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中山市高三年级届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552540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49.79KB
220中山市高三年级届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20中山市高三年级届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0中山市高三年级届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书院在各地发展的过程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它不断地和地方既有文化特色产生交流。
中国有学术地理,可说是自宋代而开始。
先此当然有学术与地方文化结合的现象,但中国疆土自元以来,扩张得特别快,再加上外族入主中国,所以在整合各种文化和民族传统的过程里,教育扮演了特别重要的角色。
总之,书院教育舍弃在中国幅员扩张的过程时,追求政治上的齐一性,而选择文化上的包容性。
从宋元以来,替中国维持它作为一个政治单位命脉的实在是这种文化上的弹性和教育、思想上的包容性。
书院至少在充分官学化以前是这种文化命脉的主要机构。
(摘编自朱汉民李弘祺主编《中国书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制度如果能维持长久,那么就会产生一定的贡献,持续了1000多年的书院教育,其贡献也一定不会小。
B.私人创办家族学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政治等影响外,还跟教育自身的衰落不振有一定的关系。
C.在传统中国,公私分别并不清楚,私人教学,至少起始于孔子,但用书院来称呼私人创办的学校却是唐代以前少有的事。
D.书院作为中国文化一个十分重要的机构,在发扬宋明理学或儒学的种种风尚及学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书院也是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荟萃的场所,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宋明以来儒家学术的发达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B.西方中古学术的发展历程,不同于中国的形式,而是从大学到“学院”,到了启蒙时代,很多新思想则来自于沙龙。
C.辅助官学教育的书院,创造新思潮,影响政治及社会,这种角色有时不被政府所接纳,因而也会招来官方打压。
D.学术与地方文化结合的现象早在宋代以前就出现,从宋代开始,学术地理得以继续保持,这有力促进了各种文化之间的整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院机构和书院制度,不是自古就有的,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但私人教学的现象则远比书院机构出现得早。
B.中国古代的私人教育,缺乏现代人公私分明的特点,在体制、规模和功用上,往往具有明显的官学色彩。
C.作为官学教育的辅助,书院慢慢发展出特立独行的性格,能代表传统中国读书人的独立思想,能赓续中国的人文传统。
D.在舍弃中国幅员扩张的过程时,书院教育依然追求政治上的齐一性,并选择文化上的包容性,成为中国文化命脉的主要机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以义制命”,动荡年代的生命姿态
经济学家杨敬年在2016年9月4日结束了动荡而不悔的一生。
杨敬年1908年出生在湖南汨罗。
那年,还叫“光绪三十四年”。
但在他出生前一周,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离世。
新旧交替,整个国家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动。
他的家庭又偏偏支离破碎。
父亲离家出走后杳无音讯,母亲在他10岁时改嫁。
家境既贫寒又破碎,他不得不选择那些提供免费读书的学校。
到1932年,他几经周折考入了当时不缴纳学费的中央政治大学。
毕业后放弃了去江苏省民政厅的工作机会,选择到南开大学继续念书。
皇天不负有心人,杨敬年在1945年如愿被选拔为第八届留英公费生,到牛津大学攻读“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专业”。
1948年,40岁的杨敬年在50%的淘汰率下拿到博士学位,他放弃了去美国工作的机会,应约回到南开。
当时,天津解放在即,他心中窃喜:
“有所作为的时代终于来到了。
”
1974年,他的妻子因脑溢血瘫痪。
1976年,唯一的儿子又急病离世。
“文革”结束后,到1979年获得平反,能名正言顺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时,杨敬年已71岁,但仍决定要再工作20年。
他同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渴望把在动荡中浪费掉的时光追赶回来。
在被迫离开讲台的22年里,他坚持“以义制命”原则,做尽了所能做到的一切跟学术相关的事,包括翻译7部经济学著作,校审、定稿180万字的联合国文件翻译。
所有这些几乎都不能署名,很少甚至常常毫无报酬,“无所谓,只要能够工作”。
杨敬年将发展经济学引入国内,也是在中国大学里第一个开设“发展经济学”课程的人。
该学科目的是通过探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规律,以寻求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而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
近代来,中国面临的中西碰撞和差距,在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建设方面,对发展经济学的需求是可以想象的。
90岁时,杨敬年翻译了74万字的、被公认为现代汉语中最好译本的《国富论》。
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杨敬年还向会议提交了书面发言。
他在发言稿中讲述翻译历程,“用了11个月的时间,每天早晨从3点到7点连续工作四个小时,翻译大约三千字,下午校对”。
到2016年已是第16次印刷,共发行了7.2万册。
杨敬年在晚年写的《人性谈》还对制度与人的发展做出了严肃的思考,探讨人性与各种社会制度的关系,提出世界一切动乱在于两个根本问题:
政治方面权力分配的不公平和经济方面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人性有善恶,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变好,坏的制度则让好人变坏。
他肯定了制度对人的决定性影响,但不否认人的主体性。
面对那些动荡,他没有过惊天动地的抵抗,却始终在“以义制命”,能做什么,就做点什么。
在一个变动的年代,我们个人究竟该怎样和自己、周围人乃至整个世界对话?
活着时很清醒的杨敬年逝去了,而这样的人格却依然在为后世“醒”着。
“杨先生70多岁对我讲的那句‘只要开始,就永远不晚’,不仅是我的,而且已经成为我儿子的座右铭了。
”学生赵津说。
(摘编自罗东《“以义制命”,动荡年代的生命姿态》、王京雪《超越生命长度的力量》等)
相关链接
杨敬年说:
“我的年龄是100多岁,但在旁人看来我的生理年龄只有70岁,而我的精神年龄却只有30岁。
”百岁之年,杨敬年又出版了27万字的自传——《期颐述怀》。
学生们送他一块匾额:
“生命从百岁开始”。
(韦承金《尽心尽性智圆行方——追记杨敬年先生》)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杨敬年出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国家变动,家庭破碎,选择就读免学费学校,反映他求学生涯的多舛,也严重地影响他日后事业的高度。
B.天津即将解放之时,杨敬年内心涌出喜悦之情,表明他深恶动荡的时代,对工作无限渴望和热爱。
这种情感因素也激励他要“有所作为”。
C.“文革”期间,杨敬年与很多人一样,也遭受迫害,而此时自己妻子瘫痪,儿子离世。
面对家国的动荡,他没有过抵抗,只是默默工作。
D.杨敬年的学生们在他百岁之年送给他一块匾额:
“生命从百岁开始”,可见,在学生心目中,杨敬年的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百岁之后。
5.请概括杨敬年的品质特征,并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6.文本多处提到“以义制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其内涵的理解与认识。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就要那棵树伍中正
米唐的门口长着一棵树。
树是樟树,枝繁叶茂,像一大团无法握住的云。
米唐常常对那棵树一望好半天。
她在树下唱歌,在树下写字,还在树下跳舞。
米唐娘看见了,说,米唐不唱了,该吃饭了。
米唐就不唱了。
米唐娘说,不写字了,该去撒把鸡食。
米唐就不写了。
米唐娘还说,米唐,不跳了,该去园子里剥些菜叶来。
米唐就蹦蹦跳跳去了菜园。
米唐考进了城里的学校。
那棵树成了米唐学费的一少部分。
凑学费的那些日子,米唐娘就想到了门前的樟树。
当米唐娘的身后跟着几个肩背锄头手拿斧锯绳索的人时,米唐就知道,再怎么挽留这棵树也迟了。
那一大团无法握住的云倒下来的时候,米唐远远地站着,买树的人也远远站着。
①树一倒地,米唐抓着一根枝就哭起来。
买树的人见了,劝她:
米唐,别哭了,不就一棵树么?
那些挖树的民工也跟着帮腔:
再说,树就栽在离你学校不远的地方,你还可以去看!
米唐就渐渐地住了哭。
买树的人示意那几个人锯断了一些树枝。
树枝脆裂的声音很响,响在米唐空旷的屋前。
树让一家工厂买走,那家工厂在城里。
米唐看见那棵脱光了衣服的樟树走上了去城里的路。
米唐在樟树生长的地方,又开始唱歌。
米唐娘听了,说,米唐,不唱了,你比娘幸运,树到了城里,你还在城里能看见,娘就真的看不见了。
②娘的话,又说出了米唐的眼泪。
米唐沿着那棵树走过的路,进了城。
米唐念书的学校,隔那家工厂不远,也就是隔那棵树不远。
米唐下了课,就对那家工厂望,就对那棵树望。
星期天,米唐就去看那棵樟树。
米唐看见樟树栽在厂门口。
厂子里的人很讲究,还为樟树搭了远看近看有点黑的凉棚,树很快就活了过来。
米唐还看见有一个人还在为树浇水。
渐渐地,米唐就跟浇水的那个人熟了。
浇水的是老魏。
米唐每次走的时候,就跟老魏说,魏叔,很感谢你,过几天来看你。
说完,米唐就默默走开。
再出去,米唐邀了个有照相机的女生。
在树下,那个女生为米唐照了好几张照片。
米唐回到家。
米唐就高兴地对娘说,娘,那棵树长得好好的,还发了芽。
说完,米唐还拿出了在树下照的照片。
娘听了看了跟着高兴。
米唐说,娘,往后,我还要买回那棵树!
米唐还到那棵树下去。
接纳城市的阳光和雨水,樟树完全活过来了,再没有那黑黑的凉棚遮盖它美丽的身躯。
米唐站在树下,老魏还在为那樟树浇水。
只是那些从厂里出来的人,边走边说,有的人说到了树,说到了厂长,说厂长不应该拿职工要发的福利去买树,说这厂弄不好就要垮了。
老魏看看他们走远,才对米唐说,米唐,这厂子怕不行了。
米唐问,魏叔,厂里的人往后会不会对这棵树起坏心?
老魏说,工人情绪不稳,说不定哪。
米唐“啊”了一声。
米唐很艰难地从那棵树下走回了学校。
米唐从那所学校毕业后就恋爱了。
米唐领着男友走向那棵树。
站在那棵树前,米唐停下步,用手指着那棵树枝说,你看你看,那棵枝上还歇了一只黑鸟。
男友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眼。
米唐说,你多看一眼,就不行?
男友说,行。
男友就紧紧地盯着那棵树。
那树上的一只鸟让他盯飞了。
这个时候,米唐很幸福,也很沉醉。
③这个时候,米唐的眼里就有一些晶亮的泪水。
城市这么大,这么繁华。
米唐最喜欢的地方就是那棵树下。
她经常把男友带到那棵树下。
她看见那些从城市吹来的风,一阵一阵地翻看樟树的叶片;
她看见那些枝头落下的叶片很眷恋地飘向大地;
她还看见老魏很坦然地在树下做最后的守望。
男友说,米唐,恋爱的地方多着呃,你再换个地方行不行?
④米唐的眼里浸着泪水说,这棵树就是我家原来门口的那棵树,我想让她回家!
男友说,行。
米唐门口的樟树又回来了。
米唐也请人给那棵樟树搭了凉棚。
她还对娘说,娘,有空的时候,给树浇上水。
米唐走后,村里有人和米唐娘坐在屋里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门口的樟树:
米唐娘,你家米唐能耐呃,那棵你舍不得卖的树,又给你弄回来了!
米唐娘说,当日挖门口的樟树时,我家米唐还在树下哭呃。
我就晓得她舍不得,说不定她还要把这棵树要走呢。
米唐娘说完,两行泪径直往下落。
(选自《就要那棵树》,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开头采用比喻的形式,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樟树的繁茂,也为下文卖树为米唐凑学费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小说反复提到米唐在樟树生长的地方唱歌,是为了突出强调米唐对樟树的依恋,也衬托了米唐内心的喜悦。
C.小说善于在细节处刻画人物,男友“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看”“紧紧地盯着那棵树”这些细节可以反映出他只是顺从米唐,并非理解她。
D.小说在写樟树由农村到城市,再由城市到农村的变迁历程的同时,着意写出了时代的变迁,从而深化了小说落叶归根的故乡情结主题。
E.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写了陪伴树、卖掉树、看望树、买回树等内容,情节脉
络清晰,于平淡之中充满了温暖的诗意。
8.文本多次写到米唐的“哭”,每次“哭”的心情都不一样,请就画线部分任选两处做简要分析。
(4分)
9.小说中的“那棵树”意蕴丰富,你认为有哪些内涵?
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景宪,字正国,河南人。
以父师德任淮南转运副使。
山阳令郑昉赃累巨万,亲戚多要人,景宪首案治,流之岭外,贪吏望风引去。
徙京西、东转运使。
王逵居郓州,专持官吏短长,求请贿谢如其所欲,景宪上其恶,编置宿州。
熙宁初,为户部副使。
韩绛筑抚宁、罗兀两城,帝命景宪往视。
始受诏,即言城不可守,固不待到而后知也。
未几,抚宁陷。
至延安,景宪言:
“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今朝廷令边郡召羌族,与之金帛、官爵,恐黠羌多诈,危急时或为内应,宜亟止之。
”陕西转运司议,欲限半岁令民悉纳钱于官,而易以交子。
景宪言:
“此法可行于蜀耳,若施之陕西,民将无以为命。
”其后卒不行。
加集贤殿修撰,为河东都转运使。
议者欲分河东为两路,景宪言:
“本路地肥硗相杂,州县贫富亦异,正宜有无相通,分之不便。
”议遂寝。
改知瀛州,上书言:
“比岁多不登,民债逋欠。
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
其祸乃甚于凶岁。
愿以宽假。
”帝从之,仍下其事。
元丰初年,知河阳。
时方讨西南蛮,景宪入辞,因言:
“小丑跳梁,殆边吏扰之耳。
且其巢穴险阻,若动兵远征,万一馈饷不继,则我师坐困矣。
”帝曰:
“卿言是也,然朝廷有不得已者。
”明年,徙同州,以太中大夫卒,年七十七。
景宪在仁宗朝为部使者,时吏治尚宽,而多举刺;
及熙宁以来,吏治峻急,景宪反济以宽。
方新法之行,不劾一人。
居官不畏强御,非公事不及执政之门。
自负所守,于人少许可,母卒,一夕须发尽白,世以此称之。
(节选自《宋史·
张景宪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B.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C.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D.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户部”指隋唐到清末尚书省下辖的官署,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正长官为户部侍郎。
B.“路”是中国古代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称。
在宋代时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
C.“蛮”是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后泛指对我们古代南部民族的称呼,字面上有贬义。
D.“仁宗”为庙号。
庙号源于商朝,古代帝王死后,据其生平事迹,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景宪为官正直,不畏权贵。
郑昉贪赃数额巨大,虽然他亲戚多为显要之人,但张景宪依然揭发立案查办,把郑昉流放到岭外之地,震慑了其他贪官。
B.张景宪实事求是,关心百姓。
陕西转运司建议限半年让百姓向官府交钱,而用纸币交子兑换。
张景宪为百姓着想,认为此举可行于四川,不可行于陕西。
C.张景宪稳重周密,遇事谨慎。
朝廷讨伐西南蛮,张景宪进言,如调动军队远征险阻之地,若粮饷不能接继,军队就要受困。
张景宪就此事与皇帝有争执。
D.张景宪信念坚定,甚有孝道。
不是公事,张景宪不到宰相门上,能对自己保持信念。
母亲逝世,他一夜之间,须发尽白,人们以此称道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始受诏,即言城不可守,固不待到而后知也。
(2)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尽杜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①,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②。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
①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
②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
B.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明自己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
C.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
D.用语委婉含蓄是此诗的一大特点,全诗没有直接抒怀,而是通过叙写经历和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手法巧妙,耐人寻味。
E.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
1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三峡》中,郦道元写夏水暴涨,水道阻绝,但有时朝廷的急令必须传达,船不得不冒险而行,朝发暮至,船速“”。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斥秦皇只爱纷奢,不顾民生,用“,”
形象地揭示了秦皇对六国珍宝的无耻掠夺和肆意挥霍。
(3)《登高》一诗,浸透着杜甫人生遭际之悲,其中“,”两句,写尽诗人漂泊天涯、老病孤愁之凄凉况味。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木心研究者陇菲先生认为,《木心谈木心》涉及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焊接文白、应对采访等诸多方面,细心教学生如何写作,可谓金针度人。
②家长可以参与学校的管理,并提出积极的建议,但绝不能越俎代庖,学校也不应该在所谓的“家校合作”的名义下,将学校自身事务转嫁给家长。
③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穆永梅表示,南干渠所有分水口的检修阀、调流阀、流量计全部采用的是钢制管材,可做到滴水不漏。
④中国彩电产业的发展,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显示技术派、低价格派、用户派三大阵营分庭抗礼的格局,短期来看,这种竞争格局将会保持相对稳定。
⑤现在一些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已经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对学者发表的文章深文周纳,无限上纲上线,试图形成“寒蝉效应”。
⑥高校加强创业教育不能南辕北辙,过于强调创业之“术”,而忽视创业之“道”,简单地以创业成败论英雄,是违背立德树人这一培养原则的。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工信部官网称,随着全球5G试验与商用步伐的加快,中国5G技术研发试验将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的力度,探索开展5G试验的国际合作。
B.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一个唱歌的美国诗人——鲍勃·
迪伦,诺奖评委会虽然已经给出了颁奖的理由,可很多人还是有所质疑。
C.在网络社交中,一个笑中带泪的表情符,表意既是清晰的又是暖昧的,因为在不同语境中,它能被解读成苦笑、笑哭了或者是无可奈何等等都可以。
D.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将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政策,提高天然林保护工程补助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标准。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再好的规则①大家都不去遵守,②只能成为一纸空文。
③,讲规则、培养规则意识是法治社会必需的主体意识,也可以说,法治意识其实就是规则意识。
④环顾我们的四周,⑤普遍存在着规则意识缺失的现象。
小到闯红灯,大到行贿受贿等,漠视规则的行为屡见不鲜。
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⑥最终会导致社会陷入无序状态。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就
所以
而
也
那么
B
如果
因此
但
却
C
倘若
因而
若
竟然
D
假如
可见
甚至
也许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的不断发生,生产厂家不仅开始重视消费者投诉,也在积极解决相关问题,如果质量问题得不到解决,①,从而消除新能源汽车在环保与价格上的优势。
毕竟,与节能环保、补贴政策相比,②,也是最核心的要求,容不得半点虚假和含糊。
新能源汽车市场越是发展势头看好,就越是③,杜绝野蛮生长,真正把安全可靠作为第一要务。
21.下面是某校“消防疏散体验”流程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聂老汉年逾古稀,生活困难。
因外出打工的儿子小聂,连续半年不支付赡养费,聂老汉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经法官与小聂沟通无效后,法院遂将小聂录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后小聂因无法正常出行,工作受阻,只好到法院承认错误并借钱支付了有关赡养费。
此事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要求: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20 中山市 三年级 第一 学期 期末 统一 考试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