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511733
- 上传时间:2022-12-06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0.26KB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2.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和诗句意思,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难点:
再现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突破重难点措施】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领悟内涵。
2.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
诗文对照,理解诗词意思;
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课件采用Powerpoint格式,共设计11页,点击鼠标播放下一页。
点击声音图标播放音乐。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音乐:
《送别》,背景图片为扬州景色。
)[目的:
由熟识的歌曲导入新课,从而先营造一种送别的氛围,感受扬州的繁花似锦,将学生带入扬州送别的情境中。
]
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2.“多情自古伤离别。
”古今多少文人墨客也以此为话题,吟咏出许多诗作名篇。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创设扬州送别的情境之后,自然而然地出示古诗,整体感知诗中浓浓的离别意,奠定本课的感情基调。
师范读。
这首诗是谁写的?
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
你还知道李白的哪些诗篇?
3.这首诗写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呢?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黄鹤楼送别》,相信学过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同学们自己就明白了。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通过课前查阅资料,你对黄鹤楼有哪些了解?
学生交流资料后,教师总结补充。
(幻灯片出示黄鹤楼图片,并加资料:
黄鹤楼,中国四大名楼之一,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传说是仙人乘鹤飞升之地。
共五层,高51.4米,72根圆柱,60个翘角。
檐角具有显著的南方建筑特点,如飞一般,远远看去只觉得飞檐凌空。
它位于长江边上,从楼上往下看,就可见滚滚的长江水,所以课文中说它俯临长江。
通过黄鹤楼图片和简介,使学生对黄鹤楼充满了感叹和向往之情。
而且,借助图片能帮助学生理解“飞檐凌空”和“俯临长江”两个词语。
2.那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3.现在,就让我们跨越时空,走进这个故事。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一看:
你读懂了什么?
2.(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其中“烟”和“花”为红色加粗字体。
背景图为扬州三月景色。
借助图片,让学生了解扬州三月的特点,自主探究词语的含义,进而理解“烟花三月”的名称由来。
交流: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是什么意思?
所以人们通常把江南的三月称为烟花三月。
“饯行”是什么意思?
(设酒席送行)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烟花三月,江边酒楼,美酒佳肴,李白和孟浩然在做什么?
2.交流:
他们是在欣赏醉人的春色吗?
那他们藏在心底的是什么心情?
3.古代交通落后,离别容易,相见难,今日一别,何时相见?
想着再也不能一块月下吟诗、花间畅谈,不由得悲从中来,道别的话语再也说不出口。
一声珍重也是那么的沉重。
唯有相对无言。
4.谁能读出他们面对离别的痛彻心扉?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不忍别,终需别。
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却终要说出啊!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请同学们认真读读李白的话,你能从中体会到李白怎样的思想感情?
2.(出示课文句子: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目的:
重点句出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句子、重点的词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A.李白很敬仰孟浩然。
请你抓住重点词语谈一谈你的体会。
李白号称“诗仙”啊,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为什么独独对孟浩然这样敬仰?
孟浩然何许人也?
老师请大家搜集了孟浩然的资料,谁来说一说?
(当时孟浩然四十岁,李白二十八岁,孟浩然已经诗名远扬,在诗词创作上给了李白悉心的指导。
不愿意与贪官污吏为伍,宁愿和青松白云相伴到老。
)
就是这样一位人格高尚、满腹诗篇的良师益友,怎么能让李白不敬仰呢?
B.依依惜别之情。
从哪儿看出来的?
未曾分手,却盼着再次相见。
从这里,足见他对孟浩然的难舍难分。
C.请大家把李白的话再读一读,用心去感受这份敬仰之情和难舍之意。
3.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李白的伤感、难舍。
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那份痛苦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李白。
他是怎样宽慰的?
(出示句子: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重点句出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
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
)在课文中是指什么?
(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永世不绝”是什么意思?
4.感悟朗读。
一杯酒,几句话。
道不完的朋友情,叙不完的离别谊,让我们举起酒杯,感受这依依惜别的场面吧!
(分角色读)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
整体出示重点句,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之情。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走下黄鹤楼,他们来到了长江边上。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它们也仿佛沾染了他们的离愁别绪。
友人登上了船,慢慢消失在天边。
李白离去了吗?
(李白江边凝望的背景图,出示句子: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目的:
重点句出示,通过背景图情境和后文的语言情境的创设,感悟人物内心深深的离愁。
同时,出示句子还便于学生的有感情的朗读。
请同学们都来读一读这个句子,说一说你的体会。
2.别时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淡淡的离愁在心间弥漫……让我们都来读一读,体会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创设情境朗读:
友人已经登上了船,(生读: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生读: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小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生读: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李白目送友人登船远去,离情别绪溢满心胸,他按捺不住激动地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脍炙人口”是什么意思?
(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
)多少年过去了,每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
同学们都来读一读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目的:
再次出示古诗,回归整体,既可起到总结的作用,又便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那么这首诗到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读课文,然后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长江作为我国重要的河道,应该有很多船只在这停靠、起航,为什么作者说这只船是“孤帆”?
真是:
“千船万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4.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再美的景色也无法冲淡友人间的离情别绪啊!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三、拓展升华
1.李白和孟浩然的这段故事成为我们中国流传的一段千古佳话,有人把它写成了一首歌,以李白的口吻,道出了对良师益友孟浩然的深情关怀。
(课件播放音乐《烟花三月》,并且出示歌词:
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
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西湖瘦。
美妙的曲调,把学生再次带入那个充满离愁的扬州三月;
婉转的歌词,诉不尽悠长的离愁别绪。
这样的词和曲,让学生的感情再次得到升华。
2.再次朗读课文,再现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四、课后作业
1.这节课学完了,你们还有什么想继续学习的吗?
(送别诗、李白的诗、孟浩然的诗……)
2.古诗词是我国历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粹,拥有它们也就拥有了伴随终生的“精神护照”。
3.作业:
(课件出示:
写一写选一首你最喜欢的送别诗,仿照本文“文包诗”的形式写成文章。
找一找搜集李白和孟浩然的诗,体会诗人的情怀。
读一读课外积累更多的送别诗文,并把它摘抄在读书笔记上,读一读。
[目的:
开放性的作业设置,既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写作兴趣,又能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养成学生积累语言的好习惯。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
【教学反思】
本节课,紧扣学习目标,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中的深厚情感。
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通过课件和老师的引导语言,力图创设当时情境。
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味,并通过“以读激情”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部,感悟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文包诗”这类课文的教学把握还不够,如何在教学中做到诗和文不割裂,从文理解诗?
我仍然处在困惑之中。
在本课的教学中比较注重课文的理解,对文和诗的结合处理得还不够细腻,结合环节还是需进一步落实的。
【专家点评】
本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是用学生熟悉的歌曲《送别》、熟知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课,自然、贴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是注重了字词的教学。
为引导学生跟好的理解课文,老师抓住了课文的重点段、重点词,如“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永世不绝”等,引导学生理解在语境中的恰当意思,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是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
学生在大量的读书、思考、感悟、交流等阅读实践中,解决了心中的困惑;
学生的情感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熏陶感染。
这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又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
四是注重学生的课外拓展。
本课设计,教师打破课内外界限,由教材内容拓展出去,及时将课外搜集到的资料引入课堂,既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既可发展学生的认识,又可使学生在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
五是多媒体能很好的辅助教学。
教师制作的课件简单、实用,教师运用的时机恰当,很好的辅助了教学。
(中学高级教师:
孙传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 送别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