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510998
- 上传时间:2022-12-06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772.34KB
《教育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
《《教育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2)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3)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2.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1)有些动物在养护幼小上虽与人类的抚育子女有些类似,但它们是一种本能活动。
(2)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界既不会制造工具、自觉地改造自然,没有什么改造自然的经验,也没有语言借以传授经验,因而不可能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3)只有人类才能根据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自身的需要这两个尺度,在头脑里观念地建构现实中尚未存在的实践模型,能动地去改造世界,将既存的世界转化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世界。
正是由于要将改造世界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帮助他们形成对象意识、自我意识和实践意向、实践能力,才产生了教育活动。
3.教育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什么?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教育的基本要素只是一种对教育活动的过程结构的抽象分析与概括,这些要素本身及其相互关系是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的。
4.比较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古代教育的特点
(1)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
(2)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现代教育的特点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4.教育的概念(广义、狭义)。
(1)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它包括着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2)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
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发展的人,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的整体性指哪三个方面?
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发展。
2.人的发展的规律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
3.什么是遗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及本能、天赋倾向等。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4.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3)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5.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2)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6.如何理解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3)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越来越大
7.文化知识蕴含着有利于人发展的价值体现在那几个方面?
(1)知识的认识价值
(2)知识的能力价值(3)知识的陶冶价值(4)知识的实践价值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2.简述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受教育权
(5)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3.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4)人口因素、地域环境等因素对学校教育业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4.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的定义。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定义。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5.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生态功能分别是什么?
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推动国家民主政治建设
(4)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教育的生态功能
(1)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2)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3)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6.什么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体现在那几个方面?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1)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
(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
(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不能理解为绝对独立性
7.如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1)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2)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3)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第四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来的,反应了一定的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
2.如何理解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1)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
(2)教育目的的制订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但它不影响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3.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两种典型的代表观点是什么?
(1)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这就是所谓个人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什么?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2)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
5.我国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是什么?
性质:
基础教育
任务:
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第六章课程
1.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定义。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文件。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2.什么是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订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是对课程目标、教育经验和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具体化过程。
3.课程的基本因素是什么?
课程的基本因素是社会、知识、学生三要素。
4.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由哪三类组成?
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5.什么是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6.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1)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
(2)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讲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7.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倡导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
(2)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
8.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各自主张观点及代表人物?
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
学科课程论的主张观点:
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及其对儿童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所做准备的要求,有明确的目的与目标;
能够按照人类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材,便于师生分科而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强调课程与教材的内在的伦理精神价值和智能训练价值,对学生的发展有潜在的定向的质量要求。
学科课程论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
活动课程论的主张观点:
重视儿童兴趣、需要能力和阅历,以及儿童在学习中的自我指导作用于内在动力;
注重引导儿童从做中学,通过探究、交往、合作等活动使学生的经验得到改组与改造,智能与品德得到养成与提高;
并强调解决问题的动态活动过程,注重教学活动过程的灵活性、综合性、形成性,因人而异的弹性,以及把课程资源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反对预先确定目标的观念。
活动课程论的代表人物:
杜威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是现代学校教育中的两种基本类型,各有特点与不足,二者既有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相反相成。
在课程设置与编制上,不可用一种课程理论去否定、取代另一种课程理论,应当根据不同需要与情况,分别发挥两种课程不同的特点与作用,并兼取二者之长,以补各自之短,使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发挥现代课程应有的最佳的整体功能。
第七章教学(上)
1.什么是教学?
教学的意义是什么?
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2.教学有哪些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3.杜威的教学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有何不同?
两派的对立与论战对教学理论的发展及教学改革有何意义?
(此题供学生讨论和思考,不属于试卷出题范围)
4.教学过程的性质是什么?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3)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5.教学过程不同于人类认识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1)间接性
(2)引导性(3)简捷性
6.学生掌握知识有哪几种模式,每种模式各有几个阶段组成?
(1)传授/接受教学
基本阶段1.引起求知欲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2)问题/探究教学
基本阶段1.明确问题2.深入探究3.作出结论
7.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哪几种关系?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第八章教学(中)
1.什么是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它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2.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有那几种?
具体定义什么?
贯彻每条原则的具体要求分别是什么?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
贯彻要求
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③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要重视教学实践,如练习、实验、参观和实习等。
②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
③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4.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③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④发扬教学民主
(5)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④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6)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卓有成效地运用。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7)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贯彻发展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8)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3.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的定义。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
谈话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提出问题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
4.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1)讲授法
(2)谈话法(3)读书指导法(4)练习法(5)演示法(6)实验法(7)实习作业法(8)讨论法(9)研究法
第九章教学(下)
1.什么是班级上课制?
有何优缺点?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
班级上课制的主要优点
(1)形成了一整套严格制度
(2)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
(3)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的系统科学知识(4)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5)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缺点:
班级上课制注重集体化、社会化、同步化、标准化,长于向学生集体教学,而拙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
2.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有哪些?
(1)作业
(2)参观(3)讲座(4)辅导
3.备好课教师需要做好哪三方面的工作?
(1)钻研教材
(2)了解学生(3)考虑教法
4.教师怎样上好一节课?
(1)明确教学目的
(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5)组织好教学活动(6)布置好课外作业
5.什么是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是什么?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的过程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计划性原则。
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6.评教的要求是什么?
(1)着重分析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不是评价他的专业水平
(2)根据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3)注意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教学论部分要会运用教学原则分析教学案例。
第十章德育
1.什么是德育?
什么是学校德育?
德育,也即是道德教育。
学校德育: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事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生成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
2.德育的特点?
(1)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和人生观,形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主要属于伦理领域。
(2)德育要解决的矛盾不是求真,不是知与不知,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而是求善、知善、行善,回答人应当怎样生活才有意义的问题。
(3)品德是个性素质结构的重要因素,在个性素质结构中起着价值定向的作用。
3.德育的功能?
(1)学校德育在青少年学生发展中的导向作用极为重要
(2)学校德育不仅有对学生的育德功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而且通过育人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3)德育不仅有正功能,而且可能出现负功能
4.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任务是?
(P286下方一段)
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5.中小学德育内容的七个方面。
(P288下脚注)
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
6.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1)品德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主体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自我构建的结果
(2)个体的品德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内部矛盾是促进品德发展的直接动力
(3)个体品德的发展是品德各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
(4)品德的发展是有阶段的连续发展的过程,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7.什么是德育过程?
其基本规律有哪些?
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8.什么是德育原则?
都有哪些原则?
贯彻这些原则各有何要求?
德育原则是以个体品德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为依据,概括了德育实践的宝贵经验,反应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
(1)理论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
理论学习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
同时要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讲明道理、疏通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长善救失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②发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复习 思考题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