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528653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20.20KB
河南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
《河南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曹风雷,男,河南省永城人,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中国近现代社会史。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史学界也开始利用自身学科的优势对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变迁问题展开了研究,并且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于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变迁涉主要涉及到历史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环境地学、生态学、古农学、考古学等自然科学,因而过去生态环境的变迁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来自于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
多年来,人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展开广泛探讨,涉及到河南历史时期气候变迁、水利工程、土地的利用及整治、森林植被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河南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的深入。
拟对与河南生态环境史研究密切相关的成果予以综述。
一 迄今为止,直接反映历史时期河南生态环境的成果并不多。
最引人注目的是程遂营的《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1],该书从气候、水文、地形、地貌与土壤、植被,城市建设与规划、城市的公共环境等方面论述了唐宋时期开封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状况。
认为开封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以12世纪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2世纪以前,开封的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12世纪后生态环境出现了明显恶化的趋势,气候转寒、水系破坏、湖泽消减、土壤沙化、碱地增多、灾害加剧等。
该书是从多层面、多角度综合研究河南开封市生态环境史的 [2] 一部力作。
薛铎主编的《河南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是一部直接以河南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的专著。
该书探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森林变迁、农业生产、环境污染、矿产开发等因素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回顾了河南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及教训,指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导致了北宋以后河南作为我国中心地位的丧失。
其次,海外学者 [3] 赵冈的《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一书中也涉及到河南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变迁问题。
[4] 论文方面:
郭予庆的《河南地理环境的历史变迁》一文根据考古和历史文献资料,阐述了自远古先秦时期以至明清时期的几千年间河南境内的地理环境变迁状况,指出河南地理环境的演变始终是在黄河流域宏观地理环境中发生的,与整个大区域的地理变迁密切相 [5] 连、息息相关。
李民的《殷墟的生态环境与盘庚迁殷》则从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土质、地貌、矿藏论述了安阳殷墟的生态环境及其对盘庚迁殷的影响,认为当时的人为因素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加重了社会因素,如此恶性循环才迫使盘庚迁都殷地。
[6] 周炳中的《河南登封自然生态环境演变初探》一文主要从地质、气候、植被的演变方面重点分析了河南登封地区地质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变迁。
相关文章还有王星光的《黄河中下游 [7] 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与夏代的兴起和嬗变探索》、王义民等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变迁的主 [8][9] 导因素分析》、徐庭云的《隋唐五代时期的生态环境》等。
三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着重大影响,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可以决定某些地区经济的兴旺或衰亡。
气候变化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土地沙漠化及动植物的地区迁徙。
历史时期气候周期性的波动每一次都引起了生态环境的重大变化,它是河南生态环境变迁的主导因素之一。
人类用现代方法观测气候并留下完整的资料在国内外至多不超过二百年,而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可以找到的气候记录却可以上溯到三千年前,近千年来的记录则更加丰富,故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最令世界瞩目。
盛福尧、周克前的《河南历史气候研究》[10]和王村、王廷梅的《河南省历代旱涝等水文气候资料》[11]等著作对史籍中有关河南省旱暖的记载加以整理并建立了旱涝序列分级,分析了河南历史上的大旱大涝规律。
前者还从地质构造和地质发展史、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森林变迁、黄河水灾等诸方面简述了几千年来河南生态环境的演变轨迹。
其它相关著作有:
刘昭民的《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12]、张丕远主编的《中国历史气候变化》[13]等。
论文主要是萧廷奎等合写的《河南历史时期干旱规律的初步探讨》[14]一文。
该文通过分析近五百年来史籍中有关河南旱灾的记载得出了几点结论:
河南历史时期的小旱具有11年和45年周期、大旱具有90至100年周期且与太阳活动周期有关,季节性干旱中以春夏旱出现次数最多、危害最大,愈是大旱持续愈久、微旱年年有,干旱出现的地区以豫东、豫北最频繁等。
其次,徐近之的《黄淮平原气候历史记载的初步整理》[15]、张先恭、张家诚的《近五百年来我国气候的几种震动及其相互关系》[16]、竺可桢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17]、龚高法的《十六世纪以来中国气候变化的若干特征》[18]、陈玉琼的《中国近五百年的干旱》[19]等论文都与河南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相关。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以及防治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的功能,因而森林植被的变迁是影响生态环境演变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
对河南森林植被的历史变迁的研究当首推徐海亮的《历代中州森林变迁》[20]一文,该文探讨了历史时期河南天然森林的变迁规律及变化特征,认为战国至两汉、唐宋、清中后期是河南天然林消耗的三个高潮,天然林自北向南、自东向西缩减,历史气候自温湿向干冷转化,与人为因素叠加,加剧了森林的消减乃至消亡,指出了森林破坏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
此外,凌大燮的《我国森林资源的变迁》[21]也述及河南森林变迁的过程。
直接研究河南森林变迁的著作尚没有见到,相关著作则有陈嵘的《中国森林史料》[22]、熊大同的《中国近代林业史》[23]等。
人们的筑堤、浚河、凿井、开渠等水利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24] 河南水利厅宣传中心编的《河南水利大事记》一书以编年体为主的形式记录了自公元前2297年至1949年四千多年中河南人民与水旱灾害斗争中的一些较大事件,大体反映了历史时期河南水利事业的兴衰轨迹。
其次,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编的 [25][26][27] 《黄河水利史述要》、《河南黄河大事记》、《民国黄河大事记》等系列著作和水利 [28][29] 部治淮委员会编的《淮河水利简史》及郑肇经的《中国水利史》、冀朝鼎的《中国历 [30] 史上的基本经济区域水利事业的发展》、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编 [31] 写的《中国水利史稿》也涉及到历史上河南境内的水利建设。
论文主要有:
魏希思的《民 [32][33] 国时期河南水利机构述略补正》、袁跃汉、王玉华的《南阳地区历代水利述要》、钮 [34] 仲勋的《豫北沁河水利灌溉的历史研究》和《百泉水利的历史研究——兼论卫河的水源》[35] 等。
盲目的开垦林地、草地、山坡地是造成水土流失乃至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因素之一,因此探讨土地的垦殖利用及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对历史时期河南的土地利用和整治问题进行研究的论著颇为罕见。
目前,所能见到者主要有:
赵晋三的《河南土地整理问题》[36]和周锡桢《河南盐碱地利用之研究》[37]马雪芹的《明清河南农业地理》[38]三部专著, 赵晋三对民国时期河南土地利用类型按区县作了详尽的数字统计,分析了土地利用中存在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土地整治措施;
周锡桢对民国时期河南盐碱地的成因、分布、性状、利用现状和造成的危害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各种治理与改良措施;
马雪芹则指出明清两代,是河南农业大发展和大变革时代,一方面,于人口的大量增加,土地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都随之增加,另一方面,域外作物的传入,又使全省的作物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后来的作物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文主要是:
朱显谟、何金海的《河南中牟泛区之土壤及其利用》[39] ,该文对河南中牟泛区的土壤变迁之原因经过、土壤的概性及其治理措施都作了详细阐述,指出黄泛携带泥沙到处沉积、气候干燥、乏高山林木之屏障、风蚀异常剧烈、水利失修、土地利用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了本区的土壤变迁,认为植林种草、大规模开建排水沟渠殊属必要。
席连之与程伯容的《河南开封附近之土地利用与改良刍议》[40]、《黄泛区土壤与复耕》[41] 提出了与上文相似的观点。
相关论文则有张履鹏的《黄淮海平原垦殖史略》[42]、钮仲勋 — 的《黄淮海平原区域开发历史及其对环境的影响》[43](p160166)等。
灾荒与生态环境恶化是一对孪生兄弟,相伴相生、互为因果,因此在有关灾荒史的研究中必然要或多或少的论及生态环境问题,以河南灾荒为研究对象的专著主要是苏新留的《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与乡村社会》[44]一书通过研究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概况、地区的变动和趋势,分析了灾荒造成的后果、灾荒时期的乡村民生及其打击下的乡村经济,考察了社会对灾荒的应对机制,书中论及了灾荒打击下的生态环境。
此外与河南灾荒相关的著作还有邓云特的《中国救荒史》[45]、张水良的《中国灾荒史》[46]、夏明方的《民国时期的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47]、胡明思和骆承烈的《中国历史大洪水》[48]和李文海的《灾荒与饥馑》[49]、《中国近代十大灾荒》[50]、《近代中国灾荒纪年》[51]等。
论文方面主要是苏全有的《有关近代河南灾荒的几个问题》[52]一文。
该文对近代河南的人口、灾荒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指出人类活动引发的生态环境退化使灾荒极易发生,而灾荒反过来又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圈。
三 综上所述,尽管已有不少的成果论及或间接涉及历史上时期河南的生态环境变迁过程,但多数成果侧重于研究河南的自然灾害与灾荒问题,没有系统的论述多种自然和人文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
笔者以为今后应加强的若干方面是:
1、研究内容:
于生态环境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的,因此其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内涵与现代意义上的生态环境概念内涵有一定的差异,就河南生态环境变迁史的研究内容来看,笔者认为当主要包括:
历史时期气候变迁、植被变迁、人口变迁、垦殖活动、河流治理、农田水利、矿产开发及灾荒饥馑等诸种因素对河南生态环境影响及其生态环境后果。
以上诸方面除河南气候变迁、黄淮的治理研究比较深入以外,其它或有待于深入或有待于拓荒。
2、研究方法的整合:
生态环境史本身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有机体,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从历史文献的找寻与解读出发,来探讨生态环境的变迁,大都十分强调其中人文因素及其负面影响。
而自然科学工作者则从孢粉分析、树木年轮等实验方式人手,讨论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变迁,一般强调自然环境自身的演变规律性及其天文、地理成因等自然因素。
对于从事生态环境史研究的历史工作者来讲,应注意借鉴其他学科的一些研究方法、原理来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如来自自然科学领域的系统论的观点、反馈原理、有序原理、整体原理、板桶效应原理、耗散结构论、突变论等。
3、客观评价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生态环境的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人为因素只是诱发环境演变的多种诱因之一,不应该总是把人 类看作一切生态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
要正确把握生态环境演变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无限夸大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制约作用,把人类描绘成环境的奴隶,在环境面前无所作为、任凭摆布是极不可取的。
另一方面,也不能认为人类可以超越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而可以为所欲为,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利用看成是对自然界的征服,而片面宣扬“人定胜天”的思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 生态环境 变迁 研究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