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6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7656234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28.28KB
生理6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生理6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6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慢波的基础上,受到各种理化因素的刺激后,慢波自动去极化达阈电位(-40mV)水平时,可引发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时程较短,约10~20ms,故又称快波。
消化道平滑肌动作电位的升支(去极化)——Ga2+内流,只有少量Na+内流。
消化道平滑肌动作电位的降支(复极化)——K+外流。
二、消化道的分泌功能
消化腺的分泌过程是腺细胞主活动过程。
成人每日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总量达6~8L,其主要成分是水、无机盐和多种有机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多种消化酶。
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作用
支配消化道的神经有分布于消化道壁内的内在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肠脑)和外来神经系统。
名称
作用
内在神经系统
肌间神经丛
(欧氏神经丛)
调节胃肠运动
黏膜下神经丛
(麦氏神经丛)
调节胃肠分泌及血流
外来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
抑制消化道运动,抑制腺体分泌,而括约肌却收缩
副交感神经
促使消化道收缩,腺体分泌增多,而括约肌却松弛
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一)主要胃肠激素的分泌细胞及其分布部位
细胞名称
胃肠激素
分布部位
A细胞
胰高血糖素
胰岛
B细胞
胰岛素
D细胞
生长抑素
胰岛、胃、小肠、结肠
G细胞
胃泌素
胃窦、十二指肠
I细胞
缩胆囊素
小肠上部
K细胞
抑胃肽
MO细胞
胃动素
小肠
N细胞
神经降压素
回肠
PP细胞
胰多肽
胰岛、胰腺外分泌部分、胃、小肠、大肠
S细胞
促胰液素
(二)胃肠激素的分泌方式
分泌方式
举例说明
远距分泌
(经典分泌)多数胃肠激素经血液循环而起作用
胃泌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等。
旁分泌
神经分泌
血管活性肠肽、蛙皮素、P物质
腔分泌
胃肠激素直接分泌入胃肠腔内发挥作用,胃泌素、胰多肽
自分泌
胃肠激素分泌到细胞外,扩散到细胞间隙,再反过来作用域分泌该激素的细胞本身
(三)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
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一个激素可以调节多个消化道器官的功能,一个消化道器官往往受多种激素的调节。
三种胃肠激素对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的作用:
促胰腺素
2.营养作用:
胃泌素可以刺激胃泌酸腺区黏膜和十二指肠黏膜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促进其生长。
3.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如在消化器,抑胃肽可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一、唾液的分泌和调节
分泌部位
唾液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
分泌量
1~1.5L/d,pH6~7.1
成分
①水分:
占99%
②有机物:
黏蛋白、黏多糖、唾液淀粉酶、溶菌酶、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血型物质、尿素、尿酸和游离氨基酸。
③无机物:
(Na+、K+、Cl-、Ga2+、HCO3-)为低渗液,但K+浓度高于血浆
①湿润口腔:
利于吞咽和说话。
②溶解食物:
利于产生味觉。
③清洁和保护口腔:
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具有灭菌作用。
④消化作用:
唾液淀粉酶——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⑤排泄功能:
进入体内的某些异物可以随唾液排出,如铅等。
分泌调节
完全是神经反射调节(最依赖迷走神经)
二、咀嚼和吞咽
(一)咀嚼
咀嚼的主要作用:
①将食物切碎、研磨、搅拌,使食物与唾液混合成团,便于吞咽。
②使食物与唾液淀粉酶冲充分接触而引起化学性消化。
③咀嚼动作能反射性的引起胃肠、胰、肝、胆囊的活动,为食物的进一步消化做好准备。
(二)吞咽
分期
过程
第1期(口腔期)
食团由口腔进入咽,是随意动作
第2期(咽期)
食团由咽进入食管上端
第3期(食管期)
食团由食管上端经过贲门进入胃
蠕动:
是消化道平滑肌的一种基本运动形式。
由神经介导的,可使消化道内容物向前推进的反射活动。
食管下括约肌(LES):
生理性括约肌,形态学上食管下端并不存在括约肌,但有一段宽为1~3cm高压区,比胃内压高5~10mmHg,阻止胃内容物进入食管。
LES紧张性收缩
由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ACh介导,使该括约肌收缩
LES的舒张
由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VIP介导,促进靶细胞合成NO而使平滑肌舒张
使LES收缩的体液因素
胃泌素、胃动素等
使LES舒张的体液因素
促胰液素、缩胆囊素、PGA2(前列腺素)等
第三节:
胃内消化
一、胃液及其分泌节
(一)胃液的分泌细胞
(二)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胃液:
无色酸性液体,pH0.9~1.5,每日分泌量1.5~2.5L。
除水分外,主要含有以下物质:
分泌细胞
功能KD
盐酸(胃酸)
壁细胞
①激活胃蛋白酶原
②促使(食物中)蛋白质的变性:
易于消化
③杀灭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
④有助于小肠内铁钙的吸收:
可与Ga2+、Fe2+形成可溶性盐
⑤促进胰液素、缩胆囊素的释放;
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分泌
胃蛋白酶原
主细胞(为主)
黏液颈细胞、黏液细胞
被胃酸(HCl)激活后,分解和消化蛋白质
胃蛋白原酶,越酸越疯
胃的黏液
胃黏膜的上皮细胞
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
①润滑作用:
有助于食糜在胃内的往返运动
②保护胃黏膜免受坚硬食物的机械性损伤
③黏液呈中性或弱碱性,可降低胃的酸度,减弱胃蛋白酶的活性
④减慢胃腔中的H+向胃壁扩散的速度:
黏液具有黏滞性。
碳酸氢盐
胃黏膜的非泌酸细胞
与黏液共同构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保护胃黏膜免受H+的直接侵蚀,防止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消化作用。
内因子
与VitB12结合,一个活性部位保护其不被破坏,另一个活性部位促进回肠对其吸收。
缺乏内因子,造成VitB12缺乏症,影响RBC生成,出现恶性贫血
餐后碱潮:
在消化期,因为胃酸的大量分泌,同时有大量HCO3-进入血液。
胃酸即H+的生成,同时有HCO3-生成,进入血液,与Na+结合成NaHCO3。
(三)胃液分泌的调节
1.影响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和胃液的分泌实际上是一个考察概念)
代表物质KD
刺激胃酸分泌的因素
ACh、胃泌素、组胺、Ga2+、低血糖、咖啡因、酒精
抑制胃酸分泌的因素
胃酸、生长抑素SS、前列腺素、促胰液素、表皮生长因子
2.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
胃液分泌分期:
分为消化间期(空腹期)和消化期。
进食是胃液分泌的自然刺激。
消化期胃液分泌分期:
进食后胃液分泌增多,其分泌的调节按刺激部位(等同于食物进入到何处)不同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三个时期。
实际上是几乎同时开始,相互重叠的。
头期胃液分泌
胃期胃液分泌
肠期胃液分泌
占整个消化期的30%
占整个消化期的60%
占整个消化期的10%
胃液特点
酸度和胃蛋白酶含量均高
消化力最强
酸度高、胃蛋白酶比头期少
胃液分泌量少
刺激因素
由进食动作引起
食物入胃后,对胃底、胃体部和幽门部感受器的机械和化学性刺激
食糜对十二指肠机械性扩张和消化产物的化学性刺激
作用机制
条件性反射分泌
非条件性反射分泌
刺激G细胞——分泌胃泌素
十二指肠黏膜释放胃泌素、肠泌素刺激胃酸分泌
结合考题
3.消化期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物质
作用机理
胃酸(低pH)
当胃窦部pH≤1.2~1.5或十二指肠pH≤2.0时,可抑制胃酸分泌
(负反馈抑制)
脂肪
脂肪及其消化产物具有抑制胃酸分泌作用
高张溶液
高张溶液进入十二指肠后,通过肠-胃反射,释放多种激素抑制胃酸分泌
二、胃的运动
(一)胃运动的形式及其调节
部位
头区
胃底和胃体上1/3
容纳和暂时储存食物,调节胃内压及促进液体的排空
尾区
胃体其余2/3
混合、磨碎食物形成食糜,并加快固体食物的排空
容受性舒张
紧张性收缩
蠕动
运动部位
胃头区
全胃
胃尾区
收缩性
胃壁薄,很少发生收缩
是消化道平滑肌共有的运动形式
节律性蠕动,3次/分,每个蠕动波约1min到达幽门
方向性
因无收缩,无方向
开始于胃中部,向幽门推进
生理功能
容纳和暂时储存食物(50ml-1.5L),保持胃内压不变,防止过早排空,有利于食物的充分消化
使胃腔具有一定的压力,利于胃液渗入食物内部,促进化学性消化,协助推动食糜移向十二指肠,同时使胃保持一定形状和位置
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利于胃液发挥化学性消化作用,有利于块状食物被进一步磨碎,并将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
(二)胃的容受性舒张KD
胃的容受性舒张:
由进食动作(咀嚼、吞咽)和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的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的舒张。
主要刺激物:
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的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的舒张。
反射机制:
其传入、传出都通过迷走神经,故称迷走—迷走反射。
在反射中,迷走传出纤维是抑制性的,其末梢释放的递质为血管活性肠肽(VIP)(肽类)或NO。
胃的容受性舒张是通过迷走—迷走反射实现的,切断迷走神经后容受性舒张就不再出现。
(三)胃的排空及其影响因素
1.胃排空的过程
胃的排空:
指食物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排空的动力:
近端胃紧张性收缩和远端收缩产生的胃内压。
排空的阻力:
幽门和十二指肠的收缩。
一般食物入胃后5min既有部分食糜被排入十二指肠;
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需4~6h。
排空速度:
糖类>蛋白质>脂肪
2.影响胃排空的因素
胃内促进胃排空的因素
十二指肠内抑制胃排空的因素
影响因素
①胃内食物量:
与食物量成正比,食物越多,对胃壁的扩张性刺激就越强
②胃泌素:
食物可刺激G细胞分泌胃泌素,它可促进胃体和胃窦的收缩,又能刺激幽门括约肌的收缩,净作用是促进胃的排空
①肠-胃反射:
食糜中的酸等物质可刺激肠壁的感受器,通过该反射抑制胃的运动。
肠-胃反射对胃酸的刺激尤其敏感。
②胃肠激素:
小肠黏膜释放的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等可抑制胃的运动。
反射方式
迷走—迷走反射
肠—胃反射
生理作用
促进胃排空
抑制胃排空
(四)非消化期胃的运动
消化间期胃的运动(移行性复合运动MMC):
间歇性强力收缩,伴有较长的静息期的周期性活动。
MMC——90~120min
时长
运动
Ⅰ相
40~60min
运动静止期,只记录到慢波
Ⅱ相
30~45min
间断的不规则收缩
Ⅲ相
5~10min
规则高振幅收缩——清道夫作用
Ⅳ相
5min
转为下一周期的短暂过渡期
清道夫作用:
可将胃肠内容物,食物残渣、脱落的细胞碎片、细菌和空腹时的唾液、胃黏液清除干净。
MCC运动减退:
可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肠道内细菌过度繁殖。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食糜由胃进入小肠后,开始小肠内的消化过程。
小肠是食物消化最重要的部位,小肠内消化是整个消化过程最重要的阶段。
在小肠内食物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和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
一般混合型食物在小肠停留的时间是3~8h。
一、胰液的分泌
胰腺兼有外分泌(分泌胰液)和内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功能。
(二)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外分泌
①腺泡细胞:
主要分泌胰酶
②导管细胞:
主要分泌HCO3-和水分——无机物
1~2L/d,pH7.8~8.4
无机成分
水97.6%,主要负离子为HCO3-
HCO3-使得胰液呈弱碱性,保护肠粘膜免受强酸的侵蚀;
HCO3-造成的弱碱环境可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
有机成分
消化酶:
①碳水化合物水解酶
②蛋白质水解酶:
胰蛋白酶(最多)、糜蛋白酶、羧基肽酶
③脂类水解酶
胰淀粉酶
胰脂肪酶
胰蛋白酶
(碳水化合物水解酶)
(脂类水解酶)
(蛋白质水解酶)
分泌形式
活性
酶原*
主要功能
水解淀粉,消化糖类食物
分解中性脂肪,消化脂肪
消化蛋白质
最适宜pH
pH6.7~7.0
pH7.5~8.5
酶原被激活成酶
*蛋白质水解酶的激活:
无活性的蛋白质水解酶原在肠激酶(肠致活酶)的作用下激活为有活性的蛋白质水解酶。
胰液中含有三种主要物质的消化酶,因此是消化能力最强,功能最全的消化液。
当胰液分泌缺乏时:
即使其他消化腺的分泌均正常,食物中的脂肪和蛋白质仍然不能完全被吸收,引起脂肪泻;
同时也使脂溶性维生素A、D、E、K等吸收受到影响;
但对糖的消化和吸收影响不大。
(二)胰液分泌的调节
非消化期胰液几乎不分泌,消化期胰液分泌的调节和胃液一样也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
头期胰液分泌
胃期胰液分泌
肠期胰液分泌
占整个消化期的20%
占整个消化期的5~10%
占整个消化期的70%
调节类型
主要是神经调节
主要是体液调节
胰液特点
酶多量少
酶多量多
头期刺激因素及作用机制
①假饲→条件反射性分泌
②食物的感官刺激→刺激喉部感受器引起迷走神经兴奋——递质ACh→主要作用于腺泡细胞,因此酶多水少。
③迷走神经通过促进胃窦部释放胃泌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间接引起胰液的分泌——但在头期作用和较小
胃期刺激因素及作用机制
①食物扩张胃→迷走—迷走反射,引起胰液的分分泌
②扩张胃,蛋白质消化的产物→刺激胃窦部释放胃泌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间接引起胰液的分泌
肠期刺激因素及作用机制——消化期胰腺分泌最重要的时相
①食糜对十二指肠的刺激→分泌促胰液素、缩胆囊素
②消化产物刺激小肠黏膜→迷走—迷走反射,也可引起胰液的分泌
胰液的内分泌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但以体液调节为主。
胰液的分泌受多种胃肠激素的调节:
迷走神经的兴奋
促胰液素(胰泌素)
缩胆囊素(CCK、促胰酶素)
刺激物
食物→迷走神经兴奋
胃酸(最强)>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糖类(几乎无作用)
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胃酸>糖类(几乎无作用)
作用部位
胰腺腺泡细胞
胰腺导管细胞
量少酶多
量多酶少
激素
主要作用于胰腺导管细胞→水、碳酸氢盐
①可以促进胰腺分泌“量多酶少”的胰液,胰液中的碳酸氢盐可以中和酸性食糜。
同时使进入十二指肠的胃消化酶失活,使肠黏膜免受损伤。
②大量的碳酸氢盐可为胰腺分泌的消化酶提供合适的pH环境(弱碱环境)。
③可促进肝胆汁分泌。
④可抑制胃酸分泌和胃泌素释放。
主要作用于胰腺腺泡细胞→胰酶
①促进胰腺腺泡分泌多种消化酶。
②促进胆囊平滑肌收缩,促进胆囊胆汁排出。
③对胰腺组织具有营养作用,促进胰腺组织蛋白质和核糖核酸的合成。
可促进胰液中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和淀粉酶的分泌。
VIP
血管活性肠肽
可促使胰腺导管上皮分泌水和碳酸氢盐
二、胆汁的分泌
肝细胞能持续生成胆汁,胆汁生成后由肝管流出,经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或由肝管转入胆囊管而储存于胆囊中,在消化期再由胆囊排入十二指肠。
(一)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分泌
由肝细胞分泌
800~1000ml,pH7.4;
胆囊胆汁pH6.8
占97%
②无机成分:
K+、Na+、Cl―、Ga2+、HCO3―
③有机成分:
胆盐、胆固醇、胆色素、脂肪酸、卵磷脂和黏蛋白
无消化酶
①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分解
②促进脂肪的吸收
③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
④胆汁在十二指肠可中和部分胃酸
⑤通过肠循环重吸收的胆盐,可直接刺激肝细胞合成和分泌胆汁
⑥微胶粒中的胆盐(主要是卵磷脂)是胆固醇的有效溶剂,防止胆固醇析出而形成结石。
胆盐
由肝细胞分泌的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而形成的钠盐或钾盐。
它是胆汁中参与脂肪消化和吸收(也是胆汁的主要作用)的主要成分。
胆盐随胆汁被排至小肠后约有95%在回肠被重吸收入血,经门静脉入肝后再直接刺激肝细胞合成和分泌胆汁——胆盐的肠—肝循环。
(二)胆汁的分泌、排放及调节
①通过肠—肝循环回吸收的胆盐是促进胆汁分泌的最主要刺激物;
②进食动作或食物对胃和小肠的刺激可兴奋迷走神经,促进胆汁的分泌;
③刺激迷走神经可使胆汁分泌增加;
④缩胆囊素可引起胆囊强烈收缩和Oddi括约肌舒张,促进胆囊胆汁大量排放至十二指肠;
⑤促胰液素可刺激肝胆汁分泌;
⑥胃泌素可促进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
三、小肠液的分泌——不考
四、小肠的运动
(一)小肠运动的形式
分节运动
蠕动冲
移行复合运动
运动时期
消化期
肠道病变时
消化间期(同胃)
发生部位
被食糜充盈的小肠段
任何部位的小肠
梗阻或发生感染的小肠
饥饿小肠
运动特点
小肠分节段进行交替性收缩和舒张
蠕动慢(0.5-2cm/s)
传播近(数厘米)
食糜移动慢(1cm/min)
强烈快速蠕动,数分钟内将食糜从小肠始端一直推送到末端或直达结肠
起源胃下部,
每60-90min一次,
60-90min达回肠末端
混合食糜和消化液
有利于消化和吸收
并不明显推进食糜
缓慢推进肠内容物
快速推进肠内容物
清洁小肠,清道夫,阻止结肠细菌进入到终末回肠——同胃
(二)小肠的分节运动KD
1.小肠的分节运动的概念
以肠壁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活动。
在食糜所在的一段肠道,环行肌在许多不同部位同时收缩,把食糜分割成许多节段,随后,原来收缩的部位发生舒张,而原先舒张的部位发生收缩,将原先的食糜节段分为两半,而相邻的两半则合并为一个新的节段,如此反复交替进行,使食糜不断分开又不断混合。
2.小肠的分节运动的频率
小肠各段的分节运动频率,上部高,下部低。
十二指肠11次/分>回肠末端8次/分。
3.小肠的分节运动的作用
①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利于化学性消化的进行;
②增强食糜与小肠黏膜的接触,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③通过对肠壁的挤压,有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为吸收创造良好条件。
第五节:
大肠的功能
一、大肠液的分泌及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一)大肠液的分泌
大肠液由大肠黏膜表面的柱状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分泌
富含黏液和碳酸氢盐,pH8.3-8.4
其中的黏液蛋白能保护肠黏膜和润滑粪便
(二)大肠内的细菌活动
大肠内有大量细菌,主要是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
细菌菌体内含有能分解食物残渣的酶。
细菌对糖盒脂肪的分解称为发酵,能产生乳酸、乙酸、CO2、甲烷等。
细菌对蛋白质的分解称为腐败,能产生氨、硫化氢、组胺、哚吲等。
大肠内的细菌可以合成VitB复合物和VitK。
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一)大肠的运动形式
袋状往返运动
集团运动
类似于
小肠的蠕动
小肠的蠕动冲
使结肠袋中的内容物向前、后两个方向作短距离位移,对内容物起缓慢揉搓作用
短距离蠕动,常见于远端结肠,传播速度很慢5cm/h
长距离的快速强烈蠕动,
常发生于进餐后,每日3-4次
混合大肠内容物促进水的吸收
推进肠容物
快速推进肠内容物到乙状结肠或直肠
安静时大肠的运动:
餐后交感神经兴奋的大肠运动:
分节推进(非分节运动):
环行肌有规则的收缩,将一个结肠袋的内容物推移到邻近长短,收缩结束后,肠内容物不返回原处。
多袋推进运动:
指在一段较长的结肠壁上同时发生多个结肠袋收缩,并使其内容物向下推移。
(二)排便
正常人的直肠内通常没有粪便。
当肠蠕动将粪便推入直肠时,刺激直肠壁内感受器,冲动经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传入脊髓腰、骶段的初级排便中枢,并同时上传到大脑皮层引起便意。
排便反射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如对便意经常制止,可使直肠对粪便压力刺激的敏感性逐渐降低,便意的刺激阈值就会提高。
大便在直肠内滞留过久,水分吸收过多,使得排便困难,即为便秘。
胃肠运动形式的总结
胃的运动形式
小肠的运动形式
大肠的运动形式
一般运动方式
蠕动、紧张性收缩
蠕动、袋状往返运动
分节推进、多袋推进运动
特殊运动方式
蠕动冲;
分节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