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668518
- 上传时间:2022-12-08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8.57KB
沁园春长沙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沁园春长沙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沁园春长沙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
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①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
立、看、怅、问、携、忆、记
②理清思路:
(见预习提示)
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③初步概括形象特征:
(外观其行,内察其心)
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④自由朗读,试行背诵。
(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
检查背诵,假设不能背,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
假设能背,指出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3、鉴赏评价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独立〞这个词,好似不符合毛泽东豪迈、潇洒的个性,是不是降低了词的风格增强了表现力。
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
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见P171注释①背景说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
(参见练习三提示:
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
)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
那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地方是直抒胸臆、哪些地方是怀人忆事抒情
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
下阕的“携〞、“忆〞、“记〞说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写到哪些景物
山、林、江、舸、鹰、鱼:
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
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
(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
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
如果让你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毛泽东眼中的秋景的特点,应该怎么说呢(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提示:
假设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慨: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比照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心。
(板书:
诗人、关心天下)
朗读提示:
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
读出关注)
B、“怅〞、“问〞直抒胸臆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
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心天下的哲人。
哲人)
要读出深思。
读出深思)
C、“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
“携〞、“侣〞“同学〞说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说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发奋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说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
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
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忆的沁园春长沙教案
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清楚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板书)。
要读出情志(板书)。
三、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
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
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
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鉴赏方法:
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
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四、赏读结束
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
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五、练习
1、全诗的\"
诗眼\"
是什么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炼字炼意(体会以下词句中加点字的好处。
)
①、独立寒秋
\"
独立\"
不仅说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②、层林尽染
染\"
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③、鹰击长空
击\"
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发奋,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④、鱼翔浅底
翔\"
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篇二: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一、教材思考:
1、通过这两首词的学习,更进一步了解词的有关常识。
2、体会毛泽东作为一代领袖兼诗人的广阔胸襟。
3、学会从字词、意象鉴赏诗歌,从而从细节处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4、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的能力。
5、教育学生树立“志当存高远〞的信心,并为之而奋斗不息。
三、教学重点:
1、品味意象,感悟博大的诗歌意境。
四、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沁园春・长沙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意。
2、准确把握采桑子・重阳的感情基调。
五、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
通过学生朗读、品读、诵读,体会意象,把握情感。
2、点拨法:
抓住关键词语,点拨理清词作脉络。
3、比较法:
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在意境上的比较。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沁园春・长沙,指导学生诵读全词,抓住关键词语理清脉络;
分析体会上片的两幅图画:
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古来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临送目,凭高览胜,必生万端感慨: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显示英雄气概;
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感慨时运不济。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慨宇宙之辽阔,人生之苦短。
日月的变迁,家园的忧患,人生的苦辛一起涌上心头,奔赴笔端,成就了千百篇光辉的诗章。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同样以其境界的开阔、气势的恢弘令吟赏者叹为观止。
二、解题
1、写作背景: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1913年至1918年,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会。
1919年起,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学校任教。
“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一系列重要论文。
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1925年春,他会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
同年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写成这首境界开阔、气势恢弘的不朽诗篇。
2、关于“词〞:
〔1〕词的起源:
在隋唐之际配合岁塘燕乐曲调,并以“依调填词〞的方式创作出来的歌辞形式,是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延续于后代,一直于今天。
〔2〕词牌:
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即:
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首词的形式〔句数,平仄,押韵等〕,紧连着词牌的词题就是这首词的内容,也就是说词牌说明形式,词题说明内容。
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等。
〔3〕词的分类:
①字数:
小令:
58字以内;
中调:
58~90个字;
长调:
91个字以上。
②片段:
最短的小令只有14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以上,每一首词有分段,词中称为:
单调:
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
双调:
两段,也叫片或阕或遍,上片下片,前阕后阕;
三叠、四叠:
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
三、整体感知,诵读鉴赏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1〕播放朗读影片,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朗读。
〔2〕听范读正音:
沁园春〔qì
n〕百舸〔gě〕峥嵘〔zhēngró
ng〕
廖廓〔liá
o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
〔3〕学生试读全词。
〔可一边播放朗读影片,一边试读〕
指导朗读:
“看〞、“恰〞后面稍作停顿,突出领字作用。
“看〞后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恰〞后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4〕学生齐读,指出缺乏之处,反复读3遍。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1〕快速默读全词,圈点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语。
明确:
提问1:
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提问2:
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想到了什么?
想到了往昔岁月,想到了祖国的命运。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词人思索的问题。
提问3:
概括全词,上片、下片各侧重写了什么?
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
提问4:
概括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图画?
四幅图画:
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重难点的解决过程
1、具体研习“独立寒秋图〞。
〔1〕朗读词的开头三句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调整句序,简要说明大意:
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3〕展开想象,扩展语句,进行形象而有诗意的大胆描述。
在一个深秋的季节,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英姿勃勃的年轻革命家,他正深情地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波涛,凝重的目光里似乎折射出心头翻腾得无尽遐想
〔4〕提问5:
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不行。
“独立〞既说明一个人,更显示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5〕提问5:
柳诗“独钓寒江〞与毛词“独立寒秋〞所表现的诗人的胸襟境界是否相同?
附: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背景:
此诗作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永州时。
柳诗表达的是诗人身处逆境决不向恶势力妥协的“穷那么独善其身〞的封建士大夫的心志;
毛词那么表达了词人身处险境、坦荡磊落、砥柱中流的革命伟人的气度。
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1〕朗读“看〞字所领7句。
〔2〕这7句所描绘的景色具有什么特点?
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3〕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眼前这大好景色的?
(学生自己先概括,教师然后板书)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远景――静景
看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近景――动景万类霜天
鹰击长空――仰视――高景――动景竞自由
鱼翔浅底――俯视――低景――动景
〔4〕通过想象,运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上面7句所描绘出来的景色。
〔大胆发言,不拘一格〕
明确〔借鉴例子〕:
远山层峦迭嶂,层层枫林被秋霜染得火红;
江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千帆竞发,往来船只你追我赶;
雄鹰敏捷脚尖,奋力冲向万里长空;
鱼儿轻快自如,在清澈明净的水中游弋。
①〔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②唐・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③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湘江秋景图〞。
作品
景色特点
表达情感
秋思
萧索寂寥
篇三: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学设计
清华中学2022年新进青年教师汇报课教学设计沁园春长沙
第一课时【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
〔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2.过程与方法
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以及形成的独特意境,理解诗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于诗词的词语的品味,对词人情感世界的把握。
【学情分析】
【知识链接】
1.词牌由来:
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
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
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2.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开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开展的大好革命形势。
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本词实际上是毛泽东用词的体例所写的现代诗。
3.文学常识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
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
音乐别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称为“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曲子词_。
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
词牌决定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根据字数,词分为_小令__、_中调__、长调_,对应的字数要求分别为__58字以内_、__59―90字_、___91字以上。
1.以诗导诗
提问:
世界上最长的生命体是什么?
台湾诗人席慕容的答复:
诗是何等奇怪的个体/生下来就会站起来走开/薄薄的一页瘦瘦的几行/不需衣衫不畏冻饿/就自己奔跑到野外/甚至只要有几句写到谁的心里去/就可以/从商周到隋唐/一直活到所谓的当代
2.中国诗歌的开展流变
诗经-楚辞--古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新诗
3.词牌沁园春解
龙榆生唐宋词格律:
又名寿星明。
格局开张,宜抒壮阔豪迈情感。
苏、辛一派最喜用之。
一百十四字。
如陆游沁园春孤鹤归飞、毛泽东沁园春雪。
4.“悲秋情节〞的民族文化心理
秋闱、落叶归根的乡土情节、人生迟暮
5.生自由读
6.生读生评
7.教师范读
【问题探究】
1.这首词描绘了几幅画面?
可以根据内容给画面各加上小标题吗?
四幅画面;
独立寒秋、
湘江秋景、
峥嵘岁月、
中流击水〔小标题概括准确即可〕
2.全词中有几个字可以把这几幅画面串联起来,你认为是哪几个字,并简要口述理由.
答:
“立〞――“看〞――“怅〞――“问〞――“忆〞――“记〞
3.前人为何悲秋?
毛泽东为何颂秋?
悲秋:
科举秋闱、乡土情结、人生迟暮
颂秋:
少年伟人气象、革命形势
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面对充满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
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
同时,艺术地答复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根底,下阕抒情那么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
全词借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
〔根据本班学情,适当表达〕
4.沁园春长沙中的炼字艺术
福楼拜:
有几十个词可以描绘同一情景,但只有一个词最为准确,作家就是要找出那个惟一。
【知识体系图解】
第二课时
关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1.“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
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那么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那么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枯藤、老树〞等11个意象,“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是它们在作品上被诗人的情感“剪辑〞在一起时,就表现出衰败、凄凉、孤寂的气氛。
结尾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2.“意境〞那么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的意境(情景)关系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的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孤独冷寂等等。
抓住诗歌的意象,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感受到其中隽永深刻的情感。
【自主学习】
1.本词开头三句,语序同一般词序不一样,你能调整好并说说它的大意吗?
2.本词上阙写景,你能说出词的上阙抓住了哪些典型意象〔景物〕来写的吗?
【问题探究】〔此局部所设置的问题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班级,请各位教师根据学情选用或者更换〕
1.阙的上下片写法上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下片首句称过片,起过渡作用。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上阕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往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句的大意是什么?
用此句结尾有何作用?
“中流〞,江水中间。
“击水〞,三句大意是:
“还记得吗?
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
〞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答复。
4.诗歌语言讲究精炼准确传神,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请从本词中选择你认为精炼传神的字词进行赏析。
〔此题为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中的炼字型题,也可作为课后练习使用〕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层〞表现了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壮,“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百〞写舸之多,“争〞给碧绿天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独立〞表现出在遭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却坦荡沉着的气质,显示了砥柱中流的气概
“染〞拟人手法。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开展。
“击〞准确地表现出鹰的矫健飞腾的英姿。
“翔〞表现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
5.从对沁园春长沙的分析中,你能总结出如何准确把握住一首诗或词的思想情感的方法吗?
〔建议根据学情选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沁园春 长沙 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