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宿湘西重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509089
- 上传时间:2022-12-06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5.29KB
乌宿湘西重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乌宿湘西重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乌宿湘西重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街景远胜过现在的洪江古商城和黔城芙蓉楼背后的南正街。
乌宿的码头很多,有轮渡码头、客船码头、趸船码头、周家河码头以及孙家包码头和虹桥码头、坳上码头等。
好几个码头的两边都有成排的柳树、槐花树和桑树。
柳树高大成荫、柳条阿罗、风姿招展。
这些码头都呈半圆形石阶,方便泊船、洗衣、洗菜。
码头的石砌大多有栓船锚的圆孔或铁环。
坳上这边有一个碾子坝,坝边有一个碾坊,小时候我跟奶奶常去那里碾米。
碾子坝结构很简单,效果却很神奇。
去掉几块挡水的木板,碾子便旋转了起来。
转动的快慢可以用去掉几块木板来调节。
碾子大家都见过吧?
曾经,从沅陵到乌宿的主要交通是靠船运。
沿白河上下,纤帆云动、穿行往返。
险滩处也见纤夫们的身影。
他们的纤绳都是用竹子编织的,靠背肩的那节编得扁平且宽,原来这样做受力而不伤肩,像背篓的背系。
背篓是湘西人的天然风景,著名的歌唱家宋祖英就是古丈人,她就是唱《小背篓》出的名。
乌宿,抗战期间因省政府迁沅陵也繁荣得盛极一时。
沿街商铺林立,人头传动,牛市、猪市、禽类、蔬菜、其他农产品都各有自己的专用地段。
街上苗族、土家族、侗族裙服多见,人群熙熙攘攘。
解放后的乌宿,是区政府所在地。
这源于湘西剿匪时期乌宿的桥头堡作用。
《乌龙山剿匪记》可能不少人都看过,很多剧面场景与乌宿一斑。
小时候常看到松柏牌坊轧假花贴标语的节日氛围。
区政府门口、公社门口都是这样。
现在也能在电视剧里看到,想必这个传统是从延安或是井冈山传至全国的。
当代的气拱门大概也源于此。
乌宿区下辖6个公社,高契头、明溪口、落鹤坪、清水坪、棋枰、乌宿。
现在大概都合并成“二酉乡”了。
湘西匪患频多,著名的土匪有张平。
张平在乌宿当地名声昭著,常匪患于古丈乌宿一带山区。
连唬小孩的话都是“再哭,张平来了”。
还有本地大地主陈子贤等国民党残部,也时不时地骚扰各地山寨和乌宿、沅陵。
陈子贤后来成了国民党的少将。
……贺龙元帅早年也常在乌宿、沅陵、凉水井一带搞革命活动。
记得大汉奸周佛海就是凉水井人。
乌宿虽小,却是湘西通往沅陵的咽喉。
从乌宿辐射到湘西,如凤凰、古丈、吉首、花园、保靖、永顺等县,无不从乌宿经沅陵而抵达全国乃至世界。
所以这些县名对乌宿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不怕没听过上海、南京、北平。
即便是现在,沅陵到古丈的班车还要经过乌宿大街。
因为走高速要绕道辰溪、泸溪、吉首后方才抵达古丈。
跑的路程远,且花的时间多、还费钱。
由此可见,当年乌宿的水陆交通之重要。
乌宿赶集尤为热闹,我们叫“赶场”,物资集散交易,人声鼎沸、客来客往。
乌宿很早就有电灯。
我记得是在叫“滩头上”的地方拦了半个水坝用于发电,现在水浅时还能看到遗迹。
小时候常去那里游泳,因为水流急,很多人也去那里洗衣。
不过那时已是废弃的电站了。
那个电站是什么时候修的,如果是解放前修的,那一定是洋人传教士们的产品。
电站因坝不高,常被洪水淹没,后来改用了柴油机发电,主要供给区政府和公社及几盏路灯。
记得当时每天晚上11点都有敲更人喊更,他一路从码头口走来,青石板的声音远近清晰。
我只知道他叫”四瞎子“。
喊的内容是:
各位大家听我说,小心火烛防盗窃。
外面东西要收检,以免坏人来盗窃。
有火必有人,无人给火灭……
大约70年代初,国家修建凤滩水利枢纽,于是便有了公路和汽车。
那时,《自然常识》的书里凤滩已是全国最大的水电站了,电力要送往武汉、上海等工业重镇。
大坝也有解放军驻守。
沅陵到凤滩经乌宿45公里。
现在有很多公交车往返,皆因搭伴“二酉古藏书处”和凤滩百米高坝之旅游风景。
修凤滩大坝时要到乌宿攫取大量的鹅卵石,乌宿对面的河上洲便成了采石场。
河上洲那里土名叫“长头叉”,因为搭建了不少工棚和重型机械而别名“车场”。
车场的热闹和一些工业元素、尤其是柴油、汽油味便被带到了乌宿。
大吊车、铲车、推土机、十轮大卡等现代化机械让小镇人大开眼界,也给乌宿增添了不少商机和繁荣。
值得一提的就是车场放电影了,那里有大电影机32毫米的,还是双机,不用等换片可以连续看。
而当时乌宿公社的露天电影院只能放16毫米和8毫米的电影。
这还是因有区政府所在,其他公社可没这待遇。
乌宿放完了才会轮到他们。
乌宿的大人和小孩对看电影不仅仅是津津乐道和趋之若鹜了,几乎能用上“拼命”一词。
因为要到车场去看电影要过一条很宽且很激的“长头叉”险滩。
那里常放一些好看而时髦影片。
再说,为看电影摸黑走几十里山路的大有人在。
可想,当时的人们文化之饥渴。
再后来乌宿有了轮渡、平板船、汽车。
平板船能同时装载多辆汽车往返乌宿和堂门前。
渐渐的趸船腐烂、客船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汽车了。
于是乌宿的青石板街道也变成了水泥路面。
国家粮食储备的运输队、搬运队也从驴车变成了汽车。
公社甚至有了插秧机、拖拉机等现代化机械。
各乡镇自然也修通了公路。
至于青石板街道变成了水泥路面,现在觉得可惜而在当时却很时髦。
大概很多古迹也就是这样被再也找不回来的吧。
从怀化到沅陵,一路向北。
沅陵南岸已非昔日之乡阙、陡坡和盘山了。
城市化道路繁荣拥挤,还有了“红绿灯”、斑马线。
著名的凤凰山也被沅水大桥一分为二,凤鸣塔和凤凰寺分开。
南北变通途。
从南岸凤凰山过沅水大桥,中南门、通河桥、尤家巷(沅陵话:
油绞儿巷)、溪子口均不见了踪影,直到龙桥山(龙泉山)下山到白田头便才离开了沅陵县城。
到乌宿去。
沅陵西去,两岸渐窄,层峦叠嶂,高峡阴深,山壁陡峭,河水滔滔。
车行酉水边,往日的险滩已是碧波荡漾、平湖鳞影、波光闪闪、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因为五强溪大坝蓄水,这里真成了高峡平湖。
曾经岸边的村落、茅草屋、木板房不见了踪迹。
坡间的小洋楼却鳞次栉比。
水面上的行船也再看不见有风帆掠影。
没有了险滩自然没了纤夫,两岸翠绿依然,空气清新。
白田头往上,大石门、小石门、石排楼已踪迹难觅,还有因传说而著名的“一碗水儿”也很难找到,只有两岸的青山巍峨屹立,山巅上、蓝天下,依然云卷云舒。
行车大约20分钟,乌宿便若隐若现的荡漾在两山之脚的水面。
水中央的那片建筑群是我阔别35年之久的家乡么?
一时间太多的好奇和新鲜涌来。
这片山水毕竟是养育过自己长大的地方啊。
情感瞬间浓浓,眼眶润泽欲滴。
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二酉文化圣山”宣传牌坊。
它很古装,却显然带有黑色庄重的政府文化和貌似春秋战国时的古风笔韵。
至于文字,想必“没文化的人”是很难看懂其所然,高深莫测了吧?
(哈哈,开个玩笑)。
终于抵达了“堂门前”码头。
码头没变,停放有很多车辆,主要是旅游大巴和轿车,水面上还停有一些专供出租的船舶。
公路背后的涯嘴叫“水井阁”。
此阁曾经是两层高大的殿宇,有菩萨、和尚。
这里的拐弯处现在还修了一座桥横渡到乌宿,取名“二酉大桥”。
河对面便是著名的二酉山。
看过去有两片壁陡的悬崖高耸入云,“古藏书处”在山腰的那片悬崖下。
山势雄伟,刀劈斧骏。
亭台楼阁镶嵌于涯上,有栈道相连,翠绿环抱,涛声阵阵,真是美不胜收啊。
记得曾经,通了公路之后,这里是通往乌宿的重要转运码头。
货物、人员、车辆都得从这里过渡。
这里也是两河的交汇处,水流湍急,涌往二酉山脚迂回旋转。
于是山脚下便形成了一个“二酉潭”。
据说二酉潭水很深,有龙王。
二酉洞从潭水下经过到对面山上的“磨刀岩”,水下洞内还能听见水上撑船的篙声。
还说有一个洞口远在十余里之外的山口,谁也没进去探究过。
只是传说藏书人身穿12件衣服,每见一条蟒蛇就脱去一件衣服给蛇披上,直至全部脱光方能穿越。
蟒蛇是二酉洞的守卫。
……传说还有很多很多……
过了桥就是乌宿镇。
不,已经是二酉乡政府所在。
现在这里可谓是十里长街、车水马龙、人口上万。
乌宿已被政府谁改成了二酉乡,大概是想借二酉之“威”名吧。
不过,乌宿的原住民已所剩不多,而新涌入的人们照样继续着这里的繁荣。
从码头口上岸,左边通往周家河,这条街很狭窄且不长。
曾经乌宿医院的大门就在这条街上,那大门古色古香,像教堂、也像庙门,是谁家的产业我已查证不了了,不过我小时候到那里住院打针很长一段时间,所以记得。
这条石板街到雷家桥就没了,连接的是公路,通往周家河。
右边是废品收购站,收购站是谁家的大院我也不知道。
经过收购站门前的石板街,沿长石板台阶上20级就是乌宿正街了。
这里有区政府、合作社、食品站、理发店、铁匠铺、发电厂、邮电局、税务局、银行、商店、餐饮店、旅社、还有和平食堂和糖厂、冰棒厂等……
我家住在杨家巷和中街交汇的丁字路口,右手边是杨家巷,面前是中街。
地理位置十分中正,因此也颇具人气。
我家曾是大院,有天井,后院。
后院很大,有几个厕所,还有果树、花园、池塘、葡萄架等。
后来因火灾、爷爷早逝而衰落。
书香文迹也随文革毁殁。
我家右边是医院,医院原先的房子让给了公社后搬到了吴家的大院。
吴家兄弟姊妹很多,也大多在外地工作。
前面是龙家大屋,龙家的人我从来没见过。
龙家的房子给我们小学当过教室,据说龙家的少爷早前也当过校长。
再往前、我家斜对门便是出了几个著名教授的彭家大院了。
彭文翰、彭文明都是大学教授。
彭文翰则在抗美援朝时给彭德怀做过英语、俄语翻译。
八四年,他在我怀化的家里住过一段时间,还考过我英语,那时我读高中准备高考。
他们家大院后来成了中国各地都有的“和平食堂”了。
区社糖厂、旅馆也用他们家房子。
记得当时几个好友同学住在那里,我常去立新和刘勇家玩。
好像还有两个漂亮的女同学,可惜名字不记得了……
几十年过去,依稀记忆、模糊,当年的小孩子现在都已年过半百。
悠悠岁月、大浪淘沙。
青山依旧、几度春秋。
儿时的玩伴,英年早逝的也去了几个。
较著名的有左停(前省发改委副主任、高铁副指挥长)。
左停生前到怀化到我家多次。
还有几个在外地工作,有二酉山的陈明文、陈明武兄弟、陈明富、陈明贵兄弟。
还有和我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李双八,他早我一年读书,他先是在沅陵二中教书,后来去了长沙。
原先他家住码头口后来搬往周家河了。
这些儿时的玩伴们大多事业有成,从事教育事业的多,有的在长沙、有的在衡阳、沅陵本地更是不少。
对乌宿的记忆大多停留在文革时期,往事不堪回首。
为什么心痛想必也源于此。
这些印象很美。
正如沈从文老先生那句“沅陵美得让人心痛”。
我想他的心痛也源于他记忆里的那些凄美、遗憾还有苦涩和无奈。
比如他痛他逗留在沅陵“芸庐”的妹妹,他称之为九妹,遗憾九妹没跟他去北京、上海,后来又流落到了乌宿的悲惨。
记得小时候许多不更世事的孩子们曾戏谑过沈先生的“九妹”,当时她似疯了,全身邋遢,很臭、还满口英语,没人管她。
想必这样也能躲过文革的武斗。
她儿子莫自来前几年还陪我们一家到官仓坪挂亲扫墓,留下过一些照片。
后来听说他也死了,遗憾。
沅陵的文革搞的很凶,乌宿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很多沈从文的痛和在外游子的痛大多源于此。
不想多说——得罪人。
是谁谁知道。
愿他们有愧疚并上善若水。
尽管当时我还很小,但见过的惨烈无不震惊!
“大联合”和“沅水风雷”的比拼就够骇人听闻的了。
AK47很常见,大字报满天飞,广播、高音喇叭更是唇枪舌剑。
随处可见被五花大绑的人,有些人甚至被吊着,吊死了的也不少。
他们内部的勾心斗角更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且层出不穷,天天花样奇变。
说不定哪天就斗到了自己。
那时搞死过很多人,疯狂的始作俑者不少。
我读过的《乌宿区志》里也有很多曲解,写志的人可能也不乏当时的疯狂者。
历史还会轮回么?
小时候,玩过的打仗最多。
做过的玩具数枪最多,长枪、短枪、还有红缨枪、大刀、宝剑等。
山间田野,处处都有我们喊冲、喊杀的足迹,行动煞有其事。
少儿的时光,天当斗笠,不知忧愁。
砍柴、挖柴头、挖野菜、找蘑菇等等太多太多。
下河游泳、搞鱼更是常事。
撒网、放药、电打、炸弹都玩过,有人因此现在还是残疾……各种山间野果、鱼虾虫蛇鸟都吃过。
那时的感觉就是饿,永远也吃不饱。
还有吃”蛤蟆籽“中毒身亡的。
蛤蟆籽我也吃过,外形像微缩的黑野葡萄,不过很甜、很容易醉人。
长在树干表皮像癞蛤蟆的灌木树上,学名叫什么我没去查证,此灌木水分多、不易燃。
我们一般不拿它做柴。
我八岁读书,因为生日是阴历。
读一年级时,在瞿大春家的瞿家大屋。
第一课就是:
毛主席万岁!
第二课是:
共产党万岁!
第三课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我小时候最爱听瞿大春讲古、讲《三国》,“草船借箭”的故事尤为深刻。
为此我不惜费了很多茶叶和开水。
现在想来也很滋美。
刚上学时是文革最疯狂期,文艺节目不少。
歌曲不能乱唱。
哪些歌能唱、哪些歌不能唱要格外小心,否则全家遭殃。
挨批斗司空见惯,见批斗也习以为常。
革命歌曲、尤其是样板戏人人都耳熟能详,个个都能唱上几句。
“公社是颗常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瓜儿连着藤、藤儿连着瓜……”《沙家浜》、《红灯记》、《杜鹃山》等。
还有《海港》、《春苗》、《决裂》……
读二年级在周家河书记家。
他家是贫农,给我们做教室的房子没有壁板,是用竹子围着,很冷。
因此个个都流着长长的鼻涕,尽管各人都提着火炉,样貌却十分滑稽。
那时很少上课,多是开会、干农活、吃“忆苦餐”。
像修水库、修公路、插秧、薅田、打谷、摘茶叶、砍柴、花果山、试验田等等还到苍山开过荒。
我那时常随学校剧团到各公社工地演出,很穷却要自带钱米或粮票……
三年级时,毛主席死了,天塌了。
很多人哭泣,黑纱戴了很久很久……
四年级,团结在华主席周围,一切百废待兴。
欣欣向荣萌芽并恢复了高考,但政治惯性在继续,很多造**派还在台上……
五年级,一些人走远,一些人回归,自己还没长大。
毛泽东思想却在固化,也奠定了自己一生的思想基础和为人处世原则。
悲催么?
悲催。
……
上初中了,学校很远,在一个叫“茶树包”的地方。
新修的,很简陋。
记得修这个学校时我们还常常去郑家村扛椽板。
那里真是一个茶树包,包被推平成了操场,一栋二层建筑拔地而起,砖墙、木楼板、青瓦,楼板上走动响声很大。
周围都是茶树,茶花盛开,花香、花蜜很甜,心也很甜,惬意又诗意。
不过操场下雨时像耕田、出太阳遇风就是沙尘暴……哈哈现在是“宗林”学校,条件肯定现代化了。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前不久到过那里,据说是抗战时随长沙“雅礼”到乌宿读过书。
去茶树包要经过周家河的仓库和晒谷坪。
周家河仓库其实就修建在“正道寺”的废墟上。
“正道寺”地下是空的,走在上面能感觉到空响。
沅陵的“龙兴寺”很著名,而很少有人知道先有乌宿的“正道寺”再有的沅陵“龙兴寺”。
“正道寺”背后有一大片坟地,常常有磷光闪烁,若人走过更是明显。
我们上下晚自习都要经过那里,有时还拿周家河的“龙灯”在晒谷坪舞上几圈。
胆小的人只能走下面的大公路了。
孩提时代,就是调皮。
茶树包的对面是二酉山的“杀人冲”。
“杀人冲”里很阴森、阴冷,藏兵几百不成问题。
周围杜鹃花树很多,春天里开遍的各色杜鹃花很是漂亮,可谓是烂漫了酉溪边的山野,映红了整个二酉山。
这样的美景无不令人流连忘返。
二酉山的蕨菜也很多哦……
再说一下二酉山和的蒋家村。
蒋家村是上二酉山的必经之路。
酉溪和酉水分从西北东三面绕行二酉山。
到蒋家村要从周家河码头过渡,蒋家村是一个渔村,渔民都吃商品粮,他们以渔鱼为业。
村里有一颗很大的桂花树,几个成年人才能包围,桂花树旁还有一口方水井。
村里人很会过生活,村子周围都是他们种植的蔬菜,还有各色鲜花、植被。
栀子花、桂花都很香,随风香飘千里,沁人心脾,神怡心旷。
从蒋家村上坡,一层层石阶,三道拐才到二酉村。
二酉村被誉为“教授村”出名。
二酉村在二酉山的半山腰,这里有一些田垄是二酉山人耕作和赖以生存的依靠。
他们多姓陈。
从二酉山往右前进至蚂蝗坳再往左爬至半山有一座庙。
我们小时到这里已是瓦砾废墟,庙宇和菩萨不见踪迹,据说是那年月被某烧了。
再往上便是远近可仰的万丈悬崖,现在的“仰止亭”便坐落在这里。
此处极目远眺,周围几十里景色尽收眼底。
沅陵城建筑、江面上船只都清晰可见。
再说二酉洞——“古藏书处”。
“古藏书处”四块石碑很大,是躺在二酉洞涯下的,隔二酉洞门约一层多楼高,光绪年间立碑。
二酉洞前是一宇伞形楼阁嵌于涯间,和洞浑然一体,远看像半张撑开的雨伞。
整个楼阁却只有一根柱子支撑,真是像把雨伞!
风雨飘摇了很多年,逃过了大自然的腐蚀,逃不过人为的破坏……
历史上的古迹已所剩无几,天灾人祸、毁综灭迹。
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的美丽需要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
人与人之间的友善更需要宽宏和谅意。
愿天下良知让文明长久,愿始作俑者回头是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湘西 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