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687380
- 上传时间:2022-12-08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221.61KB
中国画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画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画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代表人物
1、吴道子
提问:
吴道子是什么朝代人?
知道他的那些代表作品?
他有什么美誉?
简介生平:
吴道子,约685年,785年,河南禹县人。
唐代画家。
少时孤贫。
初学书后转习绘画,二十岁才崭露头角。
曾做过兖州瑕丘(今山东兖州)县尉。
浪迹洛阳时,玄宗李隆基闻其名,任以内教博士,改名道玄。
他擅画道释人物,亦擅画鸟兽、草木、台阁,笔迹落落,气势雄峻。
曾作壁画三百余间,“奇迹异状,无一同者”。
画佛像圆光、屋宇柱梁、弯弓挺刃、皆一笔挥就。
早年行笔较细,风格稠密,中年雄放,变为遒劲,线条富有运动感,粗细互变,线型圆润似“莼菜条”,点划之间,时见缺落,有笔不周而意周之妙。
后人把他与张僧繇并称“疏体”,以别于顾恺之、陆探微劲紧联绵较为古拙的“密体”。
所写衣褶,有飘举之势,与曹仲达所作外国佛像,衣纹紧窄。
喜用焦墨勾线,略敷淡彩于墨痕中,足显意态,又称“吴装”。
壁画名作有《地狱变相图》。
他兼工山水,描绘蜀道怪石崩滩很有名气。
张彦远认为“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
苏轼认为“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吴是“画塑兼工”,善于掌握“守其神,专其一”的艺术法则,千余年来被奉为“画圣”;
民间画工尊之为“祖师”。
生平故事
1.吴道子少年失去父母,只好背井离乡,出外谋生。
一天傍晚,吴道子路经河北定州城外时,突然发现前面有一座雄伟壮观的寺院“柏林寺”,便走了进去。
吴道子迈进院内,他从大殿虚掩的门缝里,看见油灯下一位年迈的老和尚正在殿墙上聚精会神地画画。
吴道子很好奇,悄悄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站在老和尚身后看画画。
老和尚一回头,发现一个十来岁的男孩这么出神看他画壁画,打心里欢喜,便问吴道子:
“孩子,你喜欢这幅画吗?
”吴道子点了点头。
老和尚知道了他的身世后,抚摸着他的头说:
“你要愿意学画,就做我的徒弟吧。
”吴道子听了忙磕头拜师。
这天,老和尚把吴道子领到后殿,指着雪白的墙壁说:
“我想在这空壁上画一幅《江海奔腾图》,画了多次都不像真水实浪。
明天我带你到各地江河湖海周游三年,回来再画它。
”次日一大早,吴道子收拾好行李,就跟着老和尚出发了。
走到哪里,老和尚都叫吴道子练习画水,开头他还认真,时间一长,吴道子就觉得有些腻烦了,画起来就不怎么用功了。
老和尚把他叫到身边说:
“吴道子呀,要想把江河湖海奔腾的气势画出来,非下苦功不可,更要一个水珠、一朵浪花地画。
”说罢,老和尚打开随身带的木箱,吴道子一瞅怔住了:
这满满一箱画稿,没一张是完整的,上面全是一个小水珠、一朵浪花或一层水波!
这时,吴道子才知道自己错了。
从此,他每天早起晚归学画水珠浪花,风天雨天,也打着伞到海边观望水波浪涛的变化。
光阴似箭,一晃三年过去了。
吴道子画水很有长进,得到师父的赞赏。
万没料到,回寺的第二天,老和尚竟病倒在床了。
吴道子跪在床前真诚地说:
“师父,我愿替您画那幅《江海奔腾图》。
”老和尚见十五六岁的吴道子,竟说出这样有志气的话,心中大喜,病也好了一半,当下就答应了。
于是,吴道子便走进后殿画起《江海奔腾图》来。
整整九个月,他不出殿堂,吃喝睡全在里边,精心构思壁画。
深秋的一天,吴道子高兴地跑出后殿,跪在老和尚面前激动地说:
“师父,我已把《江海奔腾图》画出来了!
请您去观看。
”老和尚听后,病竟然全好了!
他沐浴更衣,领着全寺院的和尚一同去后殿观赏。
吴道子把后殿大门轻轻打开,只见波涛汹涌,迎面扑来!
一位和尚大声惊呼道:
“不好啦,天河开口了!
”众和尚吓得你挤我撞,争着逃命。
老和尚心里有底,站在殿门口,看着扑面而来的浪花仰天大笑,冲着吴道子说:
“孩子,你画的这幅《江海奔腾图》成功啦!
”从那以后,来柏林寺观赏临摹《江海奔腾图》的文人画师络绎不绝。
但吴道子并不骄傲,他更加刻苦地学画,终于成为中国盛唐时期的“画圣”。
前面我们已知道他成年之后被李隆基招入朝中以后的故事也很多,这里再说一个故事:
吴道子入内供奉之后,多在宫中作画,有时也随从玄宗巡游各地。
一天唐玄宗忽然想起蜀中嘉陵江山清水秀,妙趣横生,遂命吴道子乘驿传赴嘉陵江去写生。
到了嘉陵江,吴道子漫游江上,纵目远眺,此地好山好水,一幕一景地掠过,当时的体会与感受,便深深铭记在心上,并没有绘制一张草图。
当吴道子游览了嘉陵江的山山水水之后回到长安,玄宗问他绘画的情况时,他回答说:
“臣无粉本,并记在心。
”玄宗命他在大同殿壁上绘画。
吴道子不是将嘉陵江山水表面罗列一番,而是把握住嘉陵江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引人入胜的境界,即把这一带的山川壮丽优美与自然特色作了高度的概括,凝神挥笔一日而成,嘉陵江三百里的旖旎风光跃然纸上,玄宗看了啧啧称赞。
在此之前,大画家李将军(思训)擅长山水画,也曾在大同殿壁上画嘉陵江山水,虽然画得也十分奇妙,但却“数月方毕”,不如吴道玄画得又快又好。
因此,玄宗颇为感慨地说:
“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玄一日之迹,皆极其妙也。
”可见吴道子画技高超,笔法娴熟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一些传世作品:
《送子天王图》、《八十七神仙卷》
前面我们知道了人物画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吴道子善道释画,大家看了他的作品之后有什么感受?
下面我们欣赏一幅历史故事画
《韩熙载夜宴图》五代顾闳仲
1、作品的历史背景
此画卷据传系宫廷画家顾闳中奉后主李煜之命而画,此画卷中的主要人物韩熙载是五代时北海人,字叔言,后唐同光年进士,文章书画,名震一时。
其父亲因事被诛,韩熙载逃奔江南,投顺南唐。
初深受南唐中主李璟的宠信,后主李煜继位后,当时北方的后周威胁着南唐的安全,李煜一方面向北周屈辱求和,一方面又对北方来的官员百般猜疑、陷害,整个南唐统治集团内斗争激化,朝不保夕。
在这种环境之中,官居高职的韩熙载为了保护自己,故意装扮成生活上腐败,醉生梦死的糊涂人,好让李后主不要怀疑他是有政治野心的人以求自保。
但李煜仍对他不放心,就派画院的“待诏”顾闳中和周文矩到他家里去,暗地窥探韩熙载的活动,命令他们把所看到的一切如实地画下来交给他看。
大智若愚的韩熙载当然明白他们的来意,韩熙载故意将一种不问时事,沉湎歌舞,醉生梦死的形态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表演。
顾闳中凭借着他那敏捷的洞察力和惊人的记忆力,把韩熙载在家中的夜宴过程默记在心,回去后即刻挥笔作画,李煜看了此画后,暂时放过了韩熙载等人,一幅传世精品却因此而流传下来。
五代十国(907-960年)时,大多数士大夫蓄有歌伎(或称家姬、乐伎)。
据史书记载,韩熙载家即有歌伎40馀人。
2、画面分析
全卷分为五段,每一段以一扇屏风为自然隔界。
第一段是“听琵琶演奏”,描绘了韩熙载与宾客们正在聆听弹奏琵琶的情景,画家着重地表现演奏刚开始,全场气氛凝注的一刹那。
画上每一个人物的精神和视线,都集中到了琵琶女的手上。
从这弹奏琵琶的手上,似乎传出了美妙清脆的音符,而这音符震动着观众的耳膜,勾摄了他们的内心情感。
画家对于不同的人物,根据他们不同的身份和年龄,刻划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姿态、性格和表情,显示出作者不同凡响的画艺。
此段出现人物最多,计有七男五女,有的可确指其人,弹琵琶者为教坊副使李佳明之妹,李佳明离她最近并侧头向着她,穿红袍者为状元郎粲。
另有韩的门生舒雅、宠妓弱兰和王屋山等。
第二段是“集体观舞”,描绘了韩熙载亲自为舞伎击鼓,在这场面中有一个和尚拱手伸着手指,似乎是刚刚鼓完掌,眼神正在注视着韩熙载击鼓的动作而没有看舞伎,露出一种尴尬的神态,完全符合这个特定人物的特定神情。
第三段是“间息”,描绘的是宴会进行中间的休息场面,韩熙载在侍女们的簇拥下躺在内室的卧榻上,一边洗手,一边和侍女们交谈着,也是整个画卷所表现的夜宴情节的一个间歇。
第四段是“独自赏乐”,描绘了女伎们吹奏管乐的情景,韩熙载换了便服盘膝坐在椅子上,正跟一个侍女说话。
奏乐的女伎们排成一列,参差婀娜,各有不同的动态,统一之中显出变化,似乎画面中迷漫着清澈悦耳的音乐。
第五段是“依依惜别”,画面描绘宴会结束,宾客们有的离去,有的依依不舍地与女伎们谈心调笑的情状,结束了整个画面。
完整的一幅画卷交织着热烈而冷清、缠绵又沉郁的氛围,在醉生梦死的及时行乐中,隐含着韩熙载对生活的失望,而这种心情,反过来又加强了对生活的执着和向往。
全卷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各个情节,每段以屏风隔扇加以分隔,又巧妙地相互联结,场景显得统一完整。
布局有起有伏,情节有张有弛,尤其人物神态刻画栩栩如生,如“听乐”段状元郎粲的倾身细听动姿、李家明关注其妹的亲切目光、他人不由自主的合手和拍;
“观舞”段王屋山娇小玲珑的身姿、德明和尚背身合掌低首而立的尴尬状等等,传尽心曲,入木三分。
最出色的还是主人公韩熙载的刻画,长髯、高帽的外形与文献记载均相吻合,举止、表情更显露出他复杂的内心。
一方面,他在宴会上与宾客觥筹交错,不拘小节,如亲自击鼓为王屋山伴奏,敞胸露怀听女乐合奏,送别时任客人与家伎厮混,充分反映了他狂放不羁、纵情声色的处世态度和生活追求;
另一方面又心不在焉、满怀忧郁,如擂鼓时双目凝视、面不露笑,听清吹时漫不经心,与对面侍女闲谈,这些情绪都揭示了他晚年失意、以酒色自污的心态。
画家塑造的韩熙载,不仅形象逼肖,具肖像画性质,而且对其内心挖掘深刻,性格立体化,可以说真实再现了这位历史人物的原貌。
《韩熙载夜宴图》在用笔设色等方面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韩熙载面部的胡须、眉毛勾染的非常到位,蓬松的须发好似从肌肤中生出一般。
人物的衣纹组织的既严整又简练,非常利落洒脱,勾勒的用线犹如屈铁盘丝,柔中有刚。
敷色上也独有匠心,在绚丽的色彩中,间隔以大块的黑白,起着统一画面的作用。
人物服装的颜色用的大胆,红绿相互穿插,有对比又有呼应,用色不多,但却显得丰富而统一。
如果仔细观察,可以看出服装上织绣的花纹细如毫发,极其工细。
所有这些都突出地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的杰出成就,使这一作品在我国古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艺术成就:
作品再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夜宴宾客的历史情景,细致地描绘了宴会上弹丝吹竹、清歌艳舞、主客揉杂、调笑欢乐的热闹场面,又深入地刻划了主人公超脱不羁、沉郁寡欢的复杂性格。
作品的艺术水平也相当高超。
造型准确精微,线条工细流畅,色彩绚丽清雅。
不同物象的笔墨运用又富有变化,尤其敷色更见丰富、和谐,仕女的素妆艳服与男宾的青黑色衣衫形成鲜明对照。
几案坐榻等深黑色家具沉厚古雅,仕女裙衫、帘幕、帐幔、枕席上的图案又绚烂多采。
不同色彩对比参差,交相辉映,使整体色调艳而不俗,绚中出素,呈现出高雅、素馨的格调。
历代著录的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有数本,此卷据各方面考证,当属南宋孝宗至宁宗朝(1163-1224年)摹本,其风格基本反映出原作面貌,且达到相当高水平,堪称流传有绪的古代绘画珍品。
风俗画也是人物画的一个重要题材,清明上河图是杰出的代表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宋代
张择端小时候喜欢读书,早年游学于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朝(1101-1125)为宫廷翰林图画院待诏。
《清明上河图》卷,绢本,设色,纵24.8匣米,横528.7厘米,是我国古代城市风俗画中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之不朽杰作,在美术史上具有划时代重要意义。
据说《清明上河图》历时十年完成,最早由北宋宫廷收藏,靖康之难后流入民间,历经辗转,后为南宋贾似道所得,元朝时期再度进宫,至正年间又被掉包,流落民间,后來落到宰相严嵩、严世番父子手上,严嵩倒台,图被沒收,第三次纳入宮廷。
经明代皇室收藏,后來太监冯保偷出,在画上加了题跋,之后真本又不知去向,
二百年后,由清朝湖广总督毕沅收藏,毕沅死后,《清明上河图》第四次进宮,深藏紫禁城內。
1925年(又说1911年)溥仪将该画携出故宫,后流落于东北长春一带。
1945年,被收入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现藏故宫博物院简介
描写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节时,从郊野到城内街市繁华热闹的市俗生活景象。
汴京(今开封市)是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一百余万。
汴河是连接江浙的运河,流经都城。
画面全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是一幅写实生动的长卷风俗画。
它以规模宏大、结构严谨的全景式构图,广阔而详尽地展示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和动态。
包括经济状况、城乡关系、民情风俗等。
结构
画的内容结构大体可分为三段,开首一段是郊野的农村风光;
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车船运输、交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等紧张忙碌的活动;
后段是城门内外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人流拥挤,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清明上河图》汴京郊外局部
画卷开端是田野和村落,赶集的乡人和驮运货物的骡马沿田间小路向城里行进,达官贵人在家丁拥护下去郊外访游。
那轿子上的野花和沿路萌芽的杨柳树,点出了正是清明时节。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清明上河图》汴河码头局部
画面自右而左,向市区伸展,四面视野渐渐被房屋店铺取代,河流折转进入画面,成为画中主体。
河边船艇忙着装卸货物,上下旅客,岸上饭店客栈一片繁忙景象。
虹桥下一只大船正欲穿过桥洞,因桅杆太重,还未完全放平,船夫紧张万分,有的使劲撑篙,有的用竿抵住桥洞,以防冲撞;
还有人从桥上抛下绳索,以便揽住船身;
邻舟和桥上的人在旁指指点点出主意,仿佛有喧哗声传来。
大桥两边建筑豪华,彩楼高耸。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清明上河图》汴京市区局部
随着河流画面折向商业区,一座坚实高大、结构复杂、气势雄伟的城门出现在画面中间。
附近店家密集,街道纵横,车马行人匆匆赶路,护城河宽大的桥面上有不少人在凭栏观景。
一队骆驼装满货物向城外进发。
城内十字路口的商店门面宽大,建筑考究,还有写着“王员外家”、“赵太丞家”等大字门牌的高宅深院,街角有说书或卖货的摊点,引来簇拥的人群。
十字街正面两辆马车奔驰而来,气势咄咄逼人。
街中有牛车、手推车、手拉车、轿子、马骡等交通工具。
大路的近侧和街心,有骑马和步行的官吏绅士。
真实而具体的画面使观者身临其境。
艺术成就
全图共画了士、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篙师、缆夫等各式人物五百多个,画了驴、马、牛、骡、骆驼等各类牲畜五六十匹,不同类型的车轿二十余辆,大小木船二十余艘,楼屋农舍三十余幢。
图中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
图中有大街小巷,百肆杂陈;
河港池沼,船只来往;
官府第宅,茅蓬村舍……在艺术处理上,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无论对人物的造型,还是对街巷、车辆、楼屋以及桥梁、货船的布置,都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非常巧妙。
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
《清明上河图》作为古代现实主义的艺术杰作,在艺术技巧上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全图从远郊河野一直写到城廓街市,场面虽然繁复,中心环节却很突出。
情节连绵不断,有移步易景的清新境界,却无割裂纷乱的松散形迹。
楼台树木横列于近处,河道原野延伸至天边,既可鸟瞰繁华热闹的街市,又能极目幽静广阔的乡间,成功地设置了“全方位”的立体布局。
大则楼船人马,小则器皿花鸟,比划相准,轻重均衡。
笔调朴素平实,无丝毫呆板滞硬。
总之,整个画面人和物的远近、疏密、动静、繁简,都通过画家的传神之笔,被运筹得周密妥贴,准确别致,具有长而不冗,繁而不杂,紧凑严密,起伏有节的艺术节奏感,充满了“方寸之内,体百里之迥”的宏伟气派,显示了画家在运思立意过程中,概括生活和炼取素材的高度艺术才能,以及在章法和透视处理上,不受固定视点限制,充分运用“散点透视的娴熟技艺。
尤其是在人物刻画和景物描写方面,本图达到了林形毕肖、生动准确的艺术效果。
全图共画了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篙师、缆夫等不同阶层的人物五百五十余位,他们有赶集的,有买卖的,有闲逛的,有饮酒的,有聚谈的,有推舟的,有乘轿的,有骑马的,等等,神情各异,姿色不同。
另外,还画了驴、马、牛、骡、骆驼等各类牲畜五六十匹,不同类型的车轿二十余件,大小船只二十余艘,楼屋农舍三十余幢。
无论是写人状物,都求一丝不苟于浩大篇幅之中,使每个人物,每个细节,每种物象,都合乎生活规律。
特别是对桥头闹市那种沸腾场面的描写,画家摒弃了一般的写生手法,以选取典型事例的概括描绘来实现。
请看桥面上的那番情景:
一位官员骑马从北端过桥,走到桥面的顶段,适巧和一顶由南端上桥的轿子相遇。
这一意外的狭路相逢,迫使骑者的一位随从迅速勒住了缰绳,而另一随从急忙伸手招呼行人回避,那匹大马则被这一“急刹车”弄得进退两难,无所适从。
轿夫们由于一时惊慌,虽奋力支撑,却乱了阵脚。
这时,狭窄而又拥挤的桥面上,出现了“交通阻塞”。
这种场面描写,不仅突出地表现了拱桥上下的热闹情景,而且丰富了画面的情节性意趣,令人爱看。
画大场面如此生动,画小细节也不逊色。
例如那位拉着车子从桥上下行的农民,由于下坡的惯性力作用,车子飞速下滑,这使他不得不用力把着车杆,弯腰弓背,叉开两腿,以保持独轮车的平衡。
那头毛驴则无需着力了,它拖着松弛的绳套,扭头歪脑,漫不经心,似乎想趁机觅捡一草片叶的食物。
可以想象,这种真实感人的场面和细节描写,倘若不是对生活现象观察得细致入微,理解得深入透彻,是难以奏效的。
这正是这件艺术品历久不衰的基础。
除此以外,本图在笔墨技法上,兼取了“界画”工致准确和“写意画”淋漓活泼的长处,以工带写,以写润工,使其具备典雅堂皇、神韵毕肖的特色,形成了与画坛大家王诜、郭熙、李唐等异样的风格,别成家数,自具面貌,也甚为时人所重。
该画所绘人物达500余人,贵贱劳逸,形形色色,显得生动传神;
店铺作坊,茶房酒肆,行商摊贩,一派生意兴隆景象;
长虹卧波,舟楫竞流,车骑争道,再现北宋盛景;
寒食祭祖,携篮挑担,踏青插柳,把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梁社会各阶层之生活情景和繁华尽收画卷之中。
全图规模宏大,场面壮观,结构严整谨密,笔法细致古雅。
卷后有金代张著、张公药,元代杨准,明代吴宽、李东阳、冯保等13家题跋,共有历代13个收藏家写的14个跋文,钤章96方。
曾经北宋内府、元代内府、明代朱文徵、清代内府鉴藏。
仅末代皇帝溥仪的钤章就有3枚之多,足以证明溥仪对《清明上河图》的青睐;
只有《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煌煌巨制,才可以容得下一代帝王的千秋大梦。
“簪花仕女图”
簪花仕女图’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
除了唯一性之外,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能代表唐代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
画中描写的是唐代当时贵族妇女的日常生活,说明唐代的社会政治比较开明,因此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才能够流传下来。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实主义人物画表现风格的开端,而以前的绘画内容大多是历史宗教人物。
”谈起此图,辽宁省博物馆馆长马宝杰如数家珍。
陈列在展厅中的“簪花仕女图”,绢本、重彩,纵49厘米、横180厘米,用笔朴实,气韵古雅。
画中描写几位衣着艳丽的贵族妇女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情景,向人们展示了这几位仕女在幽静而空旷的庭园中,以白鹤、蝴蝶取乐的闲适生活。
“虽然她们逗犬、拈花、戏鹤、扑蝶,侍女持扇相从,看上去悠闲自得,但是透过外表神情,可以发现她们的精神生活却不无寂寞空虚之感。
”马宝杰介绍道。
此图没有花园庭院的背景,只绘了5位仕女和一名侍者。
她们那高髻簪花、晕淡眉目,露胸披纱、丰颐厚体的风貌,突出反映了中唐仕女形象的时代特征。
几位仕女,乍看近似,实际各有特点,不但服装、体态,连眉目、表情也不相同。
右起第一人身着朱色长裙,外披紫色纱罩衫,上搭朱膘色帔子。
头插牡丹花一枝,侧身右倾,左手执拂尘引逗小狗。
对面立着的贵妇披浅色纱衫,朱红色长裙上饰有紫绿色团花,上搭绘有流动云凤纹样的紫色帔子。
她右手轻提纱衫裙领子,似有不胜闷热之感。
第三位是手执团扇的侍女。
相比之下,她衣着和发式不为突出,但神情安详而深沉,与其他嬉游者成鲜明对比。
接下去是一髻插荷花、身披白格纱衫的贵族女子,右手拈红花一枝,正凝神观赏。
第五位贵妇人似正从远处走来,她头戴海棠花,身着朱红披风,外套紫色纱衫,双手紧拽纱罩。
头饰及衣着极为华丽,超出众人之上,神情似有傲视一切之感。
最后一位贵妇,髻插芍药花,身披浅紫纱衫,束裙的宽带上饰有鸳鸯图案,白地帔子绘有彩色云鹤。
她右手举着刚刚捉来的蝴蝶。
于丰硕健美中,又显出窈窕婀娜之姿。
画家还借小狗、鹤、花枝和蝴蝶,表现人物的不同嗜好和性格,卷首与卷尾中的仕女均作回首顾盼宠物的姿态,将通卷的人物活动收拢归一,成为一个完整的画卷。
唐代簪花仕女图-风格
全图人物线条简劲圆浑而有力,设色浓艳富贵而不俗。
能以简洁有力的线条,准确地表现各种不同手势。
对衣纹和衣裙图案的描绘信笔而成,似规整但又非常流动。
至于人物发髻和鬓丝,精细过于毫毛,笔笔有飞动之势。
敷色虽然复杂,但层次清晰,丝绸间的叠压关系交待得非常清楚。
薄纱轻软透明、皮肤光洁细润的质感十分逼真。
全图的构图采取平铺列绘的方式,仕女们的纱衣长裙和花髻是当时的盛装,高髻时兴上簪大牡丹,下插茉莉花,在黑发的衬托下,显得雅洁、明丽。
人物的描法以游丝描为主,行笔轻细柔媚,匀力平和,特别是在色彩的辅佐下成功地展示出纱罗和肌肤的质感。
画家在手臂上的轻纱敷染淡色,深于露肤而淡于纱,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滑如凝脂的肌肤和透明的薄纱,传达出柔和、恬静的美感捣练图》唐代作品,原属圆明园收藏。
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捣练图》卷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
“练”是一种丝织品,刚刚织成时质地坚硬,必须经过沸煮、漂白,再用杵捣,才能变得柔软洁白。
这幅长卷式的画画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
第一组描绘四个人以木杵捣练的情景;
第二组画两人,一人坐在地毡上理线,一人坐于凳上缝纫,组成了织线的情景;
第三组是几人熨烫的场景,还有一个年少的女孩,淘气地从布底下窜来窜去。
《捣练图》系唐代画家张萱之作。
此图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
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画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