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木偶戏编演的游戏化实践研究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505680
- 上传时间:2022-12-06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1.50MB
幼儿园木偶戏编演的游戏化实践研究Word下载.docx
《幼儿园木偶戏编演的游戏化实践研究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木偶戏编演的游戏化实践研究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课题在“玩中创、玩中演、玩中评”理念引领下,结合幼儿园多年的经典绘本阅读特色,以经典绘本为素材,以游戏为基础,为多年的木偶课程研究找到了新的突破方向。
研究包括剧本创编、偶戏制演和游戏评价三大内容,提出了“剧本创编五步曲”、“偶戏制演八游戏”和“游戏评价三主体”,形成了丰富有层次的木偶戏编演环境,获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课题在木偶戏编、演、评三大主要内容上均获得了一定的成果。
2015年5月,课题成果论文《游走指尖的趣味——手指玩偶在幼儿活动中的运用》在宁波市学科论文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2016年5月,成果论文《幼儿布袋木偶戏剧本创编策略探析》获得宁波市学科论文评比一等奖;
论文《幼儿皮影游戏实践研究》、《幼儿木偶戏表演过程中的学习品质评价》分别在市、区获得一、二等奖,并有多项木偶小课题在市、区立项。
在幼儿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没有盲目去跟风,而是扎扎实实地从民间文化中撷取精粹、挖掘价值、有效衔接、开拓创新,让幼儿与“快乐木偶戏”为伴,在“快乐木偶戏”中获得真真切切的发展。
关键词:
木偶戏编演游戏化
课题框架图
一、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1.多年的坚持与实践,对艺术领域教育核心价值的追寻
据载,木偶戏“源于晋,兴于宋,盛于明”,表演时用指掌直接操纵木偶进行戏剧性的表演,融合唱、念、做、打,是一种造型生动、风格独特、历史悠久的剧种。
“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理解幼儿的个性化认知水平和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培养幼儿对审美对象的感知、想象及审美感受能力”这是《指南》艺术领域核心价值的诠释,也和2016年3月1日实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不应而合。
2001年至今,北仑区中心幼儿园与木偶艺术相伴的日子已有十五年整。
从幼儿木偶戏编演来实践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历经多年课程实施和研究之后的一种尝试。
2.课程的深入与创新,需要一个实现链接与延伸的载体
2014年,我园课题《幼儿园经典绘本阅读实践研究》获得浙江省成果二等奖,而对木偶课程来说,自2001年最初尝试,至2016年面向全省的精品课程展示,课程教学仍旧需要深入和创新、需要一个载体来加强木偶戏和经典绘本间的联系,来进一步实践艺术领域教育的核心价值。
为深化课程特色的走向,寻找一种衔接点势在必行。
于是,我们进入了新阶段——幼儿木偶戏编演的游戏化实践研究阶段。
来源于经典绘本故事的木偶戏一改原来传统木偶戏中故事老套的局面,融入了一定的时代感,更加符合当代幼儿的需要。
本课题研究将经典绘本故事与木偶表演进行融合,以游戏为基础,为有效衔接和深化幼儿园的阅读和木偶特色,为多年的木偶课程研究寻找新的突破点推波助澜。
(二)概念界定
1.快乐木偶戏
木偶戏是演员用指掌直接操纵木偶进行戏剧性表演的剧种。
本课题研究的木偶戏又称“快乐木偶戏”,是一种源于民间传统木偶文化,取材于幼儿学习的经典绘本、儿歌、故事等,以游戏为基础进行编剧的一种木偶戏,其类型包括指偶、袜偶、手套偶、信封偶、提线偶、布袋偶等各种木偶游戏。
2.编演的游戏化
编演的游戏化是指以游戏化为方式,贯穿幼儿木偶戏剧本创编、表演和评价三个过程的一种活动体验。
编演的游戏化过程包括以创玩游戏为核心,通过各种支架协助,让幼儿在游戏中玩成木偶戏剧本的创编游戏化;
木偶戏制作与表演的过程游戏化;
及从幼儿、游客和教师三个角度对游戏进行的评价游戏化。
(三)解决的主要问题
1.特色课程的链接与延伸问题
实现经典阅读和木偶两大特色间的链接与延伸,促成教学层面的创新,为木偶课程研究找到新的突破方向。
2.剧本表征系统和支架支撑系统的创造
探索偶戏剧本创编的图符和支架系统,形成剧本创编的游戏流程,解决幼儿木偶戏剧本创编的难题。
3.编演实践中的游戏化问题
避免艺术领域实践陷入过分追求效果的极端倾向和误区,尝试编剧流程的游戏化,确立制演中的探究游戏和组合游戏,真正实现偶戏编演的游戏化实践。
4.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方式问题
为了让评价更具有科学性,更能体现出一定的实际意义,本研究探索不同主体的评价方式,以提供借鉴。
(四)解决问题的方法
1.研究目标的确立与分层
研究确立了总目标和各年龄段不同层次目标体系。
在总目标上以幼儿发展、教师成长和园特色文化建设等为出发点,在年龄段层次目标上,以艺术领域为核心,以游戏中各种学习品质的培养为出发点,形成了研究目标体系。
(详见附件2:
研究总目标和各年龄段分层目标)
2.偶戏环境的创设与调控
根据木偶的不同种类和幼儿的年龄特点,课题组在整个幼儿园的大小区域和教室内外分别创设了大、中、小班的木偶戏编演环境(见下表)。
(详见附件3:
全园各年龄段木偶戏环境创设图解)
木偶戏剧场地点及内容分布表
地点
小一班
小二班
小三班
小四班
小五班
小六班
偶戏
指偶小号布袋偶
手套偶棒偶人偶
中一班
中二班
中三班
中四班
中五班
中六班
中号布袋偶纸盒偶
杖偶纸杯偶
大一班
大二班
大三班
大四班
大五班
大六班
皮影戏大号布袋偶
提线偶袜偶
3.剧本表征系统和支架系统的创建与运用
研究创建了以图符素材为代表的剧本表征系统和多种支架支撑系统,支持幼儿进行木偶戏剧本创编。
4.游戏过程的观察和协助
在编演游戏过程中,采用观察法、时间取样、事件记录等方法对幼儿的游戏进行了协助和评价。
5.研究样本的追踪与反馈
为了解幼儿在艺术表现及各种学习品质的发展状况,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了教师及家长,并对样本进行了追踪与反馈。
(五)价值意义
本课题研究实现了多种层面的创新,如幼儿园经典绘本阅读和木偶两大特色课程的链接与延伸;
创造了木偶戏编演的图符和支架支撑系统,形成了幼儿剧本创编的基本流程;
确立了木偶戏制演中的各种游戏,真正实现了幼儿的游戏化编演;
研究还探索了幼儿、游客和教师等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方式;
研究过程中创设的丰富的木偶戏环境,提供了借鉴资料。
研究促进了幼儿综合艺术素养的提升和自主、专注、合作、创造等学习品质的养成;
拉近了教师与木偶艺术的距离,促进了教师在木偶戏编演、游戏指导、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专业成长;
实现了经典绘本阅读和木偶两大特色课程的链接与延伸,推进了园品牌文化建设,让“快乐木偶戏”成为卓有成效的幼教特色,从而为有效保护、传承和发扬民间传统木偶文化艺术推波助澜。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
研究与实践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中可见,研究经历了以下阶段:
课题研究阶段表
起步阶段:
木偶活动尝试
2001年9月~2003年6月,在丰富的木偶活动实践中编成《幼儿园木偶活动方案设计精粹》一书。
铺垫阶段:
木偶课程初步形成
2003年9月~2010年6月,脚踏实地,实践中反思、实践中积累,初步形成木偶课程。
衔接阶段:
木偶与阅读的衔接
2010年7月~2013年6月,《幼儿园经典绘本课程实践与研究》获省课题成果三等奖,《阅之旅》一书出版。
木偶与阅读两大特色正式融合。
深入阶段:
编演的游戏化实践
2013年7月~2016年6月,出版《幼儿园经典表演游戏》,创造图符表征系统和支架支撑系统,探索了多种制演游戏,尝试不同主体评价方式,多项成果获省、市一等奖。
总结阶段:
整理资料,推广经验。
2015年6月至今,多次举办大型推广活动,已有杭州、丽水、余姚、宁波等同行来园取经。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形成幼儿木偶戏剧本创编游戏化的过程和方法
幼儿木偶戏剧本创编过程分为五个流程,即“剧本创编五步曲”。
创编游戏分五个流程,如下图:
1.过程一之自主戏玩
木偶充满奇趣,姿态万千,幼儿可随意摆弄,玩出快乐。
自主游戏的结果是:
幼儿随口所说、随性所演的精彩内容缺少梳理,好的灵感转瞬即忘。
为激发幼儿编和演的积极性,此时应提供支架,给予支持,让幼儿的游戏更进一步。
2.过程二之支架协助
经历了流程一之后,以下三种支架可使幼儿在剧本创编过程中连玩带创。
剧本创编中的三种支架
经典绘本
空白书板
图符素材库
铺垫编演基础
捕捉精彩瞬间
丰富图符经验
上表中,第一种支架可让经典作品走进生活,渗透心扉,埋下语言表达的种子;
第二种支架包括四个层次的空白书板,由小到大的四个层次书板分别用于记录和展示一个音、一个词、到一句话,再到一段话,书板由小到大,难度逐层递进;
第三种支架《图符素材库》是幼儿和教师共同绘制设计的图符,包括时间、场景、角色、语言、动作等基本的剧本元素,这是一种可以随时更替的符号表征系统库。
3.过程三之创编游戏
流程三即创意戏编过程中,幼儿可玩四种游戏,这是一个乐玩巧编的过程。
剧本创编中的四种游戏
排序游戏
图符游戏
对话游戏
配对游戏
确定角色出场顺序
图符创玩情节
创编试讲情节
时间对应场景
角色对应语言
语言对应动作
可见,从确定角色出场顺序,到创玩图符,再创编并试说情节,又让剧本中的时间、场景、角色、语言和动作等元素进行对应,边玩边创,内容初现。
4.过程四之合成装饰
之前游戏中,幼儿排角色、绘图符、编对话、配场景,累积了大量剧本素材。
在此,幼儿把大量已有的图符素材摆入剧本底板,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编排,边玩边装饰剧本的封面和封底,成为富有创意的“剧本装点师”。
5.过程五之剧本运用
布袋木偶戏《永远永远爱你》剧本
封面
第一页
第二页
封底
游戏花絮:
希希:
我忘了说什么了。
东东:
早早的,健康的,快点出生吧。
剧本里都画着呢!
喂,你忘记摸了。
慈母龙妈妈照顾蛋宝宝的时候,还可以准备红果子,我们把这个动
作也加到剧本里去。
玩中创,创中玩,玩到此,创到此,剧本初现,创编过程却未到终点。
幼儿会拿着剧本自编自演自导,创玩游戏仍将继续,剧本也会不断完善。
(详见附件四:
大、中、小班剧本照片)
(二)确立幼儿木偶戏制演中的游戏类型与组织
偶戏制演中的五类探究游戏和三类组合游戏合称“偶戏制演八游戏”。
1.木偶戏制作中的五类探究游戏
制演过程中,幼儿在一定的支持和协助下对木偶材料、制作、舞台、动作及特效不断进行探究。
木偶戏制作中的探究游戏
游戏名称
探究内容
游戏材料
游戏形式
游戏场景
游戏协助
材料探究游戏
哪些材料适合做木偶
各种木偶制作材料
个别、小组合作
提供材料,引导探究材料适宜性
手工制作游戏
如何制作更方便
便捷的制作材料
个别、互助
提供材料,支持和参与制作
搭台设景游戏
怎样创设偶戏舞台
舞台、场景相关创设材料
互助、小组合作
制作“场景选择箱”,提供创设材料
木偶灵动游戏
如何让木偶动起来
各种成型的木偶
个别、互助、小组合作
一起游戏和思考怎样让木偶动起来
特效运用游戏
怎样让表演更精彩
乐器、图示、票等各种辅助材料
参与特效运用讨论,共同表演
2.木偶戏表演中的三种组合游戏
偶戏表演过程中,幼儿自发自主、自我体验、乐于表现、学习交往、获得满足。
游戏形式见下表:
木偶戏表演中的三种组合游戏
适用对象
表演形式
自娱自乐
游戏
小中班
公仔箱
表演
提供公仔箱、各种木偶、故事录音等供自主玩乐
相互合作
中大班
小区域
观察合作行为,确保合作有效性
互通联动
小剧场、
大舞台
表演
创设多个区域,进行互通联动
自娱自乐游戏中,幼儿会根据自己喜好选择表演内容。
相互合作游戏中,幼儿既能独立完成自己的表演任务,又需要和同伴配合。
期间,木偶角色的分配,道具,场景等的共同准备,台词间的相互衔接,语气、语调、声音的互相配合等,都对幼儿的合作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互通联动游戏是幼儿游戏的较高境界,一般在中大班开展,游戏中幼儿会结合票务区、制作区、表演区和评价区进行互通联动。
(三)探索了木偶戏编演过程中的不同评价主体
研究探索了幼儿、成人游客和教师三种不同主体的评价方式,即“游戏评价三主体”。
1.以幼儿为主体的评价方式
幼儿是偶戏表演的主人,也是评价的重要参与者。
幼儿自己演,自己评,评自己,评同伴,真正实现自主、学习专注、体验合作和不断创造,形成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学习品质。
表中可见,幼儿通过统计图式、投票式、绘图式和填表式等方法,在分享喜好、选择需要、表达观点及反思感悟等过程中成为了重要的评价主体。
以幼儿为主体的评价方式
不同方式
统计图式
投票式
绘图式
填表式
在统计图上显示出自己的意向
以投票方式表示喜好
以绘画方式展现自己的看法
在表格里填上自己的思考
不同途径
分享中评价
选择时评价
表现力评价
反思性评价
通过分享所做所想来评价
在意愿选择的过程中进行评价
对动作、语言等表现进行的评价
在思考和感悟中进行的评价
2.支持性的客人评价方式
木偶戏编演过程中,根据客人在游戏过程中的不同立足点,分为欣赏性评价、互动性评价和协助性评价三种类型。
客人的评价欣赏
欣赏性评价
互动性评价
协助性评价
客人以欣赏、肯定的态度给予正面鼓励
在演员和客人的互动形成评价
在现场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协助
客人的欣赏和评价能有效激发幼儿参与木偶表演的兴趣,调动现场氛围,形成愉快和谐的氛围,也是帮助幼儿实现自主、学习专注、体验合作和不断创造的重要渠道。
3.重视幼儿学习品质的教师评价方式
教师的评价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于幼儿、客人的角度,教师的评价应在实践的基础上融入一定的专业性。
自主性、专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是幼儿终身发展重要的学习品质,是教师在偶戏编演中直接关注的品质,也是教师评价的主要着眼点。
(详见附件五:
编、演、评三大研究内容的成果论文概述)
教师对编演过程中的学习品质评价
学习品质
内容
方法
自主性
对幼儿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进行评价,如参与自编剧本、自己表演和自己评价
自然观察法
专注性
对幼儿注意的持久性和行为的指向性进行评价
时间取样法
合作性
对幼儿的合作行为进行评价
事件记录法
创造性
对幼儿的表现力、想象力及创造力进行评价
星级评定法
(四)设计了木偶戏实施的课程安排
根据一日活动安排,灵活选择创玩木偶戏课程,一周安排一次木偶教学活动,每周三次以上的木偶游戏活动,隔周一次的木偶活动展示,具体安排如表:
木偶戏每周课程安排表
木偶戏课程
小班
中班
大班
木偶戏集体教学
每周2次
每周3次
木偶戏区域游戏
每周4次
木偶戏表演活动
双周一次和随机
四、研究与实践的成果
(一)促进幼儿艺术素养的提升和多种品质的养成
1.提高幼儿对偶戏艺术的审美感知能力
游戏化编演的过程提升了幼儿对角色、舞台、道具、音乐等的审美感知能力、语言感染力和动作象征性等综合艺术素养。
“我心中的木偶戏”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幼儿中,年龄越大,木偶戏表演经验也越多,越能充分表述自己在木偶戏表演中的独特审美感知体验,下表是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幼儿对偶戏艺术审美感知状况的典型例子,多年的经验对幼儿艺术审美感受能力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各年龄段幼儿对偶戏角色、舞台、道具及音乐艺术的审美感知状况举例
(详见附件九:
《“我心中的木偶戏”调查表》)
2.增强了幼儿的艺术表达表现能力
通过对幼儿偶戏表演实景进行录像,我们从语言表达、动作表现、舞台道具运用等方面对幼儿的艺术表达表现能力进行了调查。
调查共收到小班、中班、大班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各30份表格,各项目得分汇总统计如下:
幼儿在语言、动作及舞台道具等方面表现得分统计图:
结果显示,每个年龄段实验班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班,幼儿的表现力随着木偶戏阅历的增长而增强,在2016年5月,面向全省的精品课程展示活动中,孩子们向客人展示了自编自演的各种木偶戏,良好的表达表现能力受到肯定。
(详见附件十一:
《各年龄段幼儿木偶戏表演》DVD光盘、《幼儿自主木偶游戏和教师指导》DVD光盘)
《木偶戏表演中的幼儿表现力调查表》)
(详见附件十:
《北仑区中心幼儿园木偶精品课程游戏展示安排表》)
3.促进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
偶戏编演的游戏化实践过程培养了一群有着能专注、有自信、能合作、会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的快乐儿童。
在自主性方面,通过对幼儿游戏的自然观察,随机抽查了大班幼儿在游戏中的准备、编演和整理等自主性状况,结果显示,在实验班,能做到自己准备、自己表演、自己评价和自己整理的幼儿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班,可见,课题实践对幼儿自主性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大班幼儿自主性调查统计图
在专注性方面,通过时间取样法对游戏中出现的“吵闹”、“东张西望”、“离开”等动作行为进行记录,每隔五分钟对被观察者观察10秒,以“√”记录。
再分别统计各班相应行为人数,半小时内,出现0~3次行为的记为“好”,出现4~7次行为的记为“中”,出现8次以上行为的,记为“差”,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班出现多余动作的幼儿人数少于对照班,实验班和对照班幼儿的专注性存在显著性差异。
可见,沉浸在编演游戏的中的幼儿专注性较高。
木偶编演游戏对幼儿学习品质影响差异结果统计表
项目
班级
好
中
差
Σ
X²
差异结论
对照班
4(17)
17(8.5)
9(4.5)
30
45.88
>
0.01
非常显著
实验班
30(17)
0(8.5)
0(4.5)
34
17
9
60
4(15)
18(10.5)
8(4.5)
32.28
26(15)
3(10.5)
1(4.5)
21
5(10)
15(14)
10(6)
10.47
15(10)
13(14)
2(14)
20
28
12
在合作性方面,教师观察记录了编演游戏中一起准备、一起表演、一起整理等合作行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幼儿园 木偶戏 编演 游戏 实践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