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文学欣赏教案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7500113
- 上传时间:2022-12-06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0.92KB
五年级上册文学欣赏教案Word格式.docx
《五年级上册文学欣赏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文学欣赏教案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过程:
今天,咱们一起去欣赏冯骥才笔下的绝壁松吧。
二、作者简介: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画家。
他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百种,其中《珍珠鸟》等均获全国文学奖,《感谢生活》获法国“女巫奖”和“青年读物奖”,并获瑞士“蓝眼镜蛇奖”。
三、整体把握文章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朗读中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
引出说明对象。
第二部分(4-9):
写黄山绝壁松:
顽强的生命力、非凡的性格和精神、强者的品质。
第三部分(10):
以“绝壁之松,则是黄山的灵魂总结全文。
四、问题探讨
1、小组讨论,黄山绝壁松美在哪里?
2、教师点拨
(1)美在立意
黄山,是以石头闻名,作者而却选择生长着“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蝇也不去那里的”的绝壁之松。
不但使读者从全新的角度领略了黄山别样的美丽,而且使心灵得到启迪。
(2)美在形象
本文塑造了一个积极向上、激人奋进的形象。
刚强是一种不服输的精神;
坚韧是一种不放弃的决心;
适应是无法战胜挫折时的上策;
忍耐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奋斗是一种极度争取的表现。
(3)美在语言
我们如果认真地去品味文章中的每一句、每一段,便会有美不胜收之感,使人身临其境,而且用了许多修辞,语句有力,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黄山绝壁松的精神。
(4)没在结构
作者从石头顽强拼搏的野松入松,用全景、远景、特写、写意等多种手法,从黄山绝壁生存的环境、生命的蓬勃旺盛、它们具备的品质等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福福令人敬畏的生机勃勃的黄山绝壁松的感人图画。
五、谈谈读后感
交流。
摘抄好词好句。
教学反思
鸟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及梁实秋散文小品的风格。
2.理解状物散文的特点托物言志。
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梁实秋笔下的鸟却带给人悲苦,什么原因呢?
就让我们一起品读梁实秋的散文小品文《鸟》。
二、作者简介:
梁实秋是台湾卓有成就的文学研究家、翻译家,同时也是被台湾尊为散文一代宗师的小品散文大家。
三、整体把握文章
第一层(1-2小节)写自己爱鸟而感受到鸟的苦闷。
第二层(3-5小节)写生动细腻的描写了鸟悦耳的鸣叫和优美的形体,表达了对鸟的欣赏喜爱之情。
第三层(6-7小节)写鸟在带给人喜悦的同时,也给人悲苦。
四、问题探讨
1.作者写了哪些鸟?
《鸟》并不限于某一鸟,有杜鹃、麻雀、喜鹊、乌鸦、猫头鹰、鹭鸶等,有家养的,有野外的,更多更多是“不知名的小鸟”
2.请同学们轻声散读课文,整理出描写鸟的声音、外形的词语。
清脆、嘹亮、圆润、和谐、色彩斑斓、玲珑饱满
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临风顾盼、高踞枝头、俊俏、轻灵
3.从文中找“爱鸟”的原因。
有对笼中鸟的同情(2节);
对比写鸟的苦闷;
有对鸟的美丽的赞美;
还有通过鸟来写人的心情,实际也是对鸟的爱。
4.前面4节写作者对鸟的喜爱,为何后面两节却写了“悲苦”、“伤感”之情?
同样反映了作者对鸟的关爱,这种爱比前面四节可能要显得更深刻更丰富。
5.第五段中“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以及“幻想”的含义是什么?
只爱其声音形体,非受人们赋予鸟身上的各种文化意蕴的影响。
含义:
历代诗文在杜鹃、夜莺等身上长期形容成的象征意蕴。
五、品读课文
师:
在课文中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朗读,并在该句的空白处写上旁批,说明喜欢的理由
小结:
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别忘了尊重自然,尊重生命。
教学反思:
一个人的最后的温暖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通过自读,学生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深深体会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诚与真情。
3、培养学生从身边感受亲情,学会关爱他人。
1、导入新课
给人一份关爱,你会收获幸福。
一个“情”字,能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诚与真情。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走进这篇课文,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2、作者简介
马德,《读者》签约作家,现在蠡县中学任教。
在《读者》、《青年文摘》、《中国青年报》、《意林》、《视野》、《知识窗》等报刊发表作品近百万字,有百余篇作品被收入各种选本。
作品多用悲悯的情怀关注生活,展现尘世的至善、大美,阐发人生哲理,文字或绮丽、或素朴,但都潋滟动人,闪烁着智慧的波光,荡漾着爱的温暖涟漪。
3、整体把握文章
1、学生自读课文,阅读中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交流,教师总结。
2、文中的“她”为什么一度有辍学的念头?
因为她奶奶每天晚上都要到街口去接她,还为此滑倒,险些丢命。
3、那位修车老人为什么要到“她”放学的时候才收摊?
因为老人修车是假,接\“她”回家才是真。
4、文章最后一段话流露出女孩对老人怎样的感情。
流露出小女孩对老人的感动、感激之情
四、说读后感
爸爸妈妈总说世态炎凉,告诉我们“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不要跟陌生人走”,读了本文后,你有了怎样的认识呢?
请说一说。
五、品读课文
在课文中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朗读,并在该句的空白处写上旁批,说明喜欢的理由。
最美的嫁衣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学生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深深体会山里人的勤劳和对生活的热爱。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做一个善良的人。
一、导入新课
嫁衣,是世界上最美的衣服。
穿上嫁衣那天,你会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新娘。
有一种嫁衣,它虽然不美,但是透过那几多多绣花,它却是这世界上最美得衣服,今天,我就带领大家走进包利民,去和他一起感受那几颗最美丽的心灵。
二、作者简介
包利民,男,黑龙江呼兰人。
专栏作家,《读者》、《青年文摘》、《格言》、《意林》、《思维与智慧》等杂志签约作家,教育部十一五课题组文学专家。
4、整体把握文章
2、文中的“她”为什么一度有辍学的念头?
3、那位修车老人为什么要到“她”放学的时候才收摊?
4、文章最后一段话流露出女孩对老人怎样的感情。
小麻雀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对小麻雀外形、动作、神态的描述。
2.学习课文记叙与抒情紧密结合的写法,懂得散文写“物”最终还是为了写“人”的特点。
3.体会作者对弱小者的关心、同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麻雀叽叽喳喳,蹦蹦跳跳,十分活跃可爱。
不过,老舍先生笔下却是一只可怜的小麻雀。
那么,老舍为什么要描绘这样一只呢?
二、作者介绍
老舍,原名舒庆春,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全篇课文。
2、要求学生默读第1自然段,然后讨论以下四个问题。
(1)作者对小麻雀的外形、动作、神态作了怎样的描写?
(2)作者为什么两次描写小麻雀跳跳、停停、看着我的动作?
说明小麻雀想亲近我,又怕再次受到伤害,对人心有余悸;
表现了小麻雀失去了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但还怀着活下去的欲望。
(3)读完第1自然段后,你从中看到“我”对小麻雀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怎样表达的?
“我”对小麻雀非常同情和关心。
3、要求学生朗读第2-4自然段,并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为什么这段课文反反复复描写小麻雀的眼睛?
为了表现小麻雀的心情,也表现出“我”对小麻雀命运的担心。
(2)猫口余生的小麻雀,从外形到神态起了怎样的变化?
(3)哪些话表现了小麻雀的精神状态与先前有所不同?
“它不预备反抗了,可是并非全无勇气,因为它敢在猫的面前一动也不动呢!
”它在无力反抗的情形下,似乎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这样的描写,透露出“我”对小麻雀的希望,希望它最终能勇敢起来。
4.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讨论以下四个问题。
(1)小麻雀这时的形态又有了些什么变化?
(2)“身子长出来一些”,是针对前面哪句话说的?
表明了什么?
(3)“头挂得更低”中的“挂”描写了小麻雀怎样的神态?
四、探究展示。
小麻雀代表了哪类人呢?
小麻雀代表了旧社会被损害、被侮辱的弱小者
教学反思:
杨柳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寓情于物的抒情文法,帮助学生理解杨柳所代表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联系现实作一些分析评价。
2.引导学生归纳和学习本文对比的写作手法。
一、导入
以贺知章的《咏柳》导入后,板书课题作者。
二、认识作者
丰子恺,现代作家、画家、文学翻译家。
浙江崇德人他的散文率真、朴素、清幽。
既包含着人间隔膜和儿童天真的对照,又常有佛教的观念。
总的来说,读他的散文时时可以感悟到一种恬淡的禅味。
三、研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巡视。
读后请学生畅谈感受。
(二)赏析课文
1、教师:
前人喜欢杨柳,往往有很深的原因,作者喜欢杨柳有哪些理由?
“随缘”而非存心“结缘。
2、从作者喜欢杨柳的随缘上,我们感受作者什么样的人生观?
平和,不刻意,崇尚朴实自然,反对存心安排。
(三)分析赞柳部分
1、是什么原因让作者想到咏柳呢?
是早有打算吗?
是有人约稿吗?
不是。
那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找出文中句子回答。
纯属偶然,是杨柳姿态与作者心灵发生的碰撞,也是一种“随缘”。
2、作者觉得杨柳美丽可爱,但打动作者的只是它的外形吗?
不,外形的美只是诱因,最根本的还是作者从杨柳身上感悟到的可贵品质和崇高精神。
3、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本段使用了什么手法?
作者拿什么同杨柳对比?
揭示了杨柳的什么品质?
对比。
牡丹。
揭示杨柳顽强的生命力和不求索取的精神。
4、齐读第6段,作者将杨柳和什么进行对比?
赞颂了杨柳的什么品格?
拿杨柳的下垂与其他花木的只管向上对比,赞颂了杨柳的不忘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的可贵品格。
5、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
作者以为是什么原因?
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杨柳有一种下垂的特殊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
杨柳最能象征春神意。
作者赞美杨柳,实际上是在说做人。
作者认为人应该如何做人?
学生讨论发言。
风筝
1、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2、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作者想要告诉学生的道理。
风筝在童年带给我们很多快乐,但是鲁迅的感觉却不一样。
二、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陆续出版了《呐喊》、《彷徨》等专集。
有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
三、整体感知
(一)第一部分(1-2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阅读中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记叙了“我”小时候毁掉了弟弟的风筝,二十年后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2、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
“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
(二)第二部分(3—4自然段)
1.找出文中对小兄弟入迷情状的描写的词句。
(第三自然段)
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他高兴得跳跃。
2.在对“我”的描写中,流露了什么感情?
自责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了同情、后悔与自我谴责之意。
(三)第三部分(5—8自然段)
1.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
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是“笑柄”“可鄙的”;
发现小兄弟偷做风筝,“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2.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
那心为什么“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
当年被落后的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
弟弟说出“有过这样的事吗”,让作者倍受打击,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
(四)第四部分(9—12自然段)
讨论:
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
四、课堂总结
小时候,自己对弟弟精神的虐杀,弟弟却逆来顺受,忘得一干二净。
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
水调歌头
1.学会欣赏咏月诗词。
2.感受诗人的月下情怀。
(一)导入
同学们,再过两天就是中秋节了,谁能说几句关于中秋的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苏轼,学习他中秋思念亲人的《水调歌头》。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宋代词人,写作时正任密州知州,政治失意,客居他乡,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弟弟,写下了这篇文章。
(三)初读全词,感知内容
1.放录音范读。
2.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
3.品味上阕:
1.诗人为什么要到天上去?
(“问”“欲”,表现他对这现实的不满,想要离开这个现实世界。
)
2.诗人真要去天上的时候有什么想法?
(“恐”表现诗人对离开现实世界的顾虑,高处寒冷,比不上有歌有舞的人间,又觉得还是有歌有舞的人间好,内心充满了矛盾。
3.诗人后来到底有没去天上?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品味下阕:
4.过渡到怀人的句子是哪句?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这句话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口吻?
6.这种怨后来有没有了?
7.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诗人的怨气后来都没了?
这首词通过作者一系列的感情变化,由矛盾-消极-积极,让我们了解了作者的精神境界的-豁达。
(四)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
由教师单独选人朗诵,并且点评。
最后由全体共同朗诵
(五)听歌
1.让我们带着对诗词的理解,跟着歌声再次走进《明月几时有》。
播放,学生轻声跟唱。
为加强背诵。
(六)积累
古往今来,人们爱月、赏月,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对月亮的独特的感情,你能把有关月亮的句子表达出来吗?
由学生个别回答后,出示例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一课时
1、朗读课文,掌握字词,初步感知文意
2、把握标题“从……到……”的用法,了解课文结构
3、分析第一段
4、概括百草园是“我”乐园的主要事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听读课文,掌握字词
确凿(zá
o)菜畦(zá
o)蟋蟀(shuà
i)缠(chá
n)络
觅(mì
)食 竹筛(shāi)宿(sù
)儒渊(yuān)博
2、解释下列词语,注意加点字的含义: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无处觅食敛在盒里
攒成的小球拗过去
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⑴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文章主要写了两部分的内容,也说明课文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记叙的。
⑵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及中间的过渡段。
百草园:
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三味书屋:
“出门向东”到课文结尾;
过渡段: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到本段结尾。
⑶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更喜欢哪一个?
更喜欢百草园。
作者对百草园: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对三味书屋: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为最严厉的私塾”
2、问题探究
⑴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
“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
“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
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
⑵为什么说百草园是“我”童年的乐园呢?
在文中找出百草园中具体的趣事。
百草园的美景、美女蛇的故事、冬天雪后捕鸟
第二课时
1、弄清“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特点
2、作者描写了百草园哪些景物,怎么写,抓住了景物什么特征?
3、从课文的写景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4、写美女蛇的故事有何作用?
一、自主学习
板块一分析第二段(百草园的景物)
1、这一段写百草园的景物之美,从景物的角度突出它是“我”的乐园,你能不能找出一个概括百草园整个美景的关键语句?
这个句子是:
第1、2句
基本的句式是: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我认为这一句式要强调的重点是:
“单是……”后边的内容
2、这一段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分别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征来写?
“不必说”引出的有:
菜畦碧绿的石井栏光滑的
皂荚树高大的桑椹紫红
“也不必说”引出的有:
鸣蝉黄蜂肥胖的叫天子轻捷的
“单是”引出的有:
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藤
木莲藤木莲果何首乌根覆盆子
3、这一段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整体又从植物写到动物;
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低写动物)
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
)
采用多种顺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4、这一段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运用比喻、拟人待修辞
板块二分析第三至六段(美女蛇的故事)
1、美女蛇的故事是不是发生在百草园中?
作者为什么要把它穿插其间呢?
不是,因为少年鲁迅听长妈妈讲过美女蛇的故事,而百草园中又相传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所以当提到蛇,自然就将二者联系了起来,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
2、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是不是也是在写百草园的乐呢?
这在文中属于插叙,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写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加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时乐园的情趣。
第三课时
1、关于冬天雪后捕鸟的描写,注意动词的使用
2、第9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
3、结合课文内容评价三味书屋里的先生
板块一分析第七、八段(雪后捕鸟)
1、前面第二段写了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美景乐事,那么冬天的百草园呢,是否真如作者所说“比较的无味”?
“比较的无味”是与春夏秋有那么多美丽的景物、好玩的事情相对而言的,“雪一下,可就两样了”则点出了百草园冬天雪后的乐趣。
雪后可以“拍雪人”“塑雪罗汉”,还可以“捕鸟”……
2、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文章是怎样描写的,运用了哪些动词?
为什么要写捕鸟?
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
动词有:
“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动词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捕鸟的全过程。
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板块二分析第九段(过渡部分)
1、“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呢?
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我”不知道,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
2、“我”对二者分别怀着怎样的感情?
他对百草园是多么的留恋,对家中让他去书塾是多么的无奈。
3、“Ade,我的蟋!
A....!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私塾的反感。
4、“我”为何留恋百草园的生活?
因为在这里的生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在这里,“我”学到了许多知识。
这是从“我”从老师和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
5、分析第九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板块三分析后半部分(三味书屋的先生)
1、第9段中说三味书屋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这里的先生真的很“严厉”吗?
少年鲁迅的感受如何?
有戒尺和罚跪的规则,但都不常用,说明他对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了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我们到书塾后面的小园去玩,先生也不一概禁止,只是去的人“太多”“太久”不行,即使如此,先生也只是“大叫”而已,说是他对学生并不是很严厉。
2、概括一下三味书屋的“先生”的特点:
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类的问题;
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先生并不太严厉
第四课时
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环境的描写。
2、作者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怎样?
3、在三味书屋有哪些乐趣?
4、讨论文章的主题。
板块一分析后半部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第10段、第17段
2、三味书屋读的是什么书?
作者写这些教学内容有什么用意?
•读书、习字、对课。
•读的书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不许学生提问……作者这样写表达了他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上册 文学 欣赏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