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655313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2.17KB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5
第一节生物因素5
第二节社会因素5
第四章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的意义、目标6
第一节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目标确定的依据和原则6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6
二、制定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目标的原则6
第二节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的目标6
第五章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6
第一节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的内容6
第二节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的途径7
第三节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的方法8
第六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8
第七章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活动的评价9
一、社会性教育活动评价的原则9
二、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活动的评价类型9
三、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活动评价项目9
四、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活动的评价方法9
第一章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一、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是指个体形成、发展社会性和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构建价值体系,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品质,由一个自然人发展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
二、社会性的含义
社会性是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
三、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性。
四、个性的含义
个性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五、社会化、社会性与个性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是指个体形成和发展社会性和个性的过程,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特性,幼儿个性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关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它们相互包含:
从社会的角度和立场出发,我们就会将儿童的个性作为社会性的一部分,将发展社会性作为最重要的事情,并且将社会性作为整体的、整合的机制;
从儿童的角度和立场出发,我们就会将社会性作为儿童个性的一部分,将儿童的利益、个性作为最重要的事情,并且以内部的个性来统率外部的社会性特征。
另一方面,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又是互相促进的。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协同发展有益于幼儿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个性,更好地适应社会。
第二章幼儿社会性发展
第一节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自我概念是指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
二、自我意识的特点
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一般趋势如下:
1、从简单到分化
2、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曲线是起伏变化的
3、儿童自我概念结构的复杂性岁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
4、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
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发展
社会认知是指人对社会性客体及其之间的关系,儿童社会认知发展通常包括观点采择、心理理论和对权威与规则认知的发展。
一、观点采择的发展
(一)观点采择的定义
观点采择在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儿童对不同观点进行协调的能力的发展标志着其认识社会关系方式的重新建构。
综合发展心理学中关于这一概念的几种说法,将观点采择概括为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根据有关信息对他人观点进行推断以及做出反应的能力。
(二)观点采择的分类
1、空间观点采择
2、社会观点采择
(三)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1、儿童对社会世界(包含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认知结构的发展平行于其对物理世界的认知发展
2、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呈现一定的阶段性
3、儿童观点采择过程伴随着相应的智力活动
第三节依恋的发展
一、依恋的含义
广义上讲,依恋指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或群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
狭义的依恋特指儿童(特别是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者)之间所形成的持久的情感联结。
二、影响婴儿依恋形成的因素
1、婴儿对亲人的依恋方式,取决于父母对他们的教养方式
2、依恋关系的形成还会受到婴儿的气质特点等因素的影响
三、相关研究:
哈洛的恒河猴实验(1958年)
第四节同伴交往的发展
一、同伴关系的含义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二、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同伴关系为儿童发展社会能力、获得熟练成功的社交技能提供了重要的背景2、同伴关系是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归属感的重要源泉
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4、同伴交往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第五节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亲社会行为的含义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
1、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观点一致,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经历了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助人行为、利他行为不断增多
2、亲社会倾向在生命的早期就出现,并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且表现形式随儿童的发展而变化
3、幼儿亲社会观念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一致性程度不高,但随着年龄增大,其一致性增加,在实际情景中这种一致性程度的增长尤为显著
4、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指向对象在不断变化,且存在年龄差异;
各种类型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并不等速
5、幼儿的同情心具有普遍性,年龄与同情心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
三、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
(二)认知因素
1、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
2、儿童对情境信息的识别
3、观点采择及归因
(三)环境因素
1、父母抚养方式对亲社会的影响
2、社会文化传统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3、大中传播媒介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四)情感因素:
移情
第六节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
攻击性行为是与亲社会行为相对立的概念,是指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
二、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1、遗传基因
2、激素水平
3、气质
(二)社会认知
1、攻击性儿童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认知不全面
2、攻击性儿童对攻击后果持有攻击合理的信念
3、攻击性儿童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
4、攻击性儿童对他人意图倾向于敌意性归因认知
1、家庭影响
(1)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
(2)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3)父母使用奖励和惩罚时的不一致性,也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4)父母对孩子的处所、活动和社会联系的指导是决定儿童攻击性的重要因素
(5)家庭冲突和暴力是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
2、暴力性的大众传媒和游戏
(1)它教给儿童一些攻击性的行为方式
(2)使儿童放松了对攻击性行为的抑制,使暴力合法化
(3)降低了儿童对暴力的敏感性,并习以为常
(4)使儿童对现实的想象建立在自己的行动之上,过分地认为自己是受害者
三、减少与控制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教育
1、提高社会认知水平与移情能力
2、掌握解决社会性冲突的技能与方法
3、掌握合理的情绪宣泄方法
4、及时表扬和奖励儿童亲社会行为
第七节性别角色的发展
一、性别角色的含义
指社会按照人的性别而分配给人的社会行为模式。
二、性别角色的发展特点
1、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
在获得性别身份的同时儿童就习得了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外部特征如女孩穿裙子、男孩穿裤子,男孩剪短发,女孩扎蝴蝶结等。
5岁时,活动和职业的性别刻板印象建立。
2、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玩具偏好:
1岁半时即出现性别刻板的游戏和玩具选择,3岁时这些偏好对于男孩和女孩变得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第三章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第一节生物因素
一、人类进化二、气质
三、生物环境
(一)生物性危险
1、非遗传性的染色体异常
2、产期异常
(二)药物的影响
第二节社会因素
一、家庭
(一)家庭教育目标与儿童社会化
(二)家庭环境与儿童社会化
1、物质环境
2、精神文化环境
(三)家庭结构与儿童社会化
1、杂居家庭与非杂居家庭
2、核心家庭与非核心家庭
3、单亲家庭与非单亲家庭
(四)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社会化
1、溺爱2、专制3、民主4、放任
二、幼儿园
(一)幼儿园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二)幼儿园文化环境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三)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活动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四)幼儿同伴交往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1、幼儿的同伴交往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2、同伴交往能使幼儿认识到自我的价值
3、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
(五)师幼互动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1、良好的师幼互动可增强幼儿的安全感
2、良好的师幼互动能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3、良好的师幼互动有利于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
4、良好的师幼互动可以影响幼儿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社会文化
(一)社会文化的内涵
(二)社会文化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社会文化的价值观2、大众传媒
第四章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的意义、目标
第一节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目标确定的依据和原则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一)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政策
(二)社会与人发展的关系
1、社会现实是选择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目标的基础依据
2、社会的发展、变化也是社会性教育目标选择的重要依据
(三)幼儿的发展
1、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2、幼儿已有的经验
二、制定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目标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
(三)基础性原则
(四)发展适宜性原则
第二节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的目标
一、《纲要》中的总目标
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第五章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第一节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的内容
一、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内容
根据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我们把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内容相应地分解成便于操作的六个方面,并具体地规定了各个方面应该达到的水平。
这六个方面包括:
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
(书P151)
第二节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的途径
一、课堂教育活动
(一)活动目标明确
(二)教师有清晰的设计思路
(三)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显性控制
二、游戏活动
(一)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1、游戏能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2、游戏能促进良好品质的形成
(二)游戏的种类
1、创造性游戏2、规则游戏
(三)重视教师对游戏的指导
三、区域活动
(一)区域活动的形式
1、把区域活动视为分组教学的一种形式
2、把区域活动视为集体教学(上课)的延伸
3、把区域活动视为集体活动之外为幼儿创设的一种自由活动的形式
(二)区域活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1、区域活动促进了幼儿“去自我中心化”的发展
2、区域活动增强了幼儿的自我意识,促进了幼儿的自主发展
(三)重视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
四、日常生活教育
(一)日常生活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二)重视生活教育,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规
五、其他领域活动中社会性教育目标的体现
六、参观活动
(一)参观活动能加深幼儿的社会认知,扩大幼儿的社会视野
(二)参观活动能丰富幼儿的社会经验,促进幼儿的社会模仿
(三)参观活动能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发展良好的社会行为
七、家园合作教育
(一)家园合作能促进幼儿良好社会品质的巩固和提高
(二)利用家庭资源,可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八、社区教育
(一)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培养幼儿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利用社区环境,促进幼儿积极的社会交往
(三)利用社区资源,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服务社区,促进幼儿的良好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形成
九、专题实践活动
1、开展“大带小”的活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
2、开展“分享”活动,培养幼儿的团结协作能力
第三节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的方法
一、语言传递法
语言传递法是指以教师和幼儿口头语言活动为主的教育方法。
包括:
讲解法、谈话法
二、直观教育法
直观教育法是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育方法,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或直观材料的演示、组织参观等使幼儿形成正确认识的教育方法。
演示法、参观法
三、实践训练法
实践训练法是以幼儿技能、技巧与知识练习为主的教育方法,在社会领域教育中的练习法以行为练习为主。
四、陶冶熏染法
陶冶熏染法是利用环境条件、生活气氛及教师本身的言行举止,对幼儿进行积极感化、熏陶、发挥潜移默化影响的教育方法,包括环境陶冶法和艺术感染法。
五、移情训练法
通过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使幼儿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儿童在日后生活中会主动地理解和分享他人类似的情绪体验。
六、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是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技术。
情境分析扮演、剧本扮演、角色互换扮演
第六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
一、情感支持原则
情感支持原则是指通过爱与关心来建立教师与学前儿童间的双向接纳关系,为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1、投入积极的情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2、激发良好的社会情感
二、生活教育原则
生活教育原则是指要把学前儿童还原到真实的生活中开展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于日常生活,并且为了日常生活而进行的。
1、善于抓生活中的细节
2、长期一贯地坚持
三、正面教育原则
1、以积极的方式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
所谓积极的方式,即在希望学前儿童表现出某种举动的时候,我们直接告诉学前儿童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要去做什么。
2、创设积极的环境
在物质上是丰富和多样的。
在气氛上是宽容和接纳的,意味着只有最底限度的强制性和必然性。
在制度上是明确的和必要的。
在设计上是具有某种倾向性或暗示性的。
3、树立榜样:
同伴榜样、成人榜样、象征性榜样
4、以鼓励表扬为主
四、实践性原则
所谓实践性原则是指在社会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和创设各种情景,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前儿童参与其中。
为学前儿童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
教给学前儿童正确、具体的行为方式;
允许学前儿童犯错。
五、一致性原则
所谓一致性原则是指教育者要尽力为幼儿的社会学习营造一个连续与统一的影响环境。
这个环境既包括教育者自身影响的连续性与统一性,也包括各方面力量的连续性与统一性。
1、教育者自身要做到言行一致,始终一贯
2、协调统一幼儿园内部的力量
3、协调统一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之间的力量
第七章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活动的评价
一、社会性教育活动评价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全面性原则
4、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二、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活动的评价类型
(一)按照评价的对象和内容划分
1、幼儿发展评价:
对幼儿学习行为及发展水平评价
2、教学评价:
对社会性教育活动中教室设计和组织实施行为的评价
(二)按照评价的主题划分
1、外部评价:
由第三者(园长、教育行政人员、科研人员等)从外部教育活动进行的评价
2、内部评价:
指参与教育活动的人对教育活动的自身评价。
分:
教师评价、幼儿自我评价
(三)按照评价的功能划分
1、诊断性评价2、形成性评价3、总结性评价
三、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活动评价项目
(一)对活动本身的评价
1、评价活动目标2、评价教育活动内容3、评价活动准备
4、评价活动过程5、评价活动效果
(二)对活动对象的评价
1、对幼儿的评价2、对教师的评价
四、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活动的评价方法
(一)观察法
1、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2、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3、全面观察与取样观察4、定期观察与追踪观察
(二)情景测验法(三)问卷测验法(四)社会测量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前 儿童 社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