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世界各大城市如何防涝排涝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537722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3.46KB
看世界各大城市如何防涝排涝Word文件下载.docx
《看世界各大城市如何防涝排涝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看世界各大城市如何防涝排涝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其中排水渠十分宽敞,中间是宽约三米的排水道,两旁是宽约一米的供检修人员通行的便道。
下水道下部流动的是废水,上部则排列着粗细不同的管道,其中包括饮用水、非饮用水甚至还有通讯设施管道。
在小下水道中设计建造的蓄水池,被用来增强冲刷效应,避免下水道堵塞。
综合处理循环使用
巴黎的雨水和废水通过净化站进行处理,处理过的水一部分排到郊外河流或直接流入塞纳河,另一部分则通过非饮用水管道循环使用。
设计师贝尔格兰在不同高度的街道下面设计了水道、水泵站、用于检修的行走道等,还有许多用于清污排污的附属设备,如清污闸门、闸门车、闸门船、泥沙沉淀塘、捞斗、溢洪道等。
最终,巴黎所有污水都排到欧洲最大的阿歇尔污水净化站。
目前,巴黎地区现有四座污水处理厂,日净化水能力为300多万立方米。
净化后的水排入塞纳河,而每天冲洗巴黎街道和浇花浇草的40万立方米的非饮用水均来自塞纳河。
近年来,巴黎新建的两个电脑控制的污水和雨水压力提升厂加速了下水道废水和雨水的流动,同时负责大量垃圾和泥沙的清除。
此外巴黎还陆续建立了11个专门针对雨季塞纳河水的净化站,保证通过下水道流入塞纳河的水质。
在横穿城市的塞纳河河底建立了七条自动虹吸通道,将城南的废水与雨水引到城北。
从驯服到巧用
看世界城市如何防涝
截至11月2日,持续3个多月的泰国洪灾已造成427人死亡、两人失踪。
泰国全国26个府147个县仍面临洪水威胁,受灾超过210万。
目前洪水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洪峰已经抵达曼谷北郊,并逐渐向内城逼近。
联想到近几年国内有多个城市在遭遇暴雨后,出现城市看海、马路成河、汽车潜水、市民游泳的“奇景”,排水不畅带来的城市管理短板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凸显。
让我们看看世界各国又有什么先进经验。
英国:
科学排水应对内涝
英国是受城市内涝等地表水泛滥影响较大的国家之一,其政府不断探索和优化洪灾预防与管理手段,形成以及时预警和科学排水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内涝预防体系。
及时发布强降雨预警强降雨是引发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
2007年夏季强降雨造成英国大范围洪灾,并引发一些城市内涝。
首都伦敦7月20日多地发生内涝,西南部分地区积水近60厘米;
希思罗国际机场取消了141架出港航班,地铁运营也受到严重干扰,25个车站被迫关闭。
英国2009年4月11日成立“洪水预报中心”。
该中心综合利用气象局的预报技术和环境署的水文知识,就强降雨可能引发地表水泛滥风险发布预警。
该中心强降雨预警向郡一级发布,并帮助地方相关部门和机构应对洪灾。
该中心认为,“强降雨预警”可带来以下好处:
一是把洪灾对当地公路网等运输系统及相关服务的影响降至最低限度;
二是使地方当局和公用事业公司获得更有用的信息来对地表水造成的洪灾做出反应;
三是能更有效地部署和管理抗洪人员与物资;
四是提前调动和安排沙袋等抗洪设备与资源;
五是使相关部门和人员获得充分信息以回应媒体和公众咨询。
英国环境署投资部门负责人克尔对记者说,英国已经建立起广泛的洪水预警体系,在出现洪灾危险时通过电话、手机短信、网站向人们发布警告。
推广可持续排水系统
英国环境署认识到,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旨在尽可能快地将雨水排放到河流里,但从屋顶和地面流下来的大量雨水不仅会给排水系统陡增压力,容易形成城市内涝,而且还可能造成一系列生态问题。
因此,英国大力推动采用先进的“可持续排水系统”技术来管理地表和地下水,要求所有新开发和重新开发的地区都要认真考虑建设既能减少排水压力,又环保的“可持续排水系统”,并为此专门成立了国家级工作组。
“可持续排水系统”主要通过四种途径“消化”雨水、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一是对雨水进行收集,将从屋顶、停车场等流下来的雨水就地或在附近用水箱储存起来再利用;
二是源头控制,新开发和重新开发项目都要确保尽可能将地表水保留在其源头,方法是建设渗水坑、可渗水步道以及进行屋顶绿化等;
三是指定地点管理,即把从屋顶等地方流下来的雨水引入水池或盆地;
四是区域控制,通常利用池塘或湿地吸纳一个地区的雨水。
至于到底采取什么方式,因地形和人口密度的不同而异。
英国环境署为推广“可持续排水系统”制定了目标。
首先是:
英格兰和威尔士所有适合建设“可持续排水系统”的新开发项目都建设这种系统。
其次是:
对现有排水系统进行翻新,以“可持续排水系统”取而代之。
英国国家、区域和地方规划政策也都鼓励采用“可持续排水系统”。
日本:
巨额投入用在刀刃上
日本多数地区降水丰富,还经常遭遇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因此东京、大阪等大城市十分重视防涝问题。
一方面重视城市规划,充分发挥城市水系的防洪功能,增加市内绿地和砂石面积以吸收雨水;
另一方面长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较完善的城市排水设施。
目前,东京等地的下水道系统已进入新的建设阶段,着重增强设施的可靠性、环保性和多功能应用。
首都圈外围排水工程
东京和大阪等城市多河流,以东京为例,不仅主要城区周围有江户川、荒川等较大河流,城区内还有目黑川、涩谷川等小型河流。
为防止城市内涝,东京充分利用城市水系的防洪功能,让大量降雨流归河道,典型例子就是“首都圈外围排水工程”。
这一排水工程由日本政府国土交通省建设,于1992年开工,2002年部分发挥作用,2006年完工,总投资2400亿日元(约合180亿元人民币)。
工程主体包括总长6.3公里、内径10米的地下管道,五处单个容积约为4.2万立方米的储水立坑,以及一处人造地下水库。
为防止当地中小河流在强降雨时漫水造成内涝,并充分利用中小河流的溢洪功能,在当地中小河流的适当位置修建储水立坑。
立坑之间由地下管道相连,管道最终通向位于东京都附近河流江户川旁边的地下水库。
水库容积约有数十万立方米,可以起到存蓄洪水的作用。
水库还装有四台由航空发动机改装的高速排水装置,单台功率达14000马力,全部开动时,可以200立方米/秒的速度向江户川内排出洪水。
整个工程一方面具有庞大的蓄洪容积,系统总储量为67万立方米,另一方面又有很强的泄洪能力,因此一投入使用即发挥巨大作用。
在建成后的当年,该工程所在流域雨季浸水的房屋数量即从最严重时的41544家减至245家,浸水面积从最严重时的27840公顷减至65公顷,对于东京都东部及外围地区的防洪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东京等大城市,城市规划部门还重视绿地、砂石地面的吸收雨水作用,尽量减少地面硬化面积。
近年来,日本不少地方政府把路面逐渐改变为环保的透水沥青。
在一些公园的小广场、水池等设施下,还建有小型的蓄水池,容积通常为数千立方米,用于雨季存水。
完善下水道设施建设
日本地方政府普遍把下水道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作为重要事务,并投入大量资源。
以东京为例,东京都的城市下水、排水设施由公营企业“东京都下水道局”负责。
下水道局是东京都政府仅有的三家主要公营企业之一,另外两家分别是运营部分地铁线路的交通局和负责自来水供应的水道局。
东京都下水道局注册资金达4.16万亿日元(约合3120亿元人民币),拥有约3500名员工,每年财政支出约合人民币520亿元,其中设施建设费用约合人民币100亿元,设施维护费用约合人民币120亿元。
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投入,是东京建设完善下水管网系统的基本保障。
目前,东京都的下水道总长度已达1.58万公里,市内各处建有20处污水处理设施,日污水处理能力达556万立方米。
如今在东京,强降雨有时仍会引发个别地区的小型内涝,但在中心城区不至于内涝成灾。
由于连年的巨额投入,下水道局年收入的一半以上都要用于还债或支付利息,未来很可能被迫上调下水道使用费。
在东京等大城市,市政部门在解决下水道全面覆盖问题后,已进入新的建设阶段。
一方面提高下水道工程质量,力争全面消除“内涝”现象;
另一方面以更高标准建设、利用下水道管网及设施,实现“可靠”“环保”和“多功能”。
东京都下水道局的具体做法有:
加强抗震能力,确保下水道设施在地震时仍可使用;
利用下水道管网铺设光缆,提供通讯服务,收取费用填补财源;
建设环保型污水污泥处理设施,进一步提高排水口周边的自然水体水质,并利用循环水补充城市水系水源;
利用污水处理设施修建城市休闲空间,例如,在部分占地较广的地下污水设施所在地,下水道局利用地表空间修建了公园、游乐场以及球场等。
德国
德国下水道可绕地球13圈
年处理94亿立方米水
德国“洼地——渗渠系统”外观“洼地——渗渠系统”示意图德国停车场的透水路面设计
照片中蓝色的标志,是德国汉堡路边的下水道标牌。
这种标牌一般标明了下水道的位置、走向及功能,比如写着“地下3米”,“污水雨水混排”或者是“雨水下水道”等字样。
叶青2011年9月2日摄于汉堡德国排水设施标志全国统一透水路面让水系统良性循环
今年夏天,全国诸多城市遭遇内涝,然而,100多年前德国占领青岛时留下的排水系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样的“德国品质”让很多国人大受刺激,也引发一些思考。
不过,德国在城市排水问题上,也走过了相当长的曲折道路。
汉堡排水系统曾领跑欧洲
今天,在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的故乡——德国特里尔还有公元4世纪西罗马帝国皇帝浴场的地下排水管道遗存。
罗马帝国崩溃后,中世纪德国的城市人口并不太多,基本没有排水系统,街头污水横流,垃圾成堆。
一直到中世纪后期,德国城市的卫生条件都比较差,瘟疫等传染病容易流行。
到了近代早期,德国虽然修了简陋的城市排水系统,也是污水和雨水一起排放,因为那个时代城市人口少,水的使用量也小,更没有污水处理系统,人们缺乏环境健康的概念。
1739年,同属德语区的奥地利维也纳城中心区有了排水系统,是欧洲第一座拥有完善排水设施的城市。
但市郊用水卫生情况仍然糟糕。
和伦敦、巴黎一样,维也纳的下水道建设也受到了霍乱疫情的推动。
1830年,多瑙河干流出现凌汛,阻塞了市内的支流,导致市内大范围洪灾,地表水也被污染。
随之而来的霍乱疫情致使2000多人死亡,这促使维也纳随后在市区河流两边,建起了平行的专用排污管道。
要知道,伦敦到了1842年才开始建设全城的排水系统。
这样,维也纳人以拥有全欧第一个发达的下水道系统而自豪。
19世纪40年代,德国汉堡的老城区被烧毁,后来重建时,英国著名工程师林德利为汉堡设计了一个全新的排水系统。
1842年,汉堡开始修建遍布全城的排水系统。
该系统还包含一个冲水系统,每周利用潮水清理主要的下水道。
这种排水设计理念很快就作为样板,被欧洲和美国的其他城市效仿。
汉堡的这个系统是欧洲大陆上第一个代意义上的城市排水系统,因此具有里程碑意义。
1867年,在经历霍乱的侵袭后,法兰克福市也兴建了排水系统。
随后,杜塞尔多夫艾森、明斯特等城市也相继效仿。
1874年之前,德国首都柏林尚没有下水道系统,从1874年开始,柏林市政当局才着手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
不过,这个工程一开始是由英国私人企业手包办的。
1894年8月,法国工程师劳内到柏林调查下水道系统和污水理情况。
劳内于1895年9月发布了一份报告,高度赞扬了柏林的下水道系统建设。
“1894年,柏林下水道的总长度达到744公里。
随着这项工程的投入运行,柏林的人口死亡率也从0.32%下降到0.2%。
这项宏大工程最令人惊叹之处在于它进展神速。
方案一经采用,就不再有长时间、碎的讨论,体现了德国人的镇定和坚持不懈、自律的精神。
”
1900年,柏林的城市排水系统最终全部完成。
此后,一直到二战前它仍在不断完善,增加了生物污水净化系统、污泥处理系统等。
德国排水道可绕地球13圈
如今,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德国全境共有515000公里长的排水管道,可以环绕地球13圈,每年可以处理94亿立方米的污水和雨水其中46%的排水系统为雨污合流,33%的为污水专用,21%的为雨水专用在排水系统上,德国人的严格和严谨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成本计算、工程设计、项目施到相关设备,都有严密、详细的标准,真正做到了标准化一体化。
德国有城市如今都有现代排水设施,修建的年代虽然不同,外观上也有所不同但执行的标准是一样的,而且还有全国统一的标志,配套设施也很完善。
例如,清雨水排水系统的全自动工程车,会定期清理系统里的污垢。
这些工程车速度快,效率高多奔驰、曼恩(MAN)这样的德国大厂生产,质量、技术都极为可靠。
规定路透水标准
德国的雨水排水系统,最出色的是透水路面的设计。
德国靠近海,北部地区经常降雨,但笔者在汉堡很少见过路面有积水。
这里面,透水面的设计功不可没。
德国的设计者认为透水路面益处多多,不仅解决了积问题,还有平衡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比如,雨水由透水路面渗入地下,可充地下水资源。
透水路面还保证了路面的透气性,让地面冬暖夏凉。
特别是透水地的孔隙多,增大了地表面积,对粉尘有较强的吸附力,既减少了扬尘,又降了噪音。
早在1973年,德国联邦交通部就制订了《路面结构内部排系统设计指南》,所有重要路面都要设置内部排水系统,否则须追究相关人士法律责任。
目前,德国新的《混凝土路面砖》标准中规定:
“如果制造有面层的面砖,面层混凝土须与基层混凝土牢固黏结,并有10%以上的孔隙,使水够渗入地下。
汉堡市的绿化率在德国最高,这与市政当局重视环境保有关,也与德国人狠抓技术细节密不可分。
汉堡市的人行道、自行车道、居住区的小都用透水材料铺很多历史悠久的道路,用凿成方形的小块岩石铺成,每块岩石之留有一定间距的缝隙,保证透水,道路两边还修有引流的沟壑。
每逢秋冬季节,阴雨连绵,面仅仅是湿润,丝不担心积水问题。
高速公路是德国人的骄傲,在排水方面更如此。
豪雨过后,艳阳高照,路面仅有的一点积水迅速蒸发,四周都是白茫的水汽,好像进了桑拿房,见德国排水系统的高效。
另外,汉堡的停场大多修成镂空路面,杂草等植物从空隙中长出,也增加了城市绿面积。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德国路面都尽善尽美。
记者偶尔也会发一些地段有积水。
德国市政系统全靠税收支持,预算有限,疏于维护的情况也在难免。
这也说明,好工程除了好的设计、好的施工,还得有好的维护。
水沟模拟天然河道
为提高城市抗涝能力,德国近年来开始推广“洼地——渗渠系统”这种新型雨水处理系统包括各个就地设置的洼地、渗渠等设施,这设施与带有孔洞的排水管道相连,形成一个分散的雨水处理系统。
样,低洼的草地能短期储存下渗的雨水,渗渠则能长期储存雨水,从减轻了排水管道的负担。
另外,德国城市的地表明沟通常模拟天然道,设计得蜿蜒曲折,这既构造出美丽的城市景观,又增加了明沟传的雨水量。
此外,德国城市的居民区一般采用人工湖或构造水景观或者通过绿地、花园或人工湿地来增加雨水储蓄能力家庭中还设有水池。
总之,德国将城市防涝、城市美化和环境改善三者融为一体,不但实用,而且美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世界 大城市 如何 防涝 排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