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渊源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646829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9.03KB
客家人渊源Word文件下载.docx
《客家人渊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客家人渊源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
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
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
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这就是“西进运动”中著名的“湖广填四川”。
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
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和大部分太平军都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纷纷向偏远的南方,甚至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迁徙。
除以上五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
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了客家人,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客家人的大本营 据统计,现在生活在我国大陆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湖北、贵州等地,加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的客家人,总人口在5000万以上,占汉族人口的5%。
国内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7个省、185个市县,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纯客县50个,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赣南、闽西和粤东北部。
在海外,客家人分布很广,人口有500万之多。
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均是客家人。
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这里武夷山脉和南岭山脉相交接,形成中原大地与东南沿海相隔离的天然屏障。
正是在这天然屏障的心脏里,孕育出养育东南大地人民的赣江、汀江和梅江三条大江。
在这三条江及其众多支流的两岸,小盆地星罗棋布。
客家先民由北而南迁移,终于在这里找到了较为理想的落脚地。
在客家人来到之前,赣闽粤三角地带是人烟稀少、野畜出没的原始森林。
在这荒野的山岭中,居住着百越、畲族、瑶族等当地土著。
这些少数民族文化落后,处于刀耕火种的蛮荒时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
客家人的大量南迁,给这片荒僻而神奇的土地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客家人从中原地区带来农作物的种子、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建筑技术。
他们伐木垦荒,筑坝造田,把一个个小盆地或低缓的坡地开垦成片片井田或层层梯田,并修渠筑坡,引水灌田,使寂静的群山阡陌纵横,如诗如画。
昔日荒凉闭塞的山野,变得人声喧闹,鸡犬相闻,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客家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个个村寨有盘山小径或通衢大道相通。
一些人口集中的较大村寨形成了集贸市场。
就这样,客家人把热闹带进了千沟万壑,把繁荣带进了穷乡僻壤,把文明带进了荒峦山野。
客家先民对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的开辟,表现了他们勤劳勇敢、刻苦耐劳的精神,表现了他们敢于战天斗地、敢于跟险恶环境作斗争的勇气。
正是靠这种精神,靠这种勇气,才锤炼出一个刚强弘毅的优秀民系。
客家先民扶老携幼,背负中原文明,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战激流天堑,渡黄河长江,越武夷南岭,扎根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男耕女织,发展生产,安居乐业,播种文明,展现出一幅生动而精彩的自给自足的耕读文化图。
至此,一个在语言、民情、风俗、文化等方面与中原汉族既有割舍不断的渊源而又相对独立的具有显著特征的客家民系形成了。
接着,客家又藩衍湘川云贵,横渡海峡,遍布五洲四海,发展成一个世界上人口众多、影响深远的优秀民系。
晚清著名诗人黄遵宪诗云:
“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
”诗中指的就是客家先民离开中原故土、历尽艰辛和苦难,迁居闽粤赣,进而向南方各省和海外发展的史实。
(汉族族群分支)编辑客家人,又称客家民系,是中国南方广东、福建、江西等省的本地汉族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1]客家源流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2],历魏晋南北朝、唐宋,由于战乱等原因,他们逐步往江南、再往闽、粤、赣边,最迟在南宋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族群——客家人[3],然后又往南方各省乃至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迁徙,并最终成为汉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异的重要民系族群。
据有关学者估计,全世界约有1亿客家人。
其中约7400万人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海南、浙江等1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180多个县(市),广东省本地客家人数达到2500万左右,占到广东本地族群的三分之一。
约600万人分布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约1500万人分布在除中国外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起源于几百年前客家人的下南洋运动)[4-5],客家语也是当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惠州、梅州、赣州、龙岩、河源、韶关、贺州、玉林、防城港、沙巴州、新竹[6]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城市,梅州、惠州、赣州、汀州被誉为“客家四州”。
客家人在各个领域表现突出,如洪秀全,朱德、叶挺、叶剑英、胡耀邦、陈宝箴、陈寅恪、张弼士、李光耀、何子渊、薛岳、胡文虎、他信·
西那瓦、英拉·
西那瓦、张国荣、林丹、范文芳、何雯娜、邓丽欣、刘惜君、王心凌,等等。
中文名客家人外文名Hakka语言客家语人口数量中国约8000万,海外约1500万地域分布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台湾等代表人物李光耀、叶挺、丘成桐、陈寅恪等目录1历史起源诸说多次迁移客家四州2人口分布综述广东省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台湾省四川省湖南省其他省份海外3文化艺术概述建筑语言饮食4著名人物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台湾香港湖南海外其他5史籍记载6历史评价1历史编辑客家人自秦朝至今在南方地区居住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一个重要群体,是广东本地的主要客家人的智慧(26张)族群(广府、客家、潮汕、粤西高凉、四邑、海陆丰、粤北少民等)之一,也是江西和福建本地的重要族群之一。
广东的几大族群,都是混合同化了岭南最早的原住居民百越诸族而最终形成的。
客家民系并不比广东其他民系形成的时间晚,因为客家语本是中原雅言,只是到了南方后吸收了一些土著语言,但其主体仍是中古雅韵。
客家人也并不比其他族群晚来于广东,在广东的河源、惠州等地最早定居的就是糅合了原古越诸族的客家先民。
客家人有五次大迁移,第一次主要到江西九江,吉安;
第二次到江西赣州和福建汀州;
第三次入粤东北(包括惠州),少量到曲江。
后二次是在广东内的迁徒,或广东的客家人到台湾、海南岛、广西,甚至有一支从湖南再到了四川。
主要生活于山区。
非常有意思的是海南岛外周形成的潮汕文化“圈”,靠海生活是其特点[7]。
起源诸说有关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土著说。
[8]
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
但历史学家似乎更赞成“中原说”,认为客家人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区的眷恋,自称“河洛郎”。
客家人的南迁,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代,彼时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
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如此,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客家先祖源于中原和南方百越地区,经长期相互融合,聚居于赣、粤、闽、湘、台、琼诸省,并逐渐散及国外,漫布全球。
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数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客家”这一称谓的来历是与客家先民的迁徙相关联的。
对其居住地而言,这些人是从别处搬迁过来的“客”,可以说,离开了迁徙就不会有“客家”这一称谓。
客家人迁徙的原因多种多样。
早期则主要是源于灾害的胁迫。
诸如残酷的战争、水、旱、虫等特大自然灾害的打击及瘟疫的流行。
中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的战乱,几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迁徙。
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就有过客家先民的大迁徙。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特殊方式的迁徙。
据说秦始皇为了建造阿房宫,驱赶数万中原百姓“木客”往赣南兴国伐木,没累死的后来就留在了当地,这大概便是赣南客家最早的先民。
[1]
多次迁移有史可考的记载显示,客家人的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
[8]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
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150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
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
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大规模南迁是在西晋末期“永嘉之难”、东晋“五胡乱华”时期。
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
第三次大规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
先是唐朝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迁。
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南下迁入闽粤赣区。
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石壁乡。
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
第四次大规模南迁是宋室南渡及宋末时期。
金人入侵中原,攻破汴京(东京,今河南开封)。
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
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庾岭,入南雄、始兴、韶州;
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莆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
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
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由“湖广填四川”。
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
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
除以上6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1]
客家四州主词条:
客家四州一般认为客家大本营是指“客家四州”:
惠州、梅州、赣州、汀州。
[9-10]客家州府于清代而言是惠州围龙屋风格体育馆指:
惠州府、韶州府、赣州府、汀州府、南安府(虔)、宁都州(虔)、嘉应州(惠)、龙岩州(漳)、南雄州(韶)、连阳州(韶)(合计十州)。
客家州府于宋代而言是指:
循州、梅州、汀州、虔州、惠州、韶州、英州、广州(合计八州)。
在清代十个客家居住的州、府之中,以惠州府、赣州府、汀州府、嘉应州四处为客家大本营,也就是“客家四州”。
2人口分布编辑综述在中国,客家人客家人分布情况(2张)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广西、福建、四川、台湾、湖南、海南、浙江、香港、澳门、陕西、江苏(约2万)、安徽(约2万)、湖北、贵州、新疆(约0.5万)等地区,总人口达5000万以上,占汉族人口的5%。
[1][8]其中,香港(约125万)与澳门(约10万)的客家杂居各处,并且占了当地居民相当的比例。
此外,客家人还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尼西亚(800万)、马来西亚(150万)、泰国(100余万)、新加坡(40万)、越南(30万)、缅甸(5.5万)、印度(2.5万)、韩国(2万)、日本(1.5万)、柬埔寨(1万)、文莱(0.9万)、菲律宾、老挝、尼泊尔、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朝鲜、土耳其、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科威特等21个国家;
美洲的美国(30万)、秘鲁(20万)、加拿大(10万)、牙买加(8万)、古巴、圭亚那、阿根廷、苏里南、巴西、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尔、智利、多米尼加、墨西哥、危地马拉、玻利维亚等16个国家;
欧洲的英国(18万)、荷兰(8万)、法国(5万)、德国(1.2万)、葡萄牙、瑞典、前南斯拉夫地区、比利时、西班牙、卢森堡、俄罗斯、丹麦、意大利、瑞士、奥地利、挪威、捷克、冰岛等18个国家;
非洲的毛里求斯(3.5万)、南非(2.5万)、留尼旺(1.8万)、塞舌尔、莫桑比克、尼日利亚、马达加斯加、加纳、民主刚果、安哥拉、肯尼亚、塞拉利昂、赞比亚等13个国家;
大洋洲:
旅居大洋洲的客家人约12万人,分布在11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澳大利亚约8万人,主要居住在墨尔本、悉尼、新威尔士、维多利亚以及南澳洲,培斯及大尼亚洲;
另外在大溪地(又译作塔希堤属于法国海外省约有2.5万客属)、斐济、新西兰、所罗门、马绍尔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瑞鲁、西萨摩亚也有客家人聚居。
海外超过1000万之众。
[1][8]七星当今属于客家大本营的城市是指广东省梅州市、惠州市、河源市、深圳市、韶关市,江西省赣州市和福建省的龙岩市,以上合共七个城市。
当今与客家大本营接壤,曾被提议归入客家大本营的城市主要是指广东省清远市、福建省三明市。
其它与客家大本营接壤,并且客家文化在当地形成较大影响力的城市有广东省东莞市、广州市、汕尾市、揭阳市,福建省厦门市、漳州市,江西省吉安市;
其中汕尾市是台湾省客家的主要原籍原乡,东莞市是拉丁美洲客家的主要原籍原乡。
远离客家大本营,而客家文化占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是台湾的高雄市、台北市、广西贺州市、玉林市、防城港市、北海市,海南省儋州市,广东省茂名市、云浮市、湛江市,以及马来西亚的沙巴州。
沙巴州更是客家海外一个纯客家州份。
广东省广东省境内以客家人为主的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
粤东地区:
梅州市:
梅江区(97.47%)、梅县区(99.99%)、兴宁市(98.52%)、蕉岭县(100%)、平远县(99.98%)、大埔县(99.99%)、五华县(99.12%)以及丰顺县(84%);
【1区1市6县客家人约494万(2009年),丰顺县约有11万人使用潮汕话】揭阳市:
揭西县;
【15镇1乡客家人约占56%(1994年[11])】粤中地区:
河源市:
源城区、和平县、连平县、龙川县、东源县、紫金县;
【1区5县客家人约347万(2009年)】惠州市:
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
汕尾市:
陆河县(100%);
深圳市:
龙岗区(含坪山新区)、盐田区、宝安区(含龙华新区);
粤北地区:
韶关市:
新丰县、翁源县、仁化县、始兴县、乳源瑶族自治县(80%)、曲江区(75.6%)、浈江区、武江区、南雄市(80.5%)、乐昌市(70%);
【韶关市各县通行客家语,但韶关市辖区流行粤语,即使市区客家人数占近8成,而南雄市区为韶州土话分布区,乐昌市区为粤语分布区】清远市:
英德市(64%);
【市区通行粤语】粤西地区:
湛江市:
廉江市;
【35%为白话人口】此外,广东省境内以下地区也有客家人分布:
揭阳市(除榕城区):
普宁市、揭东区(9%;
约11万)、惠来县;
潮州市(除湘桥区、枫溪区):
饶平县、潮安区;
汕头市(除南澳县、澄海区):
原市区(金平区、龙湖区、濠江区)、朝阳县(今潮阳区、潮南区10%;
约29万);
【汕头市区客家约45万(2009年)】粤中地区:
汕尾市(除城区):
陆丰(17%)、海丰县(20%弱)惠州市:
惠城区(40%)、龙门县(29%);
广州市(除荔湾区、海珠区、黄埔区、南沙区、萝岗区):
增城市(40%)、花都区、从化市、白云区、越秀区洪桥街道、天河区沙河街道与凤凰街道、番禺区大岗镇;
【广州市市辖区客家人总数约150万】珠海市[12]:
香洲区、金湾区、斗门区;
佛山市(除禅城区、顺德区):
南海区和顺镇与松岗镇、三水区大唐镇、高明区;
肇庆市(除大旺区):
鼎湖区、端州区(9%)、四会市(37%)、封开县、德庆县、高要市、广宁县(9.45%)、怀集县;
江门市:
江海区(如曾志伟家族)、新会区会城街道与大泽镇、蓬江区杜阮镇、鹤山市(22%)、台山市赤溪镇、开平市、恩平市;
东莞市:
樟木头镇全镇、清溪镇(80%以上)、凤岗镇(3/4以上),莞城、附城、虎门、南城、厚街、大岭山、塘厦、黄江、谢岗等镇有少量客家人;
中山市:
五桂山、南蓢镇、环城、合水、张家边、三乡、神湾、板芙、坦洲等镇街。
清远市:
连南瑶族自治县(41%)、阳山县(35%)、佛冈县(30%)、清城区、清新区、连州市(22%)、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除连州市市区及大部分为韶州土话分布外,其余各县县城通行粤语】粤西地区:
云浮市:
云城区郊区、云安县(30%弱)、罗定市[13]、新兴县[14]、郁南县;
湛江市(除吴川市):
市辖区零散分布(8.96%)、遂溪县(2.3%)、徐闻县、雷州市(零星分布);
茂名市:
茂南区、茂港区(两区21.3%)、化州市(30%)、信宜市(24%)、电白县(21.77%)、高州市(15%弱;
约24万);
阳江市阳春市(1/3强)、阳西县、阳东县。
备注:
客家村居图(2张)1、广东省内客家人口数,除注出外,均以《广东统计年鉴2010》所公布的2009年数据为基准。
2、在农村没有客家人聚居村落分布的有汕尾市区、南澳县、澄海区、顺德区、吴川市、阳江市区,其他均有不同比例的客家人分布。
江西省江西客家人数仅次于广东省,然而,赣州客家人数达到880万(2013年),占赣州总人数的95%以上,位居全球地级市首位,且囊括江西省16个纯客家县(市)。
(据有关专家研究,江西省说客家语的县(市)共有36个)。
江西省客家人分布情况一览表区划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客家人口(单位/万)客家比例备注赣州章贡区 南康区 纯客家区赣县、上犹、大余、崇义、安远、龙南、全南、定南、宁都、于都、兴国、会昌、寻乌、石城 纯客家县瑞金市 纯客家市信丰县 通行客家语赣州客家人占该市人口的95%以上,逾800万(2013),除章贡区、信丰县,其余皆为纯客住县市区。
宜春袁州区 不详铜鼓县 客家语为主万载县 宜丰县 客家语奉新县客家人近3万(2008年) 靖安县罗湾乡、璪都镇、中源乡 靖安客语;
靖安客家童谣;
靖安打鼓铲山歌上高县 高安市 备注:
宜春市客家人以铜鼓县为最。
新余分宜县 不详备注:
渝水区未见有客家人报道。
南昌进贤县 景德镇 极少,仅知鹅湖区刘村说客家语樟树 人数不详,今地级市为原清江县抚州广昌、南城、乐安、东乡、资溪、南丰、黎川等县零星分布 吉安遂川县2/3 县城大多数为客家人清原区 不详吉安县 永丰县 不详吉水10万(201120% 泰和县南部 万安县东南部 40% 井冈山市(含原宁冈县) 40%井冈客家山歌永新县坳南、曲江乡 新干县 九江修水县 陈衡恪家族为代表武宁县(如县城新宁镇) 萍乡湘东区 不详莲花县 芦溪县 上栗县 备注:
安源区未见有客家人报道。
鹰潭贵溪市 上饶德兴市(如绕二镇) 《李氏族谱》载:
清朝迁自嘉应州上饶县(如铁山乡) 《吴氏族谱》载:
闽西“汀州人”,清时迁来横峰县(如龙门乡)0.06(2006) 仍说客家语铅山县 赣语、闽南语、客家语等广丰县(如河北镇上呈村) 张氏,赣州人乐平县 来自汀州余干县 来自上杭县婺源县 不详,有新闻报道备注:
上饶客家分布大体如上。
信州、广丰、玉山、上饶4县(区)属吴语区;
德兴、婺源2县市属徽语区;
鄱阳、余干、万年、弋阳、横峰、铅山6县属赣语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客家人祖籍在粤、闽、赣客家地区,以客家语为母语并认同于客家历史、文化,明、清已在广西落户。
[15]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除桂林市的全州县、兴安县、资源县和河池市的凤山县没有客家人居住外,其余均有客家人分布,人数约600万(2013年)。
广西客家人人数10万以上的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
南宁市区、南宁市宾阳县、柳州市区、柳城县、来宾市兴宾区、贺州市八步区、昭平县、玉林市区、陆川县、博白县、北流市、贵港市区、桂平市、平南县、北海市合浦县、钦州市区、浦北县、灵川县、防城港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客家人分布情况一览表地级市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客家人口(单位:
人)比例备注代表人物南宁41.61万5.48%青秀区、兴宁区、西乡塘区江南区、良庆区、邕宁区9.35万(1997年)9.07% 宾阳县 18万 21% 新民话 横县8万余(1995年)8.24%新民话 武鸣县 2.2万余(1995年) 3.57% 汉族13.3% 邕宁区 2.26万(1995年) 2.72% 马山县 约1万 2.16% 上林县约0.5万1.19%汉族15% 隆安县0.3万(1995年)0.84%壮族95% 崇州9.52万4.44%江州区3万9.5%壮族80%以上 宁明县3.5万9.6% 扶绥县2万余(1993年)5.1%汉族16.47% 凭祥市 0.4万(1998年) 4.6% 龙州县0.32万(1998年)1.3%汉族5% 大新县桃城镇、龙门乡0.2万0.58%自称“水话” 天等县把荷乡0.1万0.26%壮族98%强 柳州41.5万13.53%柳城县 14万 38% 鹿寨县 6.6万余 15.2% 汉、壮两族为主 柳南区、鱼峰区、柳东新区 10.1万 13.7% 柳江县 5.4万 11.55% 壮族、汉族为主 三江侗族自治县 3.7万余(1981年) 11.6% 融水苗族自治县1.2万(1995年)2.71% 融安县 0.5万余 1.67% 来宾32.34万14.5%兴宾区20万24%汉族30.47% 武宣县 8.4万余 24% 汉族33.17% 萧朝贵等 象州县 2.2万余(1997年) 6.7% 汉族1/3弱 金秀瑶族自治县 1万 7.2% 汉族24.3% 合山市岭南镇、河里乡 0.41万 3% 汉族34.02% 忻城县0.33万0.85%汉族5.37% 桂林16.66万3.7%象州区、秀峰区、叠彩区、七星区、雁山区、临桂区5万9.8%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客家人 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