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地区端砚文化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492525
- 上传时间:2022-12-06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6.20KB
肇庆地区端砚文化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肇庆地区端砚文化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肇庆地区端砚文化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制作艺术4
三、肇庆地区端砚的文化内涵5
(一)传统文化精神5
(二)端砚的文化内涵6
四、肇庆地区端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7
(一)端砚文化的传承7
(二)端砚文化的发展8
五、结语9
参考文献9
致谢10
引言
端砚的历史悠久,拥有种类繁多而变幻莫测的石品和高超的制作工艺,一千多年的历史堆积,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凝聚了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成为了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砚在为中华民族文化增添光彩的同时,中国古代文人名仕也通过端砚创作出经典的诗词歌赋。
如有寓情于端砚的诗词、有对端砚制作过程的艰苦进行感叹的、有用端砚以明心志等。
但是,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飞快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日新月异,电子设备的普及化,人们已很少再使用具有研磨功能的端砚和毛笔进行书写。
当前就如何传承和发展端砚艺术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思考。
本文将从研究端砚的历史、种类、制作工艺以及文化内涵着手,探索让端砚文化能够继续传承与发展下去的新路子。
一、肇庆地区端砚的历史
(一)端砚的起源
关于端砚文化的起源,最早是出现在唐代。
据文献记载,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勤劳智慧的肇庆人民就开始生产制作端砚。
1952年湖南长沙705墓出土的唐代端溪箕形砚和1965年广州动物公园唐墓中出土的一方唐代端溪箕形砚,正好验证了端砚问世的历史。
肇庆在古代称为端州。
端砚,是指以广东肇庆羚羊峡端溪栏柯山(斧柯山)至北岭一带出产的砚材制作之石砚而言,又称端溪砚。
端砚是以商品和贡品而闻名的。
关于端砚,曾有一段民间传说。
相传,在唐代,有一次在京举行考试,天气极度寒冷,考生们刚磨好的墨因为这个恶劣天气都结成了冰块,导致无法书写答卷,考生们手忙脚乱十分焦虑,唯独只有来自端州的考生用端砚研磨好的墨没有结成冰,不慌不忙的答完了试卷,最后考取进士。
端砚有此般奇效,让人惊叹,从此端砚被列为贡品。
(二)端砚的发展历程
端砚最早出现在唐代。
曾在清计楠《石隐砚谈》[1]记载:
“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
在唐代有非常多以端砚为题的诗句,说明了当时的文人对端砚的喜爱。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2]“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
”意思是端州石材工艺品美得巧夺天工,在山顶上面采石,仿佛在天间用彩云纺织彩霞一般。
砚台圆润平整,加水研磨就仿佛像满满的小嘴,每一次研磨,砚台内的花纹若隐若现,就像那苌弘的碧血印痕一样。
同时还有诗人刘禹锡的《唐秀才赠紫石砚以诗答之》[3]:
“端州石砚人间重,赠我因知正草玄”。
这首诗主要是写诗人刘禹锡受到好友所赠的端砚,使用之后为之惊叹,并作诗表达自己对端砚的喜爱之情。
在这个时期,端砚的用途大部分都是文人墨客的文房四宝中的一种研墨工具,主要重视实用价值,其形状也显得比较单调,到后来才慢慢向艺术鉴赏品过渡。
宋代时期,因为文化的发展,制作端砚的技艺越来越成熟,文人墨客和砚工共同促进了端砚的快速发展。
砚的形状越来越多,砚的构图上讲求简单大方,格调上追求古朴、典雅。
端砚的实用性与艺术性在这个阶段同时得到了体现,既可用来研墨,也可用来鉴赏与收藏,或作为礼物馈赠好友。
明代到清初,端砚得到了繁荣的发展,端砚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不断提升。
端砚在外形的设计上更独具匠心,造型上更雅致,雕刻手法上也更加追求精致细腻,加之又有名士为之题识、砚铭等作为装饰,对于端砚的审美一时成为了一种潮流,也使得端砚的身价变得更高。
这个阶段,端砚已从实用价值演变为文玩之物[4],真正意义上成为了欣赏品和珍藏品。
到了清末,因外患内乱,端砚的生产与销路,已从兴旺走向衰落,只有个别作坊以雕刻端砚勉强维生,许多砚石工艺人转行,端砚生产几濒绝境。
到了近现代,端砚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端砚的发展再次被拾起。
这时期的端砚,有沿用明清时传统的造型图案,但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也有了更多的创新。
现代端砚更加重视装饰,装饰纹样也越来越多;
题材与内容也更为广泛、丰富,其收藏意义与价值也得以进一步体现。
1978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出访日本[5],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对日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当时送给日本首相福田赳夫的礼物就是肇庆的端砚。
由于生产力与科技的发展,端砚作为书写工具的地位逐渐被新型文具所代替,同时制作端砚工艺方面发展相对缓慢,未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
如今,端砚制作工艺,非常需要传承发展。
在肇庆市的端州区的白石村,那里有着悠久的端砚历史,村里人把制作端砚作为维持自己生活的生计。
他们的技术密不外传,以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的方式将制作端砚的技术一代代传承之今。
现在,为了端砚能够更好的发展和传承,他们把端砚做成了一个产业,而那里也以“砚乡”而出名。
当地的村民从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如何制作端砚,在他们每天放学回家后的必修课就是学习端砚的各种技艺。
端砚的销售主要面向东南亚、日本、等地出口,但是主要还是针对国内市场,也体现了端砚目前发展的局限性。
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传统手工业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机械化规模生产的成本替代效应;
二是新产品取代传统产品的功能[6]。
现代化机械或多或少进入了端砚生产行业。
现代化的机器制作减少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但是现代机械化生产不是完全能替代端砚的人工制作技艺,因为机械化制作的局限性明显。
机器生产虽然快,但是它的模板、样式是一样的,千篇一律的端砚,特色就无从体现,产品走向平庸化,很少会具有收藏价值了。
端砚作为工艺品的特点就是每个成品随每一片石不同而变化。
作坊式的手工生产很适合此需要,所以端砚制作演变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可能性不大。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端砚发展缓慢、市场需求小,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很多耐心去专研,在延续端砚技艺的精髓时加入创新,使其融合发展。
二、肇庆地区端砚的种类及制作艺术
(一)种类
一直以来,端砚都是非常名贵的工艺品和实用品。
它有许多著名的坑:
老坑、麻子坑、坑子坑、梅花坑等。
老坑位于端溪以东,与溪水河相邻,矿物成分也十分丰富。
从外部上看,它的砚石整个呈现青灰色,带有一点点的紫色,纹路细腻光滑,坚硬密实。
主要石纹有冰晶、金丝、银丝、蓝花、玫瑰紫、火花、天青、蕉叶白、鱼脑冻、冰晶冻、天青、珍稀石眼等[7]。
老坑的砚石自古以来便因“重轻”、“质软”的特点而备受赞誉,因为里面有较多的泥质物,所以敲打时发出“嘟嘟嘟嘟”的哑木的声音,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敲打无声”,这种砚石研磨时才会达到不间断、一气呵成的效果。
坑子岩,与老坑又有所不同,它的质地十分的细腻,摸上去冰凉湿润,且又十分的紧密。
坑子岩的颜色并不鲜明,石头的青紫色还带有一丝红色,花纹明显。
它的质地是绢云母页岩,也是泥性的结构,因为它含有石英粉砂,所以质地异常的细腻润滑。
麻子坑位于陡峭的山岩上,那里山路崎岖,难以攀爬,洞口高约600米,与老坑相距大约4公里。
麻子坑虽然砚石参差不齐,但是它的质地优良,纯洁无瑕。
虽然比老坑的砚石稍差,但是麻子坑里优秀的砚石还是可以与老坑的砚石一争高下的。
麻子坑的砚石外形青紫色带有一丝蓝色,表面油润,层次分明。
它的颜色和老坑的颜色有些相似,加水研磨,色彩艳丽。
梅花坑的挖掘始于宋代,以多眼为主要特征,是端溪五大名坑之一。
它从宋代被发现开采,整个砚石的颜色为淡白色,略带有青黄色,看起来像梅花鹿的皮毛,梅花坑也由此得名。
梅花坑的砚石质地优良,墨汁细滑,容易晾干,不易透出纸背,十分适合馈赠,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此外,宋坑也是非常出名的,它并不是特指某一个采石坑,而是几个采石坑并称为宋坑,因为他们是在宋代发现的,故取此名。
还有盘古坑、成坑、乌坑、焦原坑等等名坑。
(二)制作艺术
端砚的工艺制作过程非常的复杂,工序繁多,从挑材料到雕刻,每一道工序都反映着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格和面貌特征,同时每一个步骤还必须要求砚工和创作者的全神贯注和耐心坚定。
创作者要对砚璞因材施艺,因石构图,如果雕刻得巧妙,端砚就能具有较高的收藏和实用价值,反之,就会浪费昂贵的石材,同时也浪费了砚工的时间和心血。
制造端砚的工艺难度大,所以能掌握端砚工艺的大师也非常少。
制作端砚,首先要对原料进行开采,这是端砚制作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砚石有坑洞之别,优劣之分,所有就有了,端溪名坑,“端石一斤,价值千金”的说法。
端砚石质地较脆,很多都不抗震,机械的使用会破坏砚石,因此其开采方式一直以来都是用手工开采,十分地耗费人力和物力,每一块砚石的开采都凝集着无数开采者的血和泪;
第二步是选料制璞;
第三步是设计环节,本环节是决定砚石能否成为艺术品的重要的环节,因为通过仔细地观察分析,要把砚石的劣势变成优势,为其创造较高的艺术价值。
"
因石构图,因材施艺"
、"
因型造势"
是传统端砚的形状与式样的设计要求。
第四步是雕刻,是决定砚石能否成为有价值的艺术品最关键的环节,也是端砚制作最为复杂的环节。
这一步不仅对石材有要求,对雕刻手艺人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和挑战。
端砚最早出名的第一位中国工艺大师黎铿先生[8],从小就深究端砚,历经多年的沉淀,在端砚工艺制作上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他在青年时期,就在端砚上雕画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作品,被誉为是端砚的一个里程碑。
再后来他不断开拓端砚工艺的新境界,将端州美景雕画到端砚中,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令人为之感叹,从此奠定了在端砚工艺历史上的地位。
同时也由于特色的工艺,使得端砚从文房用品变成艺术珍藏品。
端砚雕刻完之后,就到了第五步配盒子,砚盒对砚石起着防护作用,同时,每一块端砚有着不一样的盒子要求。
第六步就是砚石磨光,使得砚石摸起来的手感光滑细腻。
三、肇庆地区端砚的文化内涵
(一)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古代的文人名仕不管是写书作画还是参与国家大事,都少不了文房四宝“毛笔、墨水、纸张、砚台”,也正如此,书法的艺术性也渐渐形成了。
另一方面中国自古以来的文人名仕对书法的造诣也都非常重视,想要写得一手好书法,对于文房四宝的准备也是十分地讲究。
端砚是既实用同时又可以用来观赏的艺术品,前人一直对其视如珍宝。
唐代时期的书法家褚遂良曾经在他使用过的端砚上写上“玉比作德”的理论来大赞端砚的砚铭。
宋代时期著名诗人陆游在他的《素心砚铭》中写道:
“端溪之穴,毓此美质。
既坚而贞,亦润而泽,涩不拒笔,滑而留墨。
稀世之珍那可得?
故人赠我情何极!
素心视此石,子孙保之永无失。
”从古至今,很多的知识分子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把情感寄寓在端砚。
在这些诗词歌赋中凝结了历代文人雅士自身修行的传统文化精神。
端砚代表一种坚强不屈、吃苦耐劳的精神[9]。
从砚石的制作工序的第一步采石,很好地体现了我们优秀的传统精神中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砚石开采全都是靠人工,由于天然条件的限制,无法用机器代替人工,开采石料是在坑洞内进行,里面的空气不流通又潮湿又狭窄,条件十分恶劣,大部分情况下没有柱桩的支撑,塌方的危险随时可能存在,开采石料几乎是冒着生命危险完成的。
设计、构思、立意、雕画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件件精美的端砚工艺品都是每个工艺大师倾心完成的。
著名的唐朝诗人李贺曾说过: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端州人制作砚石的工艺非常的精妙,在山顶上用刀开采砚石犹如脚踩在天上切割彩霞。
”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当时开采砚石的地势险峻,人们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就无法体会到当中的艰辛,不知道每块砚石的背后有着砚工们艰辛地付出、智慧的结晶以及勇于冒险的优良精神,正因如此才能成就端砚。
端砚是砚工和创作者的艰苦奋斗和默默耕耘出来的,都是来自不停的探索和反复研究。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书写工具的革新,端砚的实用功能在缩小,但它的价值并没有削弱,因为它的传统精神一直在传承。
谨记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这也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品德。
端砚可助潜心修学,用以寄托情思。
端砚不仅是一方石块这么简单,而是象征着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民族气节、情感、君子德行。
中国传统文人在欣赏与收藏端砚之外,还会把端砚当做充满诚意的礼品赠送给友人,以表真挚的感情。
譬如:
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及民族英雄诗人文天祥曾在《玉带生砚歌》诗云:
“紫之衣兮绵绵,玉之带兮粼粼,中之藏兮渊渊,外之泽兮日宣。
呜呼!
磨尔心之坚兮,寿吾文之传兮。
”在这首诗中,表现了诗人文天祥的高尚的民族气节。
千古流诵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文天祥气节的印证。
(二)端砚的文化内涵
端砚历经改朝换代已经有一千多年,无论是帝皇将相还是文人名仕都给端砚赋予了极深的文化内涵,从而逐步形成了完善并且丰富多彩的的端砚文化体系。
尽管端砚现如今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功能逐步淡化,但是端砚的收藏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依然在得到重视与提升。
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美好愿望追求的不断提升,而刚好需要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古为今用”和“传统国粹”。
这些年,端砚的市场从以前的海外市场向国内内陆市场转移。
当然,销售数量是呈现增长现象,因为端砚的本身的各项价值都在提升。
在价值方面,端砚渐渐被人们视做是艺术魅力、财富与权利的象征。
端砚文化不仅是广东省岭南十大特色文化,还是肇庆地区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仅如此,端砚文化的影响领域也是极其广泛。
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到了陶冶情操或者提高鉴赏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对于经济与社会发展而言也是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
将蕴含极深内涵的端砚文化和肇庆地区文化产业与肇庆地区旅游业相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发展,设计打造带有肇庆地区独具特色的端砚制作工艺和文化底蕴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最近几年,多次中国端砚文化节在肇庆地区隆重举办、肇庆地区端砚文化村落建成以及对参观游客和端砚的发展市场的不断完善,引起了来自社会各界人士对肇庆地区端砚文化的关注。
在促进端砚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收藏价值与投资价值之外,还在促进端砚文化传承与发展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端砚在2006年正式成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因其悠久的历史,精致的制作工艺,加上浑然天成的砚石花纹而得到高度认可。
它是一个集日月精华,山川灵气孕育而出的工艺品,尤其是各种国家级的雕刻大师对其泼墨挥洒,使其成为具有非常高价值的收藏品。
而端砚文化的文化旅游产业的推动发展,不仅是夯实肇庆地区端砚文化的根基,更是有力发展肇庆地区端砚文化产业的经济实力保证。
四、肇庆地区端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端砚是肇庆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传统的端砚反映着一代代砚工的高超的工艺和艺术审美。
现如今的端砚不再是单一具有研墨功能而使用,更多的是作为有投资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因此,我们不仅要传承肇庆地区端砚的传统艺术,而且还要在其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发挥端砚在当今社会的实用性和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赋予传统的端砚艺术旺盛的生命力。
(一)端砚文化的传承
传承端砚文化,首先要传承端砚传统的制作技艺,掌握传统的造型和传统的纹饰特点。
历代端砚技艺的传承,有三种方式。
首先是家族传承和师徒相授的方式,其次是以口述的方式传承,口述的方式会随时间的迁移变得含糊,甚至不完整,也不利于端砚的发展。
另外一个重要的传承途径是对古代的端砚砚谱或古端砚实物进行描摹或者仿制的方式,不仅使得端砚技艺在继承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交流和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效果,还造成了端砚发展的局限性,也是雕刻技艺没有太大进步创新的原因。
单纯的依靠这些古老的制作技艺传承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从端砚的鉴赏价值、收藏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端砚保护情况、端砚文化传统精神等全方面进行深究与传承。
当面对端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时时刻保持有主动的精神意识。
在传承方式上加以创新,在继承上的对象多元化,可以在学校增加关于端砚特色课外活动,在社区举办端砚文化活动等等让更多的人去认识了解端砚,从而对它产生浓厚兴趣再进一步钻研。
在传承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并且具有特色创意的题材,创造出与时代相符合的作品。
端砚文化的传承,其实也是为了使历代砚工和创作者们的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能得到传承延续。
让这种精神转换成良好的家风、社会风气代代相传,薪火承继。
(二)端砚文化的发展
作为端砚的发源地肇庆,应在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以及优势的地理条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端砚文化,成为弘扬岭南文化的光芒。
在肇庆市设立端砚文化研究基地[10],收集整理关于端砚的相关书籍及其口述历史形成系统的理论,方便更多的人更快地了解端砚文化,也使得端砚文化有根可寻;
在公众社区设立推广端砚文化的宣传知识栏,增强居民的端砚文化意识,熏染学习端砚传统文化的氛围;
不断鼓舞和有力推动着地方高校,开设端砚文化作为选修课或者特色课外研究活动,促使学生零距离接触端砚文化,对端砚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深入研究加以传承创新;
推进端砚文化企业的发展,企业可以传承端砚历史,提升端砚文化品位;
同样可以建立端砚文化园,把巧夺天工的端砚展现出来,提高全民鉴赏及审美能力;
构建端砚文化特色平台,加强端砚文化服务体系,推进肇庆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发扬岭南文化。
不仅如此,让更多人去了解肇庆端砚的文化底蕴,整合端砚行业内外资源优势,搭建互联网信息平台[10],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新媒体技术,可以展示端砚文化的各方面信息,让互联网用户能够搜索到全面的信息。
既能促进端砚资源的保护、制作技艺的传承,同时也能推动端砚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因为肇庆地区端砚文化能够满足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精神、民族气节、自然环保、休闲娱乐的追求,为网络数据信息库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资讯,孵化出新的文化消费市场。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上,将网络数据库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可以开辟肇庆地区端砚文化新的发展道路。
另外,端砚可以从文房珍品向经济动能转化,增加功能从而刺激端砚市场的需求。
可以开发多种用途,除了充当书写工具和艺术收藏之外,端砚也可以拿来装饰墙面地面或者还可以用端砚来做生活用品器具等实用性用途,促进端砚的艺术性与实用性并进[11],同时建设以端砚文化特色为主打的旅游业,促进文化交流发展。
再而,对端砚文化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调查,锁定市场需求目标,重新定位产品,力求创新,开拓新市场新发展。
突出肇庆的地方文化资源建设,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动力,大力发展端砚文化产业。
尤其是肇庆端砚文化产业的地区经济和社会开发,建立品牌特性,形成文化特色,从而通过推动旅游、文化魅力、经济增长的力量使广东省的文化软实力更为雄厚。
五、结语
端砚文化渊源流传,历史悠久,它赋予了肇庆地区人民的活力,卓越的创造力和强大的凝聚力,不仅如此,端砚还象征着当地百姓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影响着的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处事。
肇庆端砚文化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并和其他文化交流融合,形成自己的特色,是中国文化历史上重要组成的部分。
参考文献
[1]清计楠.石隐砚谈
[2]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3]刘禹锡.唐秀才赠紫石砚见以诗答之.
[4]杨静楠.端砚的美学价值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与设计学院.2019(11)
[5]赵粤茹.紫云东渡-中国建交后端砚贸易故实钩况[J].艺术市场.2019(4)
[6]李铭建.莫诗颖.以石为业四十年:
一个端砚工匠村的生计之路[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
[7]方晓阳.浅议端砚的形制与风格[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4.(6)
[8]刘园.黎铿.踏元磨刀割紫云[J].中华手工.2011.(5)
[9]何向.端砚文化中的传统精神[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10]张意柳.以端砚为中心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平台建设[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3(4)
[11]郭瑞芳.端文化资源可视化模型设计与实现[J].情报探索.2017(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肇庆 地区 端砚 文化 研究