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宝宝能力发展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578531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1.48KB
促进宝宝能力发展Word格式.docx
《促进宝宝能力发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促进宝宝能力发展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宝宝一出生就具有多种本能的动作,游泳动作是其中之一。
宝宝在宫腔羊水中就处于一种游泳状态,是游泳反射动作,这种反射在宝宝出生后4—6个月消失。
2、游泳、抚触的好处
婴幼儿的游泳和长大后会不会游泳是两回事。
游泳也就是水育,通过水与宝宝无缝隙的接触、促进神经末梢发育;
大运动量,促进宝宝消化功能,增加食欲;
促进新陈代谢,加快生理黄疸消退;
提高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增加肺活量;
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增强骨骼系统灵活性和柔韧性;
促进视、听、触、嗅和平衡觉综合信息传递;
提高平衡能力、协调能力,有效地预防感通失调。
游泳后对宝宝全身进行抚触,适度的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传达到宝宝大脑,促进大脑发育,起到提高智力水平、提高睡眠质量、稳定情绪、减哭闹;
促进食物吸收,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有利于健康发育。
3、游泳、抚触的效果
早教中心从对数百名婴儿游泳、抚触中,亲自看到给宝宝带来的能力发展和家长的欢欣。
游泳师在为宝宝做游泳、抚触过程中,边做边教家长,在两次游泳、抚触间,在家庭怎样帮助宝宝开发潜能,促进宝宝的发展,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
孙文轩在安阳出生,出生第二天因喂水时呛水造成脑损伤(出血)。
在医院输液治疗2周,复查颅内血块减小,医生说:
“药物治疗,只能这样了,剩下的只有靠游泳解决。
”来我们中心游泳时是出生后20天,2次/周,1岁上亲自课,2岁进入我们的儿童之家,2岁半语言、运动等能力发育正常。
XXX剖宫产,宝宝15个月,不会坐,更不会爬,部分能力相当于8个月的宝宝。
在北京、省儿童医院检查,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专家建议只有游泳来解决。
来中心游泳2次/周,游了10次后会坐了;
20次后会独站,有迈步的意识;
25次后扶物能走;
一岁半会叫妈妈。
杨昭文早产儿,8个月不会翻身,游20次会坐,翻身不够灵活(没有按要求)。
后来又参加亲子训练班,语言、动作都接近正常儿童。
丹妮出生体重1.75千克。
孕期妈妈营养不良(减肥),满月时体重比出生没什么增,满月后来游泳,1个月后体重增了3斤。
4个月会翻身、7—8会坐、8—9个月会爬、1周岁多会走,1周岁8个月语言、运动等能力均正常。
张望北等6名宝宝,分别为脐疝、腹股沟疝等,宝宝2—3月游泳,5次后明显减轻,10次后基本恢复。
对于刚出生的宝宝,不要错过游泳的黄金阶段,尤其是在孕产和喂养过程中有过异常的宝宝。
一旦错过,就无法挽回,会给宝宝和家庭造成一生不可弥补的损失和痛苦。
(二)亲子互动
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6—7家长围着一个孩子,孩子生活在成人的包围中,和外界、同龄小朋友交流少。
早教中心的亲子互动课,是为各年龄段的宝宝提供交流的平台,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的方法。
专业老师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敏感期,带领家长和孩子,利用不同的教具(玩具)、图片等教具,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一起进行游戏互动,有目的的引导宝宝,促进宝宝能力得到相应发展。
同时引导家长,随着宝宝成长,如何跟他玩、玩什么、怎么玩、不同的玩项的目的和作用、如何促进宝宝能力均衡发展等。
0—6个月的宝宝,以家庭为主,辅以适当室外活动;
7个月开始,家庭、参与集体活动和室外活动。
对宝宝主要从听觉、视觉、语言能力、精细动作、大运动、前庭训练、社交能力等下功夫,促进宝宝各项能力均衡发展。
具体如下:
1、0—7个月,以家庭为主,为宝宝按摩、翻身、嗅闻、观看(视觉)、倾听(听觉)为主;
语言交流贯穿始终。
(1)按摩抚触。
在宝宝出生一周后进行,自上而下,从颈部开始,上肢、身体、双腿,动作要轻柔(两岁前不宜按摩头部。
)有资料显示,经常接受抚触的宝宝一个月后,哭闹少;
8个月后,健康状况好,很少生病。
(2)刺激视觉(满月始)、听觉(出生始)
1—3个月。
2个月后,如果天气和宝宝的身体状况允许,可带宝宝到户外20—40分钟;
准备红、黄、蓝三色气球,首先每次拿一个,在距离宝宝25厘米的前方自左向右移动,在从右向左移动,引导宝宝目光追踪和转头;
然后两手各拿一个,在距离宝宝25厘米的前方自左向右移动,在从右向左移动,引导宝宝目光追踪和转头;
最后两手各拿一个,中间夹一个,在距离宝宝25厘米的前方自左向右移动,在从右向左移动,引导宝宝目光追踪和转头。
并与宝宝嘻嘻对视。
3—5个月。
父母双手各拿一个气球,放在宝宝前面,引导宝宝双手分别击打气球,或放在宝宝双腿上方,引导宝宝双腿分别踢气球;
用双手抓住宝宝的双脚,向上轻轻抬起,直到臀部稍离开床,然后放下。
重复3—5次;
抓住宝宝双手,将宝宝轻轻抬起,然后放下,重复3—5次。
训练中一定要注意宝宝头部是否有力量,动作要轻柔。
5—7个月。
坐姿训练,让宝宝怀抱一个心爱物品,然后从宝宝手中拿出,把该物品放在宝宝的左或右边,引导宝宝转身够取;
和宝宝一起前、后、左、右爬行;
扶站、扶着蹦蹦跳跳、扶栏杆练习站立意识。
床头挂带响的玩具,引导宝宝寻找。
2、7—12个月以吹气、发音(语言)、摇动、敲打、抓(捏)取、寻找、听音乐、爬行、扶走为主。
尤其是爬行,特别是剖宫产的宝宝,爬行就尤为重要。
3、1—2岁爬高、走、跑、涂鸦、精细动作(穿珠子、挤豆子、黏贴、撕纸等)、模仿说话等;
4、2—3岁听(讲)故事、说唱儿歌(唐诗、三字经、千字文、明贤集等强化记忆)、动作技巧、生活自理、参与团体活动(团队精神)。
培养学习兴趣,增强专注力、协调能力、平衡能力等,为促进孩子均衡发展打下基础。
有的家长认为,早期教育就是领着孩子在一起玩一会。
我们每一个人,千万不要看不起游戏(玩),儿童大部分活动都是以游戏形式进行的,游戏是儿童活动的基本内容,玩好了能力也就培养开发好了。
在游戏(玩)的精神世界里,棍可以做马、椅可以当车、纸可以做面条等等。
常讲只有想不到没有办不到,想就是思维,创新思维就是幻想,用知识实现幻想就是科学。
6岁以前,尤其是3岁以前儿童的大脑是以想象占主导,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大脑逐渐有知识代替了想象,在同一个人的大脑想象很难与知识并存,就如一山不能容二虎一样。
如果一个人的大脑想象与知识并存,他用知识去实现他的想象(幻想),那无疑他(她)就是一名科学家。
通过欢乐的亲子游戏互动,寓教于乐。
促进孩子大运动能力和精细动作、语言、认知和社会行为领域的全面提升和发展。
在集体活动中,老师有目的的教,孩子无意中学,在相互模仿中学习语言、交往、分享、轮换、礼貌、忍让、等待等。
纠正自私、任性、霸道、怕见生人、胆小、不懂的尊重人等不良习惯。
通过操作教具如:
拧螺丝、搭积木、穿珠子等各种动手的活动促进手眼脑协调。
在活动中大脑的思维会活跃,思维就是想,会想很多为什么?
好奇心就促使他去探索,通过探索对世界有了更多的认识,大脑就会受到更多的信息刺激进一步发育,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三)蒙氏教育
蒙氏教育,就是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玛利亚.蒙特梭利创立的科学育儿方法,主要包括蒙氏生活、感官、数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际关系)。
100多年来风靡全球,使孩子终身受益,得到全世界的认可。
主要培养宝宝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习惯、注意力、耐心、观察力、思维能力、自我纠正能力、蒙氏教育共分2个阶段:
1、2.5—4岁,主要是蒙氏生活、蒙氏感官。
(1)蒙氏生活
①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如:
自己吃饭、穿衣、穿鞋袜、系扣子、系鞋带、洗手、上厕所等(例赵子瑜训练我们脱提裤子)。
②良好的生活习惯如:
卫生习惯(包括整理自己的物品)、睡眠习惯、饮食习惯等。
(2)蒙氏感官通过看、听、触、嗅、味等感官活动,促进孩子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及空间立体能力。
①看(视)看各种形状和颜色,刺激视觉发育。
人所得到的信息,80%以上来自眼睛,视神经是直接通大脑,视觉与视力有区别,视力是看见看不见,看清看不清,视觉具有分辨记忆功能。
(例孩子背诵一篇课文或两人第二次见面)
②听通过听得到的信息占15%左右。
让宝宝听高低长短等各种声音;
节律不同的音乐刺激听觉发育。
同样听力是听见听不见、听清听不清;
听觉具有理解的功能。
(例听老师讲课、两个人谈话);
通过听某种声音能让孩子静下来,注意力集中,达到培养孩子的耐心目的。
③嗅分辨水、醋、酒等气味是不一样,通过嗅仅得到10%以下的信息。
④尝再进一步品尝不同的味道。
通过尝仅得到10%以下的信息。
⑤触通过触摸粗糙、光滑、冷热等不同的物品,让孩子亲自感受什么是冷、热、粗、细、软、硬;
2、4—6岁,主要是蒙氏数理逻辑、蒙氏自然、蒙氏社会。
通过看图片、操作教具,学习语言、数学、地理、自然和人际交往。
认识、区分动物的种类;
认识植物并初步了解植物根、茎、叶、花、果的生长全过程;
从地图上学习国内各大城市和省会、世界各个国家和首府所处的具体位置。
让孩子自己动手,通过自己操作教具,培养孩子专心、细心、耐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想象力、理解力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中心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证明,确实效果明显。
例:
张杰、戴碧玉从座不住到座的住,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专注力、思维力逐渐形成。
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将来上学在课堂上会专心听讲,很自然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结果可想而知。
(四)奥尔夫音乐
奥尔夫音乐,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体系之一。
是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建的原本性音乐教育,是一种理念性教育。
是一种贴近于人的教育,哪怕是不经过教育的人,都可以接受的音乐教育。
在音乐游戏中培养孩子的乐感、节奏感和自控能力。
在欢快的音乐中,孩子和家长一起随音乐或跳跃或小跑,突然音乐停止,孩子和家长的活动停止。
这个游戏,孩子必须专心听音乐的节奏,严格控制自己的动作,才能完成。
主要是培养儿童的节奏感、自控能力、专注力等。
并且使儿童能够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激发音乐情感和审美情趣。
学习相应的乐理知识,对孩子终生发挥音乐潜能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是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爱尔丝(博士)在1969年提出的。
对那些从医学角度查不到器质性异常,却又有不同异常表现的孩子,她用感觉统合失调来解释存在的种种问题。
她设计了一系列的感觉统合器材进行训练矫治。
四十年来,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
我们中心从2007年10月开始,对50多名学习障碍等有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进行训练矫治,孩子在愉快的游戏中,使大脑得到丰富的感觉信息刺激,潜能发展方面得到提高,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在生活中,有多少家长花费了许多的心血和金钱来培养孩子,孩子也极力希望做到家长所期望的一切。
可是,有些孩子就是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注意力难以集中、做事磨磨蹭蹭、写字东倒西歪、动作笨手笨脚、与人交往害羞胆小等。
这些孩子的智力一般在正常或超长水平,可是感觉统合明显异常。
由于他们的大脑,不能把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信息进行良好的整合,不仅学习不好,且伴随着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甚至社会问题,有的影响一生的生活。
0—3岁是感觉教育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进行预防性训练,学习适宜的能力,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6岁进行干预性训练,效果明显;
7—13岁强化训练,13岁以前得不到纠正,有些习惯就只能携带一生。
许多家长没有意识到是感统失调,往往误认为是“坏毛病”,以至于贻误最佳训练期。
在了解感觉统合失调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什么是感觉统合。
1、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是指人类通过感觉达到对事物的最初认识,即进入人体器官内部的感觉刺激信息,经过大脑的综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部、外部知觉做出反映。
它对儿童语言发展、注意力发展、情绪发展、自尊能力培养、人际关系系统培养以及学业成就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就是说:
通过感觉器官进入大脑的感觉刺激,——在中枢神经形成有效的组合,——就叫感觉统合。
人类的感觉包括眼睛的视觉(注:
不同视力)、耳朵的听觉(注;
不是听力)、鼻子的嗅觉、嘴舌的味觉、皮肤接触及肢体活动的触觉和重力感觉(即平衡能力)。
人通过这些器官从外界获取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传给大脑,经过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解释、分析组合等加工处理,指挥人做出适当的反应完成各项活动。
这一过程就是感觉统合。
比如:
当手触摸火炉时,因为热,手会很快缩回来(感觉学习)。
人的认知过程是通过学习→记忆(产生经验)→(再遇此事时)释放经验→行为,这即为感觉统合的过程。
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爱尔丝,将大脑的这种能力比喻为红绿灯管制者,或交通指挥者。
国内顶尖级早教专家之一区幕洁,把感觉统合比作下水道的过滤网,把外来信息情况进行过滤分拣。
2、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息不能在孩子中枢神经(大脑)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使整个机体不能和谐地运作。
爱尔丝博士认为:
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写字笔划和部首颠倒、阅读困难、计算粗心;
做事和写作业磨蹭;
动作不协调,手脚笨拙,胆小害羞,容易受挫折,缺乏自信;
脾气暴躁,黏人好哭;
偏食饮食习惯不良;
怕人触碰,攻击性强,喜欢招惹别人,看书串行、写错字、算错数;
听不懂大人和老师的话等,会造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与疾病。
主要原因:
胎位不正、早产、剖腹产、摇抱少,婴幼儿期间活动空间不足,活动方式简单,爬行不足等感觉学习缺乏,太放纵或干涉过度等教育方法方面问题。
南京铁道医学附属医院对南京2468名6—11岁的学龄儿童规范、系统测查,结果有34.9%的学龄儿童不同程度存在感觉通合失调,这个数目是极为惊人的。
对有感觉统合失调孩子(3—13岁)利用滑板、滑梯、平衡木、滚筒等特制的教具进行训练,即“运动游戏疗法”。
从根本上解决孩子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语言迟缓、固执、脾气暴躁、黏人、爱哭、孤僻、肌张力不足、人际关系冷漠等感觉统合失调问题,提升孩子运动协调能力和学习动力。
例1玉玉三年级学生,长得蛮漂亮,智力也没问题,就是注意力不够集中,小动作多,缺乏自信,做作业、做事磨蹭。
弹跳差,不会跳绳,协调能力欠缺。
经过一期(20次)的系统训练,严格的说从第18次开始显现效果,训练了五期,她的妈妈非常高兴的说:
“已经全面好了”,以前存在的问题都解决了,动学习成绩也上去了,能考97—8分。
例2任紫薇7岁女孩,主要表现小动作多、边学边玩、手眼协调差。
每期20课时,训练了14—15次写作业注意例集中了、小动作少了;
第19次,手眼协调能力明显增强,这孩子学弹古筝,指导老师说:
“这孩子好像一夜之间提高了,变化真大”。
例3菅浩鹏,11岁男孩,注意力不集中、笨手笨脚、协调能力差、不会跳绳。
第一期:
学习主动了,作业正确率提高;
第二期:
协调能力提高了;
第三期:
协调能力更好,跳绳可连续跳6—70个,身体灵活性增强。
例4陈佳宁10岁男孩,小动作多、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差错率高、晕车。
第二期后小动作少了、注意力集中了、作业正确率提高、不晕车。
对3—6岁的孩子实施干预性训练,7—13岁为强化训练,选择专业的训练场馆,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13岁前没有进行正规有效的训练和纠正,孩子的行为已定型,就再也无法纠正了,所以对有感统失调的孩子,一定要尽快尽早进行训练,千万不要错过,以免造成不可弥补的寻失。
(六)日常生活影响与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要把孩子当成孩子,把孩子当成人,卡尔.威特的教育经验,是把孩子当成成人。
1、多与宝宝交谈
1800年,德国牧师卡尔.威特曾提出过“教育的威力远比普通人想象的强大,如果孩子从出生下的时候(零岁)起就对他们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那么就能把他们培养成为智力优秀,才能卓越的孩子。
”
老卡尔威特是一个牧师,生于1767年,头脑灵活、知识渊博。
1800年他33岁小卡尔出生,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而是全赖他的父亲教育有方。
卡尔的父亲把小卡尔长到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卡尔·
威特的教育》。
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卡尔的成长过程,以及自己教子的心得和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
小卡尔.威特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6国语言;
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
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
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
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
一位北外毕业的老师,曾在北京教授外国人汉语。
孩子出生后没有再去上班,她舍不得把孩子留给其他人代养(孩子1岁多时来早教中心)。
说她很重视早教,经常教孩子儿歌等,有时在厨房告诉孩子这是葱、蒜,葱蒜都是辣的。
孩子的奶奶就不认可,说:
“孩子还小,教什么教,等长大了学呗,等长大了还不知道什么是葱蒜?
”。
只要孩子醒着(包括未出生的胎儿),一是音乐作为背景,二是给孩子说话不停。
俗话说,要想悄,一个捕(抱)着,一个叫。
就是说不能只是傻抱着,要会给孩子玩,你给孩子玩好了,就把孩子教育好了,孩子的潜能(智商、情商)就开发好了。
(1)见物说物
见啥说啥,主要是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认知就是认识、了解、知道,一个人了解、知道的越多,当然就越聪明。
在交谈过程中,不要在乎他是否跟着学、是否回应,你就不厌其烦的给他说。
你可能看着或感觉他没有看、没有听,其实他再看、在听、在学,不要要求孩子象学生听课、象成人听报告,尤其是听传达长工资的文件那样认真、专心,也不要要求孩子鹦鹉学舌一样,只要坚持“对牛弹琴”总有一天会他的能力显现出来。
(2)
尽量使用普通话,促进孩子语言表达一步到位。
对孩子来说,家乡话和普通话是两种语言,会增加孩子的负担。
家庭语言过复杂,使孩子无所适从,会影响语言发展。
(3)用标准的语言,如:
喝水、穿袜子、戴帽子、穿裤子等;
不要说孩子话:
如喝水水、穿袜袜、戴帽帽、穿裤裤等。
先学会说孩子话,等长大一点就必须把孩子话忘掉,再学准确的表达语言,这样会增加孩子的负担。
一旦说习惯了孩子话,再改用标准语言,也是很困难的事
(4)说真话
孩子在3岁前是吸收心智,不分好坏,与孩子交谈一定要说正确的。
不要因为孩子小,就信口开合随便应敷。
有的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家长就每天给孩子许愿,你今天去幼儿园给你买个什么什么。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就留下了印象,去幼儿园要有条件,也就给孩子养成坏习惯,遇事讲条件;
如果你许得愿没有兑现,或是忘了、或是有意的、或是只是一句骗她能去幼儿园的谎话,但孩子是认真的,他说你骗人。
所以,要给孩子说真话,让他知道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哪些不可以说或做的、哪些必须做的,如上幼儿园,几乎每一个孩子在初入园时都不适应,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尤其是妈妈。
我们要明确地告诉他,宝宝长大了,不能光呆在家里,该上幼儿园了。
每个小朋友长大都上幼儿园,再长大了还要上学校,再长大了象爸爸妈妈一样去工作。
爸爸小时候也上幼儿园,妈妈小时候也上幼儿园,
在幼儿园还能认识许多新朋友等等。
让他明白自己长大了,该上幼儿园了,不去不行。
千万不要一看孩子哭,就给孩子说:
“不去不去,我们去外面玩”其实绕道送到幼儿园。
长期下去会失去你在孩子心目中威望,留下瞎编和说话不算数的印象。
孩子对你的信任度降低事小,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可就事大了。
例:
妮妮初入园说:
“妈妈,我不想去幼儿园,可是不行。
”
(5)说鼓励的话,给孩子自信和勇气
在孩子做某一件事之前,要对他说你行、你能行、你一定行。
千万不要说,你不行、你不会、说你不行就是不行吧?
这样孩子会感到自卑。
试想我们成人,被鼓励和被打击其结果是天壤之别,如在单位写一个稿件,领导看后说:
“费力气了,不错,但还不够丰富,再完善完善”。
你会心情愉快的去努力修改,而且会感到,我的文笔还不错,你会更加努力,进步就会更快;
如果说:
“你写的这是什么?
怎么用啊?
改去!
也没长进!
”你会羞愧难当,头嗡都大了,而且会感到很自卑。
国外一女孩圣诞买头花。
(6)说表扬孩子话
表扬一定要有前提,不能盲目。
孩子的能力发展不是千篇一律的,有的说话早些,有的走路早些,所以,不要横向比,不能用自己孩子的短处比别人孩子的长处。
更不能当着众人说,这孩子什么什么不行,不如谁谁谁。
这样对孩子是很大的伤害,他会感到自卑,会觉得我不行,我不如其他小朋友。
要纵向比,要用自己孩子的今天与昨天比、本月与上月比,只要有一点点进步,就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你会为孩子的点滴进步而高兴,也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和主动做事的能力和积极性。
如瑜扫地、择菜。
2、吃饭问题
孩子不好好吃饭、追喂99%的责任是家长和看护人。
原因是我们照顾的太周到,总怕孩子没吃饱。
比如,我们感觉孩子吃两个鸡蛋的蛋羹就饱了,可是这顿只吃了一半就不吃了。
我们认为肯定没吃饱,于是就追着三步喂一口,两步喂一口,不喂完剩下的一半不罢休,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孩子认为这就是吃饭,跑两步吃一口。
专家提示:
孩子吃饭要固定地点、固定时间、固定饭量。
从理论上讲是非常正确,无可挑剔。
但我的体会是应结合实际,给孩子固定的吃饭位子,基本固定时间,不能固定进食量。
因为,我们成年人也不是每顿饭吃同样多,饿了多吃一点,不饿的时候就少吃一点,所以也不能要求孩子饭量均等。
不要认为孩子不知道饥饱需要成人来掌控。
刚出生的婴儿,就知道吃饱后停止吸允吐出乳头,更何况逐渐长大的孩子。
孩子和成人一样,饿和不饿的时候胃液、唾液分泌是不一样的。
让孩子养成好习惯,每次吃饭坐固定的地方,让她知道坐在这个地方就是吃饭了,吃完(饱)了就离开。
即使家长感觉孩子可能没吃饱,也不要再叫回来在原位子上吃第二次,可在两次饭中间加餐,这样就避免了追喂之苦。
也可以到下顿再吃,请放心,不要紧,孩子是饿不着的,饿了他自然会吃,不要追喂。
3、做孩子的好玩伴
在游戏过程中,我们要以平等的关系与孩子游戏(玩),是做孩子的玩伴,不是作为长着去指挥孩子怎么玩、玩什么、玩多长时间等。
在游戏中尽量多让孩子赢,如“藏猫猫”让他能找到你,他藏时你假装找不着他;
垒积木时,适当的时候在暗中帮他一把,给他自信、胆量和勇气。
但也不能光让他赢,适当让她输,让她体验挫败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促进 宝宝 能力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