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全国文综1卷历史试题分析与启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616253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274.96KB
新课标全国文综1卷历史试题分析与启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新课标全国文综1卷历史试题分析与启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全国文综1卷历史试题分析与启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
03、大纲版全国卷适用地区:
广西
04、自主命题地区:
北京、天津、安徽、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四川重庆海南
整整15份高考历史试卷,一天一份全部做完要半个月呢!
启示:
1、我们可以知道各地的试题出题风格,比较中发现我们自己试题的特点;
2、在复习中可以指导学生做符合本地要求的试题,避免无效的劳动;
3、在选择模拟题时,可以不必局限于本省的,可以借鉴使用同一套试题其他省份的。
(二)我们的试题是谁出的呢?
命题人是不公开的,他们的姓名我们是不得而知的,但可以知道是“大学教授们”,他们以他们的标准选拔符合他们要求的人才。
我们就要了解他们有些什么新研究成果,使用的是什么研究方法,添加到我们的教学中来。
二、继承发展,当表扬——与2013年高考试题的比较,更加务实也不失理想
1、样式未变,保稳定
题型
题号
分值
必考题
选择题
24-35(共12道)
4*12=48
48
100
主观题
40
25
52
41
12
选考题
45-48(4选1)
15
试题自2011年以来样式基本定型了4年。
这样我们在应试训练时适当组织“限时练”是十分必要的,让学生适应在50分钟内完成一定数量的相应类型题目。
2、降难度,突出重点
这是一份比较亲民的试题,更加重视重点知识的明确考查。
(见2013与2014年试卷必修分值分布表)
2014年试卷总体难度有所下降,对重点知识的考察更具显性,尽量避免隐晦难懂的内容,减少阅读量和人为的审题障碍。
以本人的体会而言,做题时间上较2013年试题减少了5分钟左右。
如40题2013年的“中国古代到近代海洋的利用”过于突出能力考察,与教材结合的不过紧密,且材料中答案不够明晰,材料为702字,2014年“宋应星、牛顿”教材均有涉及,材料较为规整,阅读量也有所减少,536字,为三年来最少(2012年为625字)。
41题考察“抗日战争”,既为重点又很应景,出题形式与论述性问题和说明型问题比较简单多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题目的浅显,没有区分度,于平凡处见波澜,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寻找我们对重点知识教学中的软肋,发现我们老师“授业”中的不到之处,让学生自己来“解惑”。
如24题的东方伦理学、26题的人性学、32题的自杀权力说等。
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既要抓住重点知识,同时又不能是机械的低水平重复,而要进行深入挖掘,那就要求教师能够精心备课,广泛涉猎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并把它们合理的运用的教学中来。
历史教师不读书,读书只读教科书,是不行的。
回想此次复习做过的模拟题,哪些题是做了无用功?
哪些题又该讲没讲透?
所以不能使用题海战术,题目要精选,做完要精讲、拓展、延伸。
如衡中一模中,25题自然经济、26希腊不够完善的民主、31题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45题预备立宪,如果我们做好深入研究,将有35分是学生比较熟系的,尤其是关于凇沪会战的12分。
从专题史角度看,2014年试卷弥补了2013年必修三分量不足的缺陷,甚至可以说过于侧重了。
以往我们总以为必修三复习可有可无,而今年高考题中出现了45分,所以我们在一轮复习中,必须不放弃任何一个点,做到全面复习。
从通史角度看,2014年延续着2013年重中国史轻世界史的格局,其比例分别是56:
29和57:
28,尤其是世界古代史保持一道选择题;
重远轻近,中国现代史两年都是一道选择题。
在二轮复习中有所侧重,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附:
2013与2014年试卷必修分值分布表
(一)专题史比较
必修一
必修二
必修三
2013
考查内容
战国墓葬的变化
4
晚清近代化趋向
宋代儒学的变化
古雅典政体
胡佛政策
近代科学家
英国光荣革命
二战后欧洲联合
中共六大
二战后苏联经济
德国地图变化
新经济与中国80年代改革
汉唐历史地图变化信息
中国古代到近代海洋的利用
合计
32
45
8
2014
古代雅典法律
鸦片战争前,在中英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祭天祭祖君权神授
美国1787年宪法
英国商品在鸦片战争后仍然滞销
三教合一
抗日战争
“一五”计划
宋明理学
新经济政策与苏联的工业化
维新思想
欧元
中国电影
宋应星、牛顿
20
(二)通史比较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现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代现代史
非选择题
题数
3
1
5
24
2
6
30
27
3、重能力,有章可循
不论是必做题的40题还是选做题与2013年比较从材料中更容易找出答案,材料层次清晰、要点明确,获取有效信时的障碍较小,与教材的结合更加紧密,让我们按照一定的方法能够做出来。
在训练时,要选择那些材料较为“标准”的试题,在试卷讲评中强化做题的能力,运用“做题十六字决”,让学生看的收获、看到进步。
25题和30题突出考察了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因为新研究需要推理的过程,没有逻辑的推理,就无法在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结论间建立联系。
在纷乱的历史现象背后一定有合乎逻辑的原因。
这两道题把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联系在了一起。
在复习、训练中,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在复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我指出驴的价格上涨的现象。
4、有创新,留有空间
2013年试卷中出现了6幅地图,2014年则为纯文字版。
41题在去年从论述性问题变为图片信息说明题的基础上,今年变成改错说明题。
今后这12分仍然有很大变化的空间。
反观今年的模考题,功利心太强,基于迎合2013年的高考题或是对以前高考题的回归,模仿大于创新。
笔者在复习中引入了北京西城一模的史料解读题和分段概括题,成都模拟卷的主题概括阐释题,虽然没有命中高考题但是让学生对41题的创新性有思想准备,不至于临场慌乱。
发现新题型、创造新题型,是我们今后复习中应该努力做到的。
让学生,教师要带头思考!
5、有拓展,选修可为
2013年34题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用到了选修三的知识。
2014年29题考查到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选修一;
33题用到了《独立宣言》体现的原则,在选修二。
在教学中,必修与选修要充分结合,尤其是在复习阶段,选修很多内容是对必修的细化、补充、拓展,如选修一中的梭伦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宗教改革等,选修二是详细讲述必修一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选修三是对必修一的拓展,选修四也有很多是必修的细化。
选考内容答案也多与必修有关,因此我的体会是,选修教材的教学内容上应有所取舍,选择与必修有过的内容重点学习。
6、补不足,多版结合
与去年一样,高考不仅选择几版教材的交集,还有并集。
2013年第28题哥白尼的“日心说”人民版没有、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只有人民版有、41题经济重心南移只有岳麓版有;
2014年40题,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人民版没有,关于古代科技只讲四大发明,显然是不够的。
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版教材,包括大纲版教材,合理取舍,适当整合,全方位展示历史面貌,不给学生留知识死角。
7、立意高,依托教学
试题没有让考生死记硬背就可得分的痕迹,更多的是对思维能力的考查,对重点知识的运用,给出间接的问题情境,让人有“似曾相识,又未睹真颜”之感。
试卷也体现了历史的明鉴作用,进行思想教育,体现价值观目标,如24题统治者用文化行为为其政治统治服务,29题改革之阻力,31.34题计划经济,33题西方的人权观,46清末预备立宪的失败等。
试卷也关注到了热点性问题,如40题培养创新型人才,41题国共合作、甲午年和中日关系,45题法制化进程,47题军备竞赛,48题廉政建设等
纵观试卷就如一幅画卷,让学生看后生发出解构家国治平天下的宏远;
又如一篇作文题,要学生现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全篇从传统入手,谈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儒家思想的作用(服务与政治统治)、地位(统治思想)、出发点(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接着没有说近代如何如何被人欺负,而是说“康乾盛世”——对外贸易处于优势,不免引人思考——盛世之后何易遭辱?
中国在被迫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上,变革的阻力重重,经济上小农经济根深蒂固,更重要的是人们观念上的顽固(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进入民国,统一的国家内税费过高,难有统一的自由市场,新中国建国后,城乡差别长期存在,同是一国之公民不能平等地享有精神和物质上的资源;
西方历史上做得也未必好多少,古希腊限制公民个人自由,美国1787年宪法也没有给予国民平等;
然而历史潮流浩浩汤汤,即使是斯大林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也不得不延续新经济政策的做法,允许外资企业存在,来发展经济,欧盟在不同国家间力图建立统一的市场,全球化趋势不可阻遏;
中华民族欲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科技的发展、理论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后盾,这不单单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宋应星是与他那个时代相适应的,也同样是一个落日之辉煌,怎么能与牛顿这样一个新时代的启明星相比呢;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回望落后挨打的岁月,尤其是这难忘的“甲子年”,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才能强国御辱;
国家发展必须有法治的保障,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才是一个现代化国家的标志;
法治国家从落实宪法开始,社会的转型要不失时机的变革;
武器的先进未必是国人之福,一国之强大不在于它军力的强大,而在于其全体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
反腐倡廉人心所向,然而没有相应的环境是难以落到实处的。
从祭祖强皇权开始,到嫉恶如仇“包青天”结束,起于儒家思想终于儒家思想,首尾呼应,中间几多艰险,几多波折,试问吾民,吾国何时走出“历史三峡”(社会转型200年?
)。
总之,一份高考卷,一个中国梦;
百分高考题,百分强国梦。
复习中,巧设问题使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锻炼思维能力;
关注历史现象的现实意义,使历史生活化,而不是古董化;
关注社会热点,反观历史相关内容。
8、存瑕疵,仍需努力
32题,关于自杀权的被限制,同样体现着对任命价值的尊重,这就使B、C冲突;
在自杀权的问题上,法学界至今争论很大,更多的学术研究上支持的是自杀非个人自由权范畴,这就无法导出答案项中的“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虽然,西方思想史和法律史中确实有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关于个人自杀权的争取,但仅仅是流派之一,不能作为学术的全部真理。
因此本题在学术上是有瑕疵的。
如果说本题有对个人自由的唤醒的目的,从而选用了自杀权这个话题,就等于命题者要考生认可自杀权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这不就是在变相鼓励自杀?
如果让考生在缺乏相关知识的情况下做出选择,无异于一场赌注;
若仅能通过排除法来解答问题,也就失去了历史试卷的“历史”性,完全是一种应试能力的考察了。
排除法是在无法确定答案时的不错选择。
三、庖丁解牛,有妙招
如果说整张高考试卷是一幅历史长卷,那么每一道题又可以独立存在,成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下面我把2014年高考试卷逐题进行分析,找到它们解题的关键,并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第一部分选择题
选择题是我们得分的重点,可谓“得选择者得天下”。
我将12道选择题分为简单题、中档题和难题三个层次,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简单题:
把它们确定为简单题,因为多是老题的重复,又是重点知识,较容易判断。
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题解:
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鸦片战争后的自然经济。
通过读题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对英国的棉纱人均消费低于印度,其本质意思是:
英国商品在鸦片战争后仍然滞销,原因是什么?
辨析:
A项鸦片战争应该是打开中国市场,无法解释英国棉纱销量的原因;
B项不符合史实,《南京条约》后关税协定,政策上没有对经济的保护,统治者也无此远见;
C项不符合史实,当时中国的经济水平高于印度。
D项“小农经济”为一种自然经济,它的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无需向市场购买,对外来商品有着强烈的抵制作用。
故正确选项为D。
必修二中学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讲到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直接跳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产生,对此题没有涉及;
但我们在必修一教学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时必修提到这一点,才有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所以在复习中我们要把三本必修联系起来,不能孤立的学习。
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本题考查了“一五”计划。
题目中“’一五’计划期间”,指明时间1953—1957,也说明了当时国家的主要任务“一化三改”,即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尤其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是照顾城市人还是农村人呢?
依据前一条件可知城市人口增长,这一政策是解决工业化过程中新增城市人口的粮食问题。
A项与题目无关,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所有制形式的改变,并没有新增城市人口,它倒是有利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
B项符合题意。
计划供应对于扩大积累,推动我国工业化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解决了新增工业人口的吃饭问题;
C项中的“灾害”应发生于1959—1961年,排除;
D项“国民经济的恢复”时间是在“一五”计划之前,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是“一五”计划实施的前提条件。
故正确选项为B。
另外,这道题也可以说是道老题,09年高考40题与此相关,摘录如下:
材料一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
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
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
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
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
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
《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
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
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
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
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
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
《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
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
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
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
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
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
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
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
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14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
(15分)
答案:
(1)“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
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
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
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2)特点:
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
范围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
原因:
改革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3)“统购统销”具有历史的必要性;
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
遏制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
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
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
从长远来看,它忽视了客观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作为本试卷唯一的关于中国现代史的题目,难度不大,落脚在经济史,更多的关注了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问题。
我们在复习中,尤其是二轮通史复习中一定要重视历史发展线索的学习,特别是近现代史对时间的要求较高,给出时间,反观时代,选择符合其时代特征的内容。
重视对历年高考题的分析,一是可以告诉我们那些是重点知识,而是它可以拓展我们对旧知识的认识。
33.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
这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A.主权在民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
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美国1787年宪法。
根据题目可知“自由人”和“其它人口”在权利上是不平等的,考察的是美国宪法的缺陷。
根据所学知识可判断,“自由人”主要指白人,“其它人口”指的是黑人和印第安人等。
《独立宣言》并不是必修教材中的内容,但是在学习必修一《美国1787年宪法立》的背景和必修三《启蒙运动》的影响时,都会有所涉及。
A项与本题无关,众议院由选举产生固然反映主权在民,但本题侧重的是众议员名额的分配问题。
B项包含了人生而平等,可见材料与此相违。
C项与本题无关;
D项的表述与题目无关,本题反映的是人权的不平等而不是州权的不平等。
另外,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宣言》的内容: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
造物者创造了平等的个人,并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符合天赋人权的原则。
与以往高考关于美国宪法的考察比较,这次可谓中规中矩,重点内容正面考察;
但也有新意这处,那就是引入了《独立宣言》而不是说“启蒙思想”,可见我们在教学时要进行适当的相关拓展,尤其是重点内容,要有所发挥。
35.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
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
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本题考查了欧洲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题干中的文字对解题意义不大,只是一个背景,倒是有一定的迷惑作用。
A项符合题意,欧元的出现并在欧盟内部大部分国家统一流通有利于推动欧盟内部市场的扩大和统一,有利于欧洲的经济政治一体化;
B项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贸易壁垒”只能减少,不可能真正消除,故排除。
C项欧元的问世和流通与欧盟的对外贸易额的增减无直接联系,故排除
D项表述错误,欧洲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并不能因此说是领导地位,今天处于领导地位的是美国,故排除。
故正确选项为A项。
在做选择题时,要注意题干中所述内容的适用范围与选项是否对应。
(二)中档题:
这部分题要结合材料,同时教材中也有所涉及,通过比较不难排除和确定。
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了秦汉以后的政治统治。
“天”为神,皇帝为“天子”而祭天,百姓则祭祖。
“子民”,是以民为子之意,皇帝祭天带有祭祖之意,阐释君权神授,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可见祭天祭祖是手段,维护统治是目的。
A项错误,君主专制从思想上看始于战国韩非子,从制度上看始于秦朝,而当时的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更谈不上宗教权威;
B项可借助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统治者的文化行为实质是为维护其政治统治服务的
C项错误,祖先崇拜在原始社会就有,与皇权至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 国文 历史试题 分析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