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计算机网络复习提纲第五章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666468
- 上传时间:2022-12-08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1.31MB
5计算机网络复习提纲第五章Word格式.docx
《5计算机网络复习提纲第五章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计算机网络复习提纲第五章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传输层能获得的网络地址应采用统一的编号形式,即使跨越多个LAN和WAN。
5.2路由算法
路由算法是网络层软件的一部分,它负责确定一个进来的分组应该被传送到哪条输出线路上。
5.2.1路由算法选择的参考标准
路由算法选择有以下参考标准:
(1)正确性:
沿着路由表所指引的路由,分组一定能够传输到最终到达的目的网络和目的主机。
(2)最优化:
指路由算法选择最佳路径的能力。
(3)简洁性:
算法设计简洁,利用最少的软件和开销,提供最有效的功能。
(4)坚固性:
路由算法处于非正常或不可预料的环境时,如硬件故障、负载过高或操作失误时,都能正确运行。
(5)快速收敛:
收敛是在最佳路径的判断上所有路由器到达一致的过程。
收敛慢的路由算法会造成路径循环或网络中断。
(6)灵活性:
路由算法可以快速、准确地适应各种网络环境。
5.2.2路由算法种类
路由算法可以分为两大类:
非自适应的和自适应的。
非自适应路由算法,它是按照预先计算好的信息进行路由,它不会根据当前测量或者估计的流量和拓扑结构,来调整他们的路由决策。
非自适应路由算法主要包括静态路由算法、分散通信量以及洪泛算法。
自适应路由算法,它是根据网络拓扑结构和通信量的变化等改变路由。
主要有距离向量路由算法和链路状态路由算法等。
1.距离向量路由算法
距离向量路由算法要求每个路由器发送其路由表全部或部分信息,但仅发送到邻近节点上。
从本质上来说,链路状态算法将少量更新信息发送至网络各处,而距离向量算法发送大量更新信息至邻接路由器。
距离向量路由算法属于动态路由算法。
缺陷:
路由收敛速度慢,对好消息反应迅速,对坏消息反应迟钝;
选择路由时,没有考虑线路带宽。
2.链路状态路由算法
链路状态路由算法(也称最短路由算法)发送路由信息到互联网上所有的结点,然而对于每个路由器,仅发送它的路由表中描述了其自身链路状态的一部分。
该路由算法是以权值作为计算路由的基础的。
所谓权值是各种情况的综合考虑,主要包括路径长度、可靠性、路由延迟、负荷、通信代价等。
与距离向量路由不同,链路状态路由的信息交换准则是:
每隔一定时间(大约30分钟),与所有的路由器交换自己邻居的信息。
优点:
一次性可以获得网络上所有路由器的信息,而不需要逐点传递;
该算法以权值作为基础,在计算路由时,考虑了多种因素,所以优于距离向量路由算法;
在获得了所有路由器信息之后,每个路由器分别采用Dijkstra算法以得出它到其他各个路由器的最短路径。
二者的区别:
这两种算法在大多数环境下都能很好的运行,除了以下区别:
(1)链路状态算法收敛更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比路由算法更不容易产生路由循环。
(2)链路状态算法要求比距离向量算法有更强的CPU能力和更多的内存空间,因此链路状态路由算法将会在实现时显得更昂贵一些。
(3)距离向量路由算法适用于简单的网络,而链路状态路由算法更适合于复杂程度较高的网络
5.3网络层协议
IP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尽力投递的方法将数据报从源端传输到目标端,它并不关心源机器和目标将机器是否在同样的网络中,也不关心它们之间是否还有其他网络。
(P23协议数据单元)
网络层是路由选择和负责网络寻址的层。
IP(网际协议)是最普通的网络层协议,提供无连接的数据报传输机制。
5.3.1IPv4协议
IPv4的地址是32位长,由4个分段的十进制组成。
由网络号和主机号两部分构成。
1.IP地址的分类(P83)
IP地址有如下特点:
(1)网络号可用于将数据报路由到目的网络
(2)主机号可用于将数据报交付到本网络的主机
(3)简化了路由表
子网(Subnet)划分:
因特网规模的急剧增长,对IP地址的需求激增。
带来的问题是:
(1)IP地址资源的严重匮乏
(2)路由表规模的急速增长
解决办法:
从主机号部分拿出几位作为子网号
这种在原来IP地址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一级结构的方法称为子网划分。
前提:
网络规模较小——IP地址空间没有全部利用。
例如:
三个LAN,主机数为20,25,48,均少于C类地址允许的主机数。
为这三个LAN申请3个C类IP地址显然有点浪费。
类别
最大网络数
网络号范围
每个网络中最大主机数
主机号范围
IP地址范围
A
126
1-126
16777214
0.0.1-
255.255.254
1.0.0.1-
126.255.255.254
B
16382
128.1-191.254
65534
0.1-255.254
128.1.0.1-
191.255.255.254
C
2097150
192.0.1-
223.255.254
254
1-254
192.0.1.1-
233.255.255.254
2.IP数据报的格式和内容
每个IP数据报包含一个头部和一个正文部分。
头部有一个20字节的定长部分和一个可选的变长部分
版本号:
在处理每个接收到的IP数据报之前,首先要检验它的版本号,以确保用正确的协议版本来处理它。
长度字段:
IP数据报之中有两个长度字段:
头长度和总长度。
一个表示IP数据报头的长度,占用4位,另一个表示IP数据报的总长度,占用16位,它的值是以字节为单位的。
服务类型:
结构示意图:
12345678
优先权
D
T
R
保留
优先权取值范围0-7,值越大,优先级越高。
D:
Delay要求有更低的时延。
T:
Throughput要求有更高的吞吐量
R:
Reliability要求有更高的可靠性
C:
要求选择更低廉的路由
数据报的分段和重组:
IP数据报要放在物理帧中再进行传输,这一过程叫做封装。
一般来说,在传输过程中要跨越若干个物理网络,由于不同的物理网络采用的帧格式不一样,而且所允许的最大的帧长度不同,而IP数据报的最大长度可达64KB,远大于大多数物理网络的最大传输单元(MTU),因此IP协议需要一种分段机制,把一个大的IP数据报分成若干个小的分段进行传输,最后到达目的地再重新组合成原来的样子。
数据报生存周期(TTL):
IP数据报传输的特点就是每个数据报单独寻址。
每个新生成的数据报中,其数据报头的生存周期字段被初始化设置为最大值255,该数据报每经过一个路由器,其生存周期就减1,以此来避免数据报在网络中无休止的循环。
协议类型:
指出IP数据报中的数据部分是哪一种协议
头检验和:
用于保证数据的正确性
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
分别表示该数据报的发送者和接受者
IP数据报选项:
主要用于额外的控制和测试
3.IP报文的转发
当一个路由器收到主机A发送给主机B的IP数据报时,路由器的数据链路层根据帧中的以太网类型确定帧中的数据是IP报文,于是交给IP协议来处理,IP协议首先要校验IP报文投中的各个域的正确性,包括版本号、校验以及长度等,如果发现错误,则丢弃该数据报;
如果全部正确,则把TTL的值减1,。
若TTL的值为0,数据报到期,应该丢弃;
TTL大于0,根据IP数据报中的目的地址查询路由器的路由表,如果找到合适的路由,把该数据向下一站转发,这需要知道下一站的MAC地址,进行帧封装;
如果没有合适的路由,则丢弃该数据报。
4.IP路由表
路由表中至少有目的地址、掩码、网关以及接口名称等。
目的地址和掩码是整个表的关键字,唯一地确定到某目的地的路由。
网关表示下一站路由器的地位,而接口名称则指出了应该向本机的哪个网络接口进行转发。
路由表中每个表项还有两个标志:
标志H表示该路由器是主机路由,即该路由项指明了到一台主机的具体路由;
G则表示该地址是个有效路由的地址。
确定一条路由是否符合要求的方法就是把IP报文中的目的地址跟路由表的每一项中的掩码做“与”运算,看其结果是否与相应的路由项中的目的子网地址相等。
在查找路由表时,要求使用最佳匹配原则。
因为在路由表中,每条路由的掩码长度不一样,如果有多条成功匹配的路由项,则选择掩码最长的项所对应的路由。
例题:
路由器R的路由表如下
序号
目的网络
子网掩码
下一跳
转发端口
1
166.111.64.0
255.255.240.0
R1端口1
Port2
2
166.111.16.0
直接交付
Port1
3
166.111.32.0
4
166.111.48.0
Port3
5
0.0.0.0(默认路由)
0.0.0.0
R2端口2
现路由器收到下述分别发往6个目的主机的数据报,路由器如何交付?
H120.134.245.78
H2166.111.64.129
H3166.111.35.72
H4166.111.31.168
H5166.111.60.129
H6192.36.8.73
H1:
20.134.245.78∧255.255.240.0=20.134.240.0路由器通过R2端口2交付给Port1
H2:
166.111.64.129∧255.255.240.0=166.111.64.0路由器通过R1端口1交付给Port2
H3:
166.111.35.72∧255.255.240.0=166.111.32.0路由器直接交付给Port2
H4:
166.111.31.168∧255.255.240.0=166.111.16.0路由器直接交付给Port1
H5:
166.111.60.129∧255.255.240.0=166.111.48.0路由器直接交付给Port3
H6:
192.36.8.73∧255.255.240.0=192.36.0.0路由器通过R2端口2交付给Port1
5.3.2IPv6协议
在IPv6的设计过程中除了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地址短缺问题之外,还考虑了在IPv4中解决不好的其他问题,主要有端到端IP连接、服务质量(QoS)、安全性、多播、移动性、即插即用等。
1.IPv6报文结构
IPv6基本报头
扩展报头
上层协议数据单元
2.IPv6地址
单播地址
组播地址
泛播地址
3.IPv6地址分配情况
5.3.3IPv4向IPv6的过渡
1.兼容IPv4的IPv6地址
2.双IP协议栈
3.基于IPv4隧道的IPv6
5.4网络控制协议
5.4.1ICMP协议(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
专门用于发送差错报文的协议。
ICMP协议与IP协议相互依赖:
IP在需要发送一个差错报文时要使用ICMP,而ICMP利用IP来传递报文。
ICMP差错报文分别包括一下5种:
源抑制;
超时;
目的不可达;
重定向;
要求分段。
ICMP的信息报文包括以下几种:
应答/回应请求;
地址掩码请求/应答。
(P92)
5.4.2地址解析协议(ARP)
IP数据报的报头使用的是IP地址,MAC帧的帧头使用的是物理地址,在网络层以上使用IP地址,以下则使用的是物理地址。
在以太网等局域网中,使用地址解析协议来实现IP地址和MAC地址的转换。
5.4.3反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
RARP协议可以实现MAC地址到IP地址的转换。
RARP包和ARP包的格式类似,不同的是,在RARP请求包中是发送者填充的源端物理地址,而源端IP为空。
5.5网络层设备
物理层设备:
又称一层设备,比如粗缆或者细缆的中继器(Repeater),在物理层实现互联,通过对传输信号的放大和再生扩展网络的物理覆盖范围。
数据链路层设备:
又称为二层设备,比较典型的是交换机和网桥。
网络层设备:
又称三级设备,路由器是代表性的互连设备,提供了在不同网络上的分组转发和协议转换。
高层设备:
网络层以上的互连设备,通称为网关,主要进行高层协议的转换。
5.5.1路由器
路由器是工作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三层即网络层的互连设备。
硬件路由:
专用软件(CPU、各类内存、各种端口)加上专用的特殊操作系统来实现。
软件路由:
普通的计算机安装通用操作系统软件来实现。
1.路由器的功能特点
两个最基本的功能:
路由选择和数据转发。
路由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在广域网上提供最短路径查找、数据包转发功能,它还能提供包过滤、多播、数据加密和阻隔非法访问等高级网络数据控制功能,还能进行流量控制、拥塞控制、计费等网络管理功能。
2.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路由器通过路由选择算法,建立并维护一张路由表。
路由表包含着目的地址和下一跳路由器地址等多种路由信息。
路由表中的路由信息指明每一台路由器应该把数据包转发给谁,它的下一跳路由器地址是什么等。
路由器根据路由表提供的下一跳路由器地址,将数据包转发过去。
通过把数据包一级级的转发到下一跳路由器的方式,最终把数据包传送到目的地。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3.路由表
路由表是路由器最主要的部分。
路由表有4个重要的字段:
目的网络地址、子网掩码、下一跳地址和发送接口。
目的网络地址
下一跳地址
发送接口
11.0.0.0
255.0.0.0
2.2.2.2
S1
3.0.0.0
14.14.14.14
S0
7.7.7.7
S2
具体的计算案例见前文。
5.5.2三层交换机
补充:
路由器在网际互连中的作用(重点)
路由器的结构:
路由器是一种具有多个输入端口和多个输出端口的专用计算机,其任务是转发分组。
也就是说,将路由器某个输入端口收到的分组,按照分组要去的目的地(即目的网络),把该分组从路由器的某个合适的输出端口转发给下一跳路由器。
下一跳路由器也按照这种方法处理分组,直到该分组到达终点为止。
典型的路由器的结构:
“转发”和“路由选择”的区别:
“转发”(forwarding)就是路由器根据转发表将用户的IP数据报从合适的端口转发出去。
“路由选择”(routing)则是按照分布式算法,根据从各相邻路由器得到的关于网络拓扑的变化情况,动态地改变所选择的路由。
路由表是根据路由选择算法得出的。
而转发表是从路由表得出的。
在讨论路由选择的原理时,往往不去区分转发表和路由表的区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计算机网络 复习 提纲 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