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诗三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577325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91.67KB
《杜牧诗三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杜牧诗三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牧诗三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称“小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作品有《樊川文集》。
二、写作背景
《早雁》: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少数民族回纥南侵,北方边地各族人民流离四散,痛苦不堪。
杜牧当时任黄州刺史,听到这个消息,对北方边地人民的命运深为关注。
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伤怀,于是以“早雁”为题写了这首诗。
本诗描写大雁四散惊飞,托物寓意,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并寄予深切同情。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华清宫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修建的行宫,玄宗和杨贵妃在这里寻欢作乐。
此诗为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
后代有许多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尤以杜牧的这首绝句为佳,脍炙人口。
《题乌江亭》:
唐武宗会昌年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来到乌江亭。
相传乌江亭就是项羽自杀的地方,诗人见到乌江亭,想到昔日西楚霸王丧身于此,心生感慨,便写下了这首咏史诗。
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虏弦( )
(2)胡骑( ) (3)潇湘( )
(4)菰米( )(5)莓苔( )(6)荔枝( )
(7)不期( )
答案
(1)xiá
n
(2)jì
(3)xiāo (4)ɡū (5)mé
itá
i (6)lì
(7)qī
2.词语释义
(1)金河秋半虏弦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厌潇湘少人处:
(3)山顶千门次第开:
(4)胜败兵家事不期:
答案
(1)胡人拉弓控弦射雁,暗指军事侵略
(2)潇水、湘水,均在湖南 (3)依次 (4)难以预料
3.名句背诵
(1)________________,水多菰米岸莓苔。
(2)________________,无人知是荔枝来。
(3)胜败兵家事不期,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卷土重来未可知。
答案
(1)莫厌潇湘少人处
(2)一骑红尘妃子笑
(3)包羞忍耻是男儿 (4)江东子弟多才俊
文本感知
1.《早雁》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
表面上句句写雁,实际上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
以描写大雁的四散惊飞,喻指边地人民在战乱中饱受骚扰,流离失所,表现了作者对边地人民的深切同情。
暗含了对统治者的不满。
2.《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这首诗通过描绘骊山的绚丽繁华和华清宫的壮丽宏伟,借吟咏杨贵妃吃荔枝之事,鞭挞了唐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寄寓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语含讽刺。
3.《题乌江亭》
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发表自己对“项羽自刎”的看法,在表达惋惜同情之余,批评他不能忍辱负重和总结失败的教训而重新奋发图强,暗寓讽刺。
结构图示
《早雁》
明写早雁实写边民
《题乌江亭》
师生探究
一、《早雁》一诗表面写雁,实际写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你能再举出相似的例子吗?
提示 《早雁》表面写雁,实际写人,是一种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手法,也可以称为象征手法。
这种手法在古人诗词中很常见。
如虞世南的《蝉》: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于谦的《石灰吟》、黄巢的《题菊花》、王勃的《咏风》、张九龄的《归燕诗》、李商隐的《流莺》等,这些诗都是表面写物而实际写人、写意。
二、《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和《题乌江亭》都是咏史诗。
请结合有关资料信息说说二诗在立意与表现方法方面的不同之处。
提示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和《题乌江亭》都是咏史诗。
但二者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都有所不同。
首先,《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通过送荔枝的典型事件,来鞭挞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骄奢淫逸,批判的意向明显。
而《题乌江亭》则在为项羽的覆灭惋惜的同时,提出有别于传统说法的见解,讽刺是次要的。
在表现方法上,《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运用描写、记述,不发议论,不抒情,把思想倾向蕴含于冷静客观的描写、记叙中。
《题乌江亭》则通过议论表明诗人的见解。
三、说说下列加□的词语在诗中的作用。
灭烛
光满,披衣觉露滋。
日与南山老,
倾一壶。
更吹羌笛关山月,
金闺万里愁。
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
开。
提示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出自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诗人不能入寐,灭掉烛光,披衣出门,月光满照。
姣好的月光更使人难以入眠。
“怜”字突出了诗人对“远人”的怀念之情。
“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出自储光羲的《田家兴八首》。
“兀然”一句形象地突出了诗人与山同老、归依自然、安闲自得的心情。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是王昌龄《从军行》中的诗句。
这首诗主要抒写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
这一句画龙点睛,使全诗神韵飞扬,具有动人的力量。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出自杜牧的《早雁》,主要寄寓诗人对边地人民的深切同情。
“莫厌”二字,担心南来的征雁也许不习惯潇湘的空旷孤寂,从而显得蕴藉深厚,体贴备至。
诗人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与嘱咐,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流亡者的深切同情。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是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的前两句。
“次第”是“一个接一个”,“陆续”,表明宫门之多和骊山行宫的奢侈,与整首诗借“送荔枝”反映唐玄宗、杨贵妃的骄奢淫逸相合,起到了以小见大的作用。
名句品评
(1)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品评 这是想象雁遭射击四散哀鸣的情景。
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常借秋天狩猎之机,在中原地区军民无防范情况下突然袭击,其罪魁祸首当然是其贵族统治者。
“云外惊飞”,点明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却因战乱不得不极力高飞以避祸。
一“哀”字,写出了大雁群飞无序之状和叫声之凄惨。
(2)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品评 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明春雁儿们又怎能随着春风一一重返故乡呢?
这是劝早雁既已到了南方,即使到了春天也不要忙于回去。
这里的“春风”含有对朝廷的军事努力效果的怀疑和微讽。
(3)一骑红尘妃子笑。
品评 骑马飞奔,千辛万苦赶送鲜荔枝的差官,与嫣然一笑的贵妃进行了绝妙的对比,把如此严肃的历史主题在一个幽默的“笑”字中形象地表现出来,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和典型性。
这就回答了读者对上句“山顶千门”为何要“次第开”的疑问。
这句乃全诗点睛之笔,并且揭示了“安史之乱”的祸根。
(4)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品评 “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乌江亭长舣船相待项羽渡江时建议项羽的“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千万,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是项羽率领江东八千子弟“凡百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真实反映。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男儿本色和贵族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的确愚蠢得好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失败的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返回江东,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或未易量。
这自然落脚到了“卷土重来未可知”,这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
其意是说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
可惜项羽英雄气短,至死都不肯放下架子,至死都不肯接受失败的现实,竟认为“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一意孤行,自刎而死。
而这样的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
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败不馁”的道理,也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考点链接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
1.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3.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常见的角度有:
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
“声”是听觉角度;
“态”分为动态和静态;
“味”是触觉角度。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4.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温庭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
“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一、延伸阅读
夜宿泉州
温馨的、有点潮湿的、南方的夜降落在城市的林梢和屋檐前。
一枚新月好像一朵橘子花,宁静地开放在浅蓝色的天空中。
城市在闪耀着它的宝石似的光辉,散发着豆蔻一般的香味。
泉州,你经历过多少风险,珍藏了这样多的瑰宝?
呵,那林立的碑坊,那雄伟的东塔和西塔,那开元寺紫云大殿后面希腊哥林多式的廊柱雕刻,大殿前面平台基石上古埃及式的人面兽身的浮雕,那以青色花岗石建筑的、具有古叙利亚建筑风味的清真寺,……它们怎样越过时间的长河,掩映在你的林荫中,在月色里默默地沉思?
轻风从旅馆的窗口悄悄地吹过。
呵,那风中仿佛吹来大海的凉气和港湾里夜潮的喧腾。
泉州,在长久以前的时期,你便是世界海岸的一个中心。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中外文化的交流,在这里开放美丽的花朵。
呵,我仿佛触摸得住一幅地图;
在这上面,泉州,你好像林荫中的一朵金攻瑰,披着月色在那里闪光,发出深沉的香味。
古老的城市!
南方的四月的夜晚,是多么的甜蜜呵。
这个晚上,我想,我是不想睡觉了。
泉州,让我站立在这窗口,永远守望着你。
我想,我不是这里的过客,我好像是世代生长在这里的,我爱这里的一切。
泉州,我缅怀你的过去,我千百倍地爱你的今天!
呵,在传说中曾经开放过雪白的莲花的古桑树呵,你正是见证;
泉州,今天是变得更加美丽了。
我看见学校的窗户,像开放在花棚上的紫藤花一般地开放着,那灯光像海面上的渔火一样地闪耀。
我看见华侨新村的房屋和它的阳台,建筑在斜坡上,周围围着竹篱,又为古老的龙眼树林的夜色所环绕。
我看见梨园戏剧团的楼房,紧靠着郊区;
向前走去,那里有美丽的河流和古老的石桥。
我看见车站灯火辉煌,最后一班的班车已经到站了吗?
有亲爱的海外侨胞搭这一班车到家乡来省亲?
我看见郊外的田野有如海洋,四月的麦浪在明月下有如海波在荡漾。
我看见果园有如蜂房,花在结果,果在酿造甜汁。
我看见烟囱的手臂伸到明彻的夜空,我听见厂房里的轮子和压榨机在唱着新的歌……呵,这一切,都是我所爱的!
让我伸出手来,把你整个抱在我的两臂里:
泉州,晚安!
二、写法迁移
角度
诗歌鉴赏
题目:
选取文中一首诗歌,对其进行鉴赏。
角度自定,题目自拟。
500字左右。
示例
一副热肠忧黎元
——杜牧《早雁》赏析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
杜牧时任黄州刺史,闻此而忧之。
八月正是大雁南飞的季节,此诗借雁抒怀,以惊飞四散的鸿雁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民,对他们有家而不能归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
又借汉言唐,对当权统治者昏庸腐败、不能守边安民进行讽刺。
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
“虏弦开”,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
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
“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炼的动态描写。
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
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仙掌”指此。
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这景象已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
在这静寂的画面上又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
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就更显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悲凉。
“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写的是失群离散、形单影只之雁。
两句在情景的描写、气氛的烘染方面,极细腻而传神。
透过这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可以隐约感受到那个衰颓时代悲凉的气氛。
诗人特意使惊飞四散的征雁出现在长安宫阙的上空,似乎还隐寓着微婉的讽慨。
它让人感到,居住在深宫中的皇帝,不但无力,而且也无意拯救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
月明灯暗,影孤啼哀,整个境界,正透出一种无言的冷漠。
颈联又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说如今胡人的骑兵射手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地区,明春气候转暖时节,你们又怎能随着和煦的春风一一返回自己的故乡呢?
大雁秋来春返,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但这里的“春风”似乎还兼有某种比兴象征意义。
据《资治通鉴》载,回纥侵扰边地时,唐朝廷“诏发陈、许、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春驱逐回纥”。
朝廷上的“春风”究竟能不能将流离异地的征雁吹送回北方呢?
大雁还在南征的途中,诗人却已想到它们的北返;
正在哀怜它们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
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
“须知”、“岂逐”,更像是面对边地流民深情嘱咐的口吻。
两句一意贯串,语调轻柔,情致深婉。
这种深切的同情,正与上联透露的无言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照。
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何处是它们的归宿?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带。
相传雁飞不过衡阳,所以这里想象它们在潇湘一带停歇下来。
菰米,是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嫩茎叫茭白)。
莓苔,是一种蔷薇科植物,紫红色。
这两种东西都是雁的食物。
诗人深情地劝慰南飞的征雁:
不要厌弃潇湘一带空旷人稀,那里水中泽畔长满了菰米莓苔,尽堪作为食料,不妨暂时安居下来吧。
诗人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与嘱咐,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流亡者的深情体贴。
由南征而想到北返,这是一层曲折;
由北返无家可归想到不如在南方寻找归宿,这又是一层曲折。
通过层层曲折转跌,诗人对边地人民的深情系念也就表达得愈加充分和深入。
“莫厌”二字,担心南来的征雁也许不习惯潇湘的空旷孤寂,显得蕴藉深厚,体贴备至。
这是一首托物寓慨的诗。
通篇采用比兴象征手法,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它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
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
而这种深婉细腻又与轻快流走的格调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在以豪宕俊爽为主要特色的杜牧诗中,是别开生面之作。
(时间:
45分钟 满分:
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胡骑(jì
) 骑马(qí
)
才俊(jù
n)怙恶不悛(jù
n)
B.不期(qī)期年(jī)
菰米(ɡū)妃子(fēi)
C.卷土重来(chó
nɡ)重量(zhò
nɡ)
莓苔(tāi)乌江浦(bǔ)
D.临潼(tó
nɡ)绣成堆(zuī)
虏弦(xuá
n)和煦(xù
答案 B
解析 A项“悛”读quān。
C项“苔”读tá
i,“浦”读pǔ。
D项“堆”读duī,“弦”读xiá
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5分)
A.山顶千门次第开(依次)
B.长门灯暗数声来(汉宫名,后来泛指冷宫)
C.金河秋半虏弦开(暗指战争开始)
D.胜败兵家事不期(难以预料)
答案 C
解析 虏弦开:
应暗指军事侵略。
3.下列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金河/秋半/虏弦/开B.山顶/千门/次第/开
C.须知/胡骑/纷纷/在D.胜败/兵家事/不期
答案 D
解析 胜败/兵家/事不期。
4.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5分)
A.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B.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C.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D.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解析 A、B、C三项均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D项是夸张。
阅读与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题。
(15分)
齐安郡晚秋[注]
杜 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
齐安郡,即黄州。
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所作。
(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歌是借哪两个意象来表现“晚秋”的?
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7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柳影稀疏(或柳叶凋落),北雁南飞。
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
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
(2)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诗人的用意何在?
(8分)
答案 手法:
对比、用典、虚实结合。
(适当分析略)
用意:
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与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
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0分)
九月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1)这首诗反映的是我国传统节日______________节的情景。
(5分)
答案 重阳。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试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 不同意。
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不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
(或者另一种回答:
同意。
诗人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的情绪,但诗人在最后借用齐景公上牛山的典故,表达出淡然的心境,显示了旷达的情怀。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
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
唐制规定:
“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
”杜牧因假逾百日而离职。
(1)此诗着意写禅智寺的什么特点?
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这个特点的?
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 写出禅智寺静寂的特点。
角度及分析:
①以动即“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
②从视觉角度写静,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却使人倍觉孤单冷落;
③从明暗的变化写静,于浓阴暮霭的幽暗中见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
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晖,使人觉得禅智寺冷而不幽,幽而不暗。
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
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意外地幽,格外地暗,分外地静。
(2)联系全诗,简析首尾两句的表现手法,并简述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 首句的“蝉噪”和末句的“歌吹”都是写声写动,目的是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乐衬哀,这种对照和反衬,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杜牧诗三首 精品 导学案含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