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621169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3.51KB
山东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Word下载.docx
《山东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市二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市中医医院、钟祥市中医院成功创建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成立了睡眠呼吸障碍疾病和肿瘤防治2个院士工作站,建成国家级重点专科1个、省级重点专科14个、县级医院省级临床重点专科9个、市级重点专科65个。
中医医院“两堂一室”规范化建设率100%,71%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2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
建立了一系列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制度和医疗质量安全监管措施,建立了“三调解一保险”医调工作新机制,医疗纠纷发生率逐年下降。
深入开展部门行业作风建设和医德医风教育,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步实施。
坚持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稳妥实施“单独两孩”政策。
推行市县统筹协调、乡镇统一组织、村组主动上门的联动服务,实现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全覆盖。
创新建立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全面实施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全覆盖。
启动国家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护试点,推广京山县“家保户户行”、钟祥市“安康一点通”居家养老服务。
建立流出人口异地协会组织30个,全面推进流动人口服务均等化。
2014年全市计划生育工作荣获全省“党政领导线”、“卫生计生部门线”两个一等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艰巨。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村医待遇低,积极性调动难;
卫生院运行机制不健全,潜力挖掘难;
百姓用药贵,就医负担降低难;
基层人才短缺,能力提升难;
医院管理标准不一,全行业监管难”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任务相当艰巨。
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优。
我市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相对不足,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护士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公立医院,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机构资源不足,服务质量不高。
公立医院比重过大,社会办医规模过小。
资源要素之间配置结构失衡,医护比仅为1:
1.02,护士配备严重不足。
专科医院发展滞后,儿科、精神卫生、康复、老年护理等服务领域资源短缺。
适应计划生育转型发展任务艰难。
计划生育政策进入“调整期”,工作方式进入“转型期”,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保障等问题更加突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落实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推进计划生育惠民计划和生育关怀工程、加大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帮扶力度的任务更加艰巨。
(三)“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市委、市政府提出我市要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
面临新的历史任务,医疗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要在“病有所医”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以全民健康促进全民小康。
医改向纵深推进,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营造了新环境。
医改纵深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为卫生计生事业科学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社会环境。
实现“四个荆门”发展目标,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卫生计生事业作为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和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的双重性更加明显,将成为国家调结构、惠民生和稳增长的新阵地。
随着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卫生计生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将逐步加大,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具备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经济基础。
大力引导和支持发展健康服务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构建多元办医格局,激发和释放了市场活力,卫生计生事业在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用的充分发挥,势必提升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动力。
推进健康荆门建设给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十八届五中全会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市委、市政府也将“开展健康荆门建设”作为“十三五”期间推进共享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民生工作。
健康城市的发展必须依靠全民健康。
这就要求卫生计生事业的发展必须从原来的以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向促进和保障人民健康转变。
健康需求的改变对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提出新挑战。
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健康养老压力陡增,户籍制度改革推动社会治理由户籍管理向身份管理转型,居民健康管理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难度加大;
社会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人民群众对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对高端、特需、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要求越来越迫切;
疾病传播速度加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日趋加重;
互联网+健康、+服务、+监管以及大数据、移动医疗等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导致健康服务模式转变,对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提出严峻挑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江汉平原中心城市、湖北新兴增长极、全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战略定位,统筹推进深化医改各项任务和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更加注重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更加注重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更加注重中西医并重,进一步提高卫生计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以打造“健康荆门”和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市卫生计生综合服务水平和居民健康水平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基本建立起与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公共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体系、卫生计生惠民体系、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和科学、规范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卫生计生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指标明显提升、卫生计生行业形象明显提升、全民健康素质明显提升、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具体目标是:
--服务体系持续改善。
资源总量保持适度增长,结构分布更加优化,分工协作更加明确,服务可及性更加改善,服务模式有效转变,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大幅提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健康需求。
--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卫生计生法律制度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进一步加强,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健康素养明显提升。
实施健康荆门建设,推动健康管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健康保障关口前移,有效控制健康危险因素,消除一批重大疾病。
--人口均衡协调发展。
全面两孩政策平稳实施,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出生人口性别比日趋正常,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制度更加完善。
主 要 发 展 指 标
指标类别
序号
主要指标
2020年
2015年
健康水平
1
人均预期寿命(岁)
2
婴儿死亡率(‰)
3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4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卫生资源
5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6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7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8
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9
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
疾病防控
10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11
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12
肺结核发病率(/10万)
13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14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
妇幼健康
15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16
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17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
18
孕产妇住院分娩率(%)
医疗服务
19
县域内就诊率(%)
20
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天)
21
30天再住院率(%)
22
院内感染发生率(%)
23
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
计划生育
24
人口自然增长率(‰)
25
出生人口性别比
其他公共卫生指标
26
县级行政区域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覆盖率(%)
27
生活饮用水抽检合格率(%)
28
每千人口献血率(‰)
医疗卫生
保障政策
29
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
30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三、主要任务
(一)积极推进健康荆门建设。
全面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湖北2030”行动纲要》,认真实施《“健康荆门2030”行动规划》。
加强健康荆门建设的组织领导,将健康荆门建设的主要健康指标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考核指标,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完善推进协调机制,建立监测评价机制,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
着力强化公共卫生保障
(二)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建立合理有序的分级诊疗制度。
以强基层为重点,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大力推进乡镇卫生院“四化”建设、村卫生室“五化”建设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档升级”创建活动,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按照“填平补齐”原则,重点加强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相关专业,以及传染病、精神病、急诊急救、重症医学、肾脏内科(血液透析)、妇产科、儿科、中医、康复等临床专科建设,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服务能力。
鼓励县级医院通过整体托管、组建医疗联合体、对口帮扶等形式,促进县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六统一两独立”(统一规划和建设、统一人员准入、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药械购销、统一财务管理、统一绩效考核,财务独立核算、责任独立承担)的一体化管理,建立以县级医疗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县乡集团化、乡村一体化的工作格局。
建立健全分级诊疗保障机制,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模式,力争实现每个家庭拥有1名合格的家庭医生、每个居民拥有1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1张服务功能完善的健康卡。
以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为突破口,开展分级诊疗工作。
重点推进县级医院将康复期病人下转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转率不低于50%。
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等手段,形成有效的医疗分流机制,构建长期稳定的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城市医院分工协作机制,促进分级诊疗。
到2020年,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
2、建立科学有效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为重点,统筹推进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监管体制综合改革。
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巩固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果,优化、调整县级公立医院资源布局,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
全面推进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降低药品耗材费用,理顺医疗服务价格;
落实公立医院自主权,强化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
深化编制人事制度改革,合理确定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强化医务人员绩效考核。
到2020年,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形成有激励、有约束、有活力、有效率的运行新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参与改革、优化服务的积极性。
3、建立高效运行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
全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合理分配基本医保基金,科学设置补偿比例,提高参保群众基本医疗保障的报销比例和实际受益率。
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落实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门诊重症医疗保障工作。
全面实行以按病种(分组)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等复合型的支付方式改革,积极探索以医疗联合体为整体实施总额预付,建立健全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发挥医保付费机制的整体功能。
建立和完善医保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之间的谈判协商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逐步将医保对医疗机构服务监管延伸到对医务人员服务行为的监管。
加强区域协作力度,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全面开展异地就医直接结报,提高异地就医费用核查和结报管理水平和效率,为群众异地就医及时结算和流动人口医保提供便捷服务。
加强基本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医疗救助和商业保险等多种保障制度的衔接,进一步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4、建立规范有效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
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建立补充药品、低价药品动态调整机制,强化低价药品二次议价采购工作,遏制药价过快增长,夯实“乡村一体化”配送机制,保障基层医疗机构用药需求。
深入推进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药品、耗材、试剂省级集中招标采购工作,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药品网上采购率达到80%以上。
逐步扩大药品零差率销售覆盖面,2016年底县级公立医院全覆盖,2017年底城市公立医院全覆盖。
完善药品采购收支预算管理,基层医疗机构以县市区为单位实施药品货款集中结算,公立医院以医疗机构为单位集中结算,2017年底各级医疗机构药品货款结算周期缩短到30天内。
推进医药分开,鼓励患者自主选择在医院门诊药房或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药。
严格执行诚信记录和市场清退制度,建立药品生产、配送企业诚信记录和黑名单机制,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积极创建省级规范化管理示范药房,强化药事管理,提高药品质量,保障安全合理用药。
5、建立严格规范的综合监管制度。
深化医药卫生领域“放管服”改革,更加注重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完善政府监管主导、第三方广泛参与、医疗卫生机构自我管理和社会监督为补充的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
健全医药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强全行业监管。
加强医保基金运行监管,提高基金使用效率;
全面推广医保智能监控,逐步实现对门诊、住院、购药等各类医疗服务行为的全面、及时、高效监控;
建立健全医保与医疗机构、医药机构的谈判协商和风险共担机制。
加强药品注册申请、审批和生产、销售全程监管,建立完善药品信息追溯体系,形成全品种、全过程完整追溯与监管链条。
推动医疗、医保、医药考核评价由政府主导逐步向独立第三方评价转变。
6、加大社会办医支持力度。
合理控制公立医院数量、布局和结构,按照每千常住人口1.5张床位(占床位总量的25%)为非公立医院预留发展空间。
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医疗服务资源稀缺的领域,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康复、护理、老年病、慢性病等专业医疗机构以及高水平、规模化的大中型医疗机构。
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基因检测中心、医学检验中心、医学影像中心和病理检查中心。
加快落实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
加强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监管,鼓励非公立医院向“专、精、优”方向发展,监督和引导非公立医院规范执业,守法经营。
专栏1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项目
“两控四改”计划:
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控制药品虚高价格,改革基本医疗服务模式、改革健康服务运行机制、改革诊疗服务协作体系、改革基本生育服务模式。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三个一”工程:
每个家庭拥有1份合格的家庭医生,每个居民拥有1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1张服务功能完善的健康卡。
(三)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调整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严格落实《荆门市区域卫生规划(2016-2020年)》和《荆门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6-2020年)》。
优化医疗资源布局,钟祥市、东宝区、荆门高新区•掇刀区等资源聚集区域控制发展,重在结构调整、内涵发展;
京山县、沙洋县等资源相对丰富区域保持适度发展,不断优化结构,加强内涵发展;
屈家岭管理区加快发展,增加服务供给;
漳河新区立足于引进高水平、规模化的大中型专科医院或建设高端医养结合综合体。
控制公立医院规模,扩大社会办医规模,加强儿童、精神、肿瘤、老年病、康复等薄弱专科医院建设;
适度控制中心城区资源,优先布局城市发展新区;
控制公立医院单体规模,从外延式发展向以提高服务质量和绩效为主的内涵式发展转型。
2、加强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设。
以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荆门市中医医院、荆门市妇幼保健院、荆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核心,建设江汉平原健康卫生服务中心。
钟祥市、京山县、沙洋县以所属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为核心,建设县域医疗卫生中心。
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内部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强化交流与协作,扩大优质资源辐射范围,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实行差异化发展,统筹公平与效率。
3、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打造城市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和农村3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
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建设和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工程,加强薄弱乡镇卫生院和特色科室建设。
创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开展上门服务、签约服务、巡回医疗等,建立覆盖城乡的便民、高效、规范的健康服务制度。
积极探索县、乡、村一体化模式,推进县域诊疗中心建设,建立乡镇检查、县级诊断的远程分级诊疗机制,重点提升基层在检验、影像、心电、消毒供应等方面的服务能力。
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调动基层医护人员积极性。
4、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
加强质控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质控中心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各专业质控指标体系。
严格机构、人员、技术和设备准入管理,从源头上控制医疗质量。
全面实施临床路径,严格落实医疗安全核心制度,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持续开展“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完善医疗纠纷“三调解一保险”机制,推进保险经纪公司参与医疗纠纷调处,和谐医患关系。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贯彻落实医疗卫生行业“九不准”,实施医师定期考核。
5、实施全民健康保障工程。
贯彻落实《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建设规划》精神,围绕健康需求和医疗卫生服务短板,启动健康扶贫工程、妇幼健康保障工程、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工程、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工程等六大工程建设。
专栏2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升项目
健康扶贫工程:
以贫困乡镇和贫困村为重点,全面加强业务用房建设,满足当地群众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
妇幼健康保障工程:
支持市、县二级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全面提升妇幼保健服务能力,重点强化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水平。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重点支持市、县二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能力建设、卫生监督机构和市中心血站建设。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工程:
重点加强市级中医医院建设,改善科研和医疗业务用房,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专病)建设,提升中医药临床科研和医疗服务能力。
(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1、强化防治结合。
建立和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社会办医院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整合医疗和公共卫生资源的合力,完善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等协作机制,强化防治结合。
强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工作的技术指导、考核和监督检查。
2、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规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和设备配置,前移疾病监测关口,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基本消除麻风病、疟疾以及重点地方病危害。
持续提高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率,提升流动人口预防接种管理质量。
全面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创建2个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
加强龋病和牙周病防治,扩大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覆盖面。
健全精神卫生防治网络,落实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监管治疗措施。
加强血吸虫病监测,落实晚期血吸虫病病人救治工作。
加强重点职业病防控,落实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主体责任。
3、推行健康管理。
切实转变医疗服务模式,实现由医疗为中心向以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
加快建立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着力完善健康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健康管理服务网络,组建以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为龙头、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支撑、护理康复养老机构为补充的健康管理联合体。
以健康生活方式管理为重点,针对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超重肥胖、心理危机等高危因素开展专项干预。
大力推进居民自我健康管理,丰富居民健康知识,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健康管理。
加快推进健康管理签约式服务,提倡全科医生或家庭医生为居民提供约定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深入实施健康管理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及全科医生培养工作,打造一批优秀的健康管理人才队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 十三 卫生 健康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