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官方版本看完后我已经全过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7537053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47.92KB
教育心理学官方版本看完后我已经全过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育心理学官方版本看完后我已经全过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官方版本看完后我已经全过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合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0.动机(P62):
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1.学习动机(P62):
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2.成就动机(P67):
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力求成功,避免失败)
23.自我效能感(P69):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4.学习迁移(P80):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5.概括说(P87):
概括说是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的,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26.知识(P99):
知识是对信息的表征。
27.陈述性知识(P99):
陈述性知识是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由于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方式来陈述这种知识,故而得名。
28.程序性知识(P100):
程序性知识是指导个体如何执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知识。
29.技能(P114):
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30.操作技能(P116):
又被称为动作技能或运动技能,它是指以肌肉骨骼的运动实现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显动作方式。
31.心智技能(P117):
也称认知技能或智力技能,它是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
32.学习策略(P136):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意识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33.精细加工策略(P139):
它能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去,是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建立联系,以此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学习策略。
34.元认知(P144):
所谓元认知是对自身认知的认知。
具体地说,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意识与控制。
35.问题(P154):
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36.问题解决(P155):
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的状态的过程。
37.创造性(P164):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出新奇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38.品德(P172):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39.替代性强化(P181):
替代性强化是指通过观察别人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
40.心理健康(P216):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41.职业倦怠(P229):
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
42.教学评价(P234):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有系统的收集、综合和解释并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简述题
1.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中学与教因素有哪些?
(P3-P4)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媒体
2.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中学与教过程有哪些?
(P4-P6)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发展趋势(P10)
(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
(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4.你认为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
(P12-P13)
(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5.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P21)
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6.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P30-P31)
(1)婴儿期(0-1.5岁):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3岁):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3)学前期(3-6、7岁):
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6、7-12岁):
勤奋感对自卑感
(5)青年期(12-18岁):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
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
繁殖感对停止感
(8)成年晚期:
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7.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P32)
(1)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到少年期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8.性格的差异(P39)
一是对客观世界的态度,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9.多元智能理论(P36-P38)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发展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在1983年提出的。
加德纳认为人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是多种多样的,分为8种
(1)语言智能
(2)数理逻辑智能
(3)空间智能
(4)身体运动智能
(5)音乐智能
(6)人际交往智能
(7)内省智能
(8)自然观察者智能
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着重要作用。
10.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P52)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实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11.尝试错误学习基本规律(P47-P48)
(1)效果律,即情境与反映之间联结的加强或(减弱)受反应之后的效果支配
(2)练习律,练习律是由使用律和失用律组成。
使用率是指一个已形成的刺激反应联结,若加以练习应用,则联结就会增强;
失用律则是指若不予以使用,联结就会减弱。
(3)准备律,可以看做是尝试错误说的动机原则
12.意义学习条件(P56)
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
指意义学习的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亦及内部条件:
首先,学习者要有学习的心向,即把新学的内容与原有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其次,在学习者的认识结构中必须具备恰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相联系。
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已有的适当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13.建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P59)
(1)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2)学习观
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对所接受到的信息进行解释,生成了个人的意义或者说自己的理解。
(3)学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教学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增加新的知识经验。
1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P60)
(1)支架式教学:
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概念框架的教学方法
(2)情境教学:
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称为情景教学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就是基于问题解决活动来建构知识的过程
(4)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通过讨论、交流、观点争论,相互补充和修正,共享集体思维成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15.奥苏伯尔对学习动机的分类(P63-P64)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对动机的分类
认知内驱力
这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也被称为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
个体因自己对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是一种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
这是指一个人为了保持他人(如家长、教师等)的赞许获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1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P65-67)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高低分为5各层次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社交需要(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以上5个需要层次中,前4个层次可以统称为缺失需要,第5个层次可定义为生长需要。
当所有需要都未满足时,越是底层需求强度越大,越是上层强度越小。
17.成败归因理论(P68)
韦纳,个体对成功和失败原因的解释影响着与成就有关的行为,归纳出个体对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推断(归因)
这些归因因素分为3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多数情况下,人们只把成功与失败结果归结为个人的能力、自己所作出的努力程度、工作任务的难度及运气4个因素。
18.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P69)
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包含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影响因素分为4种
(1)成败经验
(2)对他人的观察(3)言语劝说(4)情绪和生理状态
19.耶克斯—多德森定律(P75)
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成倒U形曲线关系。
即动机水平适中,此时学习效率最高,动机程度过强时会对活动的结果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动机水平过低,也不会有高效率的学习活动。
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学习任务较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最佳水平。
20.学习迁移的类型(P80-P82)
(1)根据迁移的性质来划分,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2)根据迁移的方向来划分,可以把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3)根据迁移的内容来划分,可以把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4)根据迁移发生的学习情境的不同,可以把迁移分为远迁移和近迁移
2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P89-P91)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
(1)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
(2)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
(3)认知结构的主要变量及其对学习迁移的影响
主要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即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包括清晰性)
22.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P91-P94)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对迁移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定势的作用有两重性:
一是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是消极的阻碍作用
23.陈述性知识的基本单元和表征方式(P99)
安德森提出3种不同类型的组块:
时间序列、表象和命题
时间序列储存的是个体对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的知觉
表象是表征物体物理特征和空间结构的信息组块。
命题是表征观念及概念间的有意义联系的信息组块,是一种基于语言的表征。
24.知识学习的分类(P101-P103)
(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1)符号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2)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3)命题学习就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掌握句子表述的意义
(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1)下位学习就是把新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原有的上位观念之下,并使之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观念意义的过程。
奥苏伯尔称这种过程为类属性同化,这种学习也叫做类属性学习。
a.派生类属学习:
这是指新观念是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特例或例证,新知识是旧知识的派生物
b.相关类属学习:
当心学习的知识从属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观念,但并非完全包含于原有观念之中,并且也不能完全由原有观念所代表,二者仅是一种相互关联的从属关系时,便产生相关类属学习。
2)上位学习
上位学习又称总括性学习,就是通过综合归纳来获得新意义的学习。
当原有认知结构中已形成某些概括程度比较低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3)并列结合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就是通过并列结合获得意义的学习。
这是在新知识与原油观念既非从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而是并列结合的一般关系时产生的。
25.遗忘的规律与理论解释(P109-P110)
遗忘规律:
遗忘进程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理论解释
(1)痕迹衰退说
认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的衰退引起的
(2)干扰说
在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造成遗忘的原因。
支持干扰理论的实验是倒摂抑制和前摄抑制,倒摂抑制就是对后继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继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3)同化说
遗忘过程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有两种遗忘:
一是积极的遗忘,较高级的概念与规则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的观念遗忘,从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负担;
二是消极的遗忘,用原有的观念来代替表面上相同但实质不同的新观念,从而出现记忆错误
(4)动机说
遗忘是因为学习者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斥在意识之外
26.操作技能形成阶段与培训要求(P119-P127)
通常把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4各阶段
培训要求:
(1)准确的师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地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运动感知
27.心智技能形成阶段与培养要求(P128-P134)
形成阶段
(1)原型定向
(2)原型操作(3)原型内化
培养要求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2)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4)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5)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28.学习策略分类(P137图8-1)
29.培养元认知的具体途径(P146-147)
(1)提高元认知学习的意识性
(2)丰富元认知知识和体验
(3)加强元认知操作的指导
(4)创设反馈的条件与机会
30.问题解决过程与影响因素(P157-158)
(1)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确定问题到底是是什么
(2)理解问题
所谓理解问题就是分析问题、抓住问题关键、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
(3)提出假设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解决方案
(4)检验假设
31.创造性及其基本特征(P164-165)
就创造性的结构而言,创造性包括: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灵感和美感。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特征。
创造性思维等同于创造性。
基本特征:
(1)变通性
(2)独创性(3)流畅性
32.品德的心理结构(P173-175)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心理成分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现象、道德规范及其道德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
包括三个主要环节:
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信念的确立,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2)道德情感
它是个体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举止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表现形式有以下三种:
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二是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三是伦理性情感体验。
(3)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实际行为。
33.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P178-179)
(1)前习俗道德水平(9岁以下)一阶段:
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
二阶段: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道德水平(10-20岁)三阶段: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四阶段: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道德水平(20岁以上)五阶段: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六阶段: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34.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P183-184)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
a.发展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b.自我意识增强
c.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d.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
a.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b.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35.印象形成效应(P203-204)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2)晕轮效应,又称光圈作用
(3)刻板印象
(4)投射效应
36.非正式群体特点(P201)
(1)凝聚力强
(2)群体内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3)信息传递快,反应灵敏
(4)自然形成的首领人物受到成员的拥护,有威望,影响力大。
37.师生有效沟通的心理学原则(P211-212)
(1)真诚
(2)尊重与接纳
(3)同理心:
包括三个条件,第一,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
第二,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
第三,让对方了解自己对其设身处地的理解。
38.心理健康标准(P213-218)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39.心理辅导原则(P233-244)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学生主体性原则
(5)个别化对待原则
(6)整体性发展原则
40.心理辅导途径(P224)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参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41.个体心理辅导方法(P227-228)
(1)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1)强化法
2)代币奖励法
3)行为塑造法
4)示范法
5)处罚法
6)自我控制法
7)全身松弛法
8)系统脱敏法
9)肯定性训练
(2)认知调适的方法
42.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措施(P231-232)
(1)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1)正确认识自我
2)增强自我职业观念
(2)应付压力
(3)社会支持
(4)专家的处理
(5)教师的休闲
43.教学评价的分类(P235)
(1)根据进行评价的时间不同,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根据对评价结果的解释,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3)根据教学评价的功能,分为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4)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分为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三、论述
1.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24-26)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1)认知发展的机制
图式:
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同化:
所谓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动作。
顺应:
所谓顺应,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即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的刺激情境时,有机体就会对自身原有图式作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新的情境。
平衡:
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想另外一个较高的平衡状态过度的过程。
(2)认知发展的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活动仅限于感知运动,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
前运算阶段(2-7岁)
思维特征是:
思维的单向性,思维的刻板性和不可逆性,自我中心等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多向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等。
思维的可逆转性,其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认识命题关系;
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思维此时已具有了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2.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27-28)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对学习的制约性,不仅制约着学习内容的深浅,还制约着学习方法的选择。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在教学中一方面依据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应通过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
最近发展区
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维果斯基强调,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
也就是说,教学首先必须建立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心理学 官方 版本 看完 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