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练习题学生版有答案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624252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37.14KB
原理练习题学生版有答案Word下载.docx
《原理练习题学生版有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理练习题学生版有答案Word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D、科学社会主义
10、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D)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实现共产主义
C、与时俱进D、致力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C)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致力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D、实现共产主义
12、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D)
C、与时俱进D、实现共产主义
13、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B)
A、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D、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14、马克思一生的两个重大发现是(A)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法和唯物论D、剩余价值学说和暴力革命
1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得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的斗争得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16、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条件的学说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17、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C)
A、达尔文B、爱因斯坦C、马克思D、牛顿
18、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B)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理论联系实际
C、一切从实际出发D、实事求是
第二专题:
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19、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0、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D)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世界时联系发展的还是孤立静止的
C、物质与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D、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或者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作不同回答,哲学上划分为(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2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23、“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
A、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B、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精致的辩证法
2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C)
A、矛盾B、静止C、运动D、联系
2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持续广延性B、主观能动性C、运动发展性D、客观实在性
26、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B)
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2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B)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28、鲁讯说过:
“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C)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B、来自人的思维活动
C、归根到底来自客观物质世界D、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29、下列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叙述,错误的观点是(D)
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依赖于物质
C、意识反作用于物质D、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30、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B)
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C、形而上学D、客观唯心主义
31、《坛经》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时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A)
A、精神是运动的主体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C、精神运动时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会导致(C)
A、唯心主义B、辩证法C、形而上学D、诡辨论
33、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设想无物质的运动会导致(A)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辩证法D、诡辨论
3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A)
A、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B、坚持了直观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坚持了抽象的能动性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D、坚持了直观的能动性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5、时间和空间是(B)
A、物质的两种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36、空间是指(B)
A、运动着的物质的持续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顺序性D、运动着的物质的位置
37、空间的特性是(C)
A、一维性B、二维性C、三维性D、多维性
3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C)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B、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C、静止是物质的运动的特别状态D、静止是物质运动的常态
39、承认运动的存在,却否认运动具有物质承担者,这是(D)
A、机械唯物论的观点B、诡辩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D、唯心主义的观点
40、荀子说:
“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表明:
(D)
A、人的意识具有客观性B、人大意识具有主观性
C、人的意识具有对象性D、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41、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
42、马克思认为,实践是(D)
A、人们适应外部环境的本能活动B、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C、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D、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4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A)
A、农民收割庄稼B、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C、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44、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是(B)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
第三专题:
物质世界的联系与发展——世界的状态是什么?
45、“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C)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C、静中有动,动中有静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46、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C)
A、变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47、“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48、辩证联系的含义是(A)
A、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
B、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
C、事物发展过程中直接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
D、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
49、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存在于(C)
A、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B、各事物之间
C、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D、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
50、辩证矛盾的含义是(A)
A、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交叉关系
C、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冲突关系
D、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依赖关系
51、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D)
A、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B、对矛盾的否定或排斥
C、在排除矛盾中实现同一D、包容万物的“和而不同”
52、“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
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D)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D、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53、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5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B)
A、发展和实践的观点B、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C、联系和物质的观点D、实践和运动的观点
55、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不属于其特点的是(C)
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
C、联系具有随意性D、联系具有多样性
56、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关于发展叙述错误的是(D)
A、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C、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D、发展是新旧事物同时灭亡
5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D)
A、质量互变规律B、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C、否定之否定规律D、对立统一规律
58、矛盾的基本属性是(B)
A、普遍性和特殊性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D、变动性和稳定性
5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60、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C)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C、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61、对“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理解,正确的是(B)
A、失败之后一定会成功B、要从失败走向成功需要一定的条件
C、成功之前必然会经历失败D、失败和成功是一致的
62、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D)
A、由低级向高级转化B、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C、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D、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63、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行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依据是(A)
A、内因外因辩证关系原理B、主次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
C、质量互变原理D、辩证否定的原理
64、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
A、观察实践法B、逻辑推理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方法
65、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D)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确定事物的质C、认识事物的量D、把握事物的度
66、“拔苗助长”的事例是(C)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67、黑格尔说:
“割下来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是要说明(C)
A、可能离不开现实B、结果离不开原因
C、部分离不开整体D、现实离不开本质
68、有关规律的叙述,观点错误的是(B)
A、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B、人们可以创造、改变和废除规律
C、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
D、自然规律是自发的,社会规律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69、规律的根本属性是(A)
A、客观性B、本质性C、必然性D、稳定性
7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71、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B)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72、“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C)
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的同一性
73、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C)
A、事物周而复始的自我循环
B、事物相互转化与无穷发展
C、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D、经过两次否定再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74、“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蕴涵的哲学原理是(C)
A、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发展的永恒性
C、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D、矛盾的普遍性
75、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注意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其他工作。
这种做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A)
A、“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B、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
76、“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C)
A、按客观规律办事B、通过实践这一基本途径
C、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D、具有更多的创造性
77、有一则箴言:
“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C)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78、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
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
79、“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B)
A、分析与综合B、归纳与演绎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
80、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D)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象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样性的统一”的过程
8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C)
A、决定性B、预见性C、能动性D、主动性
82、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
这一事实说明(A)
A、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B、意识可以产生物质
C、意识可以决定物质D、意识可以创造物质
第四专题: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是什么?
8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C)
A、物质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联系的观点
84、人的实践活动基本要素不包括(C)
A、实践的主体B、实践的客体C、实践的环节D、实践的中介
85、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B)
A、认识和发展关系B、认识和实践关系
C、改造和实践关系D、发展和完善关系
86、关于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A)
A、认识决定实践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认识指导实践D、认识依赖于实践
87、“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最好地说明(A)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8、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
“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
”与这句话在内涵上不一致的名言是(C)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89、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D)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90、“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A)
A、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D、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9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D)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9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
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A)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93、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指(C)
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
C、实践—认识—实践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9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
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
B、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95、概念、判断、推理,这是(D)
A、直接经验的三种形式B、间接经验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96、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是(A)
A、从实践到认识B、从认识到实践C、从感觉到知觉D、从概念到推理
97、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是(B)
A、从实践到认识B、从认识到实践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D、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
9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D)
A、深入实际,了解情况B、认真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99、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D)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100、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B)
A、多元性B、一元性C、实用性D、相对性
101、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表明真理具有(A)
A、相对性B、阶级性C、主观性D、绝对性
102、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A)
A、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B、是否多数人承认
C、是否有用D、是否是领袖人物所言
103、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C)
A、理性思维B、逻辑证明C、社会实践D、历史结论
104、正确的价值评价,应该看其(D)
A、是否具有合理性B、是否与领袖观点相一致
C、是否具有可行性D、是否与人民、人类整体的利益相一致
105、实践的主体是(B)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
106、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A)
A、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107、科学家尼葛庞蒂说: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10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性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性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109、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D)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D、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10、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111、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C)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D、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112、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
“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这句话说明(D)
A、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原理 练习题 学生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