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经济常识》重要知识点归纳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608565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43.98KB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重要知识点归纳文档格式.docx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重要知识点归纳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经济常识》重要知识点归纳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是商品生产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
(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短,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
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所以,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1)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发展过程:
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货币的产生。
(2)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就是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
(3)货币的含义: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4)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5、货币的职能
(1)货币的五种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2)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购买手段)。
公式为:
商品—货币—商品。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的货币。
(3)价值与价格:
在货币产生之后,用货币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叫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4)货币的其他职能
①贮藏手段——把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
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且足值的货币,即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
②支付手段——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
③世界货币——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6、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纸币的含义: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纸币具有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部分世界货币的职能。
但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因此不具有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的职能。
(2)纸币的发行: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商品价格总额待销售的商品量×
价格水平
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
货币流通次数货币流通次数
(3)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①通货膨胀: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
(实质:
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措施:
A.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
B.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实行适度从紧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方针,努力增收节支,同时要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C.要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抑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
D.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
②通货紧缩:
表现为物价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
通货紧缩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等现象。
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
→A.降低利率,刺激社会投资,增加货币的供应量;
B.鼓励消费,加快货币周转速度;
C.发行国债,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扩大社会总需求;
D.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吸引社会消费,减少产品的积压。
7、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8、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从根本上归结到一点,就是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第二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国有经济
①含义:
国有经济,亦称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一种公有制。
②地位: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A.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B.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
(3)集体经济
集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体制:
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4)混合所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
这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都属于公有制经济。
(5)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都可以利用。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
①个体经济——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的所有制经济。
类型②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所有制形式。
③外资经济——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吸引外资建立起来的所有制形式。
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境外资本部分、外商独资企业。
地位: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要鼓励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并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①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比较落后,发展很不平衡,呈现多层次性。
这必然要求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与之相适应。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
④实践证明,这项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按劳分配以外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等。
①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是同个体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凭借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③在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也属于非按劳分配。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
①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②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③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④实践证明,这一分配制度激发了社会成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4、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1)资源和资源配置
①资源:
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具备的基本的生产要素的统称。
②资源配置:
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求,对社会可以利用的有限资源进行一定的安排。
③资源配置的方式:
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实现。
(2)市场和市场经济
①狭义市场和广义市场
A.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即有形市场。
B.广义的市场就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②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
①平等性——在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地位平等;
等价交换)
②竞争性——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
③法制性——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④开放性——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联在一起。
5、国家的宏观调控
(1)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市场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
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所以必须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把“无形的手”(市场)与“有形的手”(国家宏观调控)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自发性→不正当的经济行为;
收入差距扩大
市场调节缺陷盲目性→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需要宏观调控
滞后性→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2)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3)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促进经济增长是国家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
(4)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①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②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③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直接、迅速)
三种手段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宏观调控手段的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整体功能。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
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
①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实行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又具有自己的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第三课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及其作用
(1)企业的地位:
市场上从是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称为市场主体。
其中,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2)企业的含义: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①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
(3)作用:
②企业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着。
③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4)企业法人:
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
2、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1)公司的含义:
公司是依法成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企业法人。
我国法定公司形式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比较
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
不同点
①最基本的特征是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
②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
③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资本必须是货币。
④股东人数有最低限制,无最高限制。
⑤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00万元。
⑥设立程序较复杂,适应于大中型企业。
①资本不划分为等额股份。
②出资不一定是货币,还可以是技术、厂房、土地等。
③股东人数限制为2~50人。
④最低注册资本为3万元。
⑤设立程序简单,适应于中小企业。
相同点
①都是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
②股东都承担有限责任。
③公司都以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④公司组织机构都为股东大会(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股东大会的常设机构,负责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总经理(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事会(对董事会和总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
购买股票是一种投资行为。
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
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
3、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的前途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4、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指标。
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要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
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企业必须采用先进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在市场上依法平等竞争,优胜劣汰。
在竞争中,出现企业的兼并,联合和破产是必然的。
5、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它的法定代表人是厂长或者经理。
我国的国有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厂长(经理)负责制指的是在国有企业中,建立以厂长(经理)为首的生产经营管理系统。
厂长(经理)是企业的法定的代表人,在企业中处于中心地位,统一指挥、全面负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对企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负全面责任。
厂长(经理)有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决策权和生产指挥权。
企业的副厂长(副经理)、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和法律顾问,在厂长(经理)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并对厂长(经理)负责。
厂长(经理)依法行使职权,受法律保护。
厂长(经理)负责制最明显的特征,是明确了厂长(经理)作为企业法人代表行使职权的地位和应负的责任,突出厂长(经理)在行政指挥中的作用。
但是,厂长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和指挥作用,必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
6、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在国有企业中,厂长(经理)作为经营者处于企业的中心地位。
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国有企业的经营者要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企业与职工的关系。
企业经营者既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又要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
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任何企业经营者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经营者应当开展正当竞争,反对和抵制不正当竞争,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促进企业的发展。
第四单元 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及其划分
2、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
区
别
含义不同
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标准不同
以本国常住居民为准
以国界为准
英文缩写
GNP
GDP
联系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都是综合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
统计这两项指标,能够把三大产业的水平和劳务成果反映出来,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也便于进行国际经济的横向比较。
3、三大产业
农业
工业
第三产业
含义
人们利用生物的生产机能采取人工培养和养殖的办法,以取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是指采掘自然物质资源和对各种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社会生产部门。
是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设备,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各种行业的总称。
分类
狭义农业:
种植业(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种植业
林业
广义农业畜牧业
副业
渔业
重工业
轻工业
采掘工业
加工工业
流通部门
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为提高科学水平和人的素质服务的部门
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地位
国民经济的基础
国民经济的主导
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
作用
和
意义
①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②是工业等其它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③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提供能源和原材料;
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
是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
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稳定;
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形状
基础薄弱
素质不高
发展滞后
出路
①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②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③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调整提高振兴支柱产业
积极发展
关
系
三大产业之间是密切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没有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第三产业的发展。
因为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需要第一、二产业提供大量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燃料及各种消费资料。
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又能促进第一、二产业的发展。
因为第三产业不仅为第一、二产业提供产、供、消服务,而且为第一、二产业提供知识、信息、资金、技术和人才,从而提高第一、二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同时,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又为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剩余农产品的不断增加,是社会其他一切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共同基础。
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是由其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下降而改变。
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和要求的。
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首先是要把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现阶段农村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
这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实践证明它适应了我国现阶段农村生产力的状况,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同时走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贯彻落实“科技兴农”的发展战略。
在大力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大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规模和现代化程度,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它最终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面貌。
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它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
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能源和原材料,为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
工业是国家积累资金的主要来源,也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条件。
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之外,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设备,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的各种行业的总称。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提高,是国民经济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之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是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之一,它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缓解经济生活中的多种深层次矛盾,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都具有重要意义。
4、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由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劳动者履行的基本义务构成,是通过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体现出来的。
劳动者的权利是指劳动者依照劳动法律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
劳动者的义务指劳动者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常识 高中政治 经济 常识 重要 知识点 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