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诗词曲鉴赏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632836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61.79KB
中考语文古诗词曲鉴赏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
《中考语文古诗词曲鉴赏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古诗词曲鉴赏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萧瑟”一词营造了一种宏大、壮阔的氛围;
“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洪波连天的形态,还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这首诗场面宏大,气象壮阔、宏伟,通篇以写实的手法表达了一种壮美、豪迈的情感。
它于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1.观沧海1.D 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D项中“通篇以写实的手法”赏析有误。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版本导航:
◎语第21课;
◎苏教七上第五单元诵读欣赏。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首句点明闻讯的时节是暮春,“杨花”给人飘忽不定之感,暗喻诗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此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闻道”,听说,可见诗人得知挚友被贬时的惊愕痛惜之情,“过五溪”表明友人的远去,为下文的“寄愁心”作衬笔,体现出龙标的偏远。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手法、情感:
借景抒情。
“愁心”传达出忧郁之情。
这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同情、关切之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深表同情和关心,于是写下这首诗,遥寄给友人,以带去一点慰藉,分担他的愁苦。
B.首句写景。
其中“杨花落尽”和“子规啼”不但点明时令,烘托一种凄凉悲惋的气氛,寄寓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境,还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C.第二句由写景转入言事。
从“闻道”二字可以看出诗人得知友人遭贬时的惊愕痛惜之情;
“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后两句紧扣题目中的“遥有此寄”,由写景言事转为抒情寄慨。
这里诗人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当成友好的使者,表达了对友人的忧愁、无奈以及关切之情。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D “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通过诗人的想象,将月亮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项中“夸张的修辞手法”赏析有误。
3.次北固山下版本导航:
◎语文七下第17课;
◎苏教七上第六单元诵读欣赏。
对偶点题。
“客路”即驿道,是诗人在船上的想象,暗含旅途奔波之意,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炼字: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
“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正”和“悬”的对应,写出了江风的和缓与行船的平稳。
“潮平”一语为“江春”一语做铺垫。
修辞: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意境开阔,情绪饱满,象征了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其心情乐观昂扬。
画面: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挂起帆,乘船顺风疾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修辞、炼字:
“生”“入”二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日”和“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哲理:
通过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运用设问,在自问自答中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海残日生夜,江春入旧年。
金题演练1.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这首五言律诗除中间两联外,第一联也是对仗的,第一联押韵的字是“前”,是平声韵。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两句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C.颔联中的“潮平两岸阔”一句,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情景,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其中“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D.颈联诗人从炼意着手,把“日”与“春”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2.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以对偶发端,点明题意:
诗人从北向南外出游历已有多时,途中路过满目青翠的北固山。
这里还不是目的地,他还要乘船继续前行。
B.颔联写了江面宽阔,江风劲吹,船行快速的景象。
其中“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C.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
那江上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寒冬,蕴含新旧交替、时序变迁的自然理趣。
D.尾联运用设问,在自问自答中借“雁足传书”的故事,抒发了诗人的思乡愁绪,这一联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次北固山下”中“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诗人泊舟北固山下,眼望长江两岸的风景,抒发乡思的愁绪,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B.颔联妙在“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即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意境开阔,情绪饱满。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蕴含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D.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泛舟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
这时,一群北归的大雁正略过晴空。
诗人想借北归的大雁捎信给远在洛阳的家人。
3.次北固山下1.D 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
D项中“把‘日’与‘春’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赏析有误。
2.B “风正”“帆悬”表明江风和缓,行船平稳而快速。
B项中“江风劲吹,船行快速”赏析有误。
3.A “次”是“停宿”的意思。
A项中“‘次’是‘游览’的意思”赏析有误。
4.天净沙·
秋思版本导航:
◎苏教八下第三单元诵读欣赏。
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生动形象的秋郊夕照图。
其中“古道西风瘦马”勾勒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图,透露令人哀愁的情调。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
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不时地啼叫几声;
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
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
枯藤老树昏,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将前九种独立的意象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为末句“断肠人”做铺垫。
“断肠”是全曲之眼,“断肠人在天涯”是全曲的主旨句,抒发了飘零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金题演练1.下列对曲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前三句描写了九种事物,由“夕阳西下”一句,将这九个独立事物巧妙地统一到一幅画面中,不但毫无堆砌痕迹,而且格外显得文思流畅、音节铿锵、色调鲜明。
B.这首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其中“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出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该句以哀景衬托乐情,抒发了作者归乡似箭的愉悦之情。
C.“古道西风瘦马”是羁旅他乡的游子当时的真实写照,与归巢的昏鸦和团聚的人家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作者寄情于物,表达了天涯游子的凄苦之情。
D.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之中,使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秋思1.B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应为“以乐景衬哀情”,反映出作者羁旅他乡的凄凉孤独及思乡之情。
5.夜雨寄北版本导航:
◎统编七上第六单元课外诵读;
◎语文七上第17课;
◎苏教八下第六单元诵读欣赏。
先叙事后写景。
首句设问点题,“问归期”而“未有期”一问一答,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
次句借凄凉的秋夜雨景抒写客愁旅况。
诗人在巴蜀羁旅中,在“夜雨涨秋池”的环境中,更感到孤独凄凉。
“涨”字富于动态感,既写出了巴山雨水注满秋池的自然之景,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衬托出诗人深重绵远的愁思。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
金题演练1.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句诗人通过对归期的问询和回答,巧妙地抒发了自己羁旅他乡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和不得归之苦。
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B.“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它既写出巴山连绵的夜雨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C.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回家团聚后与久别的妻子剪烛西窗,说起了自己羁旅巴山时的情景,表达出诗人与妻子重聚时的欢乐气氛和喜悦之情。
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即兴写来,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诗中“期”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恰当表现了时间和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
5.夜雨寄北1.C 诗的后两句是诗人想象的场景,表达诗人急切地想和妻子相聚的情感。
C项赏析有误。
6.木兰诗内容:
以“唧唧复唧唧”声开篇,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设置悬念。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A.《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B.全诗写人叙事,有时“泼墨如水”,有时“惜墨如金”。
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具体描写战前的紧张和忙碌,泼墨如水。
C.“旦辞”领起的一组句子,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仅用两天时间,便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场,夸张地表现了木兰出征行程之艰难,侧面衬托出木兰之坚毅勇敢。
D.“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了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金柝的打更声,寒光照在战士身上冰冷的铠甲上的画面,反映出木兰在边塞军营的战斗生活之艰苦。
6.木兰诗1.C “旦辞”领起的一组句子是说木兰小心夜宿,征途之长,行军之急。
C项“夸张地表现了木兰出征行程之艰难”赏析有误。
7.登幽州台歌版本导航:
◎统编七下第20课;
◎苏教七上第二单元诵读欣赏。
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却无缘相见。
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的形象跃然纸上。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字表现了诗人囊括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
“独”字是全诗的诗眼,诗人登上幽州台,茕茕孑立,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手法、内容、情感:
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宇宙的永恒、人的孤单渺小。
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金题演练1.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前两句写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
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
诗人不由感慨自己生不逢时。
B.后两句写诗人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
其中“悠悠”一词营造了苍茫寥远的意境。
C.这首诗在句式上,长短参错。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前两句比较急促,后两句比较舒畅。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D.诗人在这首短诗中,通过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之情。
7.登幽州台歌1.D 这首诗直抒胸臆,语言奔放而有感染力。
D项中“含蓄”赏析有误。
8.望岳版本导航:
◎苏教八上第四单元诵读欣赏。
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高大与历史悠久。
开篇以问答的形式,表明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
“未了”写出了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表现出山势的绵延不尽。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
“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写近望之势,虚实结合,上句虚写泰山的神奇秀美;
下句实写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
写细望之景。
“曾云”衬托山高,“入”表现了山腹之深远,“决眦”将诗人极目仰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
写望时的这种全神贯注,浮想联翩,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极望之情。
“会当”“凌”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
“小”写出了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
这两句表明诗人由望岳产生登岳的意愿,似写登山,实为明志,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金题演练1.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前两句自问自答,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的绵延不尽、高耸入云。
而首句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诗人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
B.三、四句虚实结合,上句虚写泰山的神奇秀丽,下句实写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
其中“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企盼登山之情。
“会当”是“一定要”之意,这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看似写登山,实为明志。
D.全诗紧扣“望”字来写,由近到远,赞美泰山的秀美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该诗炼字讲究,意境深远,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2.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前两句诗人以主观体验来描写泰山的地理特点:
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
在此诗人别出心裁地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B.“割”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像一把巨斧,把阴阳和昏晓劈开,泰山险峻、雄伟、高大的形象给人深深的震撼,体现了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
C.第五、六句写诗人细望所得:
泰山上面层层白云涌现,变化多端,诗人望之,感到自己的胸中云气回荡,无比开阔。
这两句蕴藏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D.结尾两句写诗人登临泰山极顶所见景象,蕴含着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
3.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诗人早期的一首诗,字里行间洋溢着蓬勃的生机。
诗的题目是《望岳》,“望”字贯穿全篇。
先仰望泰山整体,再仰望泰山周围,最后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B.三、四两句是上句“青未了”的脚注。
“钟”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
“割昏晓”三字则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写到了极致。
C.五、六两句由静景描写转为动景描写。
“决眦”二字将诗人极目俯视时全神贯注、浮想联翩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
D.结尾两句化用孔子名言,以众山的“低小”反衬泰山的高大。
句中“会当”“凌”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8.望 岳1.D 此诗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而不是“由近到远”。
D项中“由近到远”赏析有误。
2.D 结尾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并没有真正登上山顶。
D项“结尾两句写诗人登临泰山极顶所见景象”赏析有误。
3.C 五、六句是写诗人仰望泰山时的情景。
C项中“极目俯视”赏析有误。
9.登飞来峰版本导航: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诗的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
古代八尺为一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第二句写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这两句诗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的展望,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用典:
用典直抒胸臆,“浮云”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在这里表现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身在最高层”是点睛之笔,点出了“不畏浮云”的原因,可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借此抒发诗人的广阔胸襟和远大抱负,升华了主旨。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金题演练1.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飞来山上千寻塔”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
一寻是八尺,诗人用“千寻”这一词语,极言飞来峰上的古塔之高,以此表现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B.“闻说鸡鸣见日升”巧妙地呈现了晨鸡报晓时分,在飞来峰顶的高塔上所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这里的景色描绘属于实景描写。
C.结尾两句表达了多层含义。
首先表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考;
其次表明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D.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起首即富奇趣,灵动峭拔,而随后之句,更是一句再胜一句。
到了结尾,诗人孤高傲岸、不可战胜的形象已跃然纸上。
9.登飞来峰1.B “闻说鸡鸣见日升”从“闻说”二字可以看出“鸡鸣见日升”是诗人听说的景象,是虚写,而不是实写。
B项中“这里的景色描绘属于实写”赏析有误。
10.游山西村炼字:
“莫笑”二字,道出了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足”字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以劝说别人不要嫌弃农家腊酒浑的口吻,写农家在丰年殷勤待客的情谊,间接抒写了自己在山西村农家做客时的感受。
版本导航:
◎语文八上第17课;
◎苏教九下第一单元诵读欣赏。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内容、炼字:
“山重水复”写地形复杂,显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
“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疑无路”和“又一村”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山阴道上自然景象的特点。
诗人触景生情,表达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农人欢天喜地地庆贺一年一度的“春社”。
迷人的山水,古朴的风俗,淳厚的农民,使诗人流连忘返。
表现出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土风俗与热情好客的乡民的赞美之情。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颈联与尾联抒写了诗人归途中的悠闲惬意之情,以及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之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金题演练1.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中,诗人以明快、抒情的笔调,记叙村行沿途的风光,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B.首联以劝说别人不要嫌弃农家腊酒浑的口吻,写农家在丰年殷勤待客的情谊,间接抒写了做客时的感受。
其中“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C.颔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
在前往农家路上,诗人越过一重重山,蹚过一道道水,正疑惑无路可行之时,忽见柳林浓绿,花丛艳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D.尾联中“拄杖无时夜叩门”的“拄杖”一词说明诗人已经年迈,加之罢官闲居在家,心情郁闷,所以即使自己与村人相处融洽,也不愿再乘月叩门叨扰他人。
2.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中“丰年”“足鸡豚”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表现出诗人与乡民的深厚感情。
B.颔联两句诗人触景生情,表达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人生思考,不仅反映出诗人对前途抱有希望,还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C.颈联描写了南宋初年的农家祭社祈年,欢天喜地地庆贺“春社”的风俗画卷,“衣冠简朴古风存”一句写出了乡土风俗之古老,表达出诗人对当地风俗的好奇。
D.这首记游抒情的七言律诗,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
层次分明,而又结构明快。
10.游山西村1.D 尾联主要表现的是诗人归途中的愉悦之情和对重游的期望。
D项赏析有误。
2.C “衣冠简朴古风存”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之情。
C项中“表达了诗人对当地风俗的好奇”赏析有误。
11.己亥杂诗版本导航:
◎语文八上第21课;
◎苏教八上第三单元诵读欣赏。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叙事抒情。
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
“浩荡”一词将无形的离愁有形化、动态化,广阔无边的离愁,将画面无限放大,表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
修辞、情感:
展开联想,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借“落花”自喻,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
“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现出诗人虽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古诗 词曲 鉴赏 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