
广播评论三大类
谈话体评论
口头评论
录音评论
电视评论四大类
现场直播评论
画外音评论
口播评论
纯画面评论
评论的对象:
人物
可看性依次提升:
理、事、人、情
传统:
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
现在:
节目事件化——事件话题化——话题争议化——争议传播化
什么是新媒体?
1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2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
3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精准到达、性价比高、推广方便
新媒体的“新
1原来不是媒体的东西变成了媒体的组成部分:
手机
2原来就是媒体的东西找到了新的媒体生态:
数字电视
“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
数字化的核心:
可无限度复制、可无限期保存、可无限量散播
受众的地位和职能变化:
同步扮演传者和受者
零门槛:
注册一下就能加入
即时性:
想到什么就可以发声
海量性:
谁的声音都能听到
超文本:
不一定要写文字,可以拍视频、传语音、用表情
电视的反击
资源垄断
意见提供
装置创新
创意反转
新媒体评论特征
更强调时效性
跳出传统写作模式
评论散滥化
撞车和雷同现象严重
网络新媒体的核心逻辑:
从视觉化到碎片化
从收视率到点击率:
标题党大行其道
电视评论节目策划和选题
策划的涵义:
关于未来的节目面貌,做当前的决策,作为整个制作过程的参照,和资源配置的依据
新闻策划的背景:
信息爆炸、观众分流、播报主体多元
新闻策划的实质:
选题
选题:
评论对象和评论范围
1评论对象大于评论范围:
政策面的、宏观的评论
2评论对象小于评论范围:
具体的、典型事例
3评论对象和评论范围大体相当:
就事论事
选题的思维方式
提炼与转化:
从具象的生活提炼出抽象的选题,从抽象的选题转化为具象的内容
从个别的事件总结出一般的规律,从一般的规律指导个别的事件
选题要考虑的几个方面:
媒介个性
栏目个性
时效性
选题的几个特殊要求
聚焦论点
研究角度
调门平实
突发性事件评论策划
策划:
建立一种可控性
突发:
不可控性
围绕突发事件的策划:
不可控中强行找到可控
什么是突发事件?
1无法预先掌握;
2生成速度快;
3能引起人们关注和兴趣
自然性突发事件: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社会性突发事件:
有人的介入,但不符合大多数人的预期
突发事件特点
时效性超强
不确定性极大
影响面很广
争议点很多
突发性事件报道评论形态
即时性报道评论——系列追踪报道评论——终结式(总结式)报道评论三位一体依次递进
即时性:
第一时间、最快速度
系列追踪:
过程展现、后续问题的解惑、人物刻画的深入、更多影像资料的传回
终结式:
感性总结、理性总结和延续性、展望性总结
突发事件报道评论原则
及时透明原则和信息至上原则
适度节制原则和最小伤害原则
人文关怀原则
信息择取过滤原则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体分类:
电视短评、述评结合类、对话式评论、辩论式评论、读报式评论、讲述式评论和调查式评论
电视短评
电视评论最早的形态
配合重要新闻消息,作为附加物播发
灵活多变、名目众多:
编前话、编后语、编者的话、本台评论
短评
作用:
对刚刚报出的消息或将要报出的消息发表议论、表达观点,向观众解释其意义、价值、影响、重要性、启迪和背后的本质
缺点:
缺乏形象性、在深度和广度上也难以完成拓殖
特殊形态:
本台评论、特约评论员连线评论
述评式评论
内涵:
评论和叙事相结合的评论方式
理想状态:
观众在对“述”的观看中形成自己的判断
组成方式:
可以先叙后议、可以先议后叙、也可以夹叙夹议
特点:
纪实性、形象性
对话式评论:
言论取代画面,成为真正的节目核心
在对话交流中用语言直接发表议论、表明观点、解析事件
访谈制和评论员中心制
对话式评论节目特点
以观点解析为主体、思辨性更强
以对话讨论为传播方式
依旧追求时效性
参与度高
对话式评论形态:
家常式:
一种近似私密空间内朋友闲聊式的评论
沙龙式:
公开的演播室、多方参与、不同意见汇总“公共场合自觉”——所有人都呈现出一种非私人化的状态
辩论式评论节目
言论和观点为主、多人参与
有明确的对立观点设置;有正反双方有不同见解
典型:
《时事辩论会》、《一虎一席谈》
辩论式评论节目特点
意见表达甚至是意见压制构成主体
观点更加多元化
选题具有可争论性
观众参与度高
表现手法多样
读报节目
一种媒介联合时代的新型评论节目
一种观点泛滥时代的择取、归纳、挑选、总结
1信息量大
2个性传播
3媒介整合
逻辑思维的四个规律:
同一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每一个概念和判断都有其确定的内容,不能任意变换
矛盾律:
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
排中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充足理由律:
论证过程中,任何一个判断确定为真时,必须有充足理由。
新闻评论中的逻辑推论形式
直接推理:
一个直言判断换一种说法和顺序,构成下一个直言判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是不怕实践检验的)
演绎推理:
通常所说的三段论两个性质判断含有一个共同项,导出下一个新的结论
归纳推理:
几个个别知识性前提的整合,推出一个整体知识性结论
(奴隶社会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史——封建社会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史——资本主义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史——人类历史的本质是一部阶级斗争史)
类比推理:
两个事物属性相同或相近,由其中一个的某个特征推导出另一个的某个特征
新闻评论常犯的逻辑错误
以偏盖全:
不充分的、局部的证据得出整体结论
推不出:
给出的证据能够支持某种结论,但是不能支持你想要证明的那个结论
假性因果:
把时间上的继起性等同于因果性
类比失当:
寻找到的例证物与论证物存在明显差别
诉诸权威和诉诸公众
虚假两分法:
设置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项,其实完全可能有第三条路
用同情换正确
新闻评论的论证结构:
论点
论点:
作者对所论述的事物或者问题的主张、看法和所持的态度
总论点:
评论中全部观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是主创者需要全力说明的总主张、总看法
分论点:
为了更好地阐明总论点,从几个方面或层层深入地来论述,提出一些证明、补充或者发挥总论点的从属论点
新闻评论的论证结构:
论据
论据是论点赖以形成的根据和用来证实、说明论点的证据
事实性论据(表述事实的判断)和理论性论据(表述客观规律的判断)
论证:
运用和组织论据去说明和证实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方法:
立论
例证法
引证法
比较法
喻证法
论证方法:
驳论
驳论点:
对方的错误来自于概念模糊、判断错误
驳论据:
对方引证虚假、或者引证不足
驳论证:
对方论证方法有逻辑错误
广播电视评论的语言
广义的语言:
一切表意符号体
狭义的语言:
人所使用的文字交际工具
语言是评论类节目主要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表述方式
几种广播评论节目的语言要求
时政类广播评论:
规范、精炼、易懂、饱满
情感类广播评论:
轻、细、亲、软
专业类广播评论:
深浅得当
广播评论节目的口语化尝试
口语化是广播新闻评论传播的要求
文字评论稿的口语化:
少用虚词、关联词;少用单音节词;区别使用同音字
口语化环境的塑造:
化长为短、化刚为柔、化深为浅
电视评论的语言:
声音
风格即人
大众化的语言——通畅
吸引人的语言——文采
平等的语言——软调
电视评论的语言:
文字
标题文字:
简、短、明、白
字幕文字:
解释性字幕和译注性字幕
广电体育评论的涵义和功能
涵义:
评论员综合运用声音、画面等手段,对体育领域中的比赛、热点问题及与体育领域相关的最新事实变动,向一定范围内的受众作出介绍、发表意见、表明态度、说明背景
功能:
1对运动员的技术、战术作出分析和评论
2对赛场各个方面情况及各种背景信息作出解释和评点
3对与体育活动相关的信息的讨论
当专业性成为普及性
1请更专业的人帮忙:
双解说员制
2说其它的非专业话题
3自嘲化:
索性将“不专业”作为卖点
当下体育评论的特质
文学性
娱乐性
情感性
规定性
体育评论员的角色变迁
广播时代:
事无巨细的现场还原
电视时代:
场景叙述让位于理性分析和意见表达
全媒体时代:
专家型解说
当前体育评论的缺点
知识上的硬伤
语言表达能力缺陷:
滥情化和偏向化
过度娱乐化
宿命论
三种语体
书面语:
骁将郑智带球急进,连闯三关,虚晃一枪,横拨禁区,说时迟那时快,这边厢李金羽拍马杀到,凌空拔起,皮球直挂网角
口语:
郑智真叫一个快,你看他左一晃右一晃,硬是连过了三个人,嘿,看这个下底传中,落点太好了,李金羽不等球落地就下趴身体一个鱼跃,人都差点飞进网窝,绝了!
专业谈话体:
郑智充分利用自己动作频率快、行进间结合球技术好的特点,在边路突击连过三名防守队员,急停,传中,李金羽到位了,鱼跃冲顶,守门员扑救不及,球进了,绝对意义上的死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播电视 评论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