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13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专题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651174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9.83KB
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13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专题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13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专题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13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专题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考查工业生产的区位条件。
提取材料是无图选择题的最重要方法,因此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把材料中介绍油纸伞的信息提取出来。
与现代钢骨布面伞相比,油纸伞以竹为骨,以纸或丝绸为面,不可折叠,故携带不方便,耐用性较差;
长期置于干燥环境中易变脆、开裂,适用地受限制;
油纸伞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传统方法、全手工制作,有文化蕴涵。
第2题,考查区域特征及差异。
油纸伞面刷桐油以增强韧性并防水,但长期置于干燥环境中易变脆、开裂,故油纸伞应在气候比较湿润的地区使用,欧洲西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湿润,宜作为油纸伞重点推销市场;
而中亚、中东和撒哈拉以南非洲气候干燥,不适宜使用。
(2017全国Ⅱ·
1~3)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
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如图)。
据此完成第3~5题。
3.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4.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5.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B.技术C.资金D.交通
答案3.C 4.D 5.D
解析本组题考查区域的划分及不同发展阶段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3题,秦岭—淮河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有一定的划分标准,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半湿润区与湿润区的分界线等都可作为洪泽湖以东地区的划分指标与依据,故A项错误。
读图可知,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缺少了相应的自然河道,也没有对应的自然标志,故B项错误,C项正确。
区域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特征,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两侧的地理差异并不明显。
第4题,在经济技术水平比较低的时期,长江成为两岸地区人们地域联系的障碍,苏南、苏北的划分就体现了河流对地域联系的阻隔作用,故D项正确,C项错误。
江南、江北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都相差不大,故A、B两项错误。
第5题,由材料可知,进入21世纪,多座长江大桥的建成,密切了苏南、苏北的联系,使两地经济合作更加广泛,故其主导因素是交通。
故选D项。
(2017全国Ⅲ·
1~3)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右图是一帧剪纸作品。
据此完成第6~8题。
6.图中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四川盆地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D.长江三角洲
7.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8.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
A.川剧B.豫剧C.粤剧D.越剧
答案6.D 7.B 8.D
解析第6题,考查区域环境特征。
从景观图中可以看出,此处有小桥、流水,主要交通工具为船,房屋依河而建,屋顶坡度较大,利于排水。
据此判断此处位于长江三角洲。
第7题,考查区域环境的形成原因。
从图中可以看出,民居屋顶坡度大,河流多,说明当地降水丰沛。
小船行驶说明当地地势低平,河流流速较慢。
第8题,考查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和传统文化。
该景观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剧种是越剧。
越剧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及福建、江西等省级行政区域。
新题演练提能·
刷高分
(2018湖北襄阳调研)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
据此完成第1~3题。
马拉爬犁比车快
1.图中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四川盆地B.太湖平原
C.东北平原D.黄土高原
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A.河汊纵横,气候湿润B.中低周高,排水不畅
C.沟壑纵横,降水集中D.林海雪原,寒冷干燥
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
A.川剧B.二人转C.昆区D.秦腔
答案1.C 2.D 3.B
解析第1题,为了适应冰天雪地的地理环境,人们发明制作出了一种冬季可以在冰天雪地上行走如飞的交通工具——爬犁。
东北平原所处纬度位置较高,冬季降雪较多,故图中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平原。
第2题,该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故林海雪原,寒冷干燥是形成该景观的自然条件。
第3题,该景观主要分布区是东北地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二人转。
(2018山东寿光期末)陕北靠山(崖)式窑洞是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往往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有的在洞外加砌砖墙(如图所示)。
近年来,随着陕北经济的发展,先富起来的中青年开始急切地“弃窑购房”或“弃窑建房”,窑洞作为陕北传统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居住功能日渐衰弱。
据此完成第4~6题。
4.图示窑洞建筑方式反映当地的环境特点是( )
A.冬暖夏凉B.森林茂密
C.土厚坡陡D.降水稀少
5.在窑洞外加砌砖墙的主要作用是( )
A.阻挡风沙进入窑洞B.减少侵蚀保护崖面
C.抗震防塌确保安全D.加厚墙体减小温差
6.为保护和传承窑洞文化,当地采取的措施合理的是( )
①扩建更多窑洞 ②技术改良窑洞 ③居民搬出窑洞 ④发展特色旅游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4.C 5.B 6.D
解析第4题,该地窑洞建筑方式靠山(崖)式的,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主要是因为当地的黄土土层深厚且该地为陡坡,C项正确。
第5题,由于该地的窑洞是靠山(崖)式窑洞,所处的地区坡度较陡,在窑洞外加砌砖墙应该是为了防止坡面受到侵蚀而损坏窑洞。
第6题,材料中提及先富起来的中青年开始急切地“弃窑购房”或“弃窑建房”,如果再扩建更多窑洞将导致废弃窑洞继续增多,①错误;
居民搬出窑洞,窑洞文化无法得到传承,③错误;
通过技术改良窑洞,使其能够吸引当地年轻人重新入住新式窑洞;
或者借助窑洞来发展特色旅游业和农家乐,提高当地居民经济收入,使得窑洞能够长久不衰。
(2018山东菏泽期末)李白在诗中曾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形容巫山的险峻。
人们习惯以巫山为界把长江上游部分区域分为“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如下图)。
2009年三峡水利枢纽修建完毕;
2013年我国铁路史上修建难度最大的山区铁路——宜万铁路全线通车。
据此完成第7~9题。
7.巫山一线东西两侧的“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 )
A.无划分指标依据B.有明确的界线
C.气候类型一致D.地形单元一致
8.“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的划分体现了巫山对两地( )
A.自然景观分异的影响B.城市景观差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D.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9.进入21世纪,促进“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B.技术C.资金D.市场
答案7.C 8.C 9.A
解析第7题,巫山一线东西两侧为“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从“巫山一线”可以看出划分指标依据是地形特征;
“巫山一线”本身就是一个过渡地带,故此自然地理界线是模糊的界线;
两侧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类型一致;
地形单元西侧是盆地,东侧是平原。
第8题,巫山这一山脉将两地分开,阻隔了两地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了不同环境的差异。
第9题,巫山阻隔两地间联系,交通促使两地间紧密联系,是其主导因素。
技术、资金、市场对两地合作有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
(2018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第二次联考)读2013年我国三个临近省级行政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统计表。
据此完成第10~11题。
省级行
政区域
城镇化
水平/%
第一、二、三
产业结构/%
中心城市之间
的交通时间距离
①
1261
86.2
0.8∶22.3∶76.9
①②:
38分钟
②③:
2小时
①③:
1.3小时
②
1183
81.6
1.3∶50.6∶48.1
③
386
48.2
12.3∶52.2∶35.5
1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区处于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B.②区产业结构最优
C.①区内部的集聚作用大为增强
D.③区处于低水平平衡
11.未来三区将会呈现一体化发展趋势,则( )
A.②区因交通时间距离最短产业优先转移到①省区
B.③区因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只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入
C.三区未来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差距越来越小
D.因交通拥堵,三区之间的交通时间距离将不断变大
答案10.A 11.C
解析第10题,根据表格信息,①区产业结构最优、交通便利,应处于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③区处于加速发展的不平衡阶段。
第11题,根据表格信息,②区交通时间距离并不是最短;
③区人口密度小,劳动力并不丰富;
伴随着三地经济一体化发展,三区未来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差距越来越小;
随经济发展,三区之间的交通时间距离将不断变小。
命题角度2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2016江苏·
15~16)下图为某地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以下图层组合最适合用遥感(RS)技术获取信息的是( )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③④⑥D.②③⑥
2.进行农业适宜性评价可以利用的图层组合是( )
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⑥D.①③⑤⑥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遥感只能获取地面的地理信息,土壤、岩层、地下水等无法用遥感直接获取;
居民点、河流和地形的分布,可以通过遥感卫星直接获取相应图像并进行判读。
第2题,考查了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农业生产主要考虑的是水源、土壤、地形等因素,一般不考虑居民和岩层。
所以进行农业适宜性评价可以利用的图层组合是②③④⑥,故选C项。
(2018辽宁庄河期末)美团等点餐类App软件的出现,为足不出户的人们提供了便利,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1.与到店就餐相比,利用美团等销售外卖,可以( )
A.减轻对交通条件的依赖
B.减少对市场位置的依赖
C.减轻恶劣天气的影响
D.减少对市场需求的了解
2.通过App,可以查询到送餐员的即时位置和行驶路线的技术是( )
A.GIS和GPSB.GPS和RS
C.RS和GISD.数字地球和GIS
答案1.B 2.A
解析第1题,外卖不能省去运输的环节,故对交通条件的依赖没有变化,运输过程中会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
利用手机销售,商家的销售位置比较灵活,减少了对市场位置的依赖。
第2题,确定送餐员即时位置使用GPS技术,运输路线的确定需要通过GIS技术的管理、分析功能来进行。
(2018辽宁庄河期末)稳定灯光数据图是由地球观测站依据卫星获得数据制作的地图,该数据排除了因火灾等干扰因素引起的短暂亮光。
下图为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同学下载的东亚局部地区图像。
读图,完成第3~4题。
3.该图像( )
A.所示区域东部比西部时间晚
B.应用了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
C.可提供精准的三维地理坐标
D.灯光暗淡地区云雾天气较多
4.读图可知( )
A.发电站的分布状况B.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C.各地人口增长模式D.土地利用方式变化
答案3.B 4.B
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图中灯光较亮的地方是经济发达的城市,灯光暗淡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该区域主要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因此东部比西部时间早。
该图像是运用遥感技术监测到信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处理而制作的卫星照片,不能提供精准的三维地理坐标(GPS可以)。
第4题,由上题的分析可知,图中灯光最亮的地方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而灯光暗淡的地方则是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区。
(2018河北衡水中学诊断)麦收时节,农时紧迫。
因为种种原因,种粮大户刘某早先预定的收割机没有按时到来。
他却没有太着急,手机上的一款软件帮了他的大忙。
在手机上,他的小麦作业需求、地理位置等信息,被夏收大数据处理平台推送到半径20千米内注册的农机手手机上。
半个小时内,先后有4个农机手抢单成功,高某第一个抢单。
据此完成第5~6题。
5.现代化麦收所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A.RS GPSB.GPS GIS
C.RS GISD.GPS 数字地球
6.与传统“预定收割机”的麦收手段相比,手机软件平台的介入( )
A.提高了收割机麦收的速度
B.降低了农机手的经济效益
C.提高了收割机使用精准度
D.增加了种植户的麦收成本
答案5.B 6.C
解析第5题,现代化麦收所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有GPS技术,确定作业农田的地理位置;
利用GIS技术,分析、处理信息,查询适宜范围内的农机手,并发送信息。
第6题,通过手机软件平台,农机手能够事先了解所收割地块的作业需求、地理位置等信息,能够根据情况做出计划,提前介入,提高了收割机使用精准度。
(2018北京昌平期末)路灯杆上加装一个充电桩,路边车位正好可以让纯电动车在停车的同时进行充电。
这样的“路灯充电桩”已经在×
×
区的88盏路灯上试点,未来有望在更大范围内解决电动车充电难题。
读图,完成第7~9题。
7.合理设置“路灯充电桩”需要借助( )
A.遥感技术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D.北斗卫星系统
8.设置“路灯充电桩”的意义是( )
A.有效减轻城市环境污染
B.促进电力工业发展
C.推动电动汽车技术革新
D.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9.“路灯充电桩”可以设置在( )
①城市次干道 ②大型停车场 ③居民区 ④×
区主要环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7.C 8.A 9.B
解析第7题,合理设置“路灯充电桩”需要对车流状况、行车里程等进行数据分析,因此需要借助地理信息系统,选C项。
第8题,电动汽车相比燃油汽车更加环保。
设置“路灯充电桩”,可以方便市民充电,会促使市民购买电动车,从而有效减轻城市环境污染,选A项。
第9题,“路灯充电桩”可以设置在电动汽车使用量较大、交通不太拥堵的路段,据此,可以设置在城市次干道、居民区内,选B项。
(2018江苏如皋调研)下图为利用GIS技术制作的我国某地区植被及地形分布图,左图为该地区的气候资料图。
读图,完成第10~11题。
10.有关该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河流结冰期长,有明显春汛
B.山脊地区植被生长茂密
C.冬冷夏热,降水集中在夏季
D.植被主要为常绿阔叶林
11.下表中的栅格是记录A流域的海拔(单位:
m),据此判断该河段的流向是( )
886
883
880
882
887
885
893
876
881
884
894
879
872
890
870
875
874
869
878
866
A.由北向南
B.由南向北
C.由北向南,再由西北向东南
D.由北向南,再由东北向西南
答案10.C 11.C
解析第10题,结合图中气温曲线可知,该地气温低于0℃的时间较短(3个月),且该段时间降水少,所以此地结冰期短,积雪融化量不大,春汛不明显,排除A项。
此地夏季降水集中,对地面冲刷侵蚀强,土壤浅薄贫瘠,并且山脊地区坡度大,植被稀少,排除B项。
从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可知,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排除D项。
从气温来看,该地冬冷夏热;
从逐月累积降水量来看,夏季增幅最大,降水集中,C项正确。
第11题,流域内的河流最终汇水到地势最低洼处的干流内。
找出表中的栅格记录每一行中海拔最低数值880、876、872、870、869、866米,把图表中这些数值的栅格记录连线,这些地区应为A流域的干流所在位置,所以A流域为由北向南,再由西北向东南。
(2018北京石景山期末)某大学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绘制了×
市公交等时线图(等时线是指在相同时间内利用公交可达最大范围的边际线),常用于研究“如何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下面是以×
市×
区作为出发地点,绘制的当地12时、14时、16时、18时四个不同时刻下时间间隔为1小时的等时线分布图。
读图,完成第12~13题。
12.四幅等时线图中,与当地18时的交通情况较为相符的是( )
13.制作公交等时线图主要依靠( )
A.公交车GPS和RS
B.公交乘客手机GPS和RS
C.公交乘客手机GPS和GIS
D.公交车GPS和互联网技术
答案12.C 13.C
解析第12题,等时线是指在相同时间内利用公交可达最大范围的边际线。
18时,正值下班高峰时期,C图中各方向的等时线相对较密集,说明相同时间内移动的距离较小。
所以四幅等时线图中,与当地18时的交通情况较为相符的是C图。
第13题,根据材料,等时线是指在相同时间内利用公交可达最大范围的边际线。
制作公交等时线图,要知道乘客的位置,确定位置的移动,需要公交乘客手机GPS技术。
还要用GIS技术,进行信息的分析处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地理 复习 专题 13 地理环境 区域 发展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