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515034
- 上传时间:2022-12-06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58.51KB
心理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心理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它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动机的斗争: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在原因,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对互相对立、彼此冲突的动机做出评价和选择的过程。
2)目的的确立:
目的是人在行动中所渴望达到的结果。
3)方法的选择:
方法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
方法指导行动,保证目的得以顺利实现。
4)计划的制定:
计划是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5)决策的作出:
决策就是对若干个准备的方案进行选择,以期优化地达到目标。
2、画简图说明遗忘的规律。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即在识记后的最初时间遗忘得比较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
3、简述创造想象产生和发展依赖的条件。
1)社会要求和个人创造愿望。
2)知识经验和表象储蓄:
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的积累和储备,是创造想象的基础;
创造想象是对表象的加工改造,若没有丰富的表象储蓄,有关的新形象是创造不出来的。
3)原型启发:
所谓就是从其他事物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原型启发,是指人们在创造发明开始之前,总是受到一种类似事物或模型的启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联想和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出新事物来。
4)积极的思维活动:
创造思维是与创造想象密切联系着的,它是各种创造活动的前提。
5)灵感的作用:
灵感也叫“顿悟”,是在注意力完全集中,意识极度敏锐的情况下,长期思考着的问题受到某些事物的启发,忽然得解的心理过程。
4、简述发散思维及其特点。
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等特点。
第一,流畅性,指思维的量,对刺激迅速而通顺的反应,即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
第二,变通性,指发散思维的灵活性对刺激随机应变的能力,即发散项目的范围和维度。
第三,独特性,指发散思维的新奇成分,对刺激不同寻常的反应,即发散项目不为一般人所有。
5、简述教师的感染力及其作用。
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所表现的情绪的力量。
有感染力的教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他在课堂或活动中有意传播的东西,而且也会使他们在无意中接受老师个性的影响等。
教师的感染力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要求较易于转化为学生的需要。
通过教师情绪的感染,使学生体验到愉快、振奋的情绪,会引起他们的模仿或者重复进行这类行为或活动。
2)能使学生更易于积累情绪学习的经验。
情绪学习主要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情绪评价的学习。
3)能使学习中的冲突与挫折得到妥善的处理。
一、论述题
1、如何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要有安静的教学和学习环境。
为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需要做到:
{1}教室方面。
教室不宜临近街道和操场,以免嘈杂的声音干扰;
教室的布置要简单,不要搞得花花绿绿的。
图片、图表、锦旗、奖状等的布置也不要张挂得太多,并且最好张挂在教室后面的墙壁上,以免上课时分散学生的注意。
{2}教师方面。
教师的仪表和服饰要朴素大方,过分的打扮、穿奇装异服,往往会成为新异的刺激,分散了学生注意。
2)要有丰富的教学内容。
这是激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的重要因素:
{1}教学内容必须具有新颖性、生动性。
{2}教学内容必须难易适度、新旧联系。
3)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
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和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学生的注意集中和稳定下来,有助于学生从各方面的关系中去理解和观察事物,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4)要有熟练的教学技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
{1}掌握熟练的语言技巧。
教师讲述时,表达要清晰、简明、生动、有趣,抑扬顿挫有节奏感。
{2}有熟练的板书技巧、使用直观教具的技巧。
教师板书的字体要端正清晰,内容要简明扼要、布局合理,重点部分要用彩色粉笔标写出来。
{3}要熟练掌握处理偶然事件的技巧。
对于各种偶发事件,教师要冷静沉着机智果断地进行处理,而不要不加思考地粗暴急躁。
5)要有良好的教学气氛。
教师上课时满怀信心,神采奕奕,兴致勃勃,就能感染学生,使得学生的精神振奋,注意集中,教师上课时应该能够解除学生过分紧张的心理状态,是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充满乐趣的事情,是一种舒适愉快的享受,而不是使人烦恼的苦差,学生就乐于集中注意地进行学习。
2、请您结合自己成长的经历,谈谈性格是怎样形成的。
性格是在先天遗传道德基础上通过个体的生活实践活动逐渐形成的,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具体来说,个体性格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
1)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巴甫洛夫曾经指出,性格的生理基础是神经类型特征和生活环境影响的“合金”。
所谓“合金”,就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一方面受神经系统的基本特征的制约,另一方面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变神经系统的基本特征。
一个人的性格是以自然的神经类型为前提的,在他所属群体的各种实践活动过程中所接触的和所改造的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2)家庭:
家庭对个体性格的形成起着最初的影响。
这种影响最明显地反映父母的养育态度或育儿方式上。
3)学校:
学校扩大了儿童的生活范围,给他们更实际的工作任务,丰富了他们的活动内容,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学校教育对学龄儿童性格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校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表现在校风、教师人格、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课堂学习活动和课外活动等方面。
4)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主要包括无形的习俗风尚和有形的媒体信息。
各国的文化习俗、风尚不同,则会对人性格的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
同一国家不同发展时期,人们的性格也有所不同;
不同的社会制度,形成的性格也各有千秋。
青少年的模仿性强及易感染的特点使其很容易受网络、电视、电影、剧院、音乐、广播、报刊、小说等媒体信息的影响。
5)社会职业:
社会职业主要通过角色规范影响个体的性格形成和行为表现。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一般总是根据职业的要求,来表现自己的言行,从而巩固或改变自己的性格特征。
6)自我教育:
在性格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主体对自己在性格上的自我培养是一个人性格形成发展中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的一个极大的飞跃。
性格的形成过程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任何性格特征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人在外界生活条件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不断的生活实践而逐渐形成对事物的一定态度体系和相应的行为方式。
良好的性格是可以通过自我教育的形式而得以塑造。
个体可以通过树立目标、自我反省、自我激励、自我控制以及实践锻炼等途径来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
综合复习与思考题之二
1、回忆:
回忆,也叫再现,是当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仍能把它重新反映出来的过程。
2、机械识记:
指在对事物没有理解的情况下,根据事物的外部联系进行的识记。
3、激情: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强烈的、短暂的情绪状态。
激情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
4、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所谓记忆就是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5、记忆表象:
指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
6、教师的感染力:
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所表现的情绪力量。
7、教师的威信:
教师的威信是指教师的地位、思想品德、学识、能力、教育艺术等各方面在学生心理上所引起的服从和信赖的感召力量。
1、简述能力的个别差异的表现。
由于遗传素质不同,后天环境和所受教育以及所从事的实践不同,人的能力的形成过程、表现以及其结果存在着个别差异。
这种差异可以从质、量和发展水平早晚等方面表现出来。
1)能力的类型差异:
能力类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人的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等方面。
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在能力发展水平方面,同样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
有人智力超常,有的人智力低弱,但大多数人处于中常状态。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人的能力表现早晚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
就多数人来说,能力突出表现的年龄阶段在中年。
2、简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就是找出问题所在。
社会实践中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人只有在感到有必要解决问题时,才去积极思维。
问题解决的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人的思维任务,就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取决于个人的活动积极性、求知欲和知识水平。
2)分析问题和明确问题:
这是抓住问题的核心、关键所在。
就是把提出的问题分解为具体的、局部的方方面面,并依据其性质进行归类,从而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分析和明确问题的基本条件是具有系统而又大量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知识经验。
3)提出假设:
这是构思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原则、途径和方法),但这并非立即能找到和确定下来,而是先以假设的方式出现。
4)检验假设:
这是查明假设的真理性环节,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所提出的假设是否符合客观规律。
检验假设有两种方法:
一是直接法(实践检验),即通过实践行动按照假设去解决具体问题。
另一种是间接法(思维检验),即通过智力活动进行推论
3、简述意志行动中心理冲突的种类。
1)双趋冲突:
亦称接近——接近型冲突。
它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而人们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时所产生的内心冲突。
一种“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式的冲突。
2)双避冲突:
亦称回避——回避型冲突。
它是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都是人们想要回避的,而人们只能回避其中一种目标时所产生的内心冲突。
一种“左右为难”“进退维谷”式的冲突。
3)趋避冲突:
亦称接近——回避型冲突。
它是指一个人一方面要接近一个目标,同时又想回避这个目标时所产生的内心冲突。
这种冲突是在同一物体或目标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情况下产生的。
4)多重趋避冲突:
亦称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它是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接近——回避型冲突所混合成的一种复杂模式。
也就是说,人们面对两种以上目标,每种目标都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而人们不能简单地选择一种目标,回避另一种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所引起的内心冲突。
4、简述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条件。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除个体强烈的需要、浓厚的兴趣、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求这些条件外,还有如下两个方面条件:
(一)教学方法方面:
1)课堂教学情景的组织和控制情况:
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从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看“学”,而且还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看教师怎样教。
2)课堂教学中对活动的合理组织:
在明确活动目的任务的前提下,对活动还要合理地组织,才能很好地保持有意注意。
{1}将智力活动与实际动作结合起来。
对越复杂的认识活动,越是应当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才有助于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
{2}提出问题和提出自我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向全班同学提问,然后指名回答,并要求回答后全体进行补充,可以引起学生的自始自终的注意。
经常提出自我要求,特别是在需要加强注意的时刻,向自己提出“必须注意”的要求,这种及时提醒可加强注意。
(二)对学生方面的要求
保持稳定的注意依赖于人的主体状态,如果一个人具有明确的目的、高度的责任感、坚强的意志、浓厚的兴趣和健康的体魄,就容易保持稳定的注意。
1)使学生加深对事物的意义或活动的目的、任务的认识:
因为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的注意,所以对于目的、任务及意义认识得越清楚、理解得越深刻,则完成任务的愿望就越强烈。
因而,与完成任务有关的一切事物就越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2)引导学生利用间接兴趣的作用:
兴趣有直接和间接之分。
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所产生的兴趣为直接兴趣;
对活动的结果所产生的兴趣为间接兴趣。
所以,尽管活动本身没有吸引力,但由于间接兴趣的支持,就可以激励人们去从事各种活动,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而且间接兴趣越强烈、越稳定,有意注意就越集中、越持久。
3)引起期待:
对一定对象的期待,在吸引注意时起着很大的作用。
4)要求学生要有克服内外干扰的意志努力:
有意注意的产生和保持,有时是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进行,有时是在有干扰的情况下进行。
在某些情况下,排除内部干扰比排除外部干扰更需要意志上的努力。
这就是需要锻炼坚强的意志力与各种干扰做斗争,变分心为专心,才能使有意注意持续下去。
六、论述题
1、如何根据遗忘规律组织学生复习?
(根据青少年记忆的特点有效地组织复习)
1)复习要及时、经常地进行:
根据遗忘规律,针对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学生应及时而经常地进行复习,这样做可事暂时神经联系得到加强,既省时间,又省精力,可以收到事倍功倍的效果。
为了及时而经常进行复习,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从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程,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来理解新知识;
在讲授新知识时,要结合旧知识进行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解答新问题;
在讲授新知识后,要通过小结、学生复述、课堂练习来巩固心知识,并要适当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复习当天或过去学习的内容。
此外,还可以采用单元复习、周复习、月复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等形式,指导学生把学习的知识系统化,提纲挈领地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以及重点和难点,理顺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清易于混淆的概念,并注意弥补缺漏和纠正错误。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1}集中复习。
相对集中一段时间复习同一个内容,复习的效果比较好。
{2}分散复习。
把一份完整的材料分布在几个时间内复习完,采用分散复习法,每次复习的时间既不能过短,两次的间隔也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复习效果。
{3}时间分配的条件。
最初复习时,各次复习分布应该密一些,以后各次的间隔可以逐渐加长;
复习复杂的、需要思考的材料,每次需要较长时间;
材料越容易、兴趣越浓、动机越强,应该集中复习。
相反,材料难,缺乏兴趣以及容易疲劳的情况,则以分散复习为宜。
3)要合理地安排复习资料:
在复习过程中,为了避免复习资料的相互干扰,产生抑制,影响记忆的效果,应指导学生注意复习材料的合理安排。
4)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
对于必须牢记或不记牢难以进行下一步学习的基础学习,可以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
5)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
复习时应该在材料还没有完全记住前就要积极地试图回忆,回忆不起来再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的时间也长。
6)要合理用脑:
根据生理学的研究,人的大脑越用越灵。
但这是相对而言的,大脑绝不能无休止地使用,工作时间持续过久,脑细胞就会产生疲劳,降低复习的效率。
因此,必须合理用脑,做到劳逸结合。
2、试述影响能力形成的主要条件和因素。
1)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指一个人生来就有的解剖生理特点。
它包括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大脑的结构和机能等特点。
遗传素质是人的能力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前提,对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2)环境和早期经验:
{1}产前环境的影响。
胎儿在出生之前生活在母体环境中,这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2}早期经验的作用。
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是个人生长发育的时期,也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总之,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家庭的教育方式以及父母为孩子的出生和发展所做的准备对儿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
3)学校教育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对年轻一代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通过系统教育,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
环境对能力的影响主要是靠教育,特别是靠学校来发生作用的。
由于学校教育的特点,它对学生能力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4)社会实践活动:
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不是机械地、被动地为人所接受,而是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5)非智力因素:
勤奋是在一切活动中取得成就的一个根本的因素。
如果没有主观努力和个人的勤奋,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就和能力的发展根本不可能。
综合复习与思考题之三
1、理智感:
2、能力:
能力是影响活动效率及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
3、气质:
气质是先天的,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同一般所谓的“脾气”、“秉性”相近。
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上的个性心理特征。
4、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同自己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也可以定义为,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表现的态度体验。
5、思维:
思维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以已有知识为中介的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它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联系。
6、特殊能力:
指在某种专业活动或特定领域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它是顺利完成某个特殊领域活动的心理条件。
7、条件反射:
条件发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8、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是不受人们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的,往往是由周围环境的变化引起的。
9、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简述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
影响知觉心理因素有以下三方面:
1)知识经验影响知觉的内容,能提高知觉的速度,影响知觉的准确度,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对事物知觉得就越迅速、越全、越深。
2)心理定势,定势也叫心向,是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特殊心理准备状态。
构成定势的心理因素有两类:
一是刚刚发生过的感知经验;
二是在较长时间内起动力作用的一些心理因素(需要、期待等)。
3)实践活动,在有明确的实践任务的情况下,知觉一般都服从于当前的活动任务,人们会根据任务的要求,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的对象,并对它加以理解,这样他们对对象的知觉就比较深刻和清晰。
2、简述注意力涣散时的主要表现。
1)情绪上的变化。
{1}厌烦:
教师的无意义的重复或冗长的文词、教材内容过深或过浅,教师拖堂等因素引起学生厌烦,分散了注意。
{2}情绪急剧波动:
一上课教师就分发上次的测试卷子或宣布考试的成绩,会使学生情绪特别兴奋或沮丧;
一上课教师就进行测验或较难问题的提问也会使学生心理(情绪)特别紧张。
课堂上的这类情绪急剧波动使学生难以把注意及时转移到教学中来,因为他们的注意还纠缠在做错、答错的题目上。
2)行为反应。
{1}反抗或淡漠:
如果教师处理问题不公平会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受不公平待遇的学生可能把不满情绪迁怒到教师讲课上,以不听课或捣乱的方式加以反抗。
{2}寻求承认和注意:
有的学业成绩不好或品德、能力欠佳的学生,由于受到忽视、鄙视或奚落,他们当中有的人上课时可能故意搞恶作剧以寻求教师或同学的注意来寻找存在的感觉。
3、简要说明回忆时发生困难的原因和克服的方法。
1)在回忆时经常发生的干扰是:
一种占优势的活动或情绪状态,由于负诱导而引起抑制,妨碍回忆。
解决的办法是转移注意、休息或先做其他事情,过一定的时间后,抑制解除时需要的经验还会再现。
2)由于回忆中有错误,或选错了中介性联想。
此时应该尽量多寻找意义的线索或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正确的中介联想,从各个方面验证回忆的结果,以便改正错误,使回忆顺利地进行。
4、简要说明情绪情感的动力功能。
情感的动力性功能指的是情感对于人们的认识和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推动和阻碍的作用。
情感对认识和活动的这种动力作用就好比电机的动力源一样,电机离开了电就无法运转,活动忽视了情感因素也将难以进行。
同时,情感能开启人们的认识和促使知识活动深入。
1、试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有了明确的识记目的和具体的识记任务就能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到识记的材料上去,识记的材料就成为活动的直接对象,并采取各种方式去记住它。
且识记目的越明确,任务越具体,识记的效果越好。
2)识记材料理解与否、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建立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的意义识记无论是识记的速度、准确性还是牢固性都比机械识记效果好。
3)识记方法与态度。
识记的效果不是简单地由材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而是要看我们怎样去组织材料,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途径去识记这些材料。
学生在识记时,如果采取积极的态度,注意集中、专心致志、认真感知,就能识记得迅速、保持得越牢固。
4)识记时的环境与时间。
安静、舒适、能呼吸到新鲜空气的环境,有利于识记。
安静、舒适的环境易使人保持注意,使优势兴奋中心保持不变,集中精力于所识记的内容。
新鲜空气能使大脑得到充分的氧气,增强记忆力;
空气污浊,头脑发胀,则影响识记效果。
5)合理的作息制度与用脑。
生活、作息要有规律,保证适当的睡眠时间,有利于保护大脑,便于提高识记效果。
其中稳定睡眠时间和饮食习惯最为重要。
合理用脑旨在劳逸结合、消除大脑疲劳,具体做法:
第一,睡眠可以消除脑细胞的疲劳,使脑功能得到恢复,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保证充足的睡眠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适当地进行一些体育活动,对于恢复脑功能也是很有好处的。
第三,注意营养的摄入,在识记的过程中,大脑皮层要消耗很大的能量,特别是在考试期间,应指导学生多吃一些高蛋白的食品和容易消化的食品,避免过多的淀粉和脂肪。
6)健康的体魄和稳定而愉快的情绪。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保证体魄健康有利于提高记忆效果。
另外,精神放松、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舒畅乐观,有利于消除大脑细胞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去识记。
否则焦虑过度、萎靡不振就会产生持续的危机感和紧张感、紧迫感,从而使大脑过度疲劳,影响识记效果。
2、教师应如何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的情感在教学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教师的热情能给学生留下深刻而良好的印象。
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也能互相感染。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做到:
1)对教学工作要满腔热情:
教师要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首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对教学工作满腔热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
教师对教学工作要满腔热情表现在,教师在课堂上要精神焕发,情绪饱满。
教师的课堂情绪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气氛。
教师的教学艺术是课堂气氛的“空调”,它决定着课堂气氛的降温与升温,决定着课堂气氛的活跃与沉闷。
2)要爱学生:
教师爱学生的情感一旦投射到学生心灵上,就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学习愿望。
教师热爱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心了解、尊重信任学生。
第二,公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 概论 课后 习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