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526283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1.20KB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文档格式.docx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委托监护人职责不明。
于父母外出务工,大多数“留守学生”祖辈或亲属照管,少数“留守学生”甚至无人照顾。
而委托监护人往往不甚明确自
1
己的监管职责,把对“留守学生”的监管仅仅停留在生活照顾上,对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学习辅导方面基本上是无力顾及,也难以顾及。
2、家庭关爱少、情感缺失。
调查表明,80%以上打工的父母每年仅回家一次。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留守孩子”的关心偏少,造成留守在家的孩子因缺少亲人关爱而在他们的生活、学习、性格、心理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实践证明父母离开孩子时间越长,孩子年龄越小,造成“关爱缺乏”就越明显,在孩子人生中留下的阴影越深。
3.学习自觉性普遍较差。
于一些“留守学生”的思想学习基本无人照管,怕苦怕难,学习自觉性差,学习成绩不理想。
我们在某中学调查的12名“留守学生”中,成绩偏下的就有9人,占75%之多。
4、人格有缺陷明显。
一是性格较孤僻。
“留守学生”平时与人交往较少,“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突出,孤独,离群,自我封闭。
二是心理不健全,他们胆子较小,生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上课时也不敢主动举手发言。
三是乱花钱。
“留守学生”的祖辈和父母大多缺少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溺爱有加,造成其比较任性,花钱无计划。
监护人对他们大多是百依百顺,给孩子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5、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力量未能有效整合。
首先学校教育不能主动地与家庭、社会教育力量形成有效的整合,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不同步。
其次,于父母在外、家庭结构变化,家庭功能失调,家庭也无法承担好教育的责任,造成了大量的“留守学生”疏于管理。
家庭教育成了农村“留守学生”教育管理链上的一个薄弱环节。
表现在家庭未能在课外取得较好的监管作用,也缺乏与学校的联系,故而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等情况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勾通。
对于亲友监护者,他们则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安全和物质需求的满足,往往忽略了对被监护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要求。
还有社会上的一些不
2
良风气也直接影响到这些“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
其三,社会对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够,不良影响也还存在。
三、实践中采取的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摸清底子,建立“留守学生”的管理档案
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
每个班主任通过认真调查摸底,掌握学生信息,摸清本班“留守儿童”的数量和基本情况。
做到五个清楚:
学生基本情况清楚;
临时监护人情况清楚;
外出家长情况清楚;
教育管理对策清楚;
班主任工作目标清楚。
2、整体规划,实行“三个三”校内关爱机制
“留守儿童”问题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课题。
为此,我镇各校以落实长效机制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创造性地探索、总结出“三知、三多、三沟通”的校内关爱工程。
“三知”就是要求每个教师都要清楚地知道“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清楚地知道“留守学生”代管人的基本情况,清楚地知道“留守学生”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和联系办法。
在掌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各校为“留守学生”建立起资料翔实的管理档案。
“三多”就是要求老师多与“留守学生”谈心交心,掌握他们的学习、思想、生活状况;
多组织充满人情味的集体活动,如为学生过生日,开展“给远方亲人的一封信”征文活动,定期开通亲情热线电话等,使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学生”感受到温暖;
多到“留守学生”家中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校外表现,指导代管人教育管理小孩,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三沟通”就是要求学校教师要定期与“留守学生”
3
的父母沟通,定期与“留守学生”的代管人沟通,定期与校外辅导员沟通。
通过沟通,使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更加具有针对性。
3、整合力量,形成“三个一”校外监管体系
“留守学生”在学校期间,于集体生活的温暖,会暂时忘却一些烦恼。
可一旦回到家里,他们那种特有的孤独感又会油然而生。
为了弥补“留守学生”情感的缺失和填补教育真空,各校建立了“三教”相结合的校外关爱机制,架设起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桥梁。
坂面中心小学在全面掌握“留守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学校打破年段、班级的界限,以片区为单位组建校外学习小组,每周开展一次集体活动,组织本小组学生互相检查作业、进行校外表现评议等。
小组长各方面表现较好的高年级学生担任。
每个小组指定一名指导教师,定期了解有关情况。
南雄小学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优等生与留守学生结对子,进行互帮互学。
经常帮助学校了解“留守学生”的校外表现情况、做好“留守学生”品行方面的教育引导工作、定期向学校反映有关情况。
针对“留守学生”的父母不在身边缺少关爱、生活无人照顾的情况,近年来我县一些乡镇已建立或正在着力建设高标准的寄宿制学校,让“留守学生”生活有着落,学习有人管,思想工作有人抓,平等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为了加强对寄宿“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学校则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管理人员既具备较好的道德素质,又能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从而促使寄宿制学校成为“留守学生”离开父母后的温馨归宿。
4、师生联手,实行“留守学生”教育帮扶三优先
一是在学习上优先帮助和辅导。
学校对“留守学生”的学习帮扶工作,落实到班主任、科任老师,同时推行“手拉手”联心工程。
即同班级优等生固定帮助一名“留守学生”,为其检查作业,辅导功课,以求共同进步。
二是在生活上优先关心和照顾。
学校对“留守学生”实行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
班主任合理安排任课老师和“留守学生”结对子,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变为对生活、情感、心理等方面都给以关注和疏导的“代理家长”,并要求学生定期与“代理家长”进行思想交流及学习、生活情况汇报,使
4
他们感到老师就是父母。
三是在活动上优先安排和指导。
学校对“留守学生”的活动特别重视,督促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让他们融入到学校大家庭中感受集体的温暖。
5、采取各种措施来弥补情感、心理的需求
开展专题心理辅导。
针对留守儿童的个别问题和个性问题,各基地校设立相应的咨询组织机构,便于作个别心理疏导,便于为遇事拿不定主意的孩子出谋划策。
如:
设立心理咨询室、成立“留守儿童热线”,确定接待时间,确定专兼职教师定期与留守儿童勾通的工作制度。
学校开通留守儿童热线电话,实行保卫科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了留守儿童的父母随时都可以通过学校的开设家长热线及时了解和关注到孩子在校的学习和表现情况。
增强教师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对留守儿童积极疏导,放大优点,去掉自卑,树立自信。
让班主任、让任课教师与父母都不在家的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学校主要领导与心理障碍明显、性格暴躁的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通过讲成功人士的故事,讲身边同学的例子,诱发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举行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
如开展“我留守我快乐”、“在同一片蓝天下”“有在我们身边”“让爱与留守儿童同行”“牵手互助共同成长”“说出你心中的话”等主题队会,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激发自信心。
四、取得的成绩
1.留守儿童情感、心理的需求得到一定的弥补
自实施弥补情感、心理的需求的措施以来,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状况出现了“四个好转”。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增强,行为习惯明显好转。
二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转,于集体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增多,一些“留守儿童”孤僻、任性、暴躁、自控能力差等不良性格明显好转,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厌学心理得到有效控制,逆反心理得到缓解。
三是“留守儿童”监护人教育观念明显好转。
通过家访、电访和家长沟通,通过举办家长
5
学校,对家长、临时监护人进行培训,提高了寄宿“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学生教育、保护的认识和水平,明确了职责,增强了监护能力。
四是广大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意识、关爱意识、帮扶意识明显增强。
2.留守儿童各方面的成长明显
经过上上下下各方面的努力,留守儿童在道德、行为、学习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那些人生观、价值观等有偏差寄宿的留守儿童,经过干预,已经重新回到了正常的轨道。
寄宿在校,使留守儿童远离不良的社会青年,远离了那些不良因素的干扰。
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监督下,较快地回到了正常的成长轨迹。
一是增强了留守儿童团结合作的精神和感恩意识,他们也更加理解父母的艰辛,感恩父母自己的巨大付出,并且学会关心身边的人,与人和睦相处,从而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学习的自觉性也提高了。
二是他们的行为习惯已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相当部分儿童已初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清醒的认识,能够自我约束,合理安排时间,学习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有的在各项竞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比如南雄小学就有许多同学表现优秀,分别获得了各项奖励。
3.课题组成员的教研能力得到提高
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自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自觉根据课题实施方案要求开展研究活动,遇到问题或与同组组员共同探讨,或向专家请教,努力攻克难关,使自己的科研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一是通过学习理论,锻炼了一批改革意识强、业务能力强的青年教师队伍,提高了他们开展教科研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他们根据实际、根据现状,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把研究与理论联系起来,与实际联系起来,并努力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使教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出现了一批骨干分子。
三是相当课题研究成员在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完成了相当数量的专著、论文、总结等。
6
五、研究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在进行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亲情的缺失无法替代
虽然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尽力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来挽救和弥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问题,但父母的爱等亲情是无法替代的。
我们在课题研究初期的调查中发现了孩子们在这一方面的需求是迫切的,年龄越小越迫切,如相当部分孩子在“你最需要父母为你做什么?
”的问卷中,他们的回答是:
“希望父母能为我做一顿饭”“陪我学习”“陪我一起去玩一次”等等。
这些都反映了父母亲情的不可替代性。
2、社会如网吧泛滥等不良影响消除不力
整顿校园周边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方面,作为学校教育而言常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
需要包括公、检、法等全社会教育力量的通力协作,齐抓共管。
即我们在对留守儿童管理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学校“单干”的现象,较难和家庭、社会进行协调沟通,难形成教育网络。
3、需要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对留守儿童中寄宿学生的教育研究不应该只是一个时段的问题,应该要有一个长期的机制和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经过一年的研究和干预,留守儿童中寄宿学生的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样的效果是不可能一劳永逸的,缺乏有效家庭监护的留守儿童中寄宿学生毕业离开我校后在学习、心理等方面是否会回复到从前的状况,出现反弹呢?
对他们的后续管理教育是值得学校、家庭、社会认真研讨和解决的问题。
六、政策和建议
1、提高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
7
社会、政府各部门应通力合作,为留守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当地政府和学校要加快学校布局调整的步伐,积极探索新的办学形式,学校来多承担一些监管责任与义务,让留守学生得到应有的管理照顾与关爱,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建立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救助机制;
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监管制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经常组织开展交心、谈心和社会实践活动,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成长平台。
2、努力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留守学生最需要最渴望的就是亲情的抚慰,无论我们采取怎样的情感关爱都无法从本质上真正取代亲情。
要想使留守学生不再受渴求亲情抚慰的煎熬,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的父母不再远离家乡去打工。
因此,政府要做好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工作,让农民在自己的家乡,做好土地这篇文章,让他们通过种植、养植、加工也能发家;
千方百计引进项目,吸引农民工返乡打工,减少留守学生的数量。
3、建立健全留守孩教育长效激励机制
对留守儿童中寄宿学生的教育研究不应该只是一个时段的问题,应该要有一个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和长效的激励机制。
总之,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及学校的通力配合、共同参与。
坚持以学校为主导,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学生”教育管理机制,搭好教育平台,使“留守学生”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呵护。
20XX年6月
8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农村 留守 儿童教育 问题 研究 课题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