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视听互动教学模式提高低段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实践与研究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592975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8.54KB
以视听互动教学模式提高低段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实践与研究文档格式.docx
《以视听互动教学模式提高低段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实践与研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视听互动教学模式提高低段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实践与研究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另一方面,打造富有学校鲜明特色、适应低段学生学习发展的语文视听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整体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的同时,也不断提升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有利于学校语文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儿童的语言是从日常语言环境中习得的,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有其一般规律。
即从听别人说话进到模仿说话,逐步掌握和运用各类词语。
这一习得语言的过程对小学低段语文教育有积极意义。
语言学习研究成果表明:
小学语言学习包括听,说,读,写是一个input(输入),decoding(解码),output(输出)的过程。
听和读是输入,说和写是输出,但须达到一定的输入量,才能保证更好的输出,从而高效率地完成我们学习语言的目标。
这种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语言输入形式,有利于发展其良好的语感,是最佳的初始化状态。
1.国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全球著名的语言教学专家克拉申(StephenD.Krashen),在其第二语言习得“输入假说”(inputhypothesis)理论中指出:
语言学习要取得成功,必须有丰富的、自然的目标语语料及其有关知识的输入,没有大量的输入,语言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
在目标语语料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学习者才能输出信息,形成自然、流利的语言表达。
在学习语言的启蒙阶段,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以丰富的语言材料,创设不同情景,增强他们的交际意识;
以先进的视听手段,促进他们的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视听法于五十年代首创于法国,是当时法国对外国成年人进行短期速成教学的一种方法。
随着语言运用能力的不断深入开展,教学重心从传授语言知识转变为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上来。
这种强调语言交际功能的视听法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很受欢迎,效果明显。
如《走遍美国》就是最典型的视听说法教材。
2.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新课程改革倡导联系生活的教学策略,目的在于使学生拥有丰富的直接经验。
《语文课程标准》也进一步强调课堂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情境,组织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
作为实践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语文教师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旨在把理想的课程为现实的课程,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释放学生的创造潜能。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局限,使声音和形象、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景有效结合。
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技术走进了校园。
很多的公开课堂中都能见到多媒体、网络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技术。
其中不难发现这些技术的运用水平良莠不齐。
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既是教学目的,也是教学手段。
作为第一要素的听力训练,在语言学习的启蒙阶段尤为重要。
只有听准、听清楚、听明白了,才能说得准确、说得清楚。
我校非常重视学生语文能力、语言能力的训练与提高,不仅有书籍丰富的图书室,还在每个教室放置了书柜,且把书法课、读书课也纳入语文教学范畴,成立书法兴趣小组、主持人训练班、诗词协会等,使得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方式更加多元化、立体化。
为此,我们设想依托学校良好大环境,在有充分教学时间的保证前提下,从一至二年级开展语文视听互动教学的实验和研究。
从语言学习的启蒙阶段开始,努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语文兴趣,养成正确规范使用祖国文字的习惯,为高段语言运用能力打好扎实基础。
二、课题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界定
低段视听教学
本课题组研究的“视听互动教学”是在国家法定课程框架内,设计在小学一年级范围内开展的语文教学组织形式,采取适合其年龄特征的教学方法,以视觉和听觉为主要教学手段来开展活泼多样的教学活动。
在课堂上,教师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语言环境,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技术设备,调动儿童视觉、听觉感官获取信息的能力,激发学习者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
它重视听、说领先,强调语言活动的实践性,要学习者视觉和听觉同时感受语言信息,从而达到说得“准确和流利”。
互动
从两个构成的字来说,按照辞典上的解释“互”是交替、相互,“动”是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
归纳起来“互动”就是指一种相互使彼此发生作用或变化的过程。
本课题的互动教学,指整个视听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探讨、丰富课程的过程。
在互动中,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进度随时调整视听教学的内容,充分激发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能力,来提高课堂效率,达成教学的最优化。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与条件分析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根据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
因此,我们在立项之初便提出要改变低段语文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思想,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使模式稳中有变,常教常新。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
”多少年后的今天,我们思考这段话,应当仍然会有所启迪。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着眼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要突出“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加快发展自身的主体性。
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导向功能,其中,既要有认识目标,更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
为此,必须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以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
因此,我们尝试着将视听互动模式应用到教学当中去,这是现代教学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研究其教学效果是在教学实践中将这一理念进一步提炼和升华,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际“演练”,这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语文素养,乃至提高基础阶段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从语文教学的历史发展看,我国的小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最多的是要学生如何对付教师没完没了的提问,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地束缚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发展。
人们试图突破传统教育的局限,在理论上提出视听互动教育,并在实践中进行大量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视听互动教学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并乐于体现在教育教学之中。
但是,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且被疑难所困惑,如对视听互动教学理性上的认识缺陷和更加严重的感性上的缺失,对视听互动教学的特点、模式、原则等问题研究不够,视听互动教学实施上流于形式,这些都是导致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
基于上述诸因素,我们在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研究和实践视听互动教学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本学科课堂教学为根据地,研究视听互动教学的各种方法,并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进行视听互动教学设计、实践、评价、推广。
同时针对有关问题作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的总结,以便能提供一些有益的启迪和带来人们更多的关注。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1、视听互动教育教学理念对于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作用
2、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低段语文互动性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及其实践
(二).课题研究内容
1、视听互动教学适应于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功能呈现与特征剖析
2、新课改背景下低段小学语文互动教学的一般原则与基本特征
3、新课改背景下低段小学语文视听互动教学的基本模式与教学方法
4、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低段小学语文视听互动教学,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为了改变传统的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水平,我们要根据视听互动教学理论和原理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不断加强视听互动教学理论的渗透。
在整个课题研究之中,我的基本思路可作如下表述:
用视听互动教学理论去进行教学实践,构思实验方案,探索本质规律,然后形成理性认识或学科理论,再指导实践。
具体说来,我主要运用了调查研究法、反思实践法和文献研究法等几种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法
课题实验的初始阶段,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
调查主要指向如下三个方面:
教师情况调查——目前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与载体,教学的基本模式与效率,尤其侧重于教学缺点、改进设想和措施运用等情况调查。
学生状况调查——目前语文学习的基本手段与载体,学习的基本方式和效率,尤其侧重于利用创造性新课堂环境开展学习的现状与效果的调查。
基于新课堂环境语文教学革新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调查——学校的建设与运用环境,教师对于视听互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掌握程度,学生及学生家长对于常规教学中新理念介入的接受态度调查。
(二)反思实践法
反思实践法是在行动研究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采用反思实践法的基本思路是:
根据课题需要提出概念、形成假设,构思研究方案,从学科情况和教学理论等方面深入理解做好预案,严谨细致地开展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依据反馈的信息进行反思调节,通过实证和思辨同步进行以达到适度的理论概括和用理论改进实际工作的双重目的。
反思实验法的方案和假设来自教育实际,又在实践中经过检验和完善,再用来指导教育研究和实际工作。
反思实践法的起点是对教育实践的调查和总结,在有关理论指导下建构理论框架,然后在实施中进行评价和反思调节,完善研究的理论和方案,再进一步实践和反思,整个研究是循环式螺旋上升的过程。
每一个循环圈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环节:
建构、实施、评价和反思。
(三)文献研究法
在我进行本课题研究之初和研究过程中,理论界基于视听互动教学理论应用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等等都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
我利用文献研究法,将搜寻掌握的多达上百篇的资料整理成视听互动教育理念与教育理论、视听互动教学模式与建构主义、视听互动教学模式与研究性学习、视听互动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等多个专题。
同样的,理论界的教学思考与实践也已经积累了很宝贵的经验。
面对这些文献资料,我认真学习,细致分析,在理清基本理论和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梳理出了一些对于本课题而言是有价值的、可供课题研究参考的意见。
六、课题研究的实践与探索——以一年级语文视听互动教学模式教学为例
(一)准备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3月)
1.组建课题组成员。
课题提出的伊始,学校就组建了一支教学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研究队伍,按照每个老师的自身长处,负责课题的不同部分,教研组长全面负责该课题研究,负责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组织安排研究过程,对各环节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完善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执笔人负责查阅、搜集资料。
设计、制定问卷调查表,总结问卷调查的结果。
对研究过程进行归纳分析。
组员们有的负责整合资料,负责收集典型案例,个案材料收集,负责将研究资料整理归档;
有的负责完成各种表格,并作整体分析。
2.总结校级科研课题研究期间取得的成果与不足。
课题组总结校级科研课题研究期间课题所取得的成果与不足。
并对课题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进行了认真思考,为区级课题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成果:
校级科研课题研究在学校圆满结题。
参与实验的师生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参与互动式教学的收获;
教师掌握了一定的课题研究方法及知识;
学生有一定的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和行动。
一部分学生开始在课堂上大胆的与老师、同学互动;
师生关系更融洽,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不足:
师生间的互动,生生间的互动有待加强,学生还没有大面积真正“动”起来。
有时教师对学生的“动”指导不到位。
落实与督促不够。
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反思和反思记载方面做得不好。
3.研究人员深入学习。
学习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和理论、现代教育教学模式。
如学习《苏州日报》“教育在线”版块2012年8月发表的文章《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初探》;
“小学教学资源网”2011年11月30日网上发布的临泽县城关小学张晓霞老师的论文《让互动之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绽放》等,还学习了2012年宁波大学杜永强硕士的《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新课程学习》2011年第四期刊发的浙江慈溪实验小学余君飞老师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互动》等。
研究人员通过复印资料、网上下载互动文章资料,共计40多篇文章。
另外,通过网上查阅、阅读报刊、杂志上的资料上80多篇。
对于重要的,尤其是互动方面的还做了读书笔记,每个研究人员读书笔记达五千字。
通过学习,明确了实践师生视听互动式模式教学的重要意义,逐步提高了教师从事研究的能力。
4.制定了课题实验方案。
课题组通过学习、分析学生及我校教学现状和对课题在校级研究阶段的总结和反复论证,确定了此课题的研究,并制定了课题实验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3年4月—2013年12月)
1.树立课堂融入视听互动教学模式的意识
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让实验教师树立、增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意识,首先研究组教师认真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是:
改变语文课程过分重视文本的讲解与传授,重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认真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清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播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也是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题组实验的课堂师生视听互动教学正是实践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有效途径。
实验教师明确了这不但是课题要求,更是新课程要求,也是课程本身的要求。
实验教师通过反复学习理论、理念、课标及研究,提高了认识。
2.确保视听互动教学模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课前教师设计互动
教师设计教学过程与活动时认真研究课标、教材、教学目的、内容、方法、学生和环境;
通过每周三下午的教研活动时间课题组成员一起交流教学目标、要点、教学过程设计及应变策略、练习和作业设计。
教案中设计适时、适量的师生互动,学生间的互动;
怎样动。
『教例』吴敏娣老师在每节课的前五分钟,都在班级里开展“班级新闻”播报,播报员由同桌两人组成。
播报的内容五花八门,自己家里的,亲戚家里的,自己身上的,别人身上的,还可以是老师身上的。
经过一年的锻炼,她的学生个个不怯场,上课时人人都很会发言。
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归功于吴敏娣老师对课前“视听互动”教学环节的认真落实。
(2)课中引导学生互动
上课时,教师带着激情、带着微笑、带着趣味与期待走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起互动的自信心,让他们喜欢学。
设计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以知激情,以亲激情,以奇激情,以动激情,以凝激情,以趣激情,争辩激情等,以启动学生的思维。
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便为课堂互动打下基础。
学生便在讨论中积极的互动起来。
在互动过程中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学,使之会学;
在互动过程中教师热情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教师点拨,促进学生互动。
再鼓励、诱导学生积极参与,不怕出错,对待学生出错误,不批评,对只要能发言都予以表扬;
善于调控课堂,课堂活跃有序。
整个课堂就很好的动起来了。
『教例』在学习“漂”与“飘”时,很多孩子容易把这两字混淆,老师作再多的解释,孩子们还是如此。
郑李老师在教学这两个生字时,就引入了“视听互动”环节。
她是这样操作的:
投影出示:
风一吹,树叶()在空中;
雨一下,树叶()在河里。
第一小组的同学来读,第二小组的同学来手势演示,第三小组的同学根据手势来选字,第四小组的同学根据手势来判断对错,然后依次类推。
在“互动”中,每个孩子都投入到了活动中,而且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轻松热烈,在不知不觉的“视听互动”区分出了两个字的不同用法。
(3)课后激励学生互动
课后教师反思目标达成情况、成功与不足、寻求改进措施。
布置的课后作业形式多样。
作业是口头、笔头或听写等不同形式。
但必须是作业与学生兴趣相结合;
难易程度和数量应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使学生乐于去做,去进行互动交流。
学生在课堂互动的基础上被激活思维,获得成功感,教师再鼓励、诱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后互动,学生便会自觉的动起来。
如学了一年级上册的《借生日》一课后,布置学生了解同学的生日。
『教例』郑李老师在结束《借生日》课堂教学后,布置学生课下去了解同学的生日,并模拟为同学庆祝生日,孩子们开心极了。
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围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聊着关于生日的话题,分享自己的快乐。
有的同学还模拟得为同学举办起了“庆生会”,在游戏在中,每个孩子们彼此互动,在互动中实践了课堂的所学知识,也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
而老师的这一举动也使得教学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标。
总之,研究教师力求在各环节中认真挖掘互动因素,改变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的行为。
3.多方位激发师生的视听互动行为
(1)激发学生参与互动课堂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得好,必须有兴趣。
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相伴相随。
让学生走向自学和学会学习,是我们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一种认知过程,更是一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过程,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而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
学生不是单一的知识的接收者、复制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
①课堂上激发兴趣
教师从一年级上册起就坚持以谈话式的方法导课,同时辅以身体语言。
为学生创设一种互动学习的氛围。
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游戏活动。
如生字接力赛、朗读比赛、会话表演、学唱童谣等。
『教例』教学拼音《aoe》一课时,吴敏娣老师就设计了“打鸣”的教学环节并落实到了教学中。
具体是这样操作的:
老师先创设情境。
“小朋友们,你们都是勤劳的小公鸡,现在天亮了,你们要开始报晓了,来哪只小公鸡先打鸣?
”学生们跃跃欲试,纷纷举手,大声而又响亮的叫着“喔喔喔”。
接着,老师又说:
“有些小公鸡,才刚刚出生没几天呢!
请大公鸡教教小公鸡如何打鸣。
”孩子们两人一组,一人扮演大公鸡,一人扮演小公鸡,然后互换角色。
课堂虽未进入教学阶段,但是却已经把教学任务悄悄植入到了课前互动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了学习状态。
经过事实证明,有了这个“互动环节”,本堂课的教学效果极好。
②适当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兴趣
教师组织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小组,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在快乐的课外活动中获取新知识、新技能。
以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培养实践型人才。
a.让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在每天的午间看书时间,抽取1到3分钟,为大家讲故事、讲笑话、背童谣等。
b.玩“过家家”。
在玩的过程中,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买菜的大娘、超市的老板、公交车司机等,角色之间根据自己的身份与同学交流。
c.听故事。
为激发和持续学生兴趣,实验班在每天的晨谈结束后,组织学生听一则小故事。
学生兴趣高涨,听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跟着广播模仿起来。
d.开展各类比赛,培养学生大胆交际能力。
为使学生有大胆交流的场所和机会,课题组常通过实验教师在任课班级每学期开展一至二次朗读、或演讲、或讲故事活动。
比较大型的一次是2013年4月10日在一二年级进行了讲故事比赛。
(活动照片见附件1)先在各班海选,各班推选出优秀选手的于4月10日参加全年级比赛。
每班讲故事选手1--2人,可以安排学生在台上配合讲故事的选手演出。
三四年级的语文教师担任评委。
学生参与热情高,故事内容丰富多样,讲述时语气、表情活灵活现,现场效果很好,起到了激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话、敢于在众人面前说话的预期效果
e.请话剧团来校演出,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活动照片见附件2)
(2)教师改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
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留给学生互动的时间和空间。
激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如吴敏娣老师在教学一上《自选商场》一课时,就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进行互动的教学理念。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只起到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吴敏娣老师教学随笔:
随着课文的递增,知识的增加,生字量的增加,难度的加大,学生学好语文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我在学生中开展的“视听互动教学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时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一段时间以来,在学生中开展的视听互动式教学实施效果不太理想。
于是,我便静下心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方法,通过与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视听 互动 教学 模式 提高 学生 语言 运用 能力 实践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