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论文 2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658588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8.99KB
第4版论文 2Word文件下载.docx
《第4版论文 2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版论文 2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研究方法…………………………………………………………………3
(一)文献法………………………………………………………………………3
(二)观察法………………………………………………………………………3
四、研究对象…………………………………………………………………3
五、研究思路…………………………………………………………………3
六、研究综述…………………………………………………………………3
(一)相关概念界定……………………………………………………………3
(二)童谣相关研究综述………………………………………………………5
(三)民间游戏相关研究综述………………………………………………6
第二章纳西童谣在民间游戏中的应用探索………………………………7
一、纳西童谣与民间游戏结合的分类……………………………………7
二、教案设计:
《换背游戏》………………………………………………8
三、纳西童谣应用于民间游戏的目的……………………………………9
四、纳西童谣和民间游戏应用于幼儿园活动的意义………………………10
五、纳西童谣在游戏活动中的应用探索的反思…………………………10
结语………………………………………………………………………………12
参考文献…………………………………………………………………………13
作者:
马文慧指导教师:
郭敏讲师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系,海口,571158)
摘要:
童谣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浪潮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达成共识,通过有意识的、专门化的教育是保护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本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的途径之一。
幼儿园开展学习纳西童谣和开展民间游戏活动,无论是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是对于幼儿发展及教育本身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以通过对丽江市A幼儿园纳西童谣或民间游戏开发与利用的相关游戏或者活动进行一日或半日活动的观察,包括教师在组织游戏或者活动中使用的的方式、手段及语言,活动过程,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整理出能够将纳西童谣与民间游戏相结合的活动案例,在理论上探讨土纳西童谣在组织民间游戏发挥的作用,在实践中设计纳西童谣与民间游戏活动方案,为幼儿园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提供借鉴。
StudyOnApplicationOfNaxiNurseryRhymesInGameActivities
Author:
MaWenhuiTutor:
LecturerGuoMin
(DepartmentofEducationalScienceandPsychology,
Hainannormaluniversity,Haikou,571158)
Abstract:
Nurseryrhymesisanimportantpartoffolkculture,UnderthebackgroundofGlobalization.,peoplehavereachedaconsensusontheprotectionandinheritanceofintangiblecultureheritage.Throughconsciousandspecializededucationisoneofwaystoprotectanddevelopthetraditionalcultureandmaintainthenationalidentityandsenseofpride.
Thisthesisconsistsofthreechapters,maincontentsareasfollows.
Thefirstpart:
throughliteratureexplainingtheconceptofNaxinurseryrhymes,classificationandcharacteristics.
Thesecondpart:
divideNaxinurseryrhymesintodifferentsorts,andinvestigatetherelationshipbetweennurseryrhymesandgames.
Thethirdpart:
throughactionresearch,usingspecificactivitiescasetoexplorehowtheNaxinurseryrhymesappliedtogameactivities.
KeyWords:
Nurseryrhymes;
GameActivities;
Application
第一章引言
1、问题提出
童谣是民间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浪潮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达成共识,通过有意识的、专门化的教育是保护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本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的途径之一。
童谣语言通俗易懂,富有节奏感,韵律优美,同时其浅显明快的表现方式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及生活经验、易于被幼儿接受。
是伴随儿童成长并被其广泛接受的民间文学形式之一。
而纳西童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本土特色,是经过纳西族几辈人甚至几十辈人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
由于生活方式的变迁,现代儿歌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很多纳西儿童己经没有玩过念过纳西童谣,因此纳西童谣这一哺育了一代代的纳西儿童的民族文化遗产正趋于消失,亟待传承与发展。
纳西童谣应用于民间游戏活动,能够满足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幼儿的需求,是幼儿喜欢的活动之一。
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研究探索如何在幼儿园户外活动及游戏组织中充分发挥童谣的作用,有利于整合民间童谣及游戏,综合利用民间优秀文化资源,传承本民族文化。
2、研究意义
本研究分析整理丽江地区纳西童谣与民间游戏相结合的案例,通过资料挖掘有利于正确认识童谣和民间游戏的在学前教育中应用的教育价值以及童谣在民间游戏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一方面对于幼儿园来说,通过童谣与民间游戏二者结合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具体应用,能够总结出可行的童谣与民间游戏活动方案,丰富区域活动的材料,增加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幼儿园的实践经验。
另一方面对于幼儿来说,童谣和民间游戏不仅有助于幼儿在动作技能、感知、语言、社会性等发面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能够避免纳西文化和外族文化的断层现象,让幼儿在学校纳西童谣过程中掌握本民族语言,在游戏的愉悦氛围中接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增强幼儿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民族认同感,促进纳西文化传承与发展。
3、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通过查找“童谣”、“民间游戏”两个关键词,与其相关的文献有6064篇,其中关于学前教育的有1270篇。
在查阅期刊、硕士论文以及阅读著作后,收集与整理关于童谣、纳西童谣、民间游戏和纳西族民间民俗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对纳西童谣游戏进行分类和分析,为下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与现实的依据。
(二)观察法
本研究主要针对丽江市A幼儿园大班有关纳西童谣与民间游戏开发与利用的相关游戏或者活动进行一日或半日活动的观察,包括教师在组织游戏或者活动中使用的的方式、手段及语言,活动过程和环境创设,以及幼儿在此过程中的表现,行为,反应等等。
在观察活动中,笔者没有过分参与,没有左右活动的开展。
4、研究对象
本次观察对象选定的是丽江一所民办幼儿园,园区占地6700平方米,绿化面积1600平方米,是一所园林式幼儿园。
该园统一使用普通话教学,增设英语教学,同时每周开设一堂母语日活动,让孩子从小接受纳西民族语言,开设民族舞蹈班,穿戴纳西服饰,跳民族舞。
目前幼儿园开设有8个教学班,本次选择了大二班,有20名女孩和18名男孩。
五、研究思路
本文的第一部分运用文献法收集与整理相关理论,获得关于纳西文化与纳西童谣、民间游戏、幼儿教育的相关资料,在对纳西童谣及其文化背景大致了解的情况下,对有关理论做出界定。
第二部分对所收集的纳西童谣进行分类,论述纳西童谣与民间游戏的联系以及如何将二者融入幼儿园的不同活动环节中。
六、研究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童谣
童谣,在我国古代又被称为“儿谣、女谣、小儿谣、婴儿谣、童子谣、孺子歌、童儿歌、儿童谣、孺歌、小儿语”等等。
虽然名称各不相同,但内容都是指童谣。
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国语晋语》里韦昭注提到“童,童子。
徒歌曰遥。
”这里的“童子”指儿童,“徒歌”指没有伴奏的唱歌,即清唱。
明代的杨慎在《丹铅总录》中说到“童子歌曰童谣,以其言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
”
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征集处,把征集来的儿童歌谣冠以“儿歌“的名称在《歌谣》周刊上发表。
从此,儿歌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名称沿用下来。
直到现在,大多数的儿童文学教科书对童谣与儿歌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界定和一致的解释。
《民间文学手册》(1982)一书抓住童谣在来源、特点、流传方式方面的特点,给童谣下了一个较为科学的定义:
“劳动人民及其子弟在符合儿童理解能力、生活经验、心理特点和欣赏趣味的前提下,以简洁生动的韵语创作并长期流传于儿童中间的一种口头短歌”。
1999年版的《辞海》对童谣的解释是:
“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一般与儿歌合称儿童歌谣。
形式短小、语言单纯、意思明白,适合儿童传诵,有儿童自编自唱的,也有成人拟作的。
”
但根据大多数学者的看法,我们仍可将童谣和儿歌做出区别:
儿歌是有固定的旋律,每次唱法相同,着重的是音调和旋律;
而童谣重视其歌词之内容、文字的优美,其重点并非在音乐上。
由此,我在文中将纳西童谣作出如下界定:
纳西童谣即是由一代代人口耳相传,带有民族或地域色彩,用纳西方言吟诵的,无固定乐谱或伴奏,语言简短直白有韵律、具有幽默性与节奏性,且适合低龄幼儿的歌谣。
2.民间游戏
关于民间游戏定义的研究,很多学者都有所论述,但大众普遍公认的是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所定义的,即指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俗称“玩耍”。
游戏是游艺民俗中最常见、最普遍、最有趣的娱乐活动。
它主要流行于少年儿童中间和节日里成年人娱乐节目之中。
钟敬文认为民间游戏是指流传于民间,以嬉戏、消遣为主的娱乐活动。
人们在相对缓和的形式下耍乐,比试胜负,但不只以胜负为意,注重的是情感的调适,身心的愉悦。
朱淑君在《民间游戏》中认为,民间游戏就是产生流传于人民群众,主要是在青少年儿童日常生活中,具有一定形式、规则、内容,又可以因时因地发展变化的、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以玩耍为目的的小型嬉戏娱乐活动。
基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民间游戏包括儿童和成人所玩的民间游戏,也包括所玩的民俗娱乐节目,本文所讨论的民间游戏指的是产生并流传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主要被儿童熟知和喜爱,并且具有一定的形式与规则的嬉戏娱乐活动。
(二)童谣相关研究综述
1.童谣的分类研究
童谣的在英文的名称“Nurseryrhyme”,意思是“为儿童创作的短小押韵的诗或歌谣”。
除此之外,它也曾被译为“folksong(民间歌曲)”、“folkmusic(民间音乐)”、“children’ssong(儿童歌曲)”、“MotherGooseRhymes(鹅妈妈童谣)”等等。
一些学者从童谣的不同角度进行划分:
科达伊把童谣分为儿童歌谣、儿童歌谣、歌唱游戏和创作歌谣;
奥尔夫从咅乐角度,把童谣分为节奏朗诵、歌唱、即兴表演;
、Mcdonald,Simons则把童摇分为儿歌、民间歌曲、歌唱游戏。
在国内,按照艺术方式来划分,则可以被划分为摇篮曲、谜语调、数数歌、急口令、问答歌、连锁调、滑稽歌、游戏歌。
按照童谣的内容划分,则可以分为认知类童谣、游戏类童谣、情感类童谣、规则类童谣、养育类童谣等。
按照童谣结构划分,则可以从段式、句式、字式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划分。
从童谣的划分方式中可以看出,即使从内容一个维度就可以得到多种划分结果,也从侧面证明了童谣所包含内容的丰富性。
2.童谣的特征研究
童谣是我国传统民间歌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口头的民间文学,由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内容上具有生活化的特征并且具有很长远的发展历史,因为其主要面向儿童这一特定的群体,使童谣较之其他歌谣有其独特之处。
(1)生活性,来源于生活,与儿童生活密不可分
儿童在倾听、诵读、吟唱童谣的时候,内心的感觉应该是愉悦的。
如果没有自然的生活背景,没有了游戏的愉悦心情,童谣便失去了灵魂(秦艳琼,2008)。
由此可见童谣题材来源丰富,涉及儿童成长、在衣食住行等个各方面儿童,包括描写动物、植物和日月星辰等自然事物外,还包括一些生态观和人文观,潜移默化地向幼儿传达了自我认知、与他人交流合作、社会规则、热爱自然、尊老爱幼的知识。
(2)口头性,是儿童的口头游戏
童谣传播主要是以口耳相传,创作过程大都是即兴的,并且运用朗朗上口的语言和富有韵律的节奏,以儿童的口吻表达出儿童自己的心声。
“当童之谣也,不知所受,口自言之,口自言,文自成,或为之也”(王充《论衡纪妖编》,东汉)就指出童谣是儿童自发的表达,不需要别人的教授。
童谣中只用短短几句话可能就以儿童的视角描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儿童产生兴趣与共鸣。
(3)地方性,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童谣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色彩,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风貌、生活环境以及思维方式等。
童谣主要为儿童创作,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学会的第一种语言大多是地方方言,许多童谣也是由祖祖辈辈方言流传下来,因而童谣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三)民间游戏相关研究综述
1.民间游戏分类的研究
我国地域辽阔且少数民族众多,各个民族的民间游戏众多,因此民间游戏很难用一个标准去分类,不同的学者按照不同角度对民间游戏做出了分类:
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郭洋溪认为,我国的民间游戏虽然有很多不同,但是在活动的性质、方式和游戏者的范围等许多方面具有某些相同和相似的地方,于是就将民间游戏划分为九大类:
儿童游戏、斗赛游戏、季节游戏、歌舞观赏游戏、杂艺游戏、智能游戏、驯化小动物游戏、助兴游戏和博戏。
张新立结合彝族的一些文化习俗及操作方法对当地的儿童民间游戏进行了分类:
儿童的身体活动类游戏:
追逐打闹游戏、捉人游戏、斗鸡游戏、上中下和攻城游戏、梭坡坡和滚疙瘩游戏、老鹰捉小鸡游戏等;
借助器物类游戏:
骑竹马游戏、打陀螺游戏、推铁环游戏、荡秋千游戏、投石游戏、翻绳游戏、老虎抱蛋游戏等;
生活生产类游:
戏过家家游戏、捉鱼、泥塑游戏等;
语言计算类游戏:
如猜谜语、儿歌、棋类游戏。
第2章纳西童谣在游戏活动中的应用探索
一、纳西童谣与民间游戏结合的分类:
本文根据所收集的纳西童谣,并结合郭洋溪所划分的民间游戏的类别,整理归纳出以下一些适宜建构活动及课程的童谣及游戏活动。
民间游戏类别
民间游戏内容
对应的纳西童谣
走跑类游戏
捉人游戏
《黄鹰抓野鸭》
老鹰捉小鸡
《老鹰捉小鸡》
多人拉圆圈走的游戏
《团团的棉花》
坐轿子
《坐轿子》
单脚跳
《瘸山羊》
捉迷藏
《嘣嘣擦》
换背游戏
《换背游戏》
互背游戏
《苦荞粑粑》
蒙眼捉人
《瘸腿乌鸦跳》
多人游戏(2人及以上)
“炒黄豆”
《翻转松果果》
玩泥巴
《打粑粑》
玩跷跷板
《托咕咕署噜噜》
《谁先来呀》
开门关门
《开门关门》
互提手背
《叽叽戛戛》
斗赛游戏
斗牛
《碰撞游戏》
《斗牛调》
斗鸡
《斗呀斗》
智能游戏
猜谜
《猜玉米》《猜公鸡》等
抓石子
《丢石抓石》
认识手指
《小小指》
生产生活类游戏
驯化摇头虫
《摇头虫阿哥》
捉蜻蜓
《引诱水蜻蜓》
《逗蜻蜓》
捉云雀
《诱云雀》
驯化小鸡
《小鸡催眠曲》
二、教案设计:
(一)设计意图:
游戏不仅有利于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而且还有益于幼儿社会性。
换背游戏需要三至四名幼儿共同合作,其中两人背对背并将手臂屈肘相挽,一个背人,另一个被背,其余的一人或两人抬着被背人的双脚,在促进了幼儿骨骼肌肉的发育,提高幼儿的运动技能和技巧,使幼儿的手、脚动作更加灵活协调之外,在这一游戏过程中还需要调动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包括四肢运动的控制能力、有意注意能力、动作的协调能力、动作的敏捷性和节奏感的控制。
而且最后通过小组比赛,能够促使幼儿生活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精神,增进友谊,使幼儿学会与同伴合作,培养幼儿的机智、勇敢、团结的性格。
(二)活动目标:
1.能够熟练地演唱童谣《换背游戏》,增加对纳西童谣的理解,愿意和同伴一起歌唱童谣。
2.初步感受《换背游戏》的乐趣,增加对民间游戏的兴趣和了解,并乐于和
同伴共同游戏。
3.愿意通过其他方式了解更多的纳西童谣,体会纳西童谣的美。
(三)游戏玩法:
将幼儿3-4人分组,其中两人背对背并将手臂屈肘相挽,一个背人,另一个被背,其余的一人或两人抬着被背人的双脚,念着童谣有节奏的前行,随后交换角色互背。
附纳西童谣:
我来背着你,看着绿草走。
你来背上我,望着白云走。
你我交换背,快乐过一天。
(四)活动过程:
1.全体幼儿围成一圈坐好,教师示范吟诵童谣,第一遍幼儿只需静静听,体验童谣的节奏与韵律。
2.你听出来有什么不一样?
老师朗诵童谣用的是什么方言?
(丽江纳西语。
)这首童谣里说了什么?
我们再来听一听。
再次朗诵。
3.你听到了些什么?
你会不会用纳西语说?
(用童谣里的语言讲。
)
4.幼儿集体、个别学习,教师和幼儿共同说出童谣的汉语意思,重点让幼儿熟悉一些纳西语词汇的正确发音。
在幼儿熟悉基本含义之后,教师与幼儿共同学唱童谣。
5.这首童谣还能和两三个朋友一边吟诵一边玩游戏呢。
想玩吗?
请四个小朋友来做示范吧。
教师请四名幼儿到圆圈中间做示范,教师边吟唱童谣边引导幼儿有节奏的绕场地走一圈,随后交换角色互背。
6.将全体幼儿3-4人自由组合(可引导幼儿用“石头剪子布”或“点点逗逗”的游戏决定谁先被背,之后再互换),自由练习。
7.指定起点和终点,将幼儿分成两队,进行比赛。
三、纳西童谣应用于民间游戏的目的
纳西童谣是根据儿童的性格特点而作的一种短诗,以口头的方式在民间流传。
它具有一定的韵律性、趣味性,它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游戏方式实现的,有的甚至就直接产生于玩游戏的过程中,因而童谣对游戏的组织和展开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游戏类童谣是伴随着儿童的游戏而吟诵的,符合幼儿好动、好奇这一年龄特点。
童谣的语言朗朗上口,富于韵律,将童谣融入游戏活动不仅能带动幼儿的情绪,满足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的特点,也能够增加游戏趣味性。
(二)为游戏创设情景,营造游戏氛围
童谣一般都具有一定的韵律性,其文本内容与游戏内容有着直接联系,因此不同的文本内容或韵律为幼儿所创设游戏的情景是不同的。
这对营造游戏氛围,酝酿游戏情绪以及促进幼儿的情感体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幼儿在各式各样情景中体会不同情感,拥有不同的情绪体验,从而丰富幼儿的感情认知,也为游戏的开展进行氛围铺垫,奠定游戏基调。
”因而幼儿通过的童谣的内容及韵律,能够感受到一种欢快、恢谐的游戏氛围,从中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
(三)揭示游戏内容,对动作起提示作用
“童谣是一种语言术,通过有节奏的语言内容展示游戏的具体活动。
”一些游戏类童谣通过特定词汇直接告知活动的步骤、玩法和注意事项。
主要是通过童谣文本内容中的具体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暗示或直接告知相对应游戏动作或规则,使幼儿明白什么时候做、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除此之外,孩子在配合儿歌学习动作时,由于多次重复,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和语言中枢产生反复的规律性联系,建立了条件反射。
同时儿歌的语言---词语在里也起了一定程度的强化动作的作用,这就易于幼儿记忆、巩固动作。
(四)对游戏组织起排序、分队的功能
由于一些童谣自身具有游戏性,幼儿在吟诵童谣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可以明确两人或多人中谁先后的次序,也可以解决将多人分成若干队的问题。
例如纳西童谣“点点逗逗”,幼儿一边吟诵童谣,一边用手指点其他人,童谣最后一个字指到谁,谁就出列表演一个节目或完成一项任务,在简洁的语言中实现了童谣对游戏组织的排序功能。
(五)组织游戏并且建立游戏规则
首先童谣具有强烈的节奏性,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需要根据集体吟诵童谣节奏调整自己的语速,节奏不能太快或太慢,从而促使幼儿萌发合作意识。
其次许多游戏类童谣节奏统一,在游戏过程中需遵循一定规则,协调与他人关系,摆脱自我中心才能齐心协力才能完成活动,这无形中增强了幼儿规则意识。
4、纳西童谣与民间游戏应用于幼儿园活动的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民间体育游戏具有趣味性、生活性等特点,加上民间游戏配以儿歌和绕口令,对于提高幼儿的节奏感非常好,还可以在活动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在活动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幼儿,都可以在游戏活动中获得胜利,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如“斗鸡”游戏,大部分幼儿很快掌握了斗赛的技能,大胆游戏。
但也有个别胆怯的幼儿,不敢和同伴斗赛。
活动中教师要不断的鼓励幼儿,让能力强的幼儿去帮助能力弱的幼儿,从而产生一种快乐与满足的情感体验;
使幼儿今后面临困难时,敢于面对。
如果教师没有适当的引导和鼓励幼儿,幼儿会觉得自己永远不会,也不敢。
(二)有利于增强幼儿规则意识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许多民间游戏也有很多的规则,这些规则在幼儿活动中,要引导幼儿遵守规则,让幼儿明白在活动中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完成活动,这样就会在活动中增强幼儿规则意识,如:
切西瓜、贴人、猫抓老鼠等。
在平时的游戏中,它的随机性、趣味性能吸引幼儿参加活动,但不代表就没有规则。
(三)有利于增强幼儿的团队意识
现在的幼儿都是独身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团队意识不够强烈,而社会中的很多场合都讲究团队意识。
例如:
民间游戏中的“抬轿子”,就很讲究团队意识。
在游戏中需要两个幼儿手搭手拉在一起,然后让另一名幼儿坐在两名幼儿手搭的人轿子上,共同走向终点,按照到达的先后来判定名次。
在游戏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让幼儿明白只有相互合作、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4版论文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