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检查操作规范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493450
- 上传时间:2022-12-06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22.56KB
MR检查操作规范Word下载.docx
《MR检查操作规范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R检查操作规范Word下载.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5~25
Nex(次数)
2~4
表2
主要MR厂家常见脉冲序列对照表
中文名
GE
Siemens
Philips
Toshiba
Hitachi
安科
万东
自旋回波
SE
快速自旋回波
FSE
TSE
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
FRFSE
TSE-Restore
TSE-DRIVE
FSET2Puls
DE-FSE
FRFSEF
FFSE
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
SS-FSE
SS-TSE
SSh-TSE
FASE
FSE16
SSFSE
快速反转恢复T1WI
T1-FLAIR
IR-TSET1WI
FIR-T1WI
FIR重T1WI
短反转时间反转回复序列
STIR
IRS/FIR
双反转回复-快速自旋回波
DualIR-FSE
/
DIRFSE
液体衰减反转回复序列
FLAIR
FastFLAIR
IRL/FIR
周期性旋转重叠平行线增强重建
Propeller
Blade
Radar
RAC
扰相梯度回波
FSPGR
FLASH
T1-FFE
Fieldecho
RSSG
GR/GRL/GRS
三维容积内插快速梯度回波
LAVA
VIBE
THRIVE
TIGRE
普通稳态自由进动
GRE
FISP
Conventional
FFE
Rephased
SARGE
FISP/GRM
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
FIESTA
TrueFISP
Balance-FFE
TrueSSFP
Balance
TrueGRE
双激发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
FIESTA-C
CISS
多回波数据合并成像
MEGRE(2D)或COSMIC(3D)
MEDIC
第二节
头颅五官
一.颅脑
线圈:
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
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
定位像:
3平面定位像,或矢状位定位像。
成像范围:
颅底到颅顶。
(一)MR平扫
1.检查方位
(1)基本检查方位:
横轴位(Axi)。
(2)辅助检查方位:
冠状位(Cor)、矢状位(Sag)。
2.检查序列
(1)基本检查序列:
T1WI、T2WI、T2FLAIR、DWI。
(2)辅助检查序列:
疑脂肪性病变者,加扫脂肪抑制序列。
疑出血性病变者,加扫T2*WI,或SWI。
3.层厚/层间距:
层厚≤6mm,层间距≤2mm。
4.扫描基准:
Axi—平行于额叶底面或蝶骨平台或前-后联合连线(Sag定位)。
Cor—垂直于额叶底面或蝶骨平台或前-后联合连线(Sag定位)。
Sag—平行于大脑纵裂(Axi定位)。
5.FOV:
≤24×
18cm
6.患者准备与配合:
一般准备,头部制动。
7.优化选项:
流动补偿,在颅底部设定预饱和带。
(二)MR增强扫描
Axi、Cor、Sag。
最佳显示方位。
T1WI。
Fat-SatT1WI(用于T1WI上有高信号病变或颅骨、头皮病变者)、动态序列。
3.对比剂:
Gd-DTPA
0.1mmol/kg,2ml/s团注。
4.其他:
参见平扫
(三)颅脑MRA
1.基本检查方位:
Axi。
2.基本检查序列:
3DTOF-MRA。
3.基本扫描范围:
以Willis环为中心,特殊情况根据病变范围适当调整。
4.扫描基准:
5.优化选项:
流动补偿、在成像层面上方设定预饱和带。
6.图像重建:
左右方向旋转(≤10°
/帧);
前后方向旋转(≤10°
/帧)。
(四)颅脑MRV
Cor。
2.检查序列:
2D-TOF-MRA。
3D-PC-MRA。
3.扫描基准:
Cor—垂直于额叶底面或蝶骨平台或前-后联合连线(Sag定位)。
4.基本扫描范围:
覆盖全颅。
同颅脑MRA。
二.鞍区
包括鞍区及病变。
Cor、Sag。
T1WI、T2WI。
疑出血性病变者,加扫T2*WI,或SWI。
层厚≤3mm,层间距≤0.5mm。
Cor—垂直于蝶骨平台或通过且平行于垂体柄(Sag定位)。
Axi—平行于蝶骨平台或垂直于垂体及垂体柄连线(Sag定位)。
Sag—平行于大脑纵裂(Cor定位)。
≤20×
20cm(推荐使用18×
18cm)。
(二)MR增强扫描
Fat-SatT1WI、动态序列(微腺瘤)。
GD-DTPA
参见平扫。
三.眼眶
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或眼表面线圈。
眼眶上、下缘,前界到双眼球前缘,后界包括视交叉。
Axi、Cor。
斜Sag。
T1WI、Fat-SatT2WI(STIR)。
T2WI、Fat-SatT1WI。
层厚≤4mm,层间距≤1mm。
Axi—平行于视神经前后轴(Sag定位)。
Cor—平行于两侧晶状体连线(Axi定位)。
斜Sag—平行于成像侧视神经前后轴(Axi定位)。
20cm。
一般准备,头部制动,成像时眼球不动。
流动补偿,在成像层面上、下方分别设定预饱和带。
(Fat-Sat)T1WI。
T1WI、动态序列。
四.鼻窦(鼻腔)
兴趣鼻窦或鼻腔区。
Sag。
疑骨质病变者,加扫Fat-SatT2WI(STIR)。
层厚≤5mm,层间距≤1.5mm。
Axi—平行于蝶骨平面(Sag定位)。
Cor—垂直于蝶骨平面(Sag定位)。
20cm
6.患者准备与配合:
一般准备,头部制动。
流动补偿,在成像层面下方设定预饱和带。
动态序列。
五.内耳/中耳/内听道
Dual表面线圈,或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
双侧内耳、中耳及内听道区。
斜Cor。
疑骨质病变加扫Fat-SatT2WI(STIR)。
3.层厚/层间距:
层厚≤3mm,层间距≤1mm。
Axi—平行于双侧听神经连线(Cor定位)。
Cor—平行于双侧听神经连线(Axi定位)。
24cm。
斜Cor、Sag。
(三)内耳膜迷路造影
1.基本检查方位:
Axi
2.基本检查序列:
水成像序列(建议进行必要的图像后处理)。
3.扫描基准:
4.图像重建:
(1)冠状位,横轴位MPR重建。
(2)三维重建
六.颞叶/海马
双侧颞叶海马区。
斜Cor(与海马长轴垂直或与脑干平行)。
Axi、斜Sag。
T1WI、T2WI、T2Flair。
Axi—平行于蝶骨平台或前-后联合连线(Sag定位)。
Cor—平行于脑干或垂直于颞叶/海马长轴(Sag定位)。
Sag—平行于颞叶/海马轴(Axi定位)。
斜Cor、Axi。
(Fat-Sat)T1WI、动态序列。
4.其他:
七.鼻咽/口咽
上至颅底,下至会厌软骨水平。
Axi—垂直于C1,C2椎前肌(Sag定位)。
Cor—平行于C1,C2椎前肌(Sag定位)。
一般准备,头颈部制动,尽量不做吞咽动作。
八.颞颌关节/下颌骨
相控阵TMJ线圈,或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
包括双侧颞颌关节。
Cor、斜Sag(张、闭口二次成像)。
T1WI、PDWI或T2WI。
层厚≤3mm,层间距≤1mm。
Cor—平行于两侧颞颌关节小头(Axi定位)。
斜Sag—平行于成像侧翼外肌(Sag定位)。
一般准备,头部制动,尽量不做吞咽动作。
(二)MR增强扫描(下颌骨)
Cor、Axi。
颈部
一.喉/甲状腺/甲状旁腺/颈部软组织
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或颈部相控阵线圈。
上至硬腭,下至胸廓入口水平,根据成像靶区适当调整。
T2WI。
层厚≤5mm,层间距≤1mm。
Axi—垂直于甲状软骨(喉)/颈部气管(甲状腺)(Sag定位)。
Cor—垂直于颈部气管纵轴(Axi定位)。
Sag—平行于颈部气管纵轴(Cor定位)。
一般准备,头颈部制动,用口呼吸,尽量不做吞咽动作。
二.颈部血管
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
3平面定位像或矢状位定位像。
MRA
3D-CE-MRA。
Cor—平行于颈部血管走行(Sag定位)。
Axi—垂直于颈部血管走行(Sag定位)。
4.对比剂:
0.2mmol/kg,3ml/s团注。
5.优化选项:
流动补偿,在成像层面上方设定预饱和带。
6.图像重建:
三维重建。
第三节
胸部
一.肺/纵隔
TORSO表面线圈,或体线圈。
3平面定位像或冠状位定位像。
包括整个肺野。
Axi。
Sag(纵隔)、Cor(肺)。
T1WI、Fat-satT2WI(STIR)。
层厚≤8mm,层间距≤3mm。
Axi—垂直于人体纵轴(Cor定位)。
Sag—平行于人体纵轴(Cor定位)。
Cor—平行于人体横轴(Axi定位)。
≤40×
40cm。
一般准备,体部制动。
在相应序列加心电或呼吸门控,呼吸补偿,流动补偿。
在成像层面上、下,左、右分别设定预饱和带。
Axi、Sag、Cor。
二.心脏
心脏专用线圈,或TORSO表面线圈,或体线圈。
主动脉弓至心尖部。
Axi(显示室间隔)、左前斜位(LAO—显示左右心室,上、下腔静脉及升主动脉和降主动脉)、四腔位(显示房间隔、室间隔及二尖瓣、三尖瓣)、平行于室间隔的左室长轴位(右前斜位,RAO—显示左房室、二尖瓣及左室流出道)、标准水平长轴位(显示房间隔、室间隔、左右房室)、垂直于室间隔的左室短轴位(显示后侧壁、室间隔、乳头肌)。
亮血序列。
黑血序列。
层厚≤6mm,层间距≤2mm。
LAO—垂直于室间隔(最佳显示左右心室及室间隔的Axi定位)。
四腔位—通过心尖和二尖瓣的中心(LAO定位)。
RAO—平行于室间隔(最佳显示左右心室及室间隔的Axi定位)。
左室短轴位—垂直于心尖-主动脉瓣连线(RAO定位)。
加心电门控,呼吸补偿,流动补偿,在成像层面上、下,左、右分别设定预饱和带。
(二)心肌灌注
左室短轴位。
IR-FGRE。
0.1mmol/kg,5ml/s团注。
三.胸部大血管
Axi、Cor(斜)。
(Fat-Sat)T2WI。
Axi—垂直于主动脉纵轴或人体标准横轴位(Sag定位)。
斜Cor—垂直于升-降主动脉连线(Axi定位)。
斜Sag—平行于主动脉弓或升-降主动脉连线(Axi定位)。
(二)MRA
3.扫描基准
斜Sag:
平行于升-降主动脉连线(Axi定位)。
斜Cor—垂直于升-降主动脉连线(Axi定位)。
5.患者准备与配合:
采集时屏气。
6.优化选项:
流动补偿。
7.图像重建:
(1)二维重建:
MPR,CPR。
(2)三维重建:
VRT,MIP等。
四.乳腺
乳腺专用线圈。
俯卧位、头先进。
3平面定位像。
包括扫描乳腺及邻近胸壁。
Axi、Sag。
T2WI、DWI。
Cor—垂直于人体纵轴(Axi定位)。
40cm
流动补偿,去相位卷褶(NoPhaseWrap,NPW),预饱和带置于乳腺后方。
(二)MR动态增强扫描
Sag、Cor。
3D脂肪抑制快速序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MR 检查 操作 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