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月考测试题及答案机械共3套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572032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44
- 大小:326.35KB
学年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月考测试题及答案机械共3套文档格式.docx
《学年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月考测试题及答案机械共3套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月考测试题及答案机械共3套文档格式.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毛笔是由竹子和动物的皮毛制成的,不属化学制品;
B、圆珠笔也是通过化学变化合成的,也是化学制品;
C、塑料直尺也是通过化学变化合成的,也属化学制品;
D、课本是经过化学加工的制品,属化学制品.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基本概念,侧重基础,可根据已有的知识解决,题目较典型.
3.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B.
C.
D.
【考点】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化学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
【难度】中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从取用液体药品时应注意的事项去分析;
B、从酒精灯的点燃方法去分析;
C、从如果将水注入浓硫酸里,由于水的密度较小,水会浮在浓硫酸的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量能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这是非常危险的去分析;
D、从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的注意事项去分析.
A、取用液体药品时应注意:
①瓶塞倒放,②标签对准手心,③瓶口紧挨试管口,故A正确;
B、点燃酒精灯时要用火柴点燃,故B正确;
C、量取一定量的液体,读数时应平视,仰视会造成读数偏小,故C错误;
D、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①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
②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③试管与桌面呈45°
角;
④要上下移动试管进行预热,故D正确;
由于题目要求选出错误的,故答案为:
C.
【点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好实验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
4.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 )
A.Na+﹣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B.
﹣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C.2NO2﹣2个二氧气氮分子
D.2H﹣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
【考点】离子.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A、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
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Na+表示1个钠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表示为:
;
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符号的意义可知,Mg可表示镁元素或一个镁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2个二氧化氮分子可表示为:
2NO2,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原子的表示方法:
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可知2H表示:
2个氢原子;
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5.对下列实验现象进行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B
C
D
实验
现象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象
品红加入水中后整个液体变为红色
水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情况
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
解释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常温时分子不运动,加热时分子才运动
分子间有间隙
A.AB.BC.CD.D
【考点】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进行分析,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A、分子很小,需要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故A正确;
B、将品红溶液加入到水中液体变红,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B正确;
C、分子在常温和加热时都运动,在加热时运动速度加快,故C错误;
D、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隙,故不同的物质混合时体积减小,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子的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分子的知识进行.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有气体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需要加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考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伴随着发光、发热等现象,但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判断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
A、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但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灯泡发光发热就是物理变化,故A说法错误;
B、有气体生成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水蒸发就是物理变化,故B说法错误;
C、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因此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故C说法正确;
D、需要加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水加热蒸发就是物理变化,故D说法错误.
【点评】判断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
7.某学生的实验报告中有下列数据,其中正确的是( )
A.用量筒量取4.30mL酒精
B.用托盘天平称量2.6g锌
C.用托盘天平称量11.77g食盐
D.普通温度计上显示的室温计数为25.62℃
【考点】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
【分析】A、根据10mL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进行分析判断.
B、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能准确到0.1g.
C、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能准确到0.1g.
D、普通温度计能准确到0.1℃.
A、用10mL量筒量取4.30mL酒精,不符合10mL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故无法量取,故选项说法错误.
B、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能准确到0.1g,用托盘天平称量2.6g锌,故选项说法正确.
C、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能准确到0.1g,不能精确到0.01g,故用托盘天平称量11.77g食盐,故选项说法错误.
D、普通温度计能准确到0.1℃,不能精确到25.62℃,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特别是天平、量筒的使用在中考中出现频度较高,其读数方法和误差的分析更是重中之重.
8.“O2”表示氧气,还可以表示( )
①氧元素;
②一个氧分子;
③二个氧元素;
④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
⑤每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
⑥二个氧原子.
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④⑥D.②④⑥
【分析】根据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表示一种物质;
表示该物质的组成元素;
表示一个分子;
表示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构成等进行解答.
O2表示氧气,还可以表示一个氧分子,还可以表示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每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式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理解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区别.
9.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这里指“最小”的根据是( )
A.原子的质量最小
B.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C.原子的体积极小
D.原子在化学变化前后种类、数目不变
【考点】原子的结构;
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据此解答.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指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即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观察选项,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的概念,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0.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汽油挥发B.瓜干造酒C.酒精燃烧D.食物变质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据此分析判断.
A、汽油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瓜干造酒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酒精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食物变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11.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人呼出的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内燃烧更旺,由此说明( )
A.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小
C.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大
D.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考点】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探究.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汽,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汽含量不同,据此结合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分析判断即可.
A、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呼出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空气瓶内燃烧较旺,说明空气中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高,不能说明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木条在空气瓶内燃烧较旺,说明在呼出的气体中支持燃烧的氧气的含量大幅下降,则呼出的气体中氧气要比空气中含量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C、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呼出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空气瓶内燃烧较旺,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小,而不是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D、呼出的气体主要是氮气,二氧化碳含量相对增加,还含有水蒸气,其它气体等,不完全是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区别、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月球上的“氦﹣3”蕴藏量巨大,探月的目的之一是获取核聚变燃料──氦﹣3,以解决地球能源危机.氦﹣3原子核里有2个质子,1个中子,相对原子质量为3,下列表示氦﹣3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考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分析】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做法判断下列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的正误,原子结构示意图圆内数字为原子的质子数、“+”表示原子核带正电;
圆外的弧线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最近的弧线表示第一层,依次向外为第二层、第三层等;
离圆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
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A、氦﹣3原子核里有2个质子,A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有3个质子,所以A错误;
B、氦﹣3原子核里有2个质子,B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有3个质子,所以B错误;
C、氦﹣3原子核里有2个质子,核外应有2个电子,C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核外有3个电子,所以C错误;
D、由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做法可知,D的结构示意图是氦﹣3原子的结构示意图,D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知识,对于简单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会进行判断正误.
13.
是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原子的元素符号为xB.该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为4
C.金刚石中含有该原子D.该种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分析】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以确定x的数值,进而可以确定元素种类;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
进行分析判断.
A、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x=2+2xx=2,则该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3×
2=6,该元素为碳元素,其元素符号为C,故选项说法错误.
B、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x=2+2xx=2,则该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为2+2×
2=6,故选项说法错误.
C、金刚石是碳元素形成的单质,是由碳原子构成的,金刚石中含有该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该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6,为碳元素,则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4.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变化,下列变化是直接利用化学变化产生能量的是( )
A.用煤燃烧来发电B.家庭用电热水器烧水
C.用风能发电D.三峡电站利用水利发电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A、用煤燃烧来发电,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家庭用电热水器烧水,是由电能转化为热能,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用风能发电是通过轮子的转动发电,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三峡电站利用水利发电,是通过水的流动,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如果从分子的角度看(针对由分子构成物质而言),在物理变化中原物质分子没有变,改变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在化学变化中,原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他分子或微粒.
15.能说明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A.镁条变短B.放热
C.有耀眼的白光产生D.生成了氧化镁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
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化学变化的依据是生成了氧化镁.
A、镁条变短属于实验现象,故选项错误;
B、放热属于实验现象,故选项错误;
C、有耀眼的白光产生属于实验现象,故选项错误;
D、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化学变化的依据是生成了氧化镁,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化学变化的特征,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40分)
16.(18分)填写实验基本操作中的数据:
(1)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要使用漏斗,但酒精量不得超过灯身容积的 .
(2)用试管给液体加热时,还应注意液体体积不宜超过试管容积的 .加热时试管宜倾斜,约与台面成 角.
(3)用试管盛装固体加热时,铁夹应夹在距管口的 处.
(4)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称准到 克.
(5)在实验时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取用:
液体取
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6)使用试管夹时,应该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固定在离试管口的 处
【考点】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
化学药品的取用;
物质的加热.
【专题】实验性简答题.
【分析】
(1)根据酒精灯使用的注意事项回答.
(2)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回答.
(3)根据铁夹使用的具体规定回答.
(4)根据托盘天平的精确度回答.
(5)根据药品取用的节约原则回答.
(6)根据试管夹使用的规定回答.
(1)为了使酒精灯能正常燃烧,又不会使酒精容易撒出,酒精的量一般是在其容积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之间.
(2)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为了不使液体喷出伤人,液体的量不能超过容积的三分之一,为了增加受热的面积,试管与水平面成约45度角.
(3)为了加热方便,铁夹要夹在距试管口的三分之一处.
(4)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称量,它的精确度为0.1克.
(5)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液体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6)为了加热方便,试管夹要夹在距试管口的三分之一处.
故答案为:
(1)
(2)
45°
(3)
(4)0.1;
(5)1~2;
(6)
.
【点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基本操作又是实验的必备技能,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考查热点之一,特别是基本操作中涉及的一些数据.
17.(12分)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 里,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 .有些块状的药品还可用 夹取.实验室里把锌粒放入试管时,应先把试管 ,把锌粒放入以后,再把试管慢慢地 ,使锌粒 试管的底部,以免打破试管底部.
【考点】化学药品的取用.
【分析】根据固体药品盛放在广口瓶中,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夹取解答.
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的药品还可用镊子夹取.实验室里把锌粒放入试管时,应先把试管平放,把锌粒放入以后,再把试管慢慢地竖起,使锌粒慢慢滑到试管的底部,以免打破试管底部.
广口瓶;
药匙;
镊子;
平放;
竖起;
慢慢滑到.
【点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药品的取用是最基本的操作之一,是实验考查的重点,要理解掌握块状或粉末状固体药品及液体药品取用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18.(10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1)从表中查出18号元素的名称为 ,相对原子质量为 .
(2)表中第二周期各原子的结构具有的共同点是 .
(3)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氧元素与表中的
元素(写符号)化学性质相似.
(4)已知信息获悉,俄罗斯科学家宣布他们已经人工合成第118号元素,是人工合成最重的一种原子,其相对原子质量为293,则该元素原子里的中子数为 .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元素周期表介绍.
(1)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来分析;
(2)依据同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的共同点分析解决;
(3)根据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分析判断;
(4)据在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的等式解决即可.
(1)18号元素是氩;
其相对原子质量为39.95;
故填:
氩;
39.95;
(2)同一周期的元素其电子层数一定相同,第二周期元素电子层是都是2层;
电子层数都是2;
(3)由于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密切,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氧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最相似;
S;
(4)其原子序数为118,根据原子序数=质子数可知,其质子数是118,由于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93,而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所以该原子的中子数=293﹣118=175;
175.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熟练掌握应用元素周期表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三、实验题(共15分)
19.(15分)肖红同学在研究分子的性质时,做如如图所示实验.在一个小烧杯里放半杯水,然后用药匙取一小粒品红,放入烧杯.
(1)实验过程中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2)此实验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
(3)请你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粒子运动与温度有关,简要地说明实验步骤:
.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分子之间有间隔;
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以及控制变量法的具体操作进行分析.
(1)通过分析可知,实验过程中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品红溶解,烧杯里的水都变成红色;
(2)此实验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3)设计的实验是验证粒子运动和温度有关,所以应该控制其他量不变,实验步骤是:
取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分别加到两只烧杯中,然后用药匙取一样多的品红,放入烧杯中,观察溶液变红的快慢.
(1)品红溶解,烧杯里的水都变成红色;
(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3)取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分别加到两只烧杯中,然后用药匙取一样多的品红,放入烧杯中,观察溶液变红的快慢.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次月考测试题
第三单元、第四单元)
1.据《说文解字》记载,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氏时代就开始利用海水晒盐.海水晒盐的原理是( )
A.日晒风吹使海水中的氯化钠蒸发
B.日晒风吹使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
C.日晒风吹使水分蒸发晶体析出
D.日晒风吹使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
【专题】选择题
【分析】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利用海水晒盐,就是把海水引入海滩,借助日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A、从食盐溶液中获得食盐主要利用阳光和风蒸发水分,使氯化钠成晶体析出,而不是使海水中的氯化钠蒸发出来,故选项说法错误.
B、从食盐溶液中获得食盐主要利用阳光和风蒸发水分,使氯化钠成晶体析出,而不是风吹日晒使溶液有饱和变为不饱和,故选项说法错误.
C、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从食盐溶液中获得食盐主要利用阳光和风蒸发水分,使海水中的水分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鲁教版 九年级 化学 上册 月考 测试 答案 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