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引起肝脏病变的常见原因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664881
- 上传时间:2022-12-08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103.84KB
第五章引起肝脏病变的常见原因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五章引起肝脏病变的常见原因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引起肝脏病变的常见原因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毒的核心部分含有该病毒的基因、聚合酶和核心抗原。
有人不禁要问,e抗原难道不是病毒结构的组成部分吗?
它又存在于哪里呢?
e抗原不是病毒结构的组成部分,它是肝细胞在进行病毒颗粒复制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代谢产物。
该抗原存在于病毒颗粒核心与包膜之间,最后分泌到细胞外,释放到血液中。
所以血清中如果检测到e抗原阳性,说明病毒正处在被复制状态。
1979年有人发现乙肝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并测定了乙肝病毒的全基因组DNA序列。
所谓嗜肝病毒,就是离开肝脏就不能复制后代的病毒。
乙肝病毒基因组又称HBV.DNA,其结构独特而精密,由不完全闭合的环状双链DNA组成。
整个基因组共分四个开放读码区,分别是S区,C区,P区和X区。
S区基因主要含有复制表面抗原的信息;
C区基因主要含有复制核心抗原和e抗原的信息;
P区基因主要含有复制聚合酶的信息;
X区基因主要含有复制X蛋白的信息。
我们知道,病毒是由蛋白质结构和基因组成。
可以看出,病毒的蛋白质结构主要是由S区和C区基因表达合成。
因为表面抗原和核心抗原,是乙肝病毒颗粒最主要的蛋白质结构。
病毒颗粒本身的基因又是由谁负责合成的呢?
那就是DNA聚合酶,可见P区与病毒基因的合成有关。
X区所表达的X蛋白,对乙肝病毒基因的表达功能具有激活作用。
所以X区所表达的X蛋白,可以促进病毒颗粒的复制。
X蛋白甚至还能对肝细胞本身的基因表达,具有调控作用。
因而可以推断出,X蛋白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过程中,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乙肝病毒在人体内是怎样复制的
每一个肝细胞膜上,都存在有一个乙肝病毒的结合位点,我们把它称之为受体。
也正是因为存在有这样的一个亲和位点,才决定了乙肝病毒具有嗜肝性。
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随着血液循环来到肝细胞表面。
接着乙肝病毒的表面包膜,也就是表面抗原就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相结合,然后脱去包膜,进入肝细胞质内。
这时的乙肝病毒基因DNA仍然被一层外衣包裹着,不利于进行复制。
所以进入肝细胞质内的乙肝病毒核心部分,还必须要脱去核心的外衣,把病毒的DNA完全暴露出来,好让肝细胞对它进行复制。
脱去核心外衣的HBV.DNA,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破坏,只下了部分的基因成份。
所以肝细胞核首先还要对其进行修补,使其成为一个完整HBV.DNA后,乙肝病毒的基因成份才能发挥生物效应。
修复完好的HBV.DNA这时又返回到肝细胞质中,利用肝细胞质内的各种细胞器,以完整的HBV.DNA为
模板进行病毒颗粒的装配,最后将装配完整的病毒颗粒释放到肝细胞外。
装配好的子代病毒颗粒,又可以同样的方式再次进入肝细胞质和肝细胞核中,通过脱去HBV.DNA的外衣,修补残缺的HBV.DNA,再装配成完整的病毒颗粒,释放到肝细胞外。
乙肝病毒就是这样的在人体内,周而复始地利用肝细胞复制着自己。
三、乙肝病毒的分型和变异,及其意义
至今为此,还没有发现有基因组序列完全相同的乙肝病毒,这主要是由于病毒本身存在有分型和变异所导致的。
每一个乙肝病毒颗粒的基因序列,都存在着程度不等的差异。
依据病毒基因全序列之间先天性差异,可将乙肝病毒大致分为A、B、C、D、E、F等几个基因型。
每一个基因型,又可分为许多亚型。
将病毒按基因序列上的差异进行分型,在流行病学的调研方面有一定的意义。
我国流行的乙肝病毒主要是基因B2型和基因C2型,而乙肝病毒基因D型主要流行于欧洲与非洲。
将病毒进行基因分型,在抗病毒治疗的用药方面,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乙肝病毒基因组还比较容易发生变异,不过大部分的变异都无生物学意义。
但某些关键位点的变异,可以影响到血清学抗原抗体的检测结果。
S区基因如果发生变异,可导致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的表面抗原检测显示阴性;
C区基因如果发生变异,可导致e抗原蛋白表达终止,这时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检测不到e抗原;
C区基因发生变异,还可导致核心抗原的表达终止,这时的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不仅测不到核心抗原,核心抗体也显示阴性。
乙肝病毒基因组的变异,除了影响血清学指标的检测外,还与疫苗接种的失败,以及肝脏硬变,重型肝炎和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关。
乙肝病毒对外界自然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对气温的变化,对阳光紫外线以及一般浓度的消毒剂均能耐受。
所以乙肝病毒在外界能自然存活1--3周,在沸水中要持续煮沸15分钟左右,才能使病毒颗粒失去活性。
乙肝病毒虽然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但除了黑猩猩之外,它只能寄生在人类的肝脏组织中。
乙肝病毒不能像细菌等其它微生物那样能够自我复制或繁殖后代,而是利用人类的肝组织进行复制。
那依赖肝脏细胞生存的乙肝病毒又是怎样作用于肝脏,引起肝细胞炎症的呢?
四、乙肝病毒是怎样作用于肝脏的
人体共有三道防线,来阻止细菌、病毒及其它异物对人体的侵害。
第一道防线就是人体的皮肤粘膜,这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屏障;
第二道防线就是血液、组织液等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这也是生来就有的人体保护系统。
这两道防线不是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我们将以上这两道防线称之为非特异性的免疫系统。
当病原体一旦侵入机体,人体首先就要调动非特异性的免疫系统进行抵抗防御。
多数情况下,这两条非特异性免疫防线,就可以阻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害。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身体经常接触到各种病原体,但并非经常生病,这就是因为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就是机体的特异性免疫系统。
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后天获得的,这种免疫不能对多种病原体发生作用,而只能是专门针对某一种病原体进行认识和杀灭。
当某种病原体突破了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就开始在人体内进行复制或繁殖,从而引起感染。
这时机体就要启动特异性的免疫系统,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免疫炎症反应。
(1)机体对乙肝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病原体是否能够突破人体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主要与当时感染病原体的数量及毒力,以及当时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状态有关。
乙肝病毒一旦突破了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防线后,机体针对乙肝病毒的特异性免疫也就随之启动。
能够进行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有很多种,但最主要的还是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又可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是由骨髓生产出来的淋巴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而形成的,最后释放到全身淋巴组织和器官中;
B淋巴细胞则是由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直接在骨髓中发育成熟而形成的,最后释放到全身体液中。
B淋巴细胞受到乙肝病毒的刺激后,要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最终转化为能产生抗体的浆细胞。
浆细胞所产生的相应抗体又通过各种方式来消灭乙肝病毒这个病原体。
由于浆细胞所产生的抗体存在于机体的血液中,因而这种免疫反应就称之为体液免疫。
乙肝病毒随血液循环进入淋巴系统,这时存在于淋巴器官中的T淋巴细胞也受了刺激而发生一系列反应,最终转化为致敏的淋巴细胞。
当致敏的淋巴细胞再次遇到乙肝病毒时,便释放包括干扰素在内的许多淋巴因子,它们积极地参与到免疫反应中,识别和清扫乙肝病毒,这种免疫反应称之为细胞免疫。
特异性免疫具有识别、清除和记忆能力,并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这二者之间不是孤立行动,而是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免疫作用。
(2)肝脏炎症是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后果
乙肝病毒并不能直接导致肝脏细胞发生病变。
感染上乙肝病毒以后,肝脏是否发生炎症,以及发生炎症的程度,是否形成慢性炎症,都与机体对乙肝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程度密切相关。
人体对乙肝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一般可分为:
免疫耐受、免疫正常、免疫低下和免疫亢进等几种类型。
机体对乙肝病毒免疫耐受的表现:
初次感染乙肝病毒的年龄越小,长期无症状的病毒携带率就越高。
由于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免疫系统对乙肝病毒这个异物的识别能力和清除能力就低下,久而久之,乙肝病毒基因在肝细胞内就与人体的基因整合到一起。
这时机体的免疫系统就把乙肝病毒当成了机体组成部分,而不去排斥它,这样就形成了免疫耐受,导致机体长期处于无症状的病毒携带状态。
这时的病毒含量再多,也不会引起明显的肝脏炎症反应,但到成年以后,由于免疫系统的发育完善,仍有少部分患者发展成为活动性慢性肝炎。
机体对乙肝病毒免疫正常的表现:
对于免疫系统发育完善的成年人来说,一旦感染上了乙肝病毒,又没有被吞噬细胞或裂解酶等非特异性免疫系统所清除,病毒就到达了肝脏,并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在一起,这时就会引起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反应,造成肝脏急性炎症。
在致敏的淋巴细胞和血清中抗体共同作用下,大多数成年人都能在3--6个月之内,将体内的乙肝病毒彻底清除,并形成保护性抗体而获得痊愈。
由于机体针对附着在肝细胞表面的乙肝病毒的清除反应较为适中,刚好清除了乙肝病毒,而又不造成严重肝脏炎症损伤,这样的免疫反应就称为免疫正常。
在这样的免疫反应过程中,肝脏急性炎症的严重程度主要与感染病毒的数量有关。
如果感染的病毒数量较少,患者可在不知不觉中度过这种正常的免疫反应期。
机体对乙肝病毒免疫低下的表现:
中国大约有5--10%的成年人感染上乙肝病毒之后,由于遗传基因的原因,导致免疫系统在发育过程中出现有有缺陷,使得机体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功能低下,不能完全彻底地清除乙肝病毒。
这些患者首次感染乙肝病毒之后,依据感染病毒数量的多少,可以表现为不同程度上的肝脏急性炎症损害。
轻度炎症反应的患者,可以没有任何临床表现,甚至肝功能化验检查显示没有明显异常。
但是肝脏活组织检查,仍然存在有炎症病变坏死。
对乙肝病毒免疫清除力低下的患者,在肝脏急性炎症的恢复期后,仍然长期携带乙肝病毒,而进入一种免疫耐受状态。
因为每次的免疫反应,都不能将病毒彻底清除,尽管机体的免疫系统没有足够的能力将病毒彻底清除,但机体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整之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仍然还要对乙肝病毒发起攻击,再次进入一种免疫反应期,肝细胞又再次因免疫反应而引起活动性炎症。
这种免疫反应虽然不能彻底清除病毒,但有时可以使得病毒复制暂时处于抑制状态,肝脏炎症反应程度从而渐渐减轻。
但乙肝病毒毕竟仍然存在于体内,仍然存在于肝细胞中,机体的特异性免疫系统总有一天又被再次激活,肝脏组织也就再次因此而发生炎症反应。
如此反反复复,这就是慢性乙型肝炎形成的病理过程和原因。
机体对乙肝病毒免疫亢进的表现:
所谓免疫功能亢进,就是指机体对乙肝病毒处于超敏状态,而与乙肝病毒感染数量关系不大。
当乙肝病毒与肝细胞膜结合在一起时,如果人体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反应过强或异常,短期内可引起肝组织的大量坏死和严重变性,从而导致肝脏功能的衰竭,并由此引起的内毒素血症和肝循环障碍又进一步加重肝细胞的损害,形成恶性循环,这样就形成了病死率较高的重型肝炎。
乙肝病毒是导致肝脏发生炎症损害的常见原因,但乙肝病毒本身并不直接破坏肝脏。
而是由于人体在排斥和清除病毒的过程中,所引发的免疫反应损害了肝脏。
并且即使感染上了乙肝病毒,绝大多数人都能在3--6个月内将乙肝病毒彻底清除而获得痊愈。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了解到乙肝病毒颗粒的结构,及其在人体肝细胞内是怎样进行复制的。
介绍了机体在清除乙肝病毒的过程中,是怎么引起肝脏的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的。
除了乙肝病毒之外,能够引发肝脏发生急慢性炎症反应的病因还有哪些呢?
它们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第二节导致急性肝炎的病因分析
许多种原因都可以导致肝脏炎症损害,哪些原因可以引起肝脏的急性炎症反应,哪些原因又可以引起肝脏慢性炎症损害?
肝脏的急性炎症和肝脏的慢性炎症又是如何诊断的,各型肝炎的诊断依据又是什么呢?
一、致病原因是肝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有些人以为黄疸肝炎就是急性肝炎,实际上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都是可以表现为黄疸肝炎;
还有人以为乙型肝炎就是慢性肝炎,实际上大部分人感染上乙肝病毒后,都只是表现为急性肝炎的病变过程,只是很少数的患者有可能形成慢性肝炎;
有些人还以为转氨酶很高,就是肝病很重,实际上很重的肝病,往往是转氨酶并不是很高。
人们对肝病的认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一些误解,主要还是因为对肝脏病变的诊断依据不是十分理解。
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还有酒精性肝炎,乙型肝炎,甲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等,这些肝病的诊断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诊断依据来进行诊断的。
其中,致病原因是肝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依据常见的致病原因,可以将肝炎大致分类为病毒性肝炎,细菌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脂肪肝等等。
肝脏炎症或其它的肝脏病变,除了依据致病原因进行分类诊断以外,还必须要参照以下几种分类诊断依据,才能对肝脏病变有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1)按照病程的长短进行分类诊断
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肝炎,如果按照病程长短进行分类诊断,都可以将肝炎分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
急性肝炎病程一般不超过半年,即可获得痊愈。
如果肝脏的炎症反应,反反复复超过半年都不能获得痊愈,我们就可以将其诊断为慢性肝炎。
(2)按照病情轻重进行分类诊断
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肝炎,都可以依据肝脏炎症反应的轻重进行分类诊断,主要为轻度肝炎、中度肝炎和重度肝炎、以及肝功能衰竭的极重型肝炎。
轻度肝炎:
病情轻,症状不明显。
或虽然有症状和体征,但生化检查显示,血清转氨酶最高不超过正常值的3倍,血清总胆红素不超过35毫摩尔/每升;
重度肝炎:
患者有明显的食欲不振,四肢无力,腹胀尿黄等症。
可伴皮肤、巩膜黄染,肝脾肿大等肝病体征。
化验检测血清转氨酶反复或持续升高,最高值超过正常值的10倍以上,总黄疸指数在85毫摩尔/每升以上;
中度肝炎:
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及化验检查指标,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另外,肝功能衰竭类的极重型肝炎,将在后面的相关内容中介绍。
(3)按照临床黄疸表现进行分类诊断
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肝炎,都可以按照临床黄疸表现进行分类诊断为黄疸肝炎,无黄疸肝炎,以及胆汁瘀积型肝炎。
黄疸型肝炎:
就是指血清总胆红素超过正常值的肝炎。
患者的皮肤、眼球,可见到程度不等的黄染;
无黄疸型肝炎:
就是血清总胆红素值,在正常范围以内的肝炎。
患者的皮肤,眼球见不到黄疸。
瘀胆型肝炎:
主要是以毛细胆管炎症水肿为主的肝炎,由于毛细胆管炎症水肿较明显,导致黄疸排泄不畅瘀积在体内。
患者血清黄疸明显升高,但转氨酶升高不明显,患者自觉症状较轻,并且排除了因结石或肿瘤占位所导致的阻塞性黄疸的可能。
(4)依据肝功能衰竭的进程进行分类诊断
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肝炎,都可以依据肝脏功能损害程度及进展,进行分类诊断为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以及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等。
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急性肝功能衰竭,是由急性黄疸型肝炎病情加重后转变而来。
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等精神症状,病情发展迅猛,黄疸急剧加深。
短时期内肝细胞大量坏死,出凝血时间延长,常有出血倾向。
肝脏的各种功能急性衰竭,病程一般不超过2--3周,死亡率很高。
亚急性重型肝炎,又称亚急性肝功能衰竭:
患者在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后2个月以内,出现高度乏力和明显食欲减退,重度腹胀。
并可出现腹水,出凝血时间延长,肝细胞大量坏死,肝脏的各种功能都处于衰竭状态。
慢性重型肝炎,又称慢加急性肝衰竭:
是在慢性肝炎或早中期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亚急性肝坏死。
肝脏的各种功能处于衰竭状态,临床表现与亚急性重型肝炎大致相同。
肝硬化失代偿,又称慢性肝功能衰竭:
指的是大量的肝小叶都处于纤维组织增生硬变的状态,剩下的正常肝细胞不足以维持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整个肝脏的各种功能减退明显。
肝脏合成白蛋白的功能,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肝脏的解毒功能等各种功能,都不同程度上处于慢性衰竭状态,患者可有腹水、肝昏迷、出血等临床表现。
(5)依据肝组织活检结果进行分类诊断
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肝脏损害,都可依据肝组织活检结果进行分类诊断,都可将肝脏病变分为肝脏组织炎性病变,肝脏组织纤维化或硬化病变,肝脏组织肿瘤病变等等。
肝脏组织炎性病变:
可表现为肝组织急性炎症或慢性炎症,肝组织急性重型炎症或慢性重型炎症;
肝脏组织纤维化或硬化病变:
可表现为肝组织纤维化,肝脏弥漫性硬化,肝脏局部结节性硬化等等;
肝脏组织肿瘤病变:
可表现为肝细胞癌变和肝胆管癌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除有了致病原因的诊断依据之外,如果再加上肝脏炎症轻重程度和病程长短的情况,肝功能衰竭的进展情况,以及肝组织的病理改变等这样的一些诊断内容,就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出一个肝病患者的实际病情。
不同的致病原因所造成的肝脏炎症反应,其结局和转归都有所不同。
所有的致病原因都可能形成急性肝脏炎症反应,但并不是所有的致病原因都能导致慢性肝脏炎症损伤。
仅仅只能导致急性肝炎的致病原因又有哪些呢?
这些致病原因所引起的急性肝炎,又有哪些临床基本特征呢?
第二节导致急性肝炎的病因分析
绝大多数致病原因所引起的肝脏损害,都具有一个急性炎症反应的过程,并且临床表现和病变的基本特征都大致相同。
病毒性肝炎、细菌性肝炎、血吸虫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脂肪肝,以及其他原因所引起的中毒性肝炎等等。
不管是哪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在临床上都可以归纳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就是肝炎患者有黄疸的表现,血清胆红素检测值超过正常范围。
典型症状是全身明显乏力、明显食欲不振、厌油恶心、甚至呕吐。
尿色出现加深后,眼球首先黄染,继之皮肤、粘膜可出现黄染。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就是没有黄疸表现,血清胆红素检测值属于正常范围以内,发病多隐匿缓慢。
典型症状主要有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不适等。
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只是在体检时发现转氨酶升高。
急性肝炎不管症状明显,还是病情隐匿,但炎症反应一般都不超过3个月,最多不超过半年就会获得痊愈。
但是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还有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脂肪肝等,部分患者病程可超过半年难以好转,进而形成慢性肝炎。
像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等,这些急性肝炎一般经过适当休息和治疗,大多数患者可在3个月以内获得康复。
这些致病因素所导致的急性肝炎,为什么就不易转化成慢性肝炎呢?
一、甲型病毒性肝炎
公元1973年,科学家在急性肝炎病人的大便中,首次发现了甲型肝炎病毒颗粒HAV,该病毒基因组为单股线状RNA。
甲肝病毒可以通过消化系统进入人体,病毒经口进入体内后,通过肠道粘膜进入血流。
这时如果没有被体内吞噬细胞等非特异性免疫系统所清除,一周后便进入肝细胞内,并在肝细胞内复制。
二周后肝细胞内复制出的病毒颗粒再释放到血液中,由胆汁排到肠道,后随大便排出体外。
由于甲肝病毒也是嗜肝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生存于肝脏内,因而特异性免疫系统在清除病毒引起的一系列免疫反应时,也就损伤到了肝细胞,从而引起肝脏的炎症表现。
甲肝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没有乙肝病毒那么顽强。
在沸水中乙肝病毒要15分钟才能灭活,而甲肝病毒只要1分钟就使其灭活。
在人体内也同如此,甲肝病毒对免疫系统的抵抗力也没有乙肝病毒那么顽强。
人体感染上乙肝病毒后,总有少部分人不能把病毒彻底清除,而形成慢性感染;
人体感染上甲肝病毒后,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把病毒彻底清除,并产生保护性抗体获得终身免疫,也就是说一辈子不会再患甲肝了。
所以甲肝病毒不可能在人体内长久存在持续复制,因而也就不会引起慢性肝炎。
甲肝病毒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甲肝患者的粪便污染饮用水源、食物、蔬菜、交通工具等,可引起甲型肝炎的流行。
但大多数人都是隐性感染,没有明显症状。
无黄疸型的甲肝患者占到病例总数的90%左右,尤其是以儿童为多见。
人类对甲肝病毒普遍易感,大多数人在幼儿、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就获得感染,所以成年人的甲肝抗体检出率高达80%。
感染甲肝病毒后,早期产生甲肝Igm型抗体,后期该抗体消失,出现甲肝IgG型抗体。
因而甲肝Igm是近期感染的标志,而甲肝IgG是过去感染的标志。
不管怎样,一旦感染甲肝病毒,就可以获得终身免疫。
二、戊型病毒性肝炎
1983年科学家在急性肝炎病人的粪便中,发现了戊肝病毒颗粒HEV,该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戊肝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的发病机制,与甲型肝炎相似。
戊肝病毒经口进入人体后,通过肠道粘膜进入血流,如果这时没有被体内非特异性免疫系统所清除,病毒将随血液循环进入到肝细胞里,并在肝细胞内进行复制。
复制出来的病毒颗粒又释放到血液中,后随胆汁排到肠道,并随大便排出体外。
由于戊肝病毒是嗜肝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生存于肝脏内,因而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特异性免疫系统,在清除病毒时所引起的一系列免疫反应,就造成了肝细胞的炎症损伤。
戊肝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同样也没有乙肝病毒顽强,沸水5分钟即可灭活戊肝病毒。
人体感染上戊肝病毒后,几乎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细胞免疫将体内的病毒彻底清除,一
般不超过3个月。
所以戊肝病毒不可能在人体内长久存在并持续复制,因而也就不会引起慢性肝炎。
但是通过体液免疫所产生的抗体,不具有保护性,因而感染上戊肝病毒以后不能获得终身免疫。
也就是说患者康复以后,如果再次感染上戊肝病毒,都有可能再次引起戊肝炎症反应。
戊肝病毒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感染,戊肝病毒污染水源后,可引起戊肝病毒传播。
大多数感染者无任何症状,并且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患者多见于成年人。
急性戊型肝炎患者血清中,首先出现戊肝抗体Igm,大多数在3个月内消失。
戊肝抗体IgG出现较晚,但大多数人在一年内转阴消失,因而不能形成终身免疫。
三、药物性肝炎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因此常受到药物毒副作用的损害。
不同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类型不同,药物对肝脏的损伤除药物本身以外,还与用药剂量、年龄、性别,及患者体质有关。
有些药物可以直接影响到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从而引起急性黄疸肝炎,但这种损害是可逆的,一旦停药,黄疸即可完全消退。
有些药物还可直接对肝细胞产生破坏作用,从而破坏肝细胞的功能。
有些药物虽然本身不能直接破坏肝细胞,但其代谢产物可引起肝细胞损害,从而导致肝脏炎症。
由于特异体质的原因,有些患者对某种药物发生过敏反应时,体液免疫所产生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肝内沉积而导致肝脏损害。
有些患者则是细胞免疫直接清除肝内过敏性药物,而导致肝脏损害,这种药物性肝炎的潜伏期长短,往往与药物的剂量无关,临床表现与病毒性肝炎相似。
处理药物性肝病的基本原则,就是及时停药,其它措施同其它原因引起的肝脏炎症一样。
只要及时停药,给予休息和适当的药物治疗,一般不会引起持续性肝脏损害,也就不会形成慢性肝炎。
但也有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五 引起 肝脏 病变 常见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