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县苹果产业化发展现状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583747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41
- 大小:107.61KB
洛川县苹果产业化发展现状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洛川县苹果产业化发展现状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洛川县苹果产业化发展现状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是产业布局区域化。
农业产业化生产要求产业布局的区域化,在中国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很少有大规模的成片耕地,而在农业产业化下,根据地域的资源配置特点及资源优势,建立区域生产基地,统一育种、种植、管理等。
从而提高农产品质量,为农产品进入市场打好基础,使农民从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三是服务体系社会化。
服务社会化即要求农业生产放弃传统的自我服务,转而依赖社会化的服务。
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分工都由社会提供服务不是由农民自己完成,主要由”龙头”企业等一体化组织完成。
生产过程中享受社会化服务标志着农业生产的社会化。
四是企业化管理。
相对于6传统农业的经验化管理,传统农业生产中积累的经验满足不了农业产业化中日益细化的分工,还需要农户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去,事实上,每个农户都是产业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只有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五是经营一体化。
一体化就是将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供应、产品销售以及产后通过某种方式连结成一体。
使农民尽量参与到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与生产链条上的部门结成共同体,并分享生产链条上的利润。
1.2、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概念界定2.1概念界定
(1)苹果产业苹果产业一般涉及苹果产业链中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部分,而在本文中,考虑到洛川县苹果产业以苹果生产为主,产前与前后服务的发展还很不充分,因此本文对苹果产业的界定是仅指苹果生产。
(2)生态经济生态经济的含义是在生态系统可以承载的范围之内,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生态经济学原理改变生产与消费方式,将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挖掘出最大潜力,发展一些附加值高、生态效益好的产业,建设社会和谐、体制合理的文化以及景观适宜、生态健康的环境。
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3)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关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研究,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认为,经济效益仅是指直接经济效益,它是一种产品或劳务,能够用于满足社会的需要,并通过社会分配和市场交换发挥作用;
生态效益是指保护和改进生态条件,维护生态系统稳定;
社会效益是指除上述两种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也是社会效益)以外的其他社会效益,该效益涉及面广,包含内容丰富。
(4)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经济效益就是指社会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同时产生的一定的经济效益和一定的生态效益的综合与统一。
也就是说在社会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们耗费一定的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既会产出一定的对人有用的经济成果,又会引起生态平衡状况的变化,从而对人的生态环境(包括人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带来某种影响。
这种经济的产出和生态的产出的综合同占用和劳动耗费(即劳动投入)的比较,叫做生态经济效益。
生态经济效益的意义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判断该区域的发展时,不仅要考核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还要引入生态环境因素,综合分析经济发展、社会状况和生态环境指标,评价其总体效益。
本文把生态经济效益界定为生态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内容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三个方面。
其中,经济效益反映了苹果产业对国民经济所创造或增加的经济财富;
社会效益反映了苹果产业对社会进步所做的贡献,它主要体现在对人类身心健康的改善、区域经济与果农收入的增长等,本文将着重分析该效益的评价指标选择。
7生态效益反映了苹果产业对自然生态环境在实现功能有序、结构协调和持续发展等方面所做的贡献,包括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少灾害和防止污染等。
1.3、专利产业化相关概念
2.1.2.1专利实施“专利实施”一词在专利法上具有其特定的法律含义,是具有法律依据的专业词汇。
依据我国《专利法》第11条的明确规定:
”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被授予后,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外观设计专利权被授予后,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外观设计专利产品。
”因此,对”专利实施”的定义应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针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实施指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第二,针对外观设计专利,专利实施指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外观设计专利产品。
但从该定义中可知专利实施形式包括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五种。
并且从该定义中还可看出,专利实施需与专利的技术属性紧密联系。
在许多文献中,学者常用专利实施率说明专利产业化发展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专利实施率实指通过以上实施方式得以实施的专利技术所占所有专利技术成果的比重,而专利实施内含于专利产业化中,是专利产业化过程中前端问题。
因此专利实施率并不是指代专利产业化的唯一指标,专利实施情况也不能完全反映专利产业化的实施进程,不能简单地将专利实施率的高低来评判专利产业化程度。
正如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2007)谈加强知识产权能力建设时指出:
始终有一部分专利,甚至是很大的比例是不能转化的,很大部分是申请了专利,作为有价值的技术信息在全球公开出来,因为各种原因,它不一定会实施,全球也没有百分之百的专利实施率。
①102.1.2.2专利转移国内相关立法中尚未出现专利转移一词,但技术转移这一概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则被引入到经济理论中,FrederickWilliams与DavidV.Gibson认为技术转移是指,作为生产要素的技术,通过市场中所认可的途径,从技术发源端向技术使用方移转的过程[27]。
国内学者中,杨善林(2013)则细化了技术转移的概念,将技术转移从宏观和微观上进行解释,他认为宏观上的技术转移是技术在两个主体之间的移动,而其中不一定发生所有权上的变动;
从微观上看,是指科学技术成果为了能够进入市场而在技术需求方内部所进行的深度开发[28]。
对技术转移,并不是简单地从一方主体转移到另一方主体即可完成,还需强调该技术的适应性与经济性。
专利转移是技术转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专利转移是以专利为对象的技术转移方式。
鉴于对技术转移的理解,本文将专利转移定义为专利技术从技术来源方流向技术应用方(通常为企业),并由企业采取特定方式进行运用的过程。
专利转移必须存在多方主体,否则无法完成转移过程。
而高校专利转移则是一种典型的专利转移形式。
2.1.2.3专利转化与专利转移相同,在国内相关立法中并未出现专利转化一词,但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下简称《科技成果转化法》)中所运用的”科技成果转化”一词可为学者理解专利转化内涵提供依据。
《科技成果转化法》第二条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如下定义,即”本法所称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并且”该活动应当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保护环境与资源,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
根据《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对科技成果转化概念的阐释,专利转化可以理解为专利权人或专利使用权人对具有实用价值的专利技术成果进行以推入市场为目的进行试验、开发、应用、推广,进而形成专利产品的过程。
专利转化与专利的技术属性紧密相连,该过程的直接结果是形成专利产品。
专利转化是专利载体由专利技术本身向专利产品发生变化的一个动态过程。
由于企业是直接与市场对接的主体,因此专利转化的主体应为企业,而高校、科研机构只能为专利转化提供专利技术来源,政府机关为专利转化提供宏观环境保障。
对于高校所拥有的专利需要进行转化时,应先将专利转移至企业,由企业对专利的市场性进行分析,再对专利技术以市场需求进行试验、开发、应用、推广,进而将专利转化成为专利产品,最后推入市场。
112.1.2.4专利商业化专利商业化也称专利商用化,这一概念来自于美国,英文表述为PatentCommercialization。
专利商业化是指专利权实施以及实施之外的其他形式的应用[29],是专利权人充分发挥专利的技术属性以实现经济属性的最直观的表达方式。
从企业的视角来看,专利商用化是企业通过实施专利、以专利构成技术壁垒等方式形成和强化自己的市场优势、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手段。
从政府的视角来看,专利商用化是政府利用政府可以利用的各种形式最大限度地追求本国利益的行为[30]。
但从实践来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与市场的联系最为密切,而且企业通过专利获得独占优势对企业自身发展的作用最为直接,因此实践中专利商业化的主体更多地指向企业。
有学者将专利实施、专利交易、专利抵押、专利与标准结合、专利休眠式垄断作为专利商用化的基本方式[31]。
但从专利商用化的内涵来看,此种分类方式过于狭窄,不利于从实践中对专利商业化的深入理解,笔者认为一切以专利作为对象以达到专利权人实现专利权经济价值的方式都可被纳入专利商用化范围。
鉴于以上对专利商用化的理解,本文认为专利商用化是专利从”法定权利”向”市场价值”的转化,是专利从”智力形态”向”利益形态”的转化,也就是将专利转化为生产力和竞争力的过程,即将专利技术视为商品,变成金钱,实现价值,进而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2]。
而该过程中并不一定需要将专利技术在实际产品中体现,依托专利权获取经济利益即可称为专利商业化,这是与专利实施、专利转移、专利转化最大的不同之处。
2.1.2.5专利产业化要理解专利产业化的含义需首先明晰产业化的内涵。
”产业化”是指具有相同属性的企业或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以特定的合作形态形成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产业化强调的是以特定的组织形式达到规模效应并发挥规模效益的优势。
因此从构词方式与使用的目的上来分析,实现产业化的载体为专利,一项或多项专利所要达到的目的即实现产业化,实现专利产业化需充分发挥由专利技术而带来的规模效应。
专利产业化实际上也可称之为“专利成果(或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或”专利成果向经济产业的规模转化与应用”①。
专利产业化是指对专利技术进行再开发,通过实验、组合、生产、应用、推广等诸多环节,形成工艺、材料、产品,进而通过产品化、商品化的形式创造价值,直至发展成新产业的过程。
市场化、规模化并形成规模效应是专利产业化区别于专利实施、专利转移、专利转化、专利商业化的本质之处。
12相较专利实施、专利转移、专利转化、专利商业化,专利产业化是一个更为宏观的概念,实现过程更为复杂。
从内涵的角度看,专利产业化紧紧依托专利的技术属性、经济属性、法律属性等,包容性更强,实现过程中会涉及专利实施、专利转移、专利转化、专利商业化。
从实施目的的角度来看,专利产业化体现在通过专利技术拉动规模经济,而专利实施则为生产经营,专利转化为依据专利的技术属性实现经济价值,专利转移为专利使用权的改变,专利商业化为市场的领先甚至垄断地位。
从实施结果的角度来看,专利产业化强调通过一项专利或专利组合达到规模效应以获得规模效益的结果,专利转化的结果体现在专利技术载体发生变化,专利转移体现在专利的主体发生变化。
专利的商业化和产业化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目标,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加快专利产业化的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均具有重要作用,是各国、各地区追求的重要目标。
专利产业化的本质是以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为表现形式的科学技术成果在市场中获得规模化价值实现或价值再创造的过程。
专利产业化的最终目的要实现专利的经济价值,专利产业化强调专利必须转化为一定规模的产品生产并通过市场销售获得经济利益,当专利实现了产品化、市场化与规模化,我们可以认为该专利已经实现了产业化。
1.4、建筑垃圾产业化概念
2.3.1产业的概念2.3.1产业的概念产业经济学认为:
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按照一定的社会分工原则,为满足社会某种需要而划分的从事产品和劳务生产及经营的各个部门[18]。
产业的概念是介于微观经济细胞(企业和家庭消费)与宏观经济单位(国民经济)之间的若干”集合”。
相对于企业来说,它是同类企业的集合体;
相对于国民经济来说,它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部分。
它包括农业、矿业、工业、建筑业、商业、交通、邮电、金融、保险、咨询、旅游业等产业部门。
产业性质就是一个产业所要具备的特性。
一个产业一般要具备如下6个特性[19]:
1)是市场化经济的运作形式,计划经济不可能是完全的产业化。
2)传统产业重视分工,认为产业化是随着产业革命,社会出现分工,专业化生产而产生的。
3)一个产业是物质生产或服务系统,由各种具有相同或相近生产或服务的众多企业构成的系统。
4)这个系统中各个企业凭借自己的商品或服务向社会经济的其他系统输出资源,同时又从外部系统获取资源,与外界系统保持密切联系,即产业结构特性。
5)同一产业的产品或服务具有可替代性,存在着内部竞争。
6)产业活动必须是某个价值活动链上的一个断面或一个片断,是价值创造与增值过程。
产业分类是人们为了满足不同需要而根据产业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特征将企业的各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分成不同的集合。
所以,产业研究和分析目的不同,产业的分类方法也有所不同。
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有关联方式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国际标准分类法、两16大部类分类法、农轻重产业分类法、生产要素分类法等[20]。
常用的产业分类是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次产业:
农业,林业,蓄牧业,渔业。
第二次产业:
工业(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煤气的制造和供给业),建筑业。
第三次产业:
流通部门、服务部门。
1.5、农业产业化的定义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概念起始于山东省潍坊市,20世纪90年初,山东省潍坊市根据国外现代先进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经验对寿光市的实际农业生产情况作了反复讨论研究,据此于1992年正式提出了”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
农业产业化的定义一般表述为: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它的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
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引用9武汉轻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自百度百科)
1.6、概念界定
2.1.1供应链2.1.1供应链有关供应链(SupplyChain)的概念,国内外的研究相对丰富。
总体上可归纳为,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对物资流通的控制、信息流向的控制、资金流量的控制,经过购入原材料、生产中间品、生产最终产品等环节,将产品经同销售网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存存、物流、传输、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网络结构(张建国2004);
一条包含产品设计、加工、制造等技术投入的知识链;
一条包含物资的存货、购买、销售的功能链;
一条由初始原料生产者到最终消费者的增值链(邹辉霞2004)。
1.7、苹果连作障碍的定义及发展现状
茬,植株生长受抑,病虫害发生严重,这种现象被称为连作障碍,日本称此为忌地现象或连作障碍(成田保三郎,1983),欧美国家称之为再植病害(Replantdisease)或再植障碍(Replantproblem)(Honstra,1988;
SewellGWFandWhiteGC,1979)。
重茬栽植的幼树根系发育不良、生长缓慢、幼树树体矮小、抗逆性降低、甚至整株死亡(RumbergerA,2007),重茬地密植的成活率仅为40%~60%,存活的果树其产果率也较低,果实的品质较差,病虫害严重。
苹果再植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苹果产区,据报道,英国有50%的苹果园发生ARD(JaffeeBA,1982),波兰发生ARD的果园占60.7%(Szczygiel,1998),在美国华盛顿调查的17个苹果园中有14个发现了ARD(CoueyRP,1979)。
当人们在老苹果园再植苹果,并期望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时,ARD会持续影响果园的生产,重茬栽种的果树成活率低、结果能力下降、甚至绝收,给果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怎样克服重茬果树栽植中的不利因素,促进重茬果树的正常生长发育,一直是果业生产上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苹果再植病,对实现老果园重复利用,稳定苹果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1.8、数学模型的概念
一般地说,数学模型可以这样来描述:
对于现实世界的一个特定的对象,为了一个特定的目的,根据特有的内在规律,做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的一个数学结构[21-22]。
2.1.1.1数学模型的分类数学模型的分类有多种,下面介绍常用的几种分类。
按照建模所用的数学方法分类;
按照数学模型应用领域;
按照人们对建模机理的了解程度;
按照模型的表现特性。
2.1.1.2对数学模型的一般要求要有足够的精确度;
模型既要精确,又要尽可能的简单;
要尽量借鉴已有的标准形式的模型;
构造模型的依据要充分。
2.1.1.3数学建模的方法数学建模的方法按大类来分,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
(1)机理分析法机理分析法就是根据人们对现实对象的了解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分析研究对象中各变量(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找出反映其内部机理的规律的一类方法。
(2)测试分析法当我们对研究对象的机理不清楚的时候,对系统的输入输出进行观测,并以这些实测数据为基础进行统计分析来建立模型,这8样的一类方法称为测试分析法。
(3)综合分析法对于某些实际问题,人们常将上述两种建模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例如用机理分析法确定模型结构,再用测试分析法确定其中的参数,这类方法称为综合分析法。
1.9、释光的概念
结晶固体在它的形成和存在过程中,因杂质的存在,来自环境中的电离辐射对晶体带来辐射损伤,造成晶体结构的缺陷。
缺陷在晶体中出现,使晶体中的电荷平衡遭到破坏,游离电子就在晶体中生成,这类游离电子就是储能电子。
存在于晶体中的这些储能电子一经外部能量的激发,新的不平衡便会产生。
释光就是矿物晶体受环境电离辐射作用而积蓄起来的能量,再一次受到外部能量(热或光)的激发时,以光子的形式来释放能量的一种物理现象。
受热激发的释光称为热释光(Thermoluminescence,简写TL),受光激发的释光称为光释光(OptiealLuminescence,简写OL;
或OptieallyStimulatedluminescence,简写OSL)〔”’。
6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相关背景
2.1、研究背景
苹果属于碱性物质,因富含维生素、有机酸、糖类等人体生长营养物质,而对于调节人体酸碱度,维护身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被誉为”水果之王”。
苹果的栽培起于古希腊,原产于中亚、欧洲以及我国新疆南部等地区,具有5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世界上食用最广泛的全球性水果品种,如今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普遍栽植。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约有1万多个苹果品种,其中具备经济栽植价值的大约有200多个。
我国苹果栽培的历史相对较短,1871年开始,先从美国引入烟台,后来相继从德国、日本、俄国等其他国家引入到青岛、大连等地区。
1949年后,我国对于苹果的种植和栽培呈迅速发展的态势,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等普遍都有苹果的种植,并在渤海湾、西南高地、西北高地以及黄河故道、秦岭北麓等区域逐渐形成主产区。
截止到2012年,我国苹果栽培面积超过3210万亩(2140千公顷),总产量3500万吨,占世界苹果产量(6523万吨)的50%以上,已成为世界第一苹果生产大国,无论是栽培面积还是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甘肃省静宁县位于西部黄土高原腹地,位居的海拔较高,具有十分充足的光照、深厚的土层、良好的通透性、非常大昼夜温差等自然条件,是世界公认的北方地区苹果的最佳栽培区。
2003年,静宁被农业部确定为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区。
静宁县苹果产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在甘肃省乃至全国果品生产和销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该地区苹果的栽培种植面积、苹果的总产量以及浓缩果汁的生产等产业,均在全省及全国名列前茅。
多年实践证明,静宁具有发展苹果产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因此,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持之以恒的将静宁苹果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是加快富民强县步伐,建设和谐、活力新静宁的必然选择。
2.2、研究的背景
人类社会的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这一成绩的取得,与农业稳定发展对经济的贡献密不可分。
如何让农业生产者在劳动中获得更多实惠,坚定从业信心,不仅影响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洛川县 苹果 产业化 发展 现状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