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7547296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41.77KB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包括:
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吸收:
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的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1.兴奋性低,收缩缓慢。
2.伸展性:
可为原来的2~3倍,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3.对化学、温度刺激和机械牵张剌激较为敏感
对电刺激不敏感,但对一些生物组织产生的刺激特别敏感。
如:
微量的Ach——?
收缩
去甲肾上腺素——?
舒张不依赖于神经的存在。
酸、碱、钡盐、Ca2+、温度改变——?
强烈收缩
4.紧张性收缩
内脏平滑肌经常保持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
意义:
¢
Ù
维持消化道腔内一定的基础压力;
Ú
平滑肌的各种收缩活动是在此基础上发生的;
Û
保持胃、肠的形状和位置。
5.自动节律性运动
消化道平滑肌在离体后,置于适宜的环境,仍能进行良好的节律性运动。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6.静息电位:
-55~-60mV,由K+外流形成,与Cl_
内流有关,Na+和Ca2+有影响,激素或化学递质也可以影响。
7.基本电节律(BER)
在胃和小肠纵行肌记录到的一种缓慢的自发的节律性去极化波,称为基本电节律。
振幅5~15mV,时间为数秒~数十秒。
胃:
3次/分;
十二指肠:
12次/分。
✪起源:
纵行肌?
环行肌。
✪产生:
与钠泵的周期性活动有关。
✪作用:
决定平滑肌收缩频率,传导速度和方向。
8.动作电位:
BER-?
动作电位-?
肌肉收缩
二、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支配胃肠道平滑肌的外来神经为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此外还有内在神经丛,分布在食管中段起至结肠止的绝大部分消化道管壁。
(咽、食管上端、肛门外括约肌受躯体神经支配,其余受交感、副交感神经支配)
(一)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
✪
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
胃、小肠、肓肠、阑尾、升结肠、横结肠
盆N的副交感神经:
降结肠、肛门内括约肌
¡
÷
作用:
促进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运动
交感神经腹腔N节:
胃、小肠、阑尾、升结肠、横结肠
肠系膜下N节:
降结肠、肛门内括约肌
△作用:
抑制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运动
(二)内在神经系统:
包括运动、感觉、联络神经元。
✪肌间神经丛——环行肌与纵行肌之间,只要支配平滑肌细胞,兴奋性神经元释放:
乙酰胆碱和P物质;
抑制性神经元释放血管活性肠肽和一氧化氮。
✪粘膜下神经丛——粘膜下,运动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和血管活性肠肽,主要调节胃肠道的分泌和局部的血流量。
三、胃肠激素
到目前已确认为胃肠道激素的有:
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等(已发现20多种)。
在化学结构上属多肽类,分子量2000~5000之间。
(一)胃肠道激素的生理作用
1.调节消化器官本身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消化道运动)。
2.对其他激素释放的调节作用。
3.营养作用。
如促胃液素-?
胃粘膜的生长
第二节口腔内消化
四、唾液的分泌
三大对唾液腺:
腮腺、颌下腺、舌下腺。
(三)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性质:
无色无味,近中性(pH6.6~7.1)低渗液体。
✪成分:
水:
99%
有机物:
粘蛋白质、氨基酸、尿素、唾液淀粉酶、溶菌酶等。
无机物:
Na+、K+、Ca2+、Cl
、氨等
(四)唾液的作用
9.消化作用:
10.保持口腔清洁:
(五)唾液分泌的调节--神经反射性调节
✪非条件反射:
¢
õ
ù
ú
交感N
食物的机械、化学、温度剌激口腔粘膜R----?
中枢————?
唾液腺
ñ
、¢
ò
ó
传入纤维副交感N
✪条件反射:
视、味、听-----------+
五、咀嚼和吞咽
(六)咀嚼:
由咀嚼肌群顺序收缩所组成的复杂反射性动作。
作用:
1.磨碎食物,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便于吞咽。
2.促进消化腺的分泌和排出。
(七)吞咽:
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性动作,首先是在大脑皮质影响下随意开始。
✪第一期:
由口腔到咽部。
有意识,随意,舌尖上举,舌骨肌收缩。
✪第二期:
由咽到食道上部。
软腭感受器受到刺激,上提,咽后壁向前突,封闭鼻咽部的通路,接着喉头上举,紧贴会厌软骨,封闭咽和气管的通道,呼吸暂停,由于喉头前移,使食道张开,促使食团进入食道。
✪第三期:
从食道下行到胃,由蠕动完成。
第三节胃内消化
胃有暂时贮存食物和消化食物的功能,人胃可容纳1~2升食物。
胃可分为胃底、胃体和胃窦三部分。
根据胃腺分布情况,将胃粘膜分为三区:
贲门腺区、泌酸腺区和幽门腺区,泌酸腺区占全胃的2/3~4/5。
从小弯中点到大弯上2/3处连线,可将胃分为头区和尾区。
胃粘膜是一个复杂的内分泌器官,含三种管状外分泌腺和多种内分泌细胞。
11.贲门腺:
含粘液细胞——分泌粘液。
壁细胞——分泌盐酸、内因子
12.泌酸腺(2/3胃底和胃体)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粘液细胞——分泌粘液
13.幽门腺——分泌碱性粘液
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
内分泌细胞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
肥大细胞——分泌组织胺
六、胃液的分泌
(八)胃液的性质、成份和作用
无色呈酸性的液体pH0.9~1.51.5~2.5L/d
HCl、HCO3-、Na+、K+的氯化物--无机物
粘蛋白、消化酶--有机物
14.盐酸:
由壁细胞分泌(图示)
✪基础酸排出量:
0~5mmol/h;
最大排出量:
20~25mmol/h
✪胃液中的H+是由壁细胞逆浓度差主动分泌的。
✪作用
1激活胃蛋白酶原,供给胃蛋白酶原所需的酸性环境。
2杀死由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
3进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肠液和胆汁分泌。
4有助于对Ca2+、Fe2+的吸收
15.胃蛋白酶原:
最适pH:
2.0~3.5,pH超过5时,胃蛋白酶变性失活。
由主细胞分泌,重要的消化酶,以酶原形式分泌
HCl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
激活的胃蛋白酶?
蛋白质-?
ª
、胨
16.粘液:
胃粘膜表面的上皮细胞、颈粘液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共同分泌,主要为糖蛋白。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胃粘膜表面上皮细胞分泌HCO
,与粘液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层厚约0.5~1.5mm的粘液凝胶层。
(1)润滑食物,使食物易于通过
(2)保护胃粘膜免受食物中坚硬物质的机械磨损
(3)减慢胃内H+向粘膜内弥散
✪胃粘膜屏障:
由粘膜上皮细胞顶端的细胞膜和邻近细胞紧密联接构成一种脂蛋白层。
防止H+由胃腔侵入粘膜本身以及防止Na+从胃粘膜内向胃腔弥散的特性。
17.内因子
由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维生素B12形成复合物至回肠部吸收。
缺乏?
VitB12吸收障碍?
RBC生成障碍?
巨幼RBC贫血
(九)胃液分泌的调节
18.基础分泌:
空腹时胃液基础分泌量很少,酸度低。
19.消化期胃液分泌(具体的途径见图表)
食物是引起胃液分泌的自然刺激物,故进食后胃液分泌增多。
按感受器受食物刺激的部位的先后次序三个时期,头期、胃期和肠期。
这三个期是人为分的,为了叙述的方便,实际上并不是顺序发生,而几乎是同时开始的,互相重叠,在分泌机制上这三个期很相似,都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
Å
胃液分泌的头期
研究方法:
(图示)
特点:
潜伏期长(5~10min),分泌持续时间长(2~4hr),量多,酸度高,消化力强。
分泌多少与食欲有关。
Æ
胃液分泌的胃期
量大,酸度高,酶的含量比头期少。
Ç
胃液分泌的肠期
量少,约占总量的10%。
20.引起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乙酰胆碱:
直接刺激壁细胞引起胃酸分泌,可被阿托品阻断。
促胃液素:
由G细胞合成并释放,经血循环作用于壁细胞,引起胃酸分泌。
组胺:
由固有膜中的肥大细胞合成和分泌。
通过旁分泌途径扩散到邻近的壁细胞,与壁细胞上的组胺¢
型受体(H2受体)结合,促使胃酸分泌。
21.胃液分泌的抑制
盐酸:
由胃腺分泌,反过来抑制胃腺活动,是一种负反馈调节。
脂肪及其水解产物:
高渗溶液:
作用于十二指肠可引起胃液分泌的抑制,主要是高渗溶液刺激十二指肠内渗透压感受器,通过肠—胃反射而抑制胃液分泌。
七、胃的运动
(一十)运动形式
容受性舒张:
容纳食物
头区运动
紧张性收缩:
胃液渗入食物,推动食糜下行
搅拌、磨碎
尾区运动:
蠕动(3次/分)中部开始,1分钟到达幽门
食物?
小肠
(一十一)胃运动的调节
22.胃运动的神经调节
胃肌兴奋?
胃肌兴奋?
粘膜机械R迷走N迷走N胃肌抑制?
舒张
食物剌激--?
中枢
胃壁深层机械R交感N?
环形肌抑制舒张
23.胃运动的体液调节
促胃液素--?
胃收缩频率?
促胰液素、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
(一十二)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排空:
食物由胃?
快慢:
糖1~2h,蛋白质2~3h,脂肪4~5h。
✪动力:
幽门两侧的压力差(来源于胃的运动)
✪抑制:
十二指肠内容物?
感受器?
抑制胃的运动(肠胃反射)
第四节小肠内消化
小肠内消化是整个消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
食糜在小肠内停留3~8h。
小肠以化学性消化为主。
八、胰液的分泌
(一十三)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无色、无臭、碱性液体,pH7.8~8.4,1~2L/24h。
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
HCO
:
中和胃酸和提供酶适宜的环境(pH7~8)
Na+、K+、Cl
等。
胰淀粉酶:
淀粉?
麦芽糖
胰脂肪酶:
脂肪?
甘油、脂肪酸
有机物肠致活酶
胰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
蛋白质?
、胨?
氨基酸
盐酸
糜蛋白酶原--?
糜蛋白酶---+
(一十四)胰液分泌的调节
24.神经调节
条件传入NAch
剌激--?
中枢?
迷走N兴奋-?
胰腺腺体?
酶多,HCO
、水少。
非条件
+?
促胃液素-+
25.体液调节(主要)
✪促胰液素:
由小肠S细胞分泌。
酶少,HCO
、水多
✪胆囊收缩素:
由小肠I细胞分泌。
、水少
✪促胃液素:
九、胆汁的分泌与排出
(一十五)胆汁的性质和成分
量800~1000ml/d,分泌与蛋白质的摄入有关。
✪颜色:
金黄色?
深绿色
✪pH:
7.4,胆囊中的胆汁因HCO
被吸收而呈弱酸性,pH:
6.8。
胆色素、胆盐、胆固醇、脂肪酸、卵磷脂、无机盐。
(一十六)胆汁的作用
26.激活胰脂肪酶
27.乳化剂:
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于水中,增加脂肪酶的作用面积。
28.促进脂肪酸的吸收(胆汁+脂肪酸?
水溶性复合物)
29.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K、E)的吸收。
一十、小肠液的分泌
分泌腺:
十二指肠腺(勃氏腺)——十二指肠粘膜下层,粘蛋白,稠度高。
肠腺(李氏腺):
小肠粘膜层内。
(一十七)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弱碱性,pH7.6,渗透压与血浆相等。
1~3L/d。
(一十八)小肠液分泌的调节:
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引起的局部反射以及由肠神经系统活动增强引起的局部反射。
一十一、小肠的运动
(一十九)小肠的运动形式
30.紧张性收缩:
31.分节运动:
是环形肌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
使消化液与食靡充分混合,有助于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使食糜与小肠壁紧密接触,促进消化分解产物的吸收;
由于挤压肠壁,可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
32.蠕动。
把食糜向大肠方向推送的运动。
(二十)小肠运动的调节
(二十一)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第五节大肠内消化
✪大肠功能:
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参与机体对水、电解质的调节;
暂时贮存消化后的残余的物质;
吸收维生素B,K。
一十二、大肠液的分泌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一)大肠液的性质
粘液,碱性(Ph8.3~8.4),二肽酶,淀粉酶。
保护粘膜免受损伤;
润滑类粪便。
(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来源:
空气、食物。
✪量:
占固体量20~30%
分解食物残渣;
合成VitK、VitB复合物。
一十三、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二十二)大肠运动形式
1.袋状往返运动——环行肌无规律的收缩
2.分节运动和多袋推进运动
3.集团运动——推进快,横结肠?
乙状结肠。
第六节吸收
一十四、吸收过程概述
(二十三)吸收的部位
口腔、食道——不吸收;
大肠——水分、盐类;
胃——酒精、少量水分。
✪主要部位--小肠,因为:
33.小肠有巨大的吸收面积。
长5~6米,有环形皱褶,绒毛和微绒毛的存在。
使面积增加到原来的600倍,约200m2。
34.食物在小肠的停留时间长。
约3~8h。
35.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到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二十四)吸收机理
✪被动转运——渗透、扩散、滤过、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细胞存在一种泵样的转运蛋白,可逆电化学梯度转运电解质(Na+、K+、Cl
、I-等)和非电解质(单糖、氨基酸)
一十五、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
✪糖、脂肪、蛋白质——十二指肠、空肠
✪维生素B12、胆盐——回肠(主动)
(二十五)水分的吸收
✪滤过——流体静压升高——次要
✪渗透——小肠吸收其它物质时产生的渗透力,钠离子转运有重要作用(主要)
(二十六)无机盐的吸收
36.钠的吸收:
小肠上皮细胞的钠泵
37.铁的吸收
VitC
✪部位:
十二指肠,小肠上段。
Fe2+易吸收,Fe3+——?
Fe2+
肠粘膜细胞
Fe2+
↑↓
铁蛋白
Fe2+—?
—?
38.钙的吸收:
需VitDCa2+才能吸收。
(二十七)糖的吸收
靠载体逆浓度差转运,Na+有重要作用。
(二十八)蛋白质的吸收
与Na+耦联
(二十九)脂肪的吸收
39.吸收的形式
甘油胆盐
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酸——?
水溶性复合物——?
脂肪微粒
甘油一酯
△甘油一酯——十二指肠、空肠胞饮吸收
△脂肪酸——回肠末端主动吸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第六 消化 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