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测量规范2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597155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3.41KB
地质测量规范2文档格式.docx
《地质测量规范2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测量规范2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根据比例尺大小,岩体大小,岩体的含矿性及地质测量的目的,选择研究的重点,查明岩体内部原生构造、划分岩相带,特别应注意划分含矿岩相;
(3)推定岩体剥蚀的深度:
推定的依据是岩浆岩相及分布特征、岩体变质程度、岩石构造和结构特征、混染同化现象、捕虏体、顶垂体、原生构造的分布特征、岩石的构造岩相、接触面的产状、围岩构造特征、岩体的相对大小、地形、地貌特点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
(4)推定岩体侵入的深度:
主要根据岩石的结构、构造、主要矿物形成的温度压力条件(如石英、斜长石、钾长石的结晶学的或光学的特征,微斜长石的有无或斜长石格子双晶的发育情况)、微晶岩脉的有无、混染同化强度以及结合水的含量等进行综合分析,如果已推定岩体剥蚀的深度,查明了岩体的侵入时间,也可再造侵入当时上复岩的厚度,已知矿床的分布也可以作为参考资料;
(5)通过上述研究综合分析,推定岩体的构造类型,结合岩体的变质或蚀变作用的表现,矿物—化学成分的变异、内生矿化围岩选择性及物、化探,重砂资料等,预测成矿有利地段;
(6)对于小侵入岩及小岩体群尤应特别注意,除上述任务外,还要研究其延长或排列方向、排列方式,推定隐伏岩体范围;
推定隐伏岩体的依据是:
控制岩体侵入的构造特征、岩体分布规律、变质或蚀变现象、地貌特点、岩体顶部围岩的构造特征(顶部节理、边缘节理、平行对称的逆断层及其他)、岩脉或单矿物脉特别是成群的脉体以及物、化探资料等的综合分析;
有条件时,推定其隐伏深度。
(7)尽可能查明侵入岩的时代,根据侵入和上复岩层的时代、绝对年龄资料,接合某些单矿物的特征(如黑云母的多色晕、锆石的晶形及透明度等)的对比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
查明岩浆杂岩在构造岩浆旋回中的地质位置,岩浆杂岩的组成成分及成矿作用在岩浆杂岩中的地质位置,进而查明成矿作用在不同地质发展阶段的构造岩浆旋回中的地质位置,为区域成矿规律和矿产预测提供资料。
3.对火山岩分布地区进行地质测量的基本要求:
(1)查明火山岩的分布、火山活动的大地构造条件及其在构造岩浆构造旋回中的地质位置;
查明火山活动的地质时代;
(2)全面研究火山岩的矿物、化学成分、结构、构造、形态,产状,厚度及其变化规律,查明火山岩系列;
用与研究沉积岩类似的要求,建立火山—沉积岩的层序,明确火山喷发间歇期,划分喷发旋回,查明火山—沉积组合特征,明确在图上应表达的火山岩地层单元;
对于海底火山喷发要划分喷发沉积类型(火山熔岩—碎屑岩类型或硅质岩类型);
(3)详细研究火山角砾岩分布特征、熔岩厚度及其分布情况、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次火山岩或小侵入体的形态,构造,产状、规模及其分布规律,对于大陆喷发,查明喷发型式及喷发源;
对于海底火山喷发,推测火山源的分布范围(往往有困难),必要时,结合矿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
力争再造喷发沉积构造特征,查明火山口、火山堆、火山穹窿、边坡、边缘洼地等构造的特征及其分布情况,火山碎屑沉积岩形成地段的分布情况;
(4)研究变质作用和蚀变作用、含矿建造的特征和分布规律、构造或断裂与蚀变作用合成矿作用的关系、成矿作用在火山—沉积旋回中的地质位置;
(5)综合上述各点,结合物、化探、重砂资料,总结成矿规律,预测成矿有利地段。
4.对变质岩分布区进行地质测量的基本要求:
(1)查明变质岩的分布,全面研究变质岩的物质成分、结构、形态、产状、接触关系、厚度或规模;
区分不同变质岩系和岩体,确定其层位及相互关系,并进行详细划分,应尽可能恢复原岩的地层层序和岩相分带,已建立地质填图工作中地层层序和填图单位,同时推定或确定其时代,这包括了不同杂岩、群、组、段或系、统、阶及不同岩体的划分;
(2)研究岩系(岩体)内部构造,应特别注意从现在观察到的不同时期的复杂构造现象中,去探索恢复早期的和原始构造,在此基础上再研究不同岩系(岩体)的构造关系并进行分析对比;
(3)推测并确定变质岩原岩、原始建造的特点及其生成条件;
恢复有困难时,应利用全面综合的方法,包括区域地质构造-建造条件、变质岩的产状、接触关系、共生组合、变于结构和构造以及矿物-岩石学分析资料的各种比较研究与图解分析的办法进行综合研究;
(4)研究和查明变质作用所造成的变质岩相变化,划分变质带(包括混合岩化带)或变质相,并探求变质作用的过程及其特征。
为此必须研究和阐明变质带、变质相和岩浆岩活动(包括某些花岗质流体的活动)、构造运动以及区域大地构造的关系,并在这个基础上推求全区的地质发展史;
(5)了解或搞清变质岩地区的含矿层位和含矿建造,指出找矿前提或标志,查明矿产分布规律,为进行矿产预测指出方向;
这就要求研究成矿作用和不同岩石类型,(建造)、变质作用、变质前的沉积作用以及不同时代岩浆作用(包括混合岩化作用)与构造活动的关系等。
(6)当能恢复原岩时,根据对原岩的地质测量要求,作必要的工作。
(四)地质测量人员的工作方法
为了更好的完成地质测量任务,要求地质测量人员努力做好下列工作;
1.要加强资料收集和综合研究;
资料收集和综合研究贯彻于地质工作始终,而在地质测量工作中尤为重要。
由于地质测量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一个面,不如勘探工程揭露的只是一条线,因此也为收集资料和综合研究提供更好的场所。
资料收集力求丰富、真实。
综合研究要随着地质地质测量的进展逐日进行,随时总结,不得时候算总账。
综合研究要贯彻“双百”方针。
学术上可以保留不同意见,可以提供各种设想。
但在工作安排上要同一,不能各行其是。
2.地质测量要善于抓住整个地区或矿床中的主要特征,主要为成矿规律及综合找矿标志,并深入研究,在图上突出表达。
每个地区或矿床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研究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3.在地质测量工作中,要根据需要配合一定的物、化探、重砂工作及必要的轻型揭露工程。
4.地质测量中,对地质现象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
不仅要在地质填图过程中,随时总结,逐步提高认识,还要根据各项勘探工程及物、化探工作的进展展况,随时进行研究、补充、修正,精度较高的地质图一般都要经过多次修改才能完成。
5.地质测量人员不仅要研究宏观现象,还要研究微观现象,对于重要的和系统的标本,应进行显微镜下观察。
岩矿人员也要创造条件了解宏观现象,有条件时争取参与实测剖面。
6.地质人员要钻研业务,熟悉一定的基础地质知识以及本地区、本矿种的地质知识。
7、地质测量人员要敞开思路,要重视前人的意见。
要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工作作风。
二、地质测量的比例尺以及地形图的选择
(一)地质测量比例尺的选择
1.一般情况下,初步普查的地质图采用1:
2000000/1:
100000或1:
50000比例尺。
详细普查采用1:
50000或1:
25000或1:
10000比例尺。
矿床地质测量比例尺,一般为1:
5000—1:
500
2.矿床地质测量比例尺的选择,应考虑下列情况:
(1)图纸应能反映出具有工业意义的矿床露头和重要地质现象,工业矿体在图上长度不小于1cm,厚度不小于1毫米。
但分布面积大而厚度小的地质构造简单的沉积矿床,可不考虑厚度问题。
(2)对于复杂和规模较小的金属矿床,一般采用1:
1000;
对于较简单和规模较大的矿床,则常采用1:
2000;
对于某些规模极大和地质条件极简单的矿床,甚至可以采用1:
5000;
某些特别复杂的或很小的矿体群构成的矿床及较小的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则可采用1:
500。
(3)主要勘探线间距原则上应使获得C级矿量的勘探线在图上距离不小于10cm。
(4)已定型的露采矿床有条件时,满足设计需要,用1;
1000。
4.有时为了提高地质测量的精确度,野外可以进行较大比例尺的测量,然后成图时采用较小的比例尺。
(二)地形地图的选择
进行地质测量所用的地形底图,一般要在国家测绘机关所批准的最新测制的地形图中选择。
地形底图的比例尺应较地质测量的比例尺大一倍或者相同。
在没有地形底图的地区,进行1:
10000或大于1:
10000地质测量时,应进行地形测量、地形简测或其他有效的方法获得地形底图。
进行1:
50000或或小于1:
50000的地质测量时,可选用相应的比例尺的水系图或航测水系为底图。
采用航测底图时,应在填图的同时,对底图做必要的校正和补充。
三、各种比例尺地质测量的任务和要求
(一)1:
50000地质测量略
(二)1:
25000地质测量略
(三)1:
10000~1:
5000矿区地质测量
一般是在评价阶段或在矿床勘探间进行的。
其任务总的说来,是阐明地质构造和成矿地质条件,用在扩大矿区远景。
地质测量范围一般应包括有地质联系的矿点、矿化点、矿化带、各种找矿手段的综合异常范围或有利的找矿标志分布范围和成矿区划等。
范围不易过大,一般是几十个平方公里,很少达到上百平方公里。
其填图要求,在前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1.搞清矿区的地层层序及分布。
分层的标准,在阶或带、段的基础上,一般按岩性细分,但允许使用互层;
矿体、标志层及对找矿有指示意义的地层单位,如在图上小于1mm时可放大表示(但应注明);
不同变质岩相带与地层单位应分别不同界限和不同图例表示;
火成岩应按不同岩相区分;
2.搞清矿区各种主要构造类型的性质产状;
特别要详细研究控制岩浆活动的主要构造,区分导矿、控矿及容矿构造,并查明它们的性质、产状等要素。
3.搞清矿体、矿化带、蚀变带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查明其形状、产状和规模;
查明蚀变带的分带现象,对预期有工业意义的矿化现象,提出概略的品位参数;
4.搞清矿体、矿化带、蚀变带与侵入岩、地层及其地质构造的空间关系和成因关系,阐明成矿控制条件;
特别要详细研究可能有隐伏矿体的地段,指出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
5.对区域所发现的金属或辅助原料矿床,根据需要和可能,分别达到矿点检查或评价所要求的程度,对于非金属和燃料,也应做大致的了解。
6.查明矿区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并对放射性进行顺便检查。
(四)、1:
5000~1:
500矿床地质测量
1.一般是在评价阶段或矿床勘探期间进行的,其主要任务是全面研究矿床的详细地质构造,矿体形态,规模及其产状、矿石质量、矿石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矿体与围岩的关系、围岩蚀变,为勘探工程布置、或为矿山设计、建设提供地表地质资料。
矿床地质图通常是依靠地质测量与地表勘探工程及其深部工程配合来完成,但主要是地质测量及地表工程。
2.矿床地质图的测量范围,通常局限于矿体和有关围岩的地段,对于多层矿床,与褶皱有关的矿体产状平缓或空间分布较乱的矿体群,地质测量的范围较大,常需将矿体之间或矿体之上的大片围岩包括在内,但也不要过多地超出勘探工程布置范围之外。
对于产状较陡的单层矿体,则只需包括其直接围岩和深部勘探工程可能布置的地段即可。
如果矿床中的矿体相距很大,勘探工程的布置又可各自成一系统,也可单独测图,不必通过过大片围岩与其他矿体相连。
在确定地质测量范围时,地质人员应该谨慎,不要盲目扩大,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和图纸制作、使用复制上的不便。
测量面积一般是零点几到几平方公里。
有条件时与矿山设计部门协商测量范围。
3.矿床地质图的填图要求,主要有:
(1)确定地质层层序及分布:
分层的标准一般按岩性分层(但要有层位概念);
矿体、标志层及对找矿有指示意义的地层单位,在图上小于1毫米时可放大表示(但应注明)。
一般地质体在图上的厚度,原则上不小于1毫米;
不同变质岩相带与地层单位应分别用不同界限和不同图例表示,火成岩应按不同岩相区分;
(2)搞清矿体与围岩,火成岩与围岩及不同岩层间的接触关系;
(3)搞清矿体构造,尤其是容矿构造的性质及产状;
切割矿体的断层均应实测,或用工程控制,其位移较大,对深部探矿、采矿工程的布置有影响者,应查明其性质、产状、动向及断距;
沿断层控制点的距离在图上不宜大于1-5厘米;
(4)搞清矿体(矿化带)的形状、规模、产状;
(5)搞清矿体围岩蚀变种类、性质、分带及其分布;
(6)搞清矿石成因类型、工业类型、组分变化、技术加工性能及品级、各类型的矿石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
(7)有条件时,应查明矿床的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并应有放射性顺便检查成果。
(五)地质简图和地质草图:
近年来,为了适应任务要求较快地提交初步的地质成果,或者由于资料缺乏,但又急需了解某一地区的地质概括,因而出现了1:
1000~1:
10,000的地质简图或草图:
简图:
有同比例尺或较大比例尺的地形图作相应的地形底图,包括非测量人员测的非正规地形图。
此种地质图可用于探矿工程设计。
随着工程的增加,该地质图的精度也可相应的逐步修改、提高。
多用与矿床评价及矿床外围填图。
草图:
无地形图做底图、或用小比例尺地形图放大后作底图所填的地质图。
此种图不能作探矿工程设计之用。
但如草图加“实测剖面”(地形曲线亦实测),可在“实测剖面”上进行探矿工程设计。
但只限于矿点检查。
简图和草图都是为了解决某一个和几个特定地质问题。
此种图纸的质量比正规同比例尺的地质图纸要低。
如矿点需投入评价或勘探,仍应进行1:
10000地质测量。
四、地质测量的协调工作和工作步骤
(一)地质测量的协调工作:
当测量面积较大时,往往不是一个填图组,而是若干组同时工作。
即使是在矿床范围内由一个填图组进行工作,也还有和其他地质地质组(如钻探组、坑探、槽探、水文等地质组)的配合问题。
因此一般要求:
1.要在初步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统一分层、统一野外岩石定名、统一填图方法和要求:
一般情况下,对地质现象的认识是难得做到完全一致的,但在分层、岩石定名及填图方法和要求的主要问题上,应做到统一或基本统一。
具体办法是工区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共同踏勘并实测至少一条地质剖面,通过这一工作求得统一。
2.统一图例。
3.要采集一套系统的岩矿标本,一般在共同实测剖面时采取,以供填图进行中的对比参考和综合研究,并在填图过程中不断补充。
在填图过程中,还要对有疑问的、重要的岩石矿物采取鉴定标本及其他标本如重砂、古生物等;
对特殊的地形条件或有意义的地质现象进行素描或照相。
4.统一各内标本、重砂的编号。
5.各填图组要互相交流情报。
两幅接图处要重复不少于1.5cm或在接图处两组同测一条剖面。
6.野外记录要清楚、准确。
禁用圆珠笔。
(二)工作步骤
地质测量可以分为准备工作、踏勘、实测剖面、地质填图、地质点观察和室内整理等几个步骤。
在正式填图之前,应做好一下工作:
1.准备工作:
主要是对已有地物化资料的收集和了解。
有关测区的一切旧有资料均应尽量收集,阅读并加以分析研究,据以确定工作方法,制定工作计划。
此外,还要准备野外用品。
2.地质踏勘:
在野外工作开展之前,须对测区及其外围进行踏勘调查,其目的在于了解测区内的地理、地貌和地质构造轮廓。
地质踏勘在1:
200000~1:
50000的测量中,主要是了解区内交通、供应、经济、气候和地质概况,选择几条路线,做轮廓性的地质了解;
在矿区(床)地质测量中,主要是全面了解地貌、地质条件、搜集有关资料,必要时亦可到测区外对区域地质进行概略观察。
五、剖面测量的一般规定及综合地层柱状图
(一)实测剖面的一般规定:
在地质填图进行之前,一般要测制1~3条完整的地质剖面(其中至少有一条包括测区比较完整的地层剖面),在地质条件很复杂的地区,要求实测3~4条。
这是地质填图的基础工作。
这种地质剖面习惯上称为“实测剖面”,以与剖面填图时的剖面测量相区别。
“实测剖面”的目的是正确地划分地层,确定矿产的时代或层位,丈量厚度,研究岩石或地层的含矿性质、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和互相间的关系。
通过这种剖面的测制,一般情形下,可其本上查明测区内的主要地质特征。
这种地质剖面的比例尺和基本要求如表所列:
比例尺要求
地质填图比例尺
地质剖面采用的比例尺
其本要求
1:
100000
2000
建国以来统、组为单位的底层系统,局部必要时划分到阶。
初步研究地层的岩相建造,查明岩浆岩物质成分、结构、构造、接触关系、划分岩浆岩相等,了解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
50000~1:
25000
2000~1:
200
地层划分到阶或带(或亚组或段或段下再分),研究重点层位的沉积旋回与成矿条件。
查明岩浆岩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岩浆作用及成矿作用等特点。
1000
100
按不同岩性分层,研究各不同岩相沿走向及倾向的变化规律,初步确定层位关系;
研究各不同岩相的物质成分、岩矿特征、形成条件及与成矿的关系,初步研究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划分出沉积亚旋回。
根据剖面测量的结果,要编制代表测区地层特点的综合地层柱状图,以作为地区统一分层对比的依据。
“实测剖面”测量应由主要技术负责人亲自主持,由全体填图人员参加(至少一条),以统一分层,统一野外岩石定名,统一技术要求,统一工作方法,统一图例,并对一些主要的地质现象取得初步一致的看法。
同时采取统一标本,磨片鉴定。
(二)测制方法
在区域,矿区、矿床范围中,因比例尺及测区面积的不同。
下面所述的方法,一般适用于1:
2000-1:
5000的测区及面积较大的1:
10000-1:
5000的测区。
1.准备工作:
(1)根据前人所作的图纸资料及踏勘结果,确定剖面线位置及方位。
(2)在方格纸右上方,根据剖面线方位画上指北针,使剖面线的方位大致与方格纸长轴方向一致。
(3)根据表1-1所列的要求,结合测区地质复杂程度,特别是地层厚度,确定剖面比例尺。
2.野外工作。
(1)在方格纸短轴方向的上半部(或下半部)作平面导线图,在其下半部(或上半部)作地质剖面图,在剖面地形曲线之上,画导线的剖面标尺。
(2)以剖面起点为导线1号,拉测绳到导线号2,后者设在地形转折点上,并在露头上用铅油注明各导线点位置及编号,以便检查。
以罗盘仪测导线的方位角及倾角(即坡度较角)。
画出平面导线图,按其倾角画出地形曲线及导线剖面标尺与标尺分段。
在图上注明导线点号。
剖面测量记录表上注明上述参数,高差根根据换算。
高差及坡度角应注明正负号。
隔一定距离需要与地形图核对累计高差是否有误差。
导线距为沿地形坡角的斜距。
自导线点2号到3号,以此类推。
此种作图法为“剖面长度投影法”,最终剖面长度为剖面的起点与终点在平面图上的连线长。
其优点:
剖面图与平面图上起点和终点之间长度相同,便于平面图和剖面图作比较。
缺点:
剖面图修正了实测地貌形态,压缩了原实测剖面的长度,作图时必须投影成换算出水平距。
多用于室内整理后的图件。
另一种作图法为“剖面长度展示法”。
即以实测的长度和坡度角直接作图。
这样,剖面长度同实测剖面长度一致。
作图简单,可以及时在野外勾画出图,剖面地形形态与野外地貌相似。
剖面资料与平面图对比不方便,不能作布置工程之用,不能作平面图的附图,一般其长度比在平面图上的长度为大,故一般只用于野外草图,不作为正规图件。
(3)详细研究岩性,按岩性划分层位,确定分层位置,在剖面图上,根据标尺画上分界线。
进行观察描述。
测量产状要素,在剖面图上画视倾角,注明真倾角,在平面图上的相应位置画上走向倾角符号,注明有关参数,并对主要构造线的延长作适当的推定。
(4)分层间隔,根据导线斜距,一般应度量至0.10m。
度量的最小单层厚度原则上为图上距离1mm。
标志层及其他有意义岩层的厚度小于次数者,亦可标出。
用不同的彩色铅笔注明不同的岩性。
(5)断层应单独描述,断层带宽度在分层间隔中注明。
(6)采集各类标本必要时用不同图例画在剖面图或平面图的采取位置上。
各类标本及其编号表的备注栏中,加以注明。
重要地质现象的扩大素描或照相,也在备注栏中注明其编号。
将各类标本、素面图、照相登记在野外记录本上。
(7)野外层号采用统一编号,每一层一个编码。
在图上要注明野外层号。
(8)重要的居民点、河流、地形制高点、重要的地物,应在剖面图及平面图有关位置,加以注明。
据此并随时与地形图核对剖面距离。
(9)在野外应随时研究、总结地层单位如何划分,研究沉积韵律、旋回,并初步确定沉积建造的性质,对于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构造作用及成矿作用,亦应随时总结、分析,随着工作的进展,不断加以完善,不得回室内算总账。
(10)在剖面测制进行中,应注意尽可能保持剖面上各导线点间的方位角大体不变、或变动不太大。
3.室内整理:
当天工作应当天整理完。
(1)整理标本、素描图及照片,并登记于正式表格。
(2)将野外记录清誉于正式记录表中。
在整理过程中,发现错误时,应于次日去野外校对,不得搞“回忆录”。
(3)整理图纸,在剖面图地形曲线之下1厘米的范围内,画上岩性花纹。
逐层换算地层真厚度。
(4)记录表上的层序号为归纳整理后的层序号,要与综合地层柱状图序号相对应,其编号按地层符号变质法,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质 测量 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