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源头在任城济宁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573946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8.92KB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源头在任城济宁文档格式.docx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源头在任城济宁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源头在任城济宁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代、汉代置任城国;
秦代设任城县;
战国时期,孟子及其弟子经常与任人讨论问题,孟子也曾来到任国,他与任国国君的弟弟季任有深厚交往,二人互相馈赠礼物;
再往远古探源就是夏王朝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末期,为“有仍氏”族建立的部落方国(李:
是最早跨入国家文明门槛的地方)。
古代“仍”、“任”二字同音通用,夏商时期称之为“仍国”、“有仍氏国”或“任国”,其后习惯只称“任”而不再称“仍”了。
如果对任城文化渊源给予定位,就是两句话:
从地理环境上说,属于泰沂山脉西麓——汶泗流域的腹心地带——邹鲁地区的中西部;
从文化的脉承关系上讲,属于东夷昊族文化圈及其之后衍生的孔孟文化。
噢,任城的历史定位有这么几个关键词:
泰沂山脉,汶泗流域,邹鲁地区,东夷昊族,孔孟文化。
那东夷昊族„„
东夷昊族就是太昊伏羲氏族,相当于考古学上的大汶口文化时期,是母系制后期向父系制过渡和父系制初期阶段,大致距今7000年到5500年之间吧。
明确而最早提到“任”是太昊的后裔故地的文献资料,是《左传·
僖公二十一年》的记载:
“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
”尔后的许多史书典籍均以此为据。
这四个小国的地望„„
这四个小国的地望恰是今济宁市的范围。
首先提到任国,《济宁直隶州志》遂称“青帝之墟”,青帝即太昊,墟即故土;
宿国,原居今东平一带,春秋时被宋国所夺,宿人南迁定居苏北,所以叫宿迁;
须句(古字古音为勾),位于今梁山与宁阳交界一带,当邾国侵犯须句时,由于须句是鲁僖公的母亲成风的娘家(也就是鲁僖公的姥姥家),成风便对鲁僖公说“崇明祀,保小寡,周礼也”,“若封须句,是崇昊、济而修祀”,于是鲁国伐邾,帮助须句复国;
颛臾,今泗水东部,除对太昊的祭祀之外,还主持对蒙山神的祭祀,《论语》有孔子曰“先王以为东蒙主”,孔子从维护颛臾的独立地位出发,反对季氏攻打颛臾。
主持祭祀说明了什么?
《左传》不止一次提及“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把祭祀与军事作为国家最大的两件事情。
祭祀的作用和意义就是运用祖先神灵统一人心,凝聚意志,焕发爱国爱民的民族情结,儒家又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并且对祭祀的要求非常严格,只限本族系的子孙。
《左传·
僖公十年》说:
“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
”即神灵不享受外族人的祭祀香火,黎民百姓也不祭祀别族的神灵,强调族系不能混淆。
直到现在还有这种传统的影子,当嘲笑一个人从根上错了之后,就说“你不看谁的林,光知道哭”,“哭错林了”就是连最起码的族系血缘宗亲分不清,当然是最荒唐可笑的。
哀公六年》记楚昭王患病,占卜的人说是黄河之神在作怪,劝楚昭王祭祀黄河,昭王却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去祭祀,说“三代命祀,祭不越望”,即夏商周以来规定的祭祀制度,不准超过本国的山川,自己受命祭祀的领地在江南,与黄河无缘,显现一种理性的固本精神。
所以孔子听说后赞扬:
“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
”认为这么一个懂得大道理的国王不会失国。
而任国祭祀的先祖就是太昊,地望达到与黄河并行而流的济水,在主持太昊祭祀的同时,又主持济水神的祭祀。
《吕氏春秋·
孟春纪》高诱注:
“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死,祀于东方。
”起于东方,葬于东方,当然要被东方后裔长久祭祀。
我们当地还有祭祀的遗址踪迹可寻吗?
不仅有,而且众多,有三处重点不得不说。
其中两处在凫山脚下的泗河岸边,即陈庄伏羲女娲陵和郭里伏羲女娲庙;
一处是位居嘉祥西部长直集村的济水岸边。
两城陈庄伏羲女娲陵,最早载于《汉书·
地理志》:
“山阳有伏羲庙。
”以后史不绝书。
它北依连绵起伏的群山,南临独山湖,湖光山色,环境优美。
其特点是依山建陵,陵上建庙,陵庙合一。
从“古者墓而不坟”来说,墓上建庙以祀其冢是完全可信的。
古老的遗址与富丽的山水和谐交融,呈现浓厚的远古文化意蕴。
郭里伏羲女娲庙是最为盛大的一处,据有关记载可知,大体分三路布局,中路有羲皇殿,供奉伏羲,寝殿供奉女娲,东西两庑供奉各路神仙;
东路有玉皇殿;
西路有关圣殿。
庙中碑碣甚多,最早的有唐代《重修伏羲庙碑》,最为高大的是明万历年间的《纲鉴碑》,至今耸立,铭刻千古帝王,从太昊一直到明神宗。
现在虽然已成废墟,但其遗址残留仍然显露昔日壮观恢宏之象。
再是长直集伏羲庙,位居卧龙山坡,向西俯瞰就是远古茫茫的大野泽与黄河、济水了,无疑为任国的西部边界。
如今地下有商周文物出土,地上有明代万历年间的石碑高耸,是“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的明证。
目前所保留和发现的都是重修庙碑,始建年代不详,仍然可以
想见它的古老渊源。
噢,通过任、宿、须句、颛臾这四个小国的地望,可以看出太昊伏羲氏族的起源及其主要活动区域,东起蒙山,西到济水,泰山以南,淮河以北,形成鲁西南、苏北、皖北、豫东风俗习惯相同、文化命脉一致的地缘关系。
人文任城之二
太昊伏羲氏族何以创始文明、流布全国?
请看专家的解读、历史的回答:
人文任城之二——
太昊伏羲氏族的发祥
贾教授,上次您讲到《左传》记载任国主持太昊与济水的祭祀,?
哦,这么一个密集厚重的太昊伏羲文化圈,恐怕在全国至为罕见。
可是,也有资料说太昊伏羲“都于陈”,即河南淮阳,是从淮阳迁移到邹鲁任城的。
你对此如何解释?
以邹鲁任城为中心的汶泗流域,是太昊伏羲氏族的发祥地、大本营,从目前多种学科资料论证应是确切无疑。
首先要追根溯源,人类的最初发祥是以山为根,以水为源,然后才是开发大平原。
泰沂山脉、汶泗流域的原始人类,古老悠久、独立起源,有考古发现的50万年前的沂源猿人和3万年前的新泰智人为证。
这些原始先民在汶泗流域发育成熟继而向鲁西南及全国流布,这是总体发展趋势。
同时,也不可否认在发展流布的过程当中有各种迂回、倒流的现象,不断分化、征战、融合、迁徙是正常的,必然的。
各氏族支系每到一地,有的仍然打着部落联盟的总旗号,继续旧有的名字,有的以“氏”重新命名,或以山川地域命名,但仍然没有脱离并呈现出以少昊伏羲氏族为引领和代表的父系氏族社会“自东而西而南而北”演进的历史足迹,所有波及之处应视为他的再生或再迁。
这与考古发掘的大汶口文化的中心分布区域及流布形态完全吻合,既说明汶泗流域是太昊伏羲氏的发祥地,又说明大汶口文化就是东夷昊族文化。
《周易·
系辞下》说得比较全面,请你读一下吧——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
是说伏羲上观天文,下观地理,近观人间,远观万物,依据天地自然和人间社会的法则,制成八卦,治理天下。
“八卦”作为文化的符号,表征着中国文字的先声和理念的先河,标明哲学思维的诞生。
结绳为网、以佃以渔表明渔猎经济时代,这些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皆符合《离》卦精神,“离”就是“丽”,附丽天地,取法自然,“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
武氏祠好多画像,如《远古帝王图》首刻伏羲女娲,依次为颛顼、帝喾、神农、黄帝、尧、舜、禹。
并且题榜为“伏羲仓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
明显是继承和总结《周易》的这段话,用16个字作以精炼概括。
给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那幅《伏羲女娲交尾图》,一直出现在小学历史课本上,而且成为我国历史文明起源的图标。
每当想起或者看到它,就有一种祖先认同感、归属感。
对!
人首蛇身,标志着龙蛇图腾,诞育人类;
手执规矩,标志着规天矩地,裁定万物。
这就从人类的草创到取法自然作“八卦”,经过渔猎经济进入农耕文明,“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白虎通》)。
涵盖了人类起源与演变的漫长过程。
由此可见,太昊伏羲氏并非是一个个体的人,而是一个前仆后继逐渐发育起来的庞大的部落集团,在祖国的东方汶泗流域(我们这一带)披荆斩棘,繁衍生息,率先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然后以极其强悍的力量向周边扩展,进入蔓延全国的龙山文化时期,也就是尧舜禹时代,迎来夏王朝的诞生。
除了汶泗流域、邹鲁任城之外,其他地区和民族怎样认识?
河南南阳汉画像石砖,也以此为主要题材,与武氏祠大同小异。
关于伏羲女娲抟土作人,济世补天,滚磨成亲,洪水之后再生人类的“兄妹婚姻”等等,不仅流行东方汉人典籍,而且在众多少数民族(如西南苗瑶彝族)中传唱不衰。
特别是那幅唐代吐鲁番绢画(新疆高昌故址阿斯塔那出土),十分有趣的是给伏羲加上了维吾尔族的小胡子,装束也已经西域风情化了,但其主体内涵未变。
说明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不同地域的民族受东方文化的影响,逐渐将伏羲女娲同化为自己的祖先,并共认自己也是龙的传人。
还有盘古„„
呃,所谓开天辟地的“盘古”,最早的文献资料见于唐代的《艺文类聚》,他是注引三国时吴人徐整的作品《五运历年记》和《三五历记》之后才流传开来的,徐整的这两部作品已不得而知了。
如此看来盘古神话最早追溯到三国时代。
与三皇五帝相比,不仅出自大晚,而且不成体系,明显有佛祖的影子,可视为佛家文化传入中土的“舶来品”。
而三皇五帝传说流行民间,充满古代典籍,在先秦时代已经成熟,汉代已经定型,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先民的起源标志,是中国人文传统的肇始或奠基。
好!
今天您运用文献史学和考古研究相结合,着重从地缘关系上,揭示太昊伏羲氏族的发祥,清晰而完整地表述了任城古老文化的渊源,及其在中华史前文明的源头地位,深化了我们的认识,特此表示感谢!
下一次的文化访谈节目——任城史话之三,继续请贾庆超教授谈任城的史前文明——《太阳龙凤图腾崇拜的故乡》,敬请收看。
人文任城之三
千秋万代的人们,为什么崇拜太阳,崇拜龙凤?
他的思想渊源在哪里?
请看专家的解析、历史的回答:
人文任城之三——
太昊伏羲发源地的太阳崇拜
前两期节目,分别从地理地望和族系根源上,说明邹鲁任城为太昊伏羲氏族的发祥地,以及如何开拓文明成为中华民族的同根共源。
这期节目,我们还是请贾庆超教授从意识形态领域,即文化心理、民俗习惯上,谈谈我们这一带的原始先民如何向往光明、追求美好,
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贾教授,您好!
(主持人好)。
人们一提到民俗文化,就自然追溯到图腾崇拜,“图腾”究竟什么意思?
最先把“图腾”一说引入中国的是近代学者严复。
“图腾”一词是北美印第安人方言的音译,原意就是自己的“亲族”,马克思定义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即人类的幼年对自己族系来源的解释和认可,可以称作生命科学的前夜。
那时社会生产力和认识能力极度低下,只能通过拟人化的天真幼稚的想象,认为世界的一切都和自己一样活灵活现,具有生命、意志和灵魂,即“万物有灵”的观念,成为宗教信仰与图腾崇拜产生的基础。
把自然现象人格化,与自己的族领结合起来,形成半人半神,或者禽、兽、人合体的偶像,成为具有血亲关系的“生命神”、“保护神”,这就是“氏族图腾”。
哦,原来那些神奇奥妙的形象是这样来的。
可是,既然图腾崇拜伴随着宗教和神话而产生,那么,本应随着科学的发展而消失。
为什么没有消失,反而长久地吸引着人们的幻想和迷恋呢?
这是一个深邃的文化理论现象。
人类历史与个人生平一样,童年时代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最令人难忘和回味。
我国民俗风情源远流长,许多富有特色的内容都与远古的信仰观念有关。
当把自然与人结合为一体、创造了图腾标志的时候,就是揭示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的最初思考,具有探索思维的精神,必然潜移默化为民族意识、心理习惯、生活风情、审美乐趣保留下来。
所谓历史与现代一脉相承,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即民族性与世界性相对统一的理论依据,即本于此。
所以,通常把民俗习惯,称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噢,风俗习惯才是民族文化的根。
(对!
)据说,原始的信仰崇拜首先表现在自然现象尤其太阳崇拜上,对吗?
太阳崇拜是最早产生的世界性的十分普遍与稳定的自然崇拜。
因为“万物生长靠太阳”,特别使原始人最感恐惧的,莫过于阴森寒冷再加狂风暴雨的黑夜,太阳一出,整个世界焕然一新,迎来光明、温暖和幸福。
所以,甲骨卜辞就有“迎日出、送日入”的记载,世界许多民族都有不同方式的太阳崇拜。
如希腊神话的阿波罗,罗马神话的朱庇特,都具有太阳神的意义。
噢,那是西方的太阳神,我们东方的“太阳神”是谁呢?
可以说是太昊伏羲。
首先从其名号来看,伏羲的“羲(曦)”,为日出之光;
“昊”字像人头顶太阳,光照天下。
汉画石刻中的“太昊举日”,堪称形象化的“昊”字。
古代一再从地理地望、四方五行、八卦方位,到天国职能,把太昊伏羲与东方日出、太阳崇拜连为一体,称为“东君太一”,“继天而立”的“青帝”。
也就是“太阳神”了。
这是从文献资料上看,从考古发掘中还能提供一些证明吗?
首先从墓葬方向上看,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基本以朝西为主,长江下游的马家浜遗
址绝大多数朝北;
钱塘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多为东北;
而我们当地的大汶口文化类型的墓葬方向普遍朝东,头向太阳。
再从陶器的文字和装饰上讲,大汶口文化的陶文“日月山”,明显是祭祀和崇拜太阳的,有的学者认为就是太昊伏羲氏族的“族徽”。
我们当地出土的彩陶豆、彩陶盆,都图绘着完整清晰的“太阳纹”,还有许多“十字纹”。
不仅表明太昊、少昊崇拜太阳,而且进一步证实了大汶口文化就是东夷昊族文化。
还有一些图绘,太阳中有鸟,或者鸟与太阳合为一体,如何理解?
这种“太阳鸟”现象,最早见于野店出土的陶器背壶上,这是继太阳与鸟崇拜之后,二者的合一。
在原始先民的眼中,太阳升起,黑暗过去,鸟儿才得以欢快地鸣叫,翱翔于蓝天。
于是在阴阳观念中为“阳性”之属,《鶡冠子》称凤鸟为“火鸟”,“火精”,“纯火之禽,阳之精也”。
加之那时不懂太阳与地球的运动关系,认为大地是永恒不动的,而太阳则由神鸟驮着,每天从东方起飞,降落西方。
是太阳赋予鸟儿生命,又是鸟儿载着太阳运行,“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汉画像石便形象地雕刻“金乌”、“阳鸟”、“三足乌”等等。
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帛画上,就有“金乌”立于阳中。
所以,中华民族崇阳、尚鸟、尊龙有其深奥而又共通的历史文化渊源。
哦,在有关太阳崇拜的神话传说中,家喻户晓最有代表性的,恐怕要属“夸父逐日”了吧?
《山海经》两次提到“夸父逐日”的故事,大同小异。
请你念一下吧。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这段话如何理解呢?
首先要说“夸父”及其身世。
《说文》解“夸从大,亏声”,与东夷的“夷”同类相符;
“父”在先秦典籍中不是指父亲,而是指男子、丈夫,夸父就是大丈夫,典型的东夷父系制部落首领形象。
许多典籍说他与少昊、蚩尤一起,被炎黄集团杀戮,证明他属于东夷昊族集团。
《山海经》又说“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可见夸父之祖为“后土”,即土地神,社神,又与东方农业民族相契合。
再者,我们任城喻屯为汉代亢父县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亢”之本意为喉结,男性表征,引申为高亢、高大,与“夸”同音同义,夸父即亢父。
或因一音两呼与两写,或因夸父部落被镇压之后而改传“亢父”。
《战国策》提到“亢父之险”,秦汉时代均置亢父县,当时“亢父缣”是名扬中外的丝织品,成为经济文化发达的地方。
噢,这样说来,从夸父的族系,以及他的活动区域和亢父县的地望考察中,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
亢父即任城、喻屯,也就是夸父之乡。
夸父的故乡)那夸父追赶太阳又说明了什么呢?
一方面饱含太阳崇拜的意蕴:
与时间赛跑、追求光明、向往美好等精神元素;
一方面反映东方太阳族团(或“阳夷”、“十日族”),打着太阳图腾崇拜的旗号,风风猎猎逆黄河而上,向大西北迁徙挺进,可以视为山东居民最早开发大西北的文字记录,极其豪迈悲壮。
就连黄河、渭水也不足以解渴,虽然“道渴而死”者不少,但毕竟到达渭水流域,安营扎寨,繁衍生息,“弃其杖化为邓林”,“邓林”即“桃林”,桃花源。
《列子·
汤问篇》还说,因为他的拐杖浸透了血肉,付出了极其高昂的生命代价,所以将大荒广漠变成碧野绿洲,“邓林
数千里焉”。
这就与在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后期)考古发掘的大汶口文化器物一致起来。
从不同的角度,共同反映出历史的真相(也就是我们上期节目中讲的):
发祥于祖国东方汶泗流域(我们这一带)的太昊伏羲氏族部落集团,“自东而西而南而北”向全国流布的历史足迹。
今天从原始图腾崇拜,到太阳一族,到夸父逐日,从古老的历史中谈出许多新意。
人文任城之四
要了解中华文明,必须了解龙凤文化。
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的美好愿望来自哪里?
人文任城之四——
龙凤图腾崇拜的故乡
上期节目探讨了我们任城一带古老的太阳崇拜与夸父之乡。
今天我们继续请贾庆超教授谈龙凤图腾崇拜。
(主持人好)龙凤观念崇拜是古往今来谈论最多的话题,你是怎样认为?
千百年来,龙凤文化浸透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
如果说龙是威严、冷峻、权势、力量的象征,那么凤,则是高贵、华丽、优美、温柔的代表;
龙展示暴烈的雄风,凤给人以自由的亲情;
望子成龙蕴含着男性阳刚的追求,喜女成凤寄托着女性阴柔的祝福;
若在西方神话的意境中,龙好像宙斯山上的雷火震惊世界,凤宛如中国美的维纳斯温暖人间。
无论民间的俗文化,还是儒士的雅文化,还是宫廷的官文化,各种形式的传说著述和仪庆活动,热情澎湃、经久不衰。
那么,追根溯源,与我们任城一带关系如何?
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原始图腾崇拜,离不开中华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之首的太昊伏羲氏。
《左传》记载:
“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就是太昊以龙为徽号。
而少昊以鸟为徽号,炎帝以火为徽号,黄帝以云为徽号,共工以水为徽号。
其内部分支又有不同的徽号或标志,太昊族团内部有长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上龙氏、烛龙氏等等。
阴阳五行观念又分为“春官属木为青龙氏,夏官属火为赤龙氏,秋官属金为白龙氏,冬官属水为黑龙氏,中官属土为黄龙氏”。
多种资料反映,太昊伏羲氏族在祖国的东方汶泗流域,确曾建立过一个庞大的龙氏集团。
噢,因为我们这儿是太昊伏羲氏族的发源地,所以称作中华龙文化的根。
那么,龙又是怎么成为图腾,和我们的祖先联系起来的呢?
在远古“创生”与“感生”神话世界中,太昊伏羲以及炎帝、黄帝的出生,基本都是一种模式,都是其母“感雷”所生,即雷神的儿子。
这说明诞生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将“雷神”作为父亲。
那么也就必须破解“雷神”与“龙”的等同关系,即“龙”是雷电的形象化、生命格。
《周易》说“云从龙”,古代认为龙能腾云驾雾、兴风作
雨。
电闪雷鸣取“隆隆”之声,空中蜿蜒又像蛇形。
在天连水、水连天的水生世界中,“蛇”便成为龙的原生形态,或者说“龙”是以蛇为基本主体而附汇了其它多种动物的特征。
在中国历史上,每当发大水的时候,都有“祭蛇”的习惯,把蛇称为“龙王”,直到我们上一代的老年人,恐怕都曾参加过这种祭祀活动,祈求平安。
这就不难理解,中华民族的始祖神们,为什么大多是人面蛇身,中华儿女也共认为“龙的传人”。
噢,这种观念根深蒂固。
既然作为图腾,除了大自然的影响之外,对自身的生育又是怎么解释的?
盛行于原始社会的生殖崇拜,本质意义是张扬“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恩格斯语)。
可是,原始人不懂生育科学,认识不到生儿育女是男女结合的产物,那么在解释生育的起源时,必然与生产劳动、饮食起居、梦境感生联系起来。
日有所为,夜有所想,而又把梦境信以为真。
他们白天与龙蛇猛兽搏斗,晚上做梦并生了孩子,就认为是与龙蛇猛兽打交道的结果,说成龙蛇猛兽的儿子;
再者,最大的盲点和误区,是对消化系统与生殖系统不分,通称“肚子”,认为吃什么就拉什么,吃什么就生什么,所以生孩子也成了吃的结果。
至今孕妇还有许多禁忌,如不能吃丑怪的东西,否则生的孩子不俊美,甚至不能吃兔子,吃了兔子生豁嘴,实际与生殖没有什么关系。
毕竟是人类的幼年,充满直观幼稚的类比化的想象。
噢,以此类推,那“凤图腾”的产生也与“龙图腾”一样道理喽?
是啊。
尚鸟之风起源很早,因为鸟儿欢快飞舞、活泼可爱,特别是自由翱翔、搏击蓝天的本领,更让人心慕神往,从而导致理想翩翩和仿生科学的萌芽;
宗教信仰观念,又认为飞鸟往来于天地之间,是天帝神灵的使者或者化身,观察、巡视和掌握人间。
所以出现了许多鸟氏图腾,特别是“少昊鸟国”。
少昊鸟国?
对。
如同“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一样,少昊则“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在我们这一带建立了一个庞大而有序的“鸟氏王国”。
《左传》有一段完整的记载,当初因为少昊(挚)即位的时候,凤鸟飞来,取其瑞应,“以鸟命官”。
凤鸟氏懂得天文历法做了“历正”总管,下按农时设立四季之官,如玄鸟氏为“司分”,即掌管春分、秋分,还是根据燕子春分来、秋分去的特点而主管春耕春种、秋收秋种。
四季鸟官之外,还有五鸠、五雉、九扈,共计24种鸟类,分别掌管国家不同的行政事务和农事安排。
哦,如此看来是挺有趣可笑的,其内在深层的含义是什么呢?
首先可以称作我国历法史的发轫或滥觞,是在“观星象”之前的“观物象”阶段的产物——候鸟纪历,即根据候鸟的来往和鸣叫时间的起止变化,确定节气的划分和农事安排。
不仅反映了少昊时代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也体现出行政管理机构的雏形,国家文明的曙光。
所以孔子说: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认为东夷土著方国保留了远古文化遗风。
噢,你上面说到“蛇”是太昊母族图腾,而“鸟”则是少昊母族图腾,那么,蛇与鸟应该是中国龙凤文化的源头了吧?
《诗经》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
殷本纪》继而说商契的母亲简狄,因吞食“玄鸟卵”(燕子蛋)而生契,标明商族源于玄鸟氏族。
也就是说,我们这一带是殷商民族的摇篮。
《史记·
秦本纪》也称秦始皇的祖先“女修”,“吞食鸟卵”而生皋陶,其子伯益辅佐舜、禹治水有功,赐姓“嬴氏”,成为嬴秦的始祖,所以秦始皇姓嬴名政。
西周时代由东而西迁,建立燕赵和秦国,所以“秦、赵宜祖少昊氏”。
咳,据说潍坊的“潍”字,淮河流域的“淮”字,都带个“隹”字,“隹”就是短尾鸟,保留了鸟族的印记,属少昊鸟族系列。
对吗?
很对!
最近还有人论证,东北的高丽族、台湾的高山族,都是由少昊鸟族迁徒过去的。
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发现死者生前口含陶球,当与“玄鸟卵”及其族系的崇拜归属有直接关系。
直到现在生孩子,千百年的惯例仍然吃红鸡蛋,其寓意应是生命的来源与鸟卵合一的表征。
“红”代表血液、生命、热烈、喜庆,鸡蛋就是鸟卵,生命的种子,人的繁衍。
噢,我们平时不以为然,却原来流传着鸟民族古老风俗崇拜的基因。
是啊!
还有的考古学者,通过王因遗址“鸟形陶鬹”系列的流布状态,与其他文化区系比较,说明我们这一带的原始文化向全国的传播和蔓延。
嗬,多方论证,共同揭示中华民族流动的血脉。
还是请你对龙凤文化的民族精神与现代品格,作以简练概括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华民族 人文 始祖 源头 在任 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