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商行政管理学校规划与建筑设计.docx
- 文档编号:17645079
- 上传时间:2023-04-24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41.08KB
安徽工商行政管理学校规划与建筑设计.docx
《安徽工商行政管理学校规划与建筑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工商行政管理学校规划与建筑设计.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工商行政管理学校规划与建筑设计
安徽工商行政管理学校规划与建筑设计
第一部分研究分析
1.1项目背景
合肥是安徽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从宏观发展的层面来看,合肥处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过渡地带,作为我国经济中心战略转移的支点,扮演着承东启西的角色。
合肥职业教育基地位于合肥市东部瑶海经济开发区北部磨店片区,教育基地由众多校区组成,是打造国家和地区各类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的科教基地。
1.2现状条件分析
1.2.1区位条件
安徽工商行政管理学校介于“141”形态的北组团和东组团之间,西临主城区,基地对外交通便捷,周边道路通畅完整,环境及绿化建设完善。
从上层角度分析,合肥地处长江流域经济带,与长三角经济圈有着密切的联系,安徽工商行政管理学校作为合肥职业教育基地的组成部分,可将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合肥新一轮经济发展动力的有效支撑。
1.2.2现状场地条件
现状场地内水系较为发达,有一些鱼塘和冲沟,部分水系连通增添了基地的地貌特征。
基地内现状存在几处村庄建设用地,村庄内的空间布局较为杂乱,建筑质量较差,多为村民自建房,近期将被拆除。
通过现状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基地现状水系丰富,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改造利用。
村落布局散乱,可以实施安置解决。
路网质量一般,建议不再利用。
1.2.3设计要素及环境影响分析
基地受到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首先依据上位规划它是合肥职业教育基地的一部分,处于一个整体职教氛围之中。
其次东面与城市绿地形成景观联通。
最后基地受其内部的水环境影响。
1.3文脉研究
合肥古称庐州,又名庐阳,素以“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
合肥既有较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有较为浓厚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徽州文化独成一体,灰瓦白墙成为安徽特色文化的一种符号。
以水体景观突出,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有三分之一的水面在合肥,岸线长达72公里。
岱山湖风光秀丽,水域广阔,另外合肥山区旅游资源也甚为丰富,其中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方圆面积近百公里,并且有“森林大道”与市区相通。
人文遗产方面,合肥是历史悠久的古城,自秦置县,名人辈出,名胜古迹众多。
著名的有:
三国古战场逍遥津,曹操教练弓弩手的教弩台,古钟长鸣的名教寺,具有宋代建筑风格的包公文化园,千年古镇三河,晚清重臣李鸿章故居,刘铭传故居和渡江总前委旧址——瑶岗等。
通过对合肥文脉的考量,本次规划中可摄取多种设计元素及采用不同手法,在建筑设计和景观规划中引入水体和人文主题,丰富整个校区的内容。
文脉调研结论:
通过对合肥文脉的疏理,我们可以将这种底蕴深厚的区域特色文化融入到设计内容中,比如在校园主题建筑设计中引入抽象的合肥地方特色建筑概念,既体现合肥独特的建筑文化,也增添校园的学术气氛。
第二部分规划设计
2.1基地概况
2.1.1基地区位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南部,历史悠久、地灵人杰。
本次规划位于合肥职业教育基地一期建设用地中部,东临城市绿化带,南依学林路,西接职教二路,北靠规划支路,区位优势良好。
2.1.2用地规模
本次规划基地基本呈方形,南北长约500米,东西长约450米,总用地面积205938.34平方米。
2.2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设部建规[1995]333号文发布)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合肥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
《合肥市职业教育基地规划》
《安徽工商行政管理学校规划与建筑设计任务书》。
2.3规划原则
2.3.1以人为本
当今社会,“以人为本”已深入人心。
用地结构充分考虑到师生的心理特点,又从实际出发,合理安排教学科研后勤用地,满足可持续发展需要。
在设计中始终以人为中心,通过轴线、中心绿化和步行道串接主要功能区。
强调院区的安全性,用合理的设计细节为院区日后的管理做好铺垫。
使校园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发展为以人工景观为特色,自然生态自然景观相协调,兼顾土地持续发展并存的优化规划设想。
营造出一种宜人的人工和自然相协调的环境
2.3.2自然和生态原则
伴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工作环境的观念也由单纯重视物质功能满足转变到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与协调上,规划充分结合现有自然生态要素,加以改造利用。
关注人与自然,人与建筑的互融与共生,满足主体人的行为在物化空间中的体验需求。
2.3.3特色性原则
规划注重合理布局和校园各功能区空间的形态特征和网络结构,强调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创新性和青春活力,设计采用多层次的领域空间来促进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协作创新精神,以创造出有特色的校园环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时兼顾安徽历史文化,打造相符的建筑与景观环境。
2.3.4整体性原则
本区域作为职教基地的组成部分,除本身综合考虑外,还要考虑周边的整体环境,结合城市全面发展的需要准确定位,在大背景下统筹考虑校园的各项功能,打造合肥职业教育基地的模范品牌。
2.3.5可持续、可操作性原则
预期未来的建设发展,我们在规划中首先要考虑的是整个地块的功能形式,还要考虑分期建设的需求,并且预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
从长远着眼,考虑校园空间的可生长性,让规划具备弹性与一定的可变性,可根据建设实际情况调整,注重规划可操作性和实施可行性。
从环境、社会、文化三方面的综合效益出发,充分利用自然气候、地形和当地材料,制定出对今后建设具有实际指导和操作的方案。
2.4规划目标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要求,力求使校园布局合理,道路通畅,生活方便,校园环境和基础设施达到国内一流。
2.5设计构思
2.5.1总体概括
整个规划设计的理念,坚持秉承合肥当地文化内涵,营造优雅的学校环境特征,以“筑方正严谨之城,造绿色自由之园”方型的建筑围合与绿色景观步行轴线的整合,规划设计出一个有着高品质、高标准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
安徽工商行政管理学校规划区位于合肥职业教育基地中央偏南,东侧为大面积城市绿地,本场地内部南面原地形为水塘,规划设计考虑基地现有景观水体和周边有利条件,基地中央结合现状水面设计成公共活动区。
基地中心布置偏南布置了多栋教学实验楼,结合南侧主出入口共同界定了校园的主轴线,此外一条东西景观轴线横向穿过中央景观区。
围绕中央景观区,分别是靠近主入口的行政区,教学区,生活服务区以及体育运动区。
规划区总体概括为:
两轴四区
2.5.2功能结构
2.5.2.1两轴
教学景观轴
东西景观轴
这两条轴线构成了本区的主要活动和景观骨架,教学景观轴南起校区南侧主入口,贯穿中央绿地和教学实验区,直达北侧体育活动区;东西景观轴联系校区西侧次入口和东侧车行主入口,横贯基地中央,串联生活服务区、体育运动区、行政办公区与教学实验区。
2.5.2.2四区
本次设计将整个校园规划为四个区域,分别为:
生活服务区
教学实验区
体育运动区
行政办公区
各个分区以教学实验区为中心,融合成一个合理的整体,同时各自又有着不同的细分职能,局部体现个性风格。
生活服务区居于基地西部,区内布置后勤服务、学生宿舍、教师公寓、食堂、浴室等设施。
教学实验区位于基地中央,结合现状水体组织公共绿地和校区景观中心,双侧布置多栋5-6层教学楼和实验楼,中轴线末端为一栋7层中心实验楼。
教学实验区东侧是行政办公区,中央设计一条圆形道路将教学实验包围在中间,东西两侧分别连接生活服务区及行政办公区。
基地东南侧布置校区体育运动区。
2.6空间形态及布局
2.6.1空间形态
2.6.1.1整体构成
本次设计以教学实验区作为景观载体,提供整个校区一个成长的良好环境,以教学实验区界面向外延伸,通过东西步行通廊和南北开敞绿色空间步行轴线,以及校区内主干道主导展示轴线,形成景观环境相对均衡的组团空间,将生活服务区、教学区、体育运动区、行政区等功能贯穿一体。
各功能分区不仅共享教学实验区的中心环境,而且兼顾教学实验区环境的塑造,配合核心景观和开敞空间,力求使整个校区融串在主空间和次空间的丰富变化之中。
校区设计空间上变化丰富,由紧凑到开阔,再转而大气。
风格由现代到自然绿色生态再转而综合,空间流线尽量保证与干道相协调。
西部生活区所包括的宿舍、后勤、服务、餐饮等空间形态主要通过建筑进行组合、绿化辅以穿插、点缀。
中部教学实验区空间形态主要是通过延续的绿化系统和水景运用把各功能块有机协调起来,使建筑与绿化景观相互映衬,形成开敞式或院落式生态空间。
2.6.1.2空间通道及视线
设计中注重空间通道使相对独立的各类空间环境保持统一和连续。
校区南北主要空间通道:
开放式绿化空间使整体视野开阔、舒展。
绿化空间结合步行网络、渗透到各个局域空间内部,形成富有特色的连贯性绿地系统。
校区东西主要空间通道:
校区东面为城市绿地和水系,规划校区建筑由东向西高度逐渐增加,由建筑界面或通过建筑之间创造移步换景式的集中观赏景观环境,其不同尺度、有机曲线、景观造型给人以亲切归属自然之感。
教学区南北主通道和东西呼应轴线:
位于教学区段的校区主干道,不仅在交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功能上将教学和实训连接成一个整体、使整个教学轴线清晰分明,同时东西向构成的院落连在教学轴线上,形成干支模式,相对独立又整体统一。
2.6.2空间形态构成元素
本次校区空间规划包括形态与意向的设计,在参照基地现状,充分利用自然造势和景观资源的前提下,通过院落围合,空间交融等手法,利用景观轴线、广场、水系、喷泉、步道等载体形成安徽工商行政管理学校自己的富有特色的空间形态。
2.6.3功能布局
合肥通用职业教育学院根据功能分为四个区。
2.6.3.1行政办公区
位于学校东部,靠近东侧车行主入口,紧邻城市景观带,在行政办公楼设地下车库,将进入校园的机动车在第一时间引入地下,以南面入口广场和步行道为主导通过合理的设计组织成一个严谨的文化空间,行政办公楼整体组合成院落,半围合的空间形成办公的空间氛围。
设计界面内紧凑外自由,既保持办公区域的稳重和严谨,又体现空间的活跃和明朗。
2.6.3.2体育运动区
位于校区东北部,由标准400米跑道、网球场、篮球场、排球场、风雨操场等组成。
是学校体育教学和平时运动锻炼的场地,采用紧凑布置的手法,在靠近南侧行政区和教学实验区附近通过植栽隔离绿带和中心局部景观节点减少干扰。
2.6.3.3教学实验区
位于校区中部,是构成校区的主体部分,由教学轴线将实验组团和教学组团联系在一起。
以多层为主,建筑组合具有连续性,通过相对独立的院落形成实训和教学相符的空间。
沿中心景观步道两侧分布,建筑主体通过连廊将其围合成内院形式,透空的连廊增加院落空间的通透性。
教学实验区共有九个建筑主体组成,中心景观步道的最北端为中心实验楼,底部为穿越式门厅,可以通过实验楼直达北面体育运动区和生活辅助部分。
2.6.3.4生活服务区
位于学院的西侧,主要包括食堂、换热站、浴室、学生宿舍、教师公寓、学生活动中心以及服务设施等。
此处建筑以高层为主,学生宿舍及青年教师公寓均为高层。
风格以抽象的现代徽派建筑元素为主,食堂浴室设计成围合形式,为低层服务建筑,共同构成人性化的空间和环境。
餐厅和配以后勤运输通道,紧邻北面次入口,以减少正面流线的干扰。
北部力争形成学院的生活休闲街,。
并因各段所在区域不仅为本学院服务,也考虑到与周边的衔接和辐射。
生活服务区院落设计风格不同而稍作变化,但整体保持风格统一。
2.8道路交通规划
2.8.1主要出入口
安徽工商行政管理学校周边城市道路为两个等级。
学林路和职教为城市干道,红线控制80米,同时作为联系市区和本基地的快速路。
职教二路、规划路为城市支路,红线控制30米。
主出入口:
位于学林路上,大门设置在校区南侧的中间,实行慢车步行混合设置方法,大门开敞、简洁明快。
设计考虑到与景观、水系、绿地、小品等的配合。
车行主入口位于职教路,车行路横穿整个校园,沿整个教学实验区外围设环行车道。
次出入口:
北侧和西侧各一个,主要为生活服务区所用。
辅助解决校园的人流和车流。
西侧备用出入口一处,交接在职教二路上。
2.8.2停车方案设计
机动车停车方式:
根据规划技术规定的具体情况,停车按要求需要约300位,本规划设计中设置车位332位,主要采用三种模式解决停车问题:
沿路停车,室外集中停车,地下集中停车。
自行车停车方式:
本规划主要考虑在学生宿舍楼设置地下自行车停车库,总停车面积为3034平方米,以解决学生停车的困难。
同时考虑一部分室外停车场地,主要位于教学实验楼和图书馆的围合区域内。
2.9绿化系统规划
2.9.1绿地设计及分类
由于校园的特点以及其地势,使得大片生态绿化融合交织贯穿其中成为可能。
性质不同的绿地通过有机的组织构成校区的多层次环境。
绿化由始点或中心形成“绿心”,由此发散出数条绿带贯穿融合。
设计出具有展示性的绿化系统,不仅从生态上、景观上将自然风光引入人的视觉,创建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园景;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减少了环境的差异,有利于整个校区的环境平衡。
2.9.2主要节点绿化种植
行政办公区:
在植物配置设计中主要选用了香樟、水杉和雪松为主要乔木,以柔和的银杏、桂花、紫藤等小型乔木为陪衬。
同时在草坪的选择中考虑到了结缕草的耐踩踏和羊胡子草的观赏性。
教学实训区:
在植物配置设计中主要希望在移步换景的过程中,创造出色彩明丽的环境。
因此以色彩鲜艳、花形优美、具有观赏性的玉兰、银杏、樱花、石榴和海棠为主景植物。
生活服务区:
位于学生宿舍和教职公寓中间的广场一分为四,分别代表春夏秋冬,以四季的风景变化塑造广场的形态。
设计中以樟树为主景植物,并且以紫叶李、黄杨和金叶女贞等灌木为点缀,烘托出活泼、亲切的气氛。
2.10景观构成
规划中总体上形成富有开放性与展示性绿地景观系统。
主要概括为“两轴一标志、一心多节点”。
两轴一标志:
两轴指南北曲线步行轴和东西直线步行轴,一标志指代表学校形象突出特点的图书馆为主导的建筑景观节点。
一心多节点:
一心指公共活动区中心广场为主导的景观核心;多节点指组团开敞空间及主要交通节点。
同时在局部上强调小空间的和谐组织,景观的设计与构成倡导符合人的心理尺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学校建设进入新的认识阶段,并日益重视学习、工作及生活的质量,愈来愈注重身在其中的环境感受,对于绿化环境的塑造提出更高的要求。
本次规划设计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着意强调校园景观环境的塑造,以人为本,不仅仅强调其实用性,而且还要注重师生心灵的感受、视觉的冲击、身体的放松。
既有集中宏大开敞景观,又有分散到各处精致小巧景点。
针对不同区域,力争“均好性”,继而营造出一个和谐亲切、诗情画意、学术浓重的高水准学习、工作环境。
2.11市政工程规划
2.11.1竖向设计
规划中根据核心区地形、地貌,在满足各种场地、道路对纵坡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土方工程量,就近土方平衡。
建筑室内外高差按照0.45—0.6米考虑。
设计根据上位规划的路网结构,确定本次规划的道路走向。
以已经确定的城市干道的交叉口的坐标为基础设计点,依次定出支路与干道交叉点的设计坐标,进而确定每一条道路每一段坐标。
核心区内部的车行道,始点标高根据相接的城市道路车行道的设计标高而定,允许最大纵坡坡度8%,最小纵坡0.2%。
该地块最大坡度地段纵剖线1.5%,处在允许的坡度范围内,同时与地下埋设管线良好配合。
2.11.2防灾系统规划
地下空间与人防:
以集中绿地和体育场地为人防集散场地。
地下停车可作为人防空间使用。
防震及消防:
确立快速防灾通道、疏散通道、应急通道以及开敞集聚场所,以便灾时集结和快速转移。
2.11.3环卫及主要市政设施规划
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本着少干扰和走捷径的原则,设计合理的垃圾转运站、处理站,运用先进技术,设置分类环保垃圾箱,确立垃圾转运快速通道。
2.11.4工程管线及各类专项规划
2.11.4.1市政设施用量与负荷预测
规划采用以下标准预测核心区水、电、燃气、电讯及污水的主要用量或负荷:
用电负荷:
宿舍用地150kW/公顷,教学服务设施用地200kW/公顷,道路广场用地20kW/公顷,绿地50kW/公顷,同时取系数0.75;
电话数:
宿舍、行政办公按100号线/公顷,其他用地10号线/公顷;
用水量:
宿舍、教学服务设施用地120m3/ha·d,道路广场用地25m3/ha·d,绿化用地用水20m3/ha·d,未预见用水以上述总用水量的15%计;
污水量:
按宿舍、教学服务设施用地总用水量的85%计;
雨水量:
采用合肥市暴雨强度公式,重现期2年,径流系数0.6;
燃气量:
学校食堂占总用气量的60%,燃气的低热值为20MJ/Nm3;
据此标准,并考虑其他用量及未预见量,计算出规划区用量或负荷分别为:
用电负荷5420kW,用水量3910m3/d,电话号线数约1100门,污水量为3325m3/d,雨水干道管径采用800mm,总用气量6200kg/年。
2.11.4.2设施用量与负荷预测管网设施布局规划
根据规划给水由城市主干道学林路引入两根DN200进水管,在校区内布置成主环DN200,支管DN100~DN150的供水管网,供应校区内生活及消防用水。
(1)用水量标准:
教职工及学生宿舍每人每日最高日生活用水定额按:
q=100L/d,Kh=3.0~2.5
教职工及学生食堂每顾客每次:
q=20~25L/次,Kh=1.5~1.2
(2)用水量
住校师生最大按6000人计,则
住校师生每日用水量:
Q1=6000x100/1000=600m3/d
教职工及学生食堂用水:
Q2=6000x20x3/1000=360m3/d
办公、实验、景观、绿地、及其他用水:
Q3=(Q1+Q2)x10%=96m3/d
学校每日总用水量:
Q1+Q2+Q3=996m3/d,小时平均用水量为41.5m3/h。
消防用水量依据GB50016-2006、GB50045-95(2005年版)和GB50084—2001(2005年版)按消防用水量最大单体行政办公楼计
室外消防用水量:
20l/s,20*3.6*2=144m3/次
室内消防用水量:
20l/s,20*3.6*2=144m3/次
喷淋系统用水量:
25l/s,25*3.6=90m3/次
则,室内外消防用水量总和:
144+144+90=378m3/次
校园内设置生活、消防泵房和地下消防水池,消防水池容积约400m3。
(3)水质、水压要求:
生活用水应符合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卫生要求,管网正常供水水压不小于0.25Mpa即可。
(4)给水系统
依据上述水量、水质、水压要求,校园生活用水由学林路市政供水管引入两根DN200进水管接入校园,主管道于校园内环状布置,支管分别接入各单体用水点。
环形布置的给水管主环DN200,环状管网节点处均设置控制阀门进行分隔,较长管线中间增设分段阀门。
给水环网上设置26座室外地上式消火栓,相临栓间距离小于120m,地上式消火栓口距地面1.10m,消火栓距道路边1.50m。
给水管采用球墨铸铁给水管或PE管。
高层生活给水由变频泵供给,消防给水采用临时高压系统,由泵房消防泵和水池提供。
各景观用水从生活管网上引至补水井,在雨水不足的情况下补水。
景观下游末端设泵坑,将景观水泵送至上游,保证景观水体的循环流动。
本方案将采用生态技术集中收集区内雨水,设雨水渗透简易处理装置,收集雨水作为景观雨水,运用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布置小型湿地景观。
消防:
校园内消防制度多层采用低压制、高层采用临时高压制,各单体内均设有消火栓系统,校园内设置一套独立消防增压系统,供应高层消火栓使用,满足最大单体两小时室内外消防用水量要求。
校园部分单体外设置消防水泵接合器。
校园室外消火栓间距小于120米,各单体位于消火栓交叉保护范围之内。
消防用水最大单体室内消防用水量为20l/s,室外消防用水量为20l/s,喷淋系统用水量为25l/s,最大室内外消防用水总量为65l/s。
室内消火栓型号SN65,水带长25米,消火栓箱内带水喉。
各单体按《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配置灭火器保护。
污水系统
(1).根据规划室外雨污水分流,单体污废合流。
粪便污水经化粪池处理达标后排入各区内污水管网,污水管网根据地形组织排入学院路城市污水管网。
(2).污水排放量:
996×80﹪=796.8m³/d。
(3).食堂污水组织排入室外隔油池,隔油处理后排入校区污水管网;锅炉房废水排入降温池,冷却降温后排入校区污水管网。
雨水系统
(1).根据规划雨污分流。
路面雨水就近组织排入区内雨水管网,区内雨水根据地形组织由南向北排入学院路城市雨水管网。
(2).运动场排水采用软式透水管平行布置收集运动场草坪雨水,组织排入场地周边暗沟,经沉沙槽沉沙后排入校区雨水管网。
(3).暴雨强度公式:
q=3600(1+0.76lgP)/(t+14)0.84,其中P=2、t=10。
(4).地面径流系数:
各种屋面、混凝土和沥青路面Φ=0.09
公园或绿地Φ=0.15
综合系数Φ=0.6
规划区内预计在行政办公楼和青年教师公寓各设置1处220V室内配电室。
依托规划区内的道路建设,一次设计,分步实施,预留足够的管孔和电缆通道。
10KV电力线沿区内主要道路布置,采用地埋方式敷设。
主干线路规划联环成网,以保证供电可靠安全性。
考虑到周边服务功能,规划区可沿街设置邮电所和电信模块局一处。
校区内电信线路由城市干网接入。
在本区主干道路上主干通信电缆采用多孔管道敷设,其它次干道、支路采用直埋式电缆。
通信线路均实现光缆化和宽带化。
电信管道内应为有线电视留有空间。
燃气实行管道天然气供气。
规划燃气输配管网采用中压-低压二级管网系统,中压管网主要沿主干道环状敷设,低压管网则根据建筑分布情况在各次、支路上敷设,且管网分布尽量靠近建筑设施,以保证用最短的线路长度供气。
燃气管网原则上沿道路敷设。
规划区热力网的布置应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考虑热负荷分布,热源位置,与各种地上、地下管道及构筑物、园林绿地的关系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多种因素、经技术经济相比较后确定。
2.11.4.3管线综合
规划区的道路地下敷设的管线有给水、电讯、雨水、污水、燃气、10kv电力电缆、热力管道。
各地下管线的一般埋设深度为:
给水管1.2m
污水管底>1.8m
雨水管渠底>1.4m
电力电缆0.8m
多孔电讯管道0.6m
第三部分建筑设计
3.1设计依据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国家及安徽省有关建筑设计的规范与规定
3.2建筑设计构思
校园是当今中国城市化过程唯一可以保持相当的本土化设计的领域,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设计原则,本校园单体设计关注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人与历史的互融和共生,充分体现安徽人文地理的传统渊博和可再生的可能性。
建筑单体设计要点
一:
强调生态与历史结合的新屋顶,传统江南的建筑要素黛瓦白墙将被重新注入新的生命力,作为又一处安徽的人文教育基地,其背后的重要特色将在飘逸的出檐和折型屋顶表达的非常充分,在教学综合楼和实验楼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徽派建筑元素的影子。
但是最值得一提的是,整个校园的单体设计并没有简单地复古和照搬,而是扬弃式继承,将传统与现代、中式与西式很好地嫁接和结合,以期即可营造出适合中国人学习居住的传统居住环境,又可符合现代人的教学自由习惯。
比如在校园区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 工商行政 管理 学校 规划 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